分享

广汇能源开采克拉玛依油田的前景分析

 江南岸1975 2014-08-31

广汇能源开采克拉玛依油田的前景分析

66日一条中石油计划拿出克拉玛依油田的部分区块,向民企和社会企业开放的消息,使立志于中国民营能源开发事业广汇能源公司开发本土的石油和天燃气成为可能,此次中石油计划拿出的区块位于北疆准格尔盆地,1955年中国第一代石油人在这里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以油兴市建立和发展出北疆重镇克拉玛依市。经过近60年的开发,克拉玛依油田已成为我国西部首个年产千万吨原油的大油田。有中石油总部人士介绍说:那里蕴藏着86亿吨石油资源和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目前探明率分别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上游石油勘探开发历来为中石油等央企所独占,这也是其实施行业垄断、控制油源的重要凭仗。此次它向民企和其它企业开放区块,无疑是其响应5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重要决策的表现。

做为开油田开采权开发的先导实验区的吉林部分放开油田开采权 民营采油者涌入"低品位油田"一夜暴富在其他油田的民营采油者受政策约束而不得不却步的情况下,吉林油田的民营采油者却仍然享受着油出钱进的生活,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的背景下,他们的日子更滋润了

 

王志强:“闻到了吗?这可是钱的味道!”3月23日,徐文俊站在一个新钻油井的边缘,双手捧起一把刚从“磕头机”管口涸涸往外流出的石油,兴奋地叫喊着。

 

徐是香港亿阳实业公司的一名采油作业经理,他负责开采的吉林油田“民114”区块总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据称拥有超过4000万吨原油的探明储量,是迄今为止国内民营企业获得的最大的油田区块。

 

在地处松辽盆地号称国内第八大油田的吉林油田,类似现象并不少见。由于当地石油管理部门对部分油田区块实施特殊的合作开采政策,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国有石油公司所属的区块上采油,多年来已经成为当地一种普遍现象。

 

在吉林油田总部松原这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投资者前来淘金。每到晚上,市区数家设施豪华的星级宾馆里住满了各地的石油投资者们,这些“油老板”以东北本地人居多,浙江和陕西的商人也不少。

 

据记者从吉林油田公司合资合作部获得的一份材料,目前聚集在吉林油田公司周围的民营石油公司已有41家。2005年,这些企业开采的原油达到100万吨占吉林油田当年550万吨原油总产量的近20%。

 

一夜致富

 

“很简单,只要你有钱,几个人合伙找当地政府批个井位,就可以打井采油了。”魏连军(化名)在将一杯“五粮液”一口饮干后,吐着酒气对记者说。

 

今年38岁的魏连军身家已过千万,这得益于他在吉林油田区域内拥有的两块小型油田的收益。

 

由松原驱车往东80多公里,过松花江,便是魏连军的“民47”区块的边缘部分。这块面积30平方公里油田的表面由松花江河流改道时冲积而成,站在隆起的河道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接一排的旧式“磕头机”,数辆收油车徐徐穿插其中。

 

魏告诉记者,他的两块油田加起来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目前仅开采了1/3的面积,每年的采油量就超过了9000吨。

 

承包国有石油公司放弃的边缘油田,然后找投资者合作开发,是魏连军的致富秘诀。

 

与新疆克拉玛依、陕西等油田一样,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作为中国最早开采的产油区的吉林油田公司在长期开发过程中,遗留了一大批低渗透度和低丰度油田,这些油田在石油系统内部被称为“低品位”油田。

 

由于开采成本过高,“低品位”油田一直被吉林油田公司视为“鸡肋”。从1997年开始,吉林油田公司就不断将旗下“低品位”油田区块统一纳入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名单下对外招标,寻求外资合作开发。

 

2001年,吉林石油把位于松花江附近的6个低品位油田区块面向社会招标。此时,身为吉林油田某采油厂副厂长的魏连军看到了机会。他马上借钱成立了一家名为顺伟的石油开发公司,中标其中的两个较为优质的区块。

 

按当时签订的合作内容,魏拥有这两个区块为期30年的合作开采权。在合作的前10年,他开采的原油15%交给油田管理部门,剩下85%按国际原油价格和吉林油田公司进行结算,合作期的后20年,双方按50∶50的比例进行分成。

 

之后数年,由于缺乏资金,魏连军一直没有开采这两块油田。直到2003年底,油价涨到35美元 桶,魏和一个温州商人合作,当上了油老板。在头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掘出了5口油井。2004年中,又掘出20多口油井,这些油井产生的收益让他迅速发达。

 

“上个月我又打了4口油井,其中一口每天能出7吨原油。你可以想想,我一天都能挣多少?一般每口井每天有一吨半油就保住本钱了。”魏又猛喝了一口酒,眉飞色舞地说。

 

魏连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松辽盆地油气藏较浅,通常平均在1000-1400米之间,打一口井只需投资约70万-80万元左右。按一口产量中等的油井每天出油3吨、每吨原油售价4000元计,每天收入可达12000元。除去开支,每口井每年产生的利润至少有100多万元。

 

“再低效的油田,在现在的油价下,也比做其他行业赚钱,只要能拿到油田,绝对赚大钱,最好的是有些老井,不再需要钻井,只要一维修便能出油。”魏连军说。

 

魏连军通过石油致富的故事不过是这几年吉林油田众多“油老板”中的一个缩影,由于进入时间早,许多采油者短短数月内便一夜暴富。

 

“登堂入室”的民营采油者

 

在吉林油田掘金的民营企业中,除了魏连军这类小老板之外,还藏着一些大家伙。

 

3月23日,徐文俊负责开采的“民114”区块上,在周围方圆数公里范围内,十几部高达二十多米的钻机正在不分昼夜地工作,一旁的柴油发电机组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据大庆石油勘探局和吉林石油勘探局组成的专家组给出的报告称,“民114”区块探明原油资源量为4000万吨。”按吉林油田的0.1的可采率和目前国际标准7.5桶 吨计算,“民114”区块远景开采价值在18亿美元以上。而开采商香港亿阳仅仅花了1亿人民币就获得了该区块的合作开采权。

 

据记者多方了解,香港亿阳控股方正是在内陆民营企业界颇有名气的亿阳集团。虽然通过在香港注册公司曲线进入国内石油开采领域不久,但亿阳石油产业的海外布局其实已具相当规模。近三年来,它与中石油一起开发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市场,合作进行三个地区十余个区块的开发。

 

亿阳今年在“民114”区块的目标是100口新井,该区块全部开发后,有望每年为亿阳带来50万吨规模的原油产量。

 

松原本地最大的民营石油开发商还并不是亿阳,而是一家名为“中亚”的香港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何忠良介绍,由于当时中石油在寻求勘探开采合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内陆民营企业,因此公司在1997年通过在香港注册中亚(当时名为中汇)公司,揽到位于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接合部的一个油田区块。2001年,该公司又从加拿大泛华能源公司手中接手到另外一个区块。据了解,这两个区块总面积18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打井500余口,年产原油近50万吨,让中亚一举成为吉林油田首屈一指的民营石油公司。

 

据吉林油田公司合资合作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除亿阳和中亚公司外,在吉林油田,具备较强实力的还有一家名为MI能源的石油开采公司。该公司注册地为百慕大群岛,看起来像外资,但实际上,该公司总部也位于北京。

 

目前,MI能源公司拥有大安、莫里青、“庙3”和胜利油田的“义64”等四个大型区块。这四大区块以地处吉林省大安市境内的大安油田的储量最为丰富,其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的探明储量达1亿多吨。据MI能源公司大安采油厂一位负责人透露,大安区块从2005年初开始进行整体开发,目前共投产新井200多口,已经累计生产原油30多万吨。

 

事实上,当年外资企业与中石油签订合作协议之后,许多都已经撤离,其中除部分油田被中石油收回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国内的民营资本互相争夺的“香饽饽”,据了解,这些当时以外资身份签订的区块,目前大部分被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接手。

 

MI能源公司目前拥有的四个区块同样来自当年中石油引进的外资石油公司——美国微生物采油公司,只不过合作方式与中亚石油公司略有不同。据MI能源公司庙3项目部一位姓杨的经理介绍,2001年,MI能源公司通过与美国微生物采油公司合资的方式进入石油开采地带。双方合资后,外资所占的股份渐渐被MI能源公司买下。

 

“低品位油田”里的创富机会

 

吉林油田公司的“低品位油田”成为各路民营资本淘金的富矿,这让其它地方的民营采油者们羡慕不已。

 

民营油企在吉林油田享受的“登堂入室”般待遇,较之其他地方民营采油者的处境可谓“冰火两重天”。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些地方的民企被勒令清退的原因,在于承揽开采项目时只由当地政府招商,没经过中石油授权。

 

据记者了解,在吉林油田公司向外资和社会资本提供合作的区块中,除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区块是经过中石油总部对外进行招商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委托给当地政府进行招商,而这些区块向社会寻找投资者的时候,通常不直接与中石油对外合作部签订承包协议。只需要经过吉林油田公司合资合作部的同意即可。

 

吉林油田公司合资合作部的一份内部材料表明,据了解,在41家合资合作单位承包的100多个大小区块中,仅有不到10个较大的区块签订的协议经过中石油备案,而其余的面积较小的区块均没有纳入中石油管理范围内。

 

而另一方面,在吉林油田提供合资合作开发的区块,有相当一部分是吉林油田公司委托给当地政府进入招商。如松原市前郭县,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招商领导小组,三年来该县一共招揽到7家民营企业从事采油。

 

在大型国有企业看不起,石油行情又一路看涨,地方政府却一时无力自行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交给民企开发无疑成为地方政府最好的选择。当地政府介入石油开采领域的动力无疑强于中石油。“为什么不能把国有石油公司无暇顾及的边际油井留给地方进行招商?”前郭县政府负责招商的王长山说。

 

作为著名的“低品位”油田专家,中石油咨询中心专家查全衡曾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油气开采模式进行过详细考察。他介绍,在发达国家本土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中小油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美国为例,其本土50%的石油产量,60%的天然气产量是由中小油公司,即所谓独立油气生产商提供的。据美国独立石油协会2004年统计,美国的独立油气生产商达到7000余家。

 

因此,查建议扶持中小石油公司发展,同时要对石油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

 

他说,虽然在现行准入政策和法律之下,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之间,近几年不断演绎着规模或大或小的冲突,但在国内的石油产业上游,要做到“放而不乱”。

 而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采主力军的大型石油公司,中石油多年以来总体上放弃了对“低品位”油田的勘探开发,由于担心影响在资本市场的业绩,在国内的许多油田,对于开采成本高于6美元/桶的区块,中石油一般情况下会自动放弃。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国有石油公司当年拿出来对外合作的区块中,有许多并不属于“低品位”油田。

 新疆吉林陕西:中国石油开采“灰色地带”揭秘

 

中石油弃置的“废油井”成为民营资本淘金的富矿,但民企介入这一领域依然没有“合法”的外衣

 

 

“废油井”里的淘金者

 

718日,马海飞连夜从乌鲁木齐启程,前往1200公里之外的南疆城市叶城,开始与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就在当地承包100口油井的合作展开第三次谈判。

 

马海飞是青海茫崖和利石油开发公司总经理,身上带有西北汉子特有的粗犷和韧性,讲话富极煽动性。早在一年前,商业嗅觉灵敏的马海飞就打听到在叶城有160多口油井被中石油放弃。前两次赶赴叶城商谈合作打井事宜,均遭到拒绝。

 

在国有石油公司无法顾及的市场空隙中冒险打油,是马海飞这个喜欢吃新疆抓饭的陕西人的一项特殊的商业偏好。“与国有石油公司合作打油虽然像走钢丝,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但这种感觉很刺激,因为只要成功了,它就是一块肥肉。”马海飞说。目前,身家过亿的马已经在青海和新疆数地承包了数十口油井,这些油井的产生的收益使得他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内陆赴新疆油井淘金的民营老板中为数不多的成功者。

 

马海飞依靠石油发家的轨迹并不复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马一直在陕北榆林采掘小油井,掘得第一桶金。20022月,陕北油田风波发生,民营资本开采的油井纷纷被政府收管。作为采油老板之一的马海飞不得不从家乡撤出,前往紧邻新疆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寻找打油机会。当时,青海石油管理局在花土沟地区的7个低效油田区块面向社会招标类似于“吉林模式”,寻找外部资本合作开采。马海飞成立的青海茫崖和利石油开发公司有幸中标其中的一个较为优质的区块。目前,马海飞在那里承包的区块一年至少能采6万吨油,这些开采的原油20%交给青海石油管理局,剩下80%2600元每吨的价格和青海油田公司进行结算。马海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到处西部地区寻找采油机会。甚至在铁板一块的克拉玛依油田属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管理,民营资本罕有介入,马海飞也有涉猎。

 

200410月,在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下属某勘探公司的帮助下,马海飞在克拉玛依一个叫黑油山井区的地方承包了6口由新疆石油管局油井勘探公司转包的二手油井。

 

据马海飞介绍,黑油山的部分区块是克拉玛依油田最早开发的井区,当时由于油藏规模小、油层低渗透等原因,导致开发成本过高,新疆油田公司在此勘探因效益不佳而不得不放弃。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石油技术专家的帮助,在对所属地层获得了新的认识后,马海飞认为黑油山井区的原油黏度介于稠油和稀油之间,部分暂被废弃的油井可以通过注蒸汽和其它采油方法提高地层压力,使原油变稀,从而达到采用“磕头机”一种开采工具进行物理采油的程度,带着尝试的心理进行打油的他,结果在所承包的6口井均打了100多米深就获得稳产,总投入不到300万元。

 

“废弃油井”之所以让马海飞如此热衷,是因为它能产生高利润。马海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陕北油藏较浅,平均不到1000米,打一口井一般只需十几天,投资约50万元。按一口产量中等的油井每天出油2吨、每吨原油1500元计,每天收入达3000元,一年的产值就是投资额的2倍。除去开支,每年利润至少有50多万元。而新疆的油井与陕北相比,储量与油质普遍要好,加上其采油成本比中石油低三分之二,获利空间更高。“再低效,在现在的油价下,这些井的收益也比社会上大部分行业赚钱。”马海飞对记者说,在他的采油经历中,几乎中石油每口废弃的井都能打出油来,尽管产量不高,但还是能赚钱。

 

马海飞不过是这几年民营资本进军新疆石油产业的一个缩影,他们发家的秘诀正是对边际和废弃油井的灵活而科学地利用。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各大产油区,闻声前来的“油老板”早已悄然渗透进石油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些商业群落中,陕西人、甘肃人、河南人的人数居前三位,这些油老板在新疆的投资,除位于上游的石油开采外,还涉及中游的炼油和下游的成品油流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早在90年代末就有私人老板在新疆废弃和边缘地带的油井采油,只不过由于石油上游开采至今没有放开,不允许私人进入,所以不敢高调示人。目前,在克拉玛依油田与昌吉吐哈油田边缘、奎屯、独山子和乌苏“金三角”地带和南疆的叶城、轮台等地带,有不少报废的油井都有民营资本打井采油,他们的活动都是在“地下状态”悄悄地进行着。

 

“灰色地带”上的拉锯战

 

由于石油开采领域民资准入政策的不确定性,新疆的民营资本在进入这一“灰色地带”的同时,普遍经历了“老鼠被猫捉”般地惶恐,甚至陷入漫长的诉讼拉锯战中。其景况与“陕北油田纠纷”有颇多相似之处。

 

715日,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境内阜康市和吉木萨尔县高达4000万元的民营采油资本被一夜之间紧急勒令撤回投资。

 

昌吉州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市北35公里,全州辖七县市。据了解,昌吉州境内采油区属于新疆油田公司下属准东采油分公司的区块。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开采成本高、效率低下等历史原因,全州共遗留“废油井”500多口,这些“废油井”主要分布在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

 

2005年年初,为了治理“废油井”带来的污染,振兴当地经济,昌吉州多次向在该州采油的克拉玛依准东公司提出管理所在区域内“废油井”的要求,但未果。

 

20053月,阜康市、吉木萨尔县政府向社会资本招标,希望能将所辖区域内部分“废油井”承包利用。当时,来自陕西的油企——远程公司通过招标拿到了两县市的26口废井开采打油项目。据昌吉州油气办副主任杨再清向记者反映,到目前为止,这26口废井在前期钻井、修井及采油作业的系列工程中一共投进去4000万元,正待进一步采油时,突然接到了自治区政府下达的要求其清退离场的文件。

 

昌吉州油气办副主任杨再清说,远程公司在昌吉州打油作业被勒令清退的原因,在于承揽开采项目时没经过中石油同意。自今年年初发现远程公司在昌吉州投资采油的迹象后,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的新疆油田公司就不断向自治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反映,这直接导致了远程的出局。

 

“目前中石油要求我们退出投资,但是没有给任何说法,如果撤资之后得不到合理赔偿,我将采取对簿公堂的做法。”远程公司负责人梁某气愤地说,目前他与另一家采油的民企元通公司已经开始聘请律师,作好起诉吉木萨尔县政府和新疆油田公司的准备。

 

远程公司一案仅仅是民营油企在新疆采油过程中遭遇阵痛的一个缩影。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对记者说,“更有甚者,等到投入资金开采出大量石油后,石油公司将油与设备都没收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管办主任薛连俊对记者说,此类现象前两年确实在克拉玛依存在过,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在当地政府未与中石油签订合作开发开发协议就自行与民营资本签订协议开发生产了。“石油是国家的,地方政府和私人怎么可以开采?”薛连俊反问记者。

 

然而,在新疆某些产油产区,地方政府开发石油产业的迫切心甚至强于民间资本,因为在现有的制度下,拥有油源就意味着拥有提高财政收入的宝藏。而出于对一些落后地区的照顾,实际操作中,国家也不会切断这些地方政府获取油源的机会。地方政府得到油井后,再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进行开采。

 

与远程公司际遇不同的是,由于手续相对完整,另一家民营油企——位于南疆库车县的依奇克里克油田以下简称依矿的金禾公司从偶然介入收油到目前的挖潜改造,已经显现出新疆废弃油田和边际小油田开发的雏形,招来许多地区政府领导前来考察取经。但金禾公司在依矿油井的开发仍然难以称得上是民营资本进军石油开采的“样板”。自从承包该油矿以来,一场漫长的诉讼拉锯战就等待着它。

 

依矿是中国首片废弃的整装油田,属于原新疆石油管理局于1958年开采的老油田,后移交给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所有。经过近三十年的开采,共打井286口,累计生产原油90余万吨,平均年产约3万吨。由于油田原油产量逐渐减少,近于枯竭,已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属于典型的“废油井”。

 

1998年,中石油撤出依奇克里克油矿,库车县政府当时就提出了对部分一直外溢原油的油井实施“收油”的要求,并获得中石油及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同意。据金禾公司负责人徐总介绍,当时的批文是“将依奇克里克油矿及矿区可利用的房屋和部分油井,采取签订定期协议的形式,无偿提供给库车县人民政府作为收油之用”。

 

2002年,金禾公司适时进入,成为依矿的实际管理者。金禾公司与政府的合约期限是十年,采出油后按规定交售给租赁方,原则上不允许倒卖。由于油层较浅,每口井的投资在100万元左右,金禾聚集了100多位私人小井主,在近300口废弃油井打井,目前共开采了近100口油井,每年出油4万吨左右。

 

金禾在依矿这片曾经被废弃的油井掘出油来的成功故事,让中石油高层听后颇为不悦。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开发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当初签订的‘收油’合同应该是油区的地面工作,但至今金禾公司在依矿所涉及到的作业范畴,早已不属于‘收油’的范围了。”因此,从2002年至今,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就多次向自治区政府反映,状告库车县政府与金禾公司的合作是越权经营油气资源开发行为,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侵犯了中石油的探矿权。此事甚至惊动了国务院,7月初,国务院调查组赶赴新疆库车县展开调查。

 

消息人士透露,处于“灰色地带”的新疆民企采油,已使国务院痛下决心进行整改。但由于考虑到新疆的特殊性,依矿开采权纠纷一直没有最后定论,而金禾公司的命运,也在未定之天。

 

中石油的“废油井”之痒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开发成本高,作为中国最早开采的产油区的新疆油田公司在长期开发过程中,遗留了一大批低渗透度和低丰度油田,这些油田在石油系统内部被称为“低效油田”或“低品位油田”。据新疆都邦亚中能源开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中,这种“低效油田”分布甚广,其中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最具有代表性,塔里木盆地低效油田的比例占到总探明储量的50%,而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低效油田的比例约为60%

 

由“废油井”、稠油井和低渗透度油田组成的“低效油田”,由于开采成本过高,一直是中石油的“鸡肋”。但对四处寻找投资机会的民营资本而言,这些“废油井”却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商机。“这些“废油井”和边际油田,只要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两年内达到1000万吨的产量根本不成问题。相当于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油田。”陈怀英说。

 

对于“废油井”的价值,中石油也不是没看到。为提高产能,中石油集团新疆石油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低效油田开发公司,开发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边际油田,即中石油股份公司勘探但尚未开采的边缘油区;第二部分是低效油井,是指由于产效低、开采成本过高的油田。据低效油田开发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周易凯介绍,去年,低效油田开发公司共开发油井400多口,为油田公司增产39万吨。今年,新疆石油局管理局确定低效油田开发产量的奋斗目标为50万吨,还将在乌尔禾、车排子和风城等作业区开钻新井400多口。

 

但迄今为止,类似“废弃油井”开发利用之类的问题,中石油在整体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克拉玛依没有废油井,有也不会去开采。”新疆石油管理局低效油田开发公司经营办某负责人表示。

 

而据《中国企业家》了解,北疆荒寂的魔鬼城、独山子和白碱滩均属克拉玛依市管辖附近,是目前全疆公认的“低效油田”和“废油井”较多的地方。记者从独山子驱车到白碱滩时,沿途看到的该区块有为数众多的“废油井”,由于年久失修,井口设备大部分已经老化,以至于变得铁锈斑斑。在位于黑油山的某些采油区块,部分油井在数米远就能听到“涸涸”往外溢油的声音。这些原油一经流出,往往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面积的污染。

 

据有关人士介绍,仅在克拉玛依油田,类似这样的“废油井”就有2000多口,几乎遍布整个油区;而在整个新疆,“废弃油井”竟然高达4000多口!

 

陈环英告诉记者,由于新疆地质构造更为复杂,就目前的开采水准而言,一口油井在经过前后三次采油后一般只能采出全部储量的50%-60%,剩下的40%-50%的石油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是采不出来的,这种油井往往被视为失去开采价值。而如果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话,则还能再采出1020%,民营资本在新疆掘油,普遍采用此种方法。

 

但国有石油企业往往将之视为民间“土方”,并没有大规模使用微生物技术开采石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经营办的那位负责人甚至表示对微生物技术采油法前所未闻。

 

新疆石油管理局一位高层对记者说,由于担心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开采成本高于4.5美元/桶的油井,中石油一般情况下会自动放弃。在目前油价十数倍于开采成本的情况下,中石油还能安之若素吗?

 

中国石油焦虑从“灰色地带”突围?

 

/本刊记者郭大鹏

 

年近七旬的查全衡,已经在石油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半个世纪。几年前从中石油集团资源局局长的位置退休以后,他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的专家。凭着专家的身份,查全衡经常有机会到中国的各大油田去搞调研,作演讲。

 

这几年,他的演讲一般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极力呼吁开发中国的“低品位”油气资源,以缓解中国石油紧缺的局面。

 

这是一个迥异于主流的声音。

 

查全衡讲的“低品位”油气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质量不高、产量较低的油气田,这些“低品位”油气田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生成的品位就不高,包括低渗透油层储量,重油、稠油。这几种形式的储量,主要的特点就是不易开采;另一类是“高品位”油气田经过开采以后剩余的品位变低的尾矿“废弃油井”

 

乍听起来,“低品位”资源油气资源会给人以“鸡肋”的印象,很难和中国的石油战略联系起来,不过看了下面这些数据和一些简单的计算,你大概就不会轻视它们了。

 

截至2003年底,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中,低渗透油层以及重油、稠油占了50.9%。其中大约有40亿吨没有动用,约占累计探明储量的1/5。根据中石油股份公司专家齐小慧的推算,这些储量如果动用一半,5年之内增加20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没有问题——相当于中国石化集团2004年原油产量的一半多;全国原油年产量的近1/8,去年进口总量的1/6

 

按照现在国际原油接近60美元/桶的价格,2000万吨原油大约价值80多亿美元。而低品位油田的开采约在30美元/桶以上就可赚钱,少进口2000万吨原油可以为国家节约外汇40多亿美元。

 

不过,令查全衡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采主力军的大型石油公司,多年以来总体上忽视了对“低品位”油田的勘探开发,因为他们认为按照投资回报率衡量,“低品位”油田开发“不经济”。

 

其实经济或“不经济”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查全衡举了个例子:2002年,开发主体是“低品位”石油资源的中石油股份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人均劳动生产率为24.6万元,在中石油13个油田分公司中排倒数第三,但这个数字却是同期电子通讯业的5倍,冶金业的7倍,煤炭业的10倍。

 

要知道,2002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不过才是2627美元/桶,8月份突破30美元/桶时已经引起业界一片惊呼。那时偶尔有大胆的人士预测原油价格将超过50美元/桶,几乎没什么人相信。到如今,国际原油价格不时会上窜到60美元/桶。在油价如此高位运行的背景下,中国探明的“低品位”石油储量,几乎绝大部分值得动用了。

 

这也就是在大油公司那里受冷落的“低品位”石油储量,成为各路社会资本狂热追求的“香饽饽”的原因。近些年,在新疆、东北、陕北等“低品位”油田较多的大油田周边,一些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已经通过通过各种手段、各种形式,进入了对“低品位”油田的开采乃至勘探。

 

然而,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除了中石油等几家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外,目前进入石油勘探开采的资本整体上都是“非法”的。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一位国土资源部研究部门的人士,在向部里的职能部门咨询后,对《中国企业家》记者给出了这个结论。

 

目前来看,中石油的长庆油田分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是“低品位”石油资源开发主力军。另外,中石油旗下的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辽河油田行情点评资讯分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在“低品位”石油资源开发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石油旗下的这些公司,可以说是“低品位”石油资源开发的“正规军”,没有任何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碍,可以从“灰色地带”划出。但当民企介入这个领域时,由于缺乏法律政策上的依据,它就成为一个典型的“灰色地带”了。

 

几乎没有办法估算这个“灰色地带”生产的原油有多少,但据齐小慧介绍,与中石油合作公司的年产量已经到了560多万吨。

 

在民企采油与法律的根本矛盾之下,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之间,近几年不断演绎着形形色色的规模或大或小的冲突,成为石油开采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最新的一个案例是,7月初,国务院调查组赶赴新疆库车县处理当地民营企业与中石油的开采权纠纷。

 

不仅如此,由于这个“灰色地带”资源的稀缺性和法律的缺位,又使得民营资本挖空心思找关系来获得区块。查全衡说,这无形中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滋生腐败,甚至可能引起国有资源的流失。

 

如果诚如上述两位专家所言,“低品位”油田的开发关乎中国石油战略的重新定位,那么突破现有法律和政策上的桎梏,让这个“灰色地带”昭示于天下,似乎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根据《中国企业家》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民企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大概形成了三种模式:从中石油既有区块划片开发的“陕北模式”;与中石油合作开发的“吉林模式”以及开发中石油废弃油井的“新疆模式”。

 

夭折的“陕北模式”

 

延长油矿身份比较特殊。作为中国惟一的“基本合法”的地方石油勘探开采企业,它在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的过程中实在是功不可没。由于中石油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品位”资源缺少信心,它承接了这个区域的一部分石油勘探权,它的这个权力,当初是得到各级政府部门还有中石油大力支持的,也有相关权威的文件作证。美中不足的是,1994年陕西省政府和中石油签署《陕北石油勘探开发区域界定文书》后,并没有征得国家资源管理部门的认可,许多区块没有办理探矿、采矿许可证。但是当时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石油、天然气资源属国家所有,资源分配权在国家。凡从事勘探开发的单位,必须依法在国家油气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并在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下,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接受国家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不允许乱开滥采,不允许私人和私人企业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但后来谁也想不到延长油矿能打出那么多油,这也成了地方国企延长油矿和中石油长庆油田矛盾的导火索。

 

而这段约定的后一句,也为以后整顿陕北民营石油企业埋下了伏笔。

 

当年在陕北获得石油区块的那些县钻采公司,为了解决资金、技术不足的困难,开始借鉴一些中央石油企业“联合打井,区块委托,油井承包”的做法,采取招商引资、出让井位的方式,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发石油。最初引进的主要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有、集体单位,包括一些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部队、大中型国有企业等,一些实力较强的个体投资者也组建公司参与进来。后来由于中央明令政机关和部队不准经商办企业,这类单位投资的油井绝大部分都转让给了个体私营企业。

 

这些“油老板”一度大发其财,也确实存在开采秩序混乱、采出率过低往往只有8%)造成浪费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诞生是由县政府批准的,而县政府的批文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直接冲突。所以这些个体民营企业的打油活动一开始就处在“灰色”状态。

 

2003年以后,由于中石油的强烈不满,这些民营企业的油井就被地方政府强制有偿收回,归入各县的钻井队,各县的钻井队也在形式上归入延长油矿。后来许多专家为此声讨当地政府“违法”打击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也拿出法律法规据理力争,双方针锋相对,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以民营企业的采油梦破灭告终。

 

“陕北模式”,它已经夭折了。

 

不过据《中国企业家》记者的了解,在陕西境内,仍有民营企业从事石油勘探开采。一位和民营石油企业过从甚密的人士介绍,他熟悉的一家总部在西安的民营企业,目前就有9口油井正在开采中。更让人吃惊的是,这家企业还有一定的勘探能力。它的运作方式是,把中石油一些专家高新聘请过来,请他们进行勘探,发现可采储量后,或者交给中石油,或者自己开采。

 

据介绍,石油地质领域的勘探有一个特点,就是专家间的分歧会非常大,一些专家因为意见不被采纳而卷铺盖走人的事情不时会出现。这家民营企业就是抓住这个特点,把那些和主流意见有分歧的专家请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勘探,结果往往有意外收获。

 

记者拨通了这家企业老板的手机,但他坚决表示不能接受采访。

 

半公开状态的“吉林模式”

 

了解了陕北的情况,我们再看看另一种模式:以中石油吉林油田为代表的,由油田和社会资本合资合作开采石油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大港油田都存在。

 

不久前曾到吉林油田调研的齐小慧介绍,吉林油田目前有合资合作公司41家,年产油量已经达到100万吨,运作也比较规范,从没有出现过陕北那样的纠纷和矛盾,似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的模式。

 

吉林油田的合资合作公司,有20多家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这个县4.5亿的财政收入中,有70%来自这些合资合作公司的税收。前郭县今年继续加强对油田开发的招商引资工作,县工商联副会长王长山就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据他介绍,吉林油田与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形式主要是这样的:双方就某“低品位”石油区块签订20-25年的合同,合同期间由民营企业负责开采,吉林油田合资合作处派几个人进行布井和设计开发方案。根据区块的产量和质量双方进行产品分成,比如说,头10年是吉林油田两成,民营企业8成。打井的投资依井深不同,从10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

 

民企打出的原油必须统一销售给吉林油田,收购价格和国际油价一致,目前大约是每吨4000元上下。这个价格非常有诱惑力,因为中石油和旗下油田公司的原油结算价一般是18美元每桶或20美元每桶一般来说,每吨大约折合7桶左右

 

王长山介绍,民营老板要拿到这些合资合作区块,都要经中石油股份公司总部的勘探与开发分公司的批准,吉林油田和地方政府都起不了太大作用。能否批到区块主要还靠那些民营老板的关系。前来采油的老板,一般都是来自北京、上海、广东、西安等地,平时也不在当地。“他们对当地经济有相当重要的贡献,但是从来不愿意出头露面。”王长山说,“有时候想给他们纳税大户的荣誉,他们总是避之惟恐不及。”

 

不过他也觉得,现在中石油能拿出来的区块还是少之又少,大量有资金但是没有关系的民营老板急于进入但是有不得门径,这也是当地石油开采业的一个矛盾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拿到区块的老板干两年以后再转让给别人,同样可以赚上一笔。

 

除上述两种模式而外,新疆的民营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纷纷进入废弃油井的开发,近年来也闹出许多纠纷详见调查:《新疆:“废油井”争夺战》

 

难以逾越的政策禁区

 

对于民营企业纷纷进入石油开采领域,主管矿权审批的国土资源部态度十分明确。前面提到的那位国土资源部研究部门的人士介绍,根据相关法律政策,石油天然气是特种矿,企业进行勘探开采首先必须经过国务院的审批,之后还要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勘探、采矿资格和资质。

 

199711日,国家重新修订颁布《矿产资源法》,废止了原石油工业部发布的《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中“持有石油、天然气许可证的企业,可以划一部分采区承包给其他单位”的内容。

 

此后一系列文件的指向非常明显:不论是勘探还是开采,都必须经国务院和地矿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意。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表示,现在不要说民营企业,就是其它一些中央大企业,比如想进军石油领域的中化集团,也没有通过相关的审批。所以现在以各种方式进入石油开采的民营企业,都属于“非法”。

 

所以近几年,国土资源部组织了300多人的油气督察员队伍,在全国各地检查,那些明目张胆开采原油的无资质企业,也经常会被查处。

 

不过,据圈内人透露,许多和国家油田公司合作的民营企业伪装得比较巧妙,遇到检查时,就说自己只是工程施工队伍。油田在工程施工方面是完全放开的。所以,这些民营企业一般很难被国土资源部的督察员发现。

 

这样,明确规定的政策禁区就被民营企业以及与他们合作的油田公司绕了过去,使法律法规陷入了尴尬。不过,那位专家也表示,目前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正在起草这方面的油气资源开发的新政策,以何种方式开禁还需等待。

 

中石油

 

能否转向“本土模式”?

 

既然介入油气开发领域的民企都属“非法”,那么中石油作为国家承认的合法开采者,为什么不自己投入更大的力量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呢?

 

其实中石油也有自己难处。海外上市之后,油气开采主业全部集中在了上市公司,必须注意控制勘探开采成本,保证12%的投资回报率。目前他们的开采成本和BP、壳牌等跨国巨头相比,还是过高。

 

如果要赶上那些跨国巨头,中石油就必须寻找大量高品位的油气田,但是谈何容易!全球范围内可以进入的富集油区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中石油很难插足,近几年海外收购的挫折也说明了这一点。

 

回头看国内:中国的油气储量虽然总量不小,但地质条件太过复杂。

 

在查全衡看来,像跨国石油巨头一样专注于富集油区,可以称之为油气开发的“海外模式”,其特点就是“嫌贫爱富”。

 

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种开发油气资源的“本土模式”,就是对本国的“低品位”资源倍加珍惜,充分利用。比如美国,每年3亿吨左右本土的石油产量,有大约一半是来自“低品位”资源,这些产量,主要是由遍布国内的独立石油公司“小公司”开采的。目前中国大油公司只重视前者,显然是陷入了误区。

 

现在中石油拥有大量未动用的“低品位”资源储量,但是一方面自己不忍心交给别人,另一方面别人开采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框架,多数只能是暂时放在那里。虽然法律规定对于登记勘探开采的区块,如果超过一定年限后,如不延续,就要收回到国土资源部,但这方面的管理对中石油这样的国家公司来说,事实上是非常宽松的,并没有严格执行。

 

不久前,中石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处:对外合作处。该处的负责人向《中国企业家》表示,这个处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像吉林油田那样的合资合作模式,希望能更好地加以管理。

 

“低品位”石油资源开发的出路

 

关于合理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查全衡和齐小慧都认为必须从国家石油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他们还提出了一些相似的建议:

 

鼓励小油公司参与开发,建立起合理的资源开发配置格局。大的石油公司负责勘探开发含油气盆地的主体部位,控制大油气田和绝大多数资源,相对零散的小油气田、低渗低产难动用的储量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寻找开发者。大中小油公司相结合是一个有效利用资源的途径。

 

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逐步开放勘探开发市场。除外国公司外,允许我国地方国营、合作集体以及个体投资者进入,广泛吸引资金,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量,这也符合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

 

尽快开放储量市场,对各油田探明储量中自己不开发的部分要限期投放到市场,或与其它公司合作开发,储量作价入股;或由其它公司独立开发,储量作价回收勘探投资。

 

另外,齐小慧还建议,由于目前油价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从大石油公司上交的税费中抽出几十亿元建立低产油田开发启动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低产油田的开发。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低品位”油田能以油养油,滚动发展。

 

在建议开发“低品位”资源的同时,两位专家都强调,一定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石油公司和作业队伍的资质审核,制定严格的环保制度,对最低采收率做出严格限制。

 

当然,所以这些建议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明确除国家石油公司外,其它的社会资本都有权力介入石油勘探开采领域,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规范。当然,石油勘探开采如果放开,会不会出现象煤炭行业前些年那样一放就乱的场面,政府的监管能力能不能适应放开后的要求,确实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观点

 

周大地:借助体制突破实现中国石油增产

 

按照中国目前的开采技术水平,每年原油的最高产量应在1.8-2亿吨,现在是1.75亿吨。

 

民企采油带来的体制上的变化能不能中国原油产量使有所增加?需要从实践中来考察。陕北油田,民营资本介入以前,最高产量是20多万吨,民营资本进入后达700多万吨。这说明了什么?体制上的突破并没有把产量搞下去,而是搞上去了。所以,借助体制上的变化可以实现中国原油产量有意义的增长。但是,陕北的经验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目前还很难下一个判断。另外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吐鲁番的油田如果没有国家石油公司巨资投入的基础,民营企业也不可能打出油来。

 

就中石油、中石化来说,大企业病还是存在的,有进一步挖潜增产的余地。当前,国家应该从资源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入手,考虑把中国稀缺的石油资源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对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分配,需要有新的考虑。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家》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