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打手要法》

 老阿更 2014-09-01

《杨家打手要法》上——马有清先生著
     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打遍京城无敌手后威震江湖,至今广为流传,靠的还是一个“打”字。杨家三代都能打。杨家打手经三代人不断研究,到杨澄甫这里形成了完整的打手训练体系。这套训练体系,绝少流传,是老师藏秘不肯教的。所以太极拳拳架的书,到处都有。打手的书,实难一见。惟马有清著《杨家打手要法》,述少侯、班侯传下打手百法,甚为珍贵!

     打手训练还有一难,老师肯教也难学。旧时老师教打手,老师不讲的,就是打学生。学生在挨打中学习,老师也在打学生中提高。学生身体不够强壮的话就没啥指望了。武汇川之所以能常年担任杨澄甫的“相手”,是占了体格魁梧功力大的便宜,在挨打中终成一代大家。


    
     这本书是港版老书,考虑到可能的版权问题,这里仅摘录了书前面的一部分。
杨少侯宗师打手五字诀
薄、顺、短、脆、远
这「五字诀」不但要贯彻到杨少侯宗师传授的「用架」(快拳)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打手裡认真使用。所以「五字诀」是杨少侯宗师打手法的中心指导要法。

杨少侯宗师传授的「太极功」功法中,除「鬆功」之外,还有「轻浮功」(训练临皮劲)等功法。「蒲」是不用骨、筋、肉之拙力练功或打手应对,而要求「鬆」到支肤上,用这种「薄」去练功和打手。

我顺人背的意思。在练体时要求顶遂。打手应对时,要用各种方法制人于背以致胜。

练用架(快拳)手势要短。即两手不离胸前八寸到一尺。打手发劲必须既短又锐,避免钝拙。所谓「穿透劲」即短锐之劲,故劲愈短锐阻力愈小,杀伤力愈大。

要发寸劲,不可拖泥带水。劲要脆快,发劲时忌滞重迟拙。

发放时劲尚远不尚近。能放远又指攻坚,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信手而应也。如何能放远,在发手时与能否把劲全部撒放出去有关。发劲时劲不可回。劲不可残留在自己身上。另外发放时自己的「意」与「神」也应配合放远、否则不易达到放远的效果。
杨少侯宗师的十字诀
准、是、稳、脆、真、恰、巧、变、改、整

目标要准,发手要准。势、劲、气的发放要有准。

所打击对方的「势」或「劲」,是 对还是错。

自身要稳。势要稳。劲要坚。气要沉。

不拖泥带水,发劲要脆要快。

判断对方要「真」,不可「假」否则出错。

发打要恰当。要掌握时间和火候。

功夫要实,方法要巧。

要多变,要善变。要应物自然。

不对要快改,调整技法以求全胜。

无论势打、劲打、气打,都要完整一气。
十字诀因有些字义颇为相近,经多年实践,提出新的设想,把相关的「两诀」合併去求解释,以供参考。
准是:是中求准。
稳脆:稳中要脆。
真恰:既真又要恰当。
巧变:变时要巧妙。
改整:改之后仍需完整一气。
杨班侯打手八要
心静
心定自然虚静
气沉
鬆淨则气沉于根
胆大
艺高技精自能胆大
身灵
有腾挪闪战之功,步活身灵
眼捷
由顾盼练到纯以神行
手快
看熟而懂劲,则信手而应
步实
气沉则步实,根稳则身手敏捷
劲坚:
刚柔相济,无坚不摧


《杨家打手要法》下——马有清先生著



 
杨家打手要法
 

 
 
 
必须学会「明已知人」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拳法亦如此。太极功系练功有四步之阶,由练势功;到练劲功;到练鬆功;到练气功。其功法之多,练法之苦,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吴图南先师说:「必须具备万夫不挡的勇气;脱胎换骨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练好太极功。」然太极功之主旨,不外是先求明己,再求知人。因为不能明己,又怎能知人。故太极功系要求练者,由行功和快拳中明己;由练劲功中明己;由练鬆功中明己;由练气功中明己。如能自身达到明察於秋毫,则他人之四肢百骸,与自己无甚异样,自能知人之顺背,察人之虚实。其人之一切动静岂能逃过我之洞悉?加之太极功系之精妙绝伦打法,自可达到全胜的目的。
 
 
打手要明「度、量、衡」之法
太极功系裡要求练者在与人进行打手之际,必须要听审对方,弄清对方一切之后,才可以进行「发、拿、打、化」。即当与他人应对之初,应观其势、听其劲、审其机,而后制之,始可言胜。听审的功夫,必须依「度、量、衡」之法行之。

度而后知对方之长短。

量而后知对方之大小。 :

衡而后知对方之轻重。
故应对之始、首先要做到明察秋毫,心中有数。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尤为紧要 的是练习「听劲」。「听」而后能「审」;「审」而后能「明」;「明」而后知「尺寸」、知「大小」、知「轻重」、然后才可应对。推手既精 、始可进行脱手之散打练习 。散打精熟 ,技击之术渐达於信手而应矣 。
 
 
太极功系裡以食指为定向器
太极功系裡的太极拳,即十三势 ─「进 、退 、顾 、盼 、定」为五行 ;「掤、手履、挤、按、採、挒、肘、靠」为八门 。
十三势是「拳」在方位空閒之中的变化 ,也是善於利用方位空间的一种拳术 。
十三势的制定 ,是十分科学的佈局,是「人」处在某一中心点上、去应付四面八方的最好方法。太极拳自歷代宗师传承至今 ,已将拳的方位、度数规定得相当精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非夸张之词 。盖因在练体印致用中 ,方位一变则顺背颠倒,万势皆非。为了精确地定位 ,前辈们在传功时,要求学者以食指为定向器 ,以使其在练体和致用中有「準」可言。当然食指既然可以为自己定向定位,在对待时,也可用它「定」和 「变」对方的位 。能够控制对方时,将「制人於背」施於对方身上 ,使其失控之后则可致胜矣。
 
 


 
 

「三节」之用

明瞭 「三节」的关系之后,还要训练「三节」之用。各家拳法都有由头到脚的各处用法,太极功更不例外。周身上下 「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已经说明不仅是「三节」之用,而是由「三节」能用之后,做到周身处处皆可用也。

太极功系有多种操练手、肘、肩、胯、腰、腿、膝、足等功夫。其中包括势功的训练、桩劲功的训练,以达到周身皆用之目的。

太极功系尤其重视「三节」互用之法。如:以根打梢、以梢打根、以中打梢、以中打根等各种变术。谚曰:「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远充分显示了太极功「节节贯串」又「完整一气」的练法,以及其在推手和技击裡的用法。
 
 
打手时须明察对方 「三节」之用
在明「三节」之后,当与人对待时,应以「己」推理及「彼」。即所谓「既知己又能知彼」。当推手或技击时,应仔细察明对方之来势或来劲,他是用手、肘、膝、足等甚么位置攻击我的。然后才能以準确又快捷的打法还击取胜。在推手练习裡,要把明察对方「三节」之用练到精熟。如:彼力由何处而发?由手还是由肩?由腰发还是由脚发?……察明之后,始採取巧妙的方法去应对。对方用「梢」,我或者对待以「根」;对方用「根」,我或应对以「梢」;对方击我「中节」时,我或
以「梢」或「根」变换应对。总之虽变化万千,而理为一贯。
 
 
释 「三门制决」

太极功系的先师杨露蝉、杨班侯、杨少侯祖孙三代秘传的打手要法裡,有「三门制法」之术 。

所谓「三门」者 ,主要是对人体上肢而言的。「三门」是:手 (腕)为头门;肘为二门;膀(肩)为三门。
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打技击,上肢即手、肘、肩是重要的武器。当与人对待时 ,能够制服对方的手、肘、肩是致胜的条件。但是如何制服对方的「三门」呢?简要言之即:头门手(腕)要拿;二门肘要断;三门膀(肩)要制 。在太极功系裡有些势功和劲功是属於制「三门」的功法的。如:劲功中有拿舔手、扭转下擖等功法,都是拿对方手和腕,使其反背甚至断伤。又如:玉女投针之下截手和扭转下博的下擖手,为断肘之法。又如:斩钢截铁的双斩手,是截断肩膀之法。其他如在打手或推手中使用的「穿」、「垫」等技法 ,都是制「三门」的很有效的方法。
 
 
打手时宜分层对待
在太极功系裡的打手和技击时,有「分层」对待的技法。 「分层」指的是首先须从生理上懂得自己身体的层次,然后再学会依生理之层次去对待对方。
简要言之、人体四肢由裡及表之层次为:骨髓、骨体、骨膜、韧带、肌肉、真皮、表皮、毛发。故当与人应对时,应当以敏钝的触觉去分辨对方力度之深湣R芤勒账惺芡饬Φ膶哟稳Ω秾Ψ健H绻磥砹Φ谋『裾摚ǔ撌牵簩Ψ街θ胛夜巧希覒斠怨菓獙Γ粚Ψ街θ宋医钌希覄t应以筋应对;如入我肌肉,我应以肌肉应对;如仅及於我之皮肤,我应以皮肤应对。反之,如果对方之力仅及我皮肤,我以骨去应对则「过」。如果对方之力深入我骨,我以皮肤应对则「不及」。「分层」对待之目的是为避免因应对失误而產生僵、整、弱……等病。「敌重我重」、「敌轻我轻」在应对上可少出弊病。当然功深技精者,在「敌重我轻」或「敌轻我重」时,仍可取胜。道是一般情况下的特殊情况也。
 
 
 
杨少侯宗师之打手 「抢位」
杨少侯宗师承受其祖父杨露蝉、其伯父杨班侯、其父杨鑑侯之家学,其拳术以凌厉脆快、出手见红而著称。杨少侯宗师在打手时,有 「抢位」之绝招。「抢位」原俗称为「衝 (读入声)子」。其方法是:当与对方应对时,首先要从对方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几个方面的空间,进行「抢位」。「抢位」即 「抢佔」,佔领对方的空间,将对方驱逐出去。太极功系多用「抢位」之变术,迫使对方失重、偏斜、倾跌而后制服之。
太极功系裡精於此术者,能「以势抢势」、「以劲抢劲」。哂们擅顣r、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初学「抢位」的人,要先练习「以势抢势」,即用自己的「著(招)势」去抢对方的「看(招)势」空间。待自己由「看(招)势」抢位纯熟「懂劲」之后,再练习「以劲抢劲」。抢「劲」的空间位置,多在与对方的接触点上。故抢「劲」的技术,就是打手裡「抢点」的技术。这种技术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学者宜篤行之。
 
 
对待时的「入字诀」
太极功系在训练学者练习推手或散打技击时,多授予「入」字诀。「入」者,入侵之意。杨少侯宗师的打手绝活「抢位」之法,效果固然显赫,然在「抢位」时,若含有「入」劲,则效果更佳。对待时如果只「抢」而无「入」,则往往易被对方逃脱。「入」是「法」,也可称为「劲」。「入」劲如水,逢洼下潜,无孔不入。「入」劲也可称为「钻劲」。当与他人对待时,如遇对方於「势」或「劲」中,出现「凸凹、断续、缺陷」时,或有「顶、偏、丢、抗」弊病时,我则应乘机「抢入」。乘其「病」而填满之、然后「发打」。与他人推手时,对方往往以「滑」、「软」、「逃」化走我之「发、拿、打、放」。我应乘机而「入」,填满之后,復攻击之,始可奏效。
打散手技击时,我应以粘黏手先「粘」住对方,察觉对方出现「病」情时,迅速「入」手而击之可也。
 
 
打「根」法
根者,我与对方之重心也。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皆在於脚。「其根在於脚」即此义也。在推手和散打技击时,对方无论变换何种拳势,总是先要扎好根而后发手。故打手时双方部必须在重心稳定之后,始可以谈攻守。故当与他人应对之际,我必须先察明对方之「根」的所在位置,再以有效之技术击之,其人必不能自保。
经验证明,如对方在推手或技击时,其重心在前脚,如:弓步、我应击其前脚;对方重心在后脚,如:坐步、虚丁步,我应击其后脚;其重心在两脚,如:马步,我应击其双脚之中间。打「根」法所难者,乃对方於变换重心之际、移动步法之时。我应审明、听準其重心之所在,於一剎那间击準其「根」。以求一击即中、击则立仆。
 
 
 
太极功系的太极拳打法
太极功系的太极拳打法主要有发、拿、打、化。除此主外还有抓筋、按脉、断骨、截膜、擒拿、闭穴等多种手法。应对时太极拳所攻击的部位,与其他拳术所攻击的部位大体相同。惟太极拳重点攻击的部位有:头顶、两耳、咽喉、中脱、两肋、前阴、腰肾、尾闆等处。然学者不可以轻试,以免伤人。至於断肢如:折指、剪腕、创肘、断肩、蹴烃、踢踝、跐踏足趾等法,亦不可轻试。至於擒拿之法,即以轻巧之法制人於反背(反关节),再加之刚劲,断其筋骨,更不应轻试於人。太极拳击点之穴位诸如:死穴、哑穴、晕穴、闭穴、咳穴等,多位於眉间之「印堂」、胸部之「华盖」、肩部之「肩井」、腹部之「中脘」、胎部之「环跳」、档部之「会阴」…‥等处。点穴法虽多已失传不用,但学者仍不可以轻试。至於太极拳的拋掷手,即发放手,其所攻击之部位与上述杀伤手之部位类同,只是不使用刚劲、重手,而是牵动对方使其失重,令其跌仆而已。
 
 
太极功系的太极拳打法之三层次
太极功系的太极拳之打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势打,即用「势」和「招(著)去打击对方。所谓 「论一势之得失、求一招(著)之胜负」,这只是初级功夫。用「势打」时应注意的是:必须看管住对方的上下肢,即要看管住对方的手、肘、肩和足、膝、垮,以防对方的攻击。故「势打」有必须管手和管腿之说。
第二层吹的打法是劲打,即不论对方用甚么势、甚么招、甚么力,我只用「劲」去应对时,则无须管对方的手或腿。所谓 「不用顾盼凝合,信手而应」也。
第三层次胸打法是气打,以「气」呤轨秾Ψ剑蛊浜粑嵉埂⒍氯⒅舷⒅岫品之。此极打法则近乎 「阶及神明、应物自然」矣。
 
 
 
略谈打手中的拿法
太极功系裡「拿法」也是打手裡重要的手法之一。拿者,擒拿也。「拿法」是以轻巧之劲,使对方的一些关节,如掌、腕、肘、肩、腿等部位,反背其关节而加以擒制之谓也。对方被「拿」则无反抗之能力,听任我之「发打」。若施以重手,则断骨截膜矣。「拿」关节有正、反拿法之分,如拿腕,顺其势向内旋拿者为正拿法。反之,顺其势向外旋拿者为反拿法。应对或练习推手时,如拿住对方任何部位,在拿妄之后必须加以「穿劲」。如无「穿劲」,则容易被对方滑脱。
擒拿之法,在各家拳术裡,皆有其独特之处。在与他人应对时,必须注意不可被他人擒拿住。应当在被擒拿之前及时抽走为妙。假若自己的手腕被拿,则应山对方「手」的开口处,即小指侧抽走。切勿由其「手」的闭口处,即大指虎口侧抽走。盖因对方小指侧易开,而对方大指虎口处难抽之故也。
 
 
 
论「掌」法
太极功系和其他拳种一样,在掌法上有各种掌形。如:势功裡有平掌、立掌、侧立掌等。其他拳术又有柳叶掌、鹰爪掌、虎爪掌等。在掌的用法上,不外是上掛、下劈、左摆、右抹、中按等法。上述种种为武术中「掌」的共性。太极功系的掌法,除有拳术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既有掌之用法,又有劲之用法。
大极功系的掌法,除斩、截、劈、剁等重手外,还有指、掌、腕三节之用。故「掌」有「一掌四用」之法。即:点(指)、击(指根)、推(掌心)、按(掌根)四法。应用时掌的四劲要连发。故有「四法归一」之说。大极功系的用架(快拳)裡的「杈子手」,主要以「指」为其用。要求劲由指发,无坚不入,「杈子手」又分单杈手、双杈手、连三枚、上下杈、左右杈等,变化多样,堪称一绝。太极功系练者如过上述各种掌法时,以「一砍破四用」之「砍」法破之。「砍劲」须於操功中求之。
 
 
 

论 「钩」法
太极功系裡的「钩」法之用,世间多不知晓。盖因前辈先师们很少向外界公开之故。太板功系势功裡的钩法,主要有实钩与虚钩之分。实钩为鬆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聚拢拢实;虚钩为鬆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虚拢。「钩」法有六用:

一、钩
以小指指根,向内旋钩拿。
 
二、掛
以腕根下掛,以备发放。
 
三、锯
:以腕之尺骨侧,向下贴紧而锯之,今对方下仆。
 
四、错
以腕之尺骨侧向上反旋而错撮之,令对方反仰而倾跌。
 
五、抖
以腕之挠骨侧,向上抖击对方之头面,或贴紧而抖放之。
 
六、弹
以大指向上向后反弹,用於发放「靠」劲,「弹指」之谓也。
 
 
 
 
论「拳」法
拳者,捲拢五指而紧固之,以其击对方,谓之拳或极捶。拳之形分「掐拳」即五指聚拢,大指扣於二、三指之中节;「钉拳」即五指平拢,将中指之第二节突出;「豹拳」即各指之第三节伸直,仅钩曲五指之上二节。太极功系裡拳法之用,亦与其他拳术类同。但世传太极功系的拳法,有 以下「五捶」之用:
一.搬栏捶:搬拦捶分「进」和「退」的「搬」、「拦」之用法。捶法为扣打之点 睡,即「崩捶」也。
二.肘底捶:肘底睡分「立扭」和「平捶」。「立捶」以拳面向上「拋」击;「平 捶」是以拳面向左右「拋」击。此捶即「衝捶」也。
三.撇身捶:此捶妙在身法上之撇身。用法是攻击由身背后的入侵者。此捶为「劈捶」。
四.指襠捶:此捶向前下扣击对方之阴部。指档极即「撞捶」也。
五.栽捶:此捶乃下砸之用。栽捶即「砸捶」也。
 
 
论 「腿」法
太极功系裡十分重视「腿功」的练习。 太极功之势功「定势」练法和太极功多种桩功,目的是练腿的稳定。练者须於腿桩稳健之后,才开始练习腿法之用。大成先师张三丰,在「十三势」之外,加入了七种腿法、即分脚、蹬脚、二起脚、披身踢脚、转身蹬脚、十字摆莲脚、双摆莲脚,使太极拳「十三势」又融入了腿功之用。
太极功裡另有腿功操练法,如左右钩踢、左右斜弹、盘踢钩掛、钩掛外旋等腿功。道些腿功,无论是踢、是弹、是盘、是掛、是旋、是蹬……全部是短腿的用法。在应对时很少使用高腿,因为用高腿的危险性较大。
太极功系要求以「腿」当「手」之用。腿上也要练好「粘黏连随」和「发捆打化」等功夫。这些都是太极功系裡独特的腿法也。
 
 
 
论「膝」法
太极功系对膝的训练也十分重视。要求将膝练得既灵活又坚韧。因为在练势功或打首应用时,无论自己的身步是进退、转移、鹏挪、因战全赖膝之纵横前后。正如拳论所说:「踪之於膝」也。太极功用架(快拳)中的「凌空腾跳步」、为疾速进击之术。又如二起脚(俗称二起蹦子),为快速连踢之法。沽些技术都须要膝部的敏捷与坚韧,方能叽ㄗ匀纭
「膝」之打法有撞、摆、顶、拨等。与人应对时,如须发腿,一般应在发腿之前,先加以膝打。然后再顺其势之走向以腿法击之。
太极功系裡有练习「推腿」的功夫。「推腿」如「推手」,即两人在练习时、以腿相贴,而后进行往復推揉之训练。其目的在於训练腿部的「粘黏连随」和「发捆打化」,以备应对时之用。
 
 
论 「足」法
太极功系裡有多种「足」的用法。足趾、足掌、足底、足跟各司其用。盖因「足」为人身之根,诸功之母也。太极功系要求:
足趾要鬆,其用法以「钩」、以「把」为用;
足掌以「踢」、以「摆」、以「拨」为用;
足底以「截」、以「踏」、以「踩」为用;
足跟以「蹬」、以「盘」、以「掛」为用,
变化之多,犹如手掌之用也。 而其要者,太极功要求无论「势」、「劲」、必须皆由「根(足)」发。「根起根 落」、「万变不离其根」。正如拳论曰:「其根在於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足」的重要性明矣。
太极功中有步功名「九宫八卦连枝步」。其步法轻灵奇巧、变化环生、疾徐 有度、攻守皆宜。练太极功者应精熟之。
 
 


 
 
太极拳推手是技击的训练法
太极拳推手,也有称为太极拳挡手或太极拳揉手的。太极拳推手是训练太极拳技击应用的一种训练法,并不是太极拳惟一的打法。
太极拳推手时,通过二人互相推揉两臂和身体,练习听劲、审敌渐至懂劲和掌握发拿打化的基础技巧,然后再深造并逐渐掌握和精於打手搏击的目的。有些人认为太极拳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打法,是欠妥的。
各种拳术的打法,多为散打,而无推手。摔跤讲摔。太极拳不可以用推手与他们应对,而应以太极拳的各种打法去应对。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以静御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去制敌取胜。
过去老前辈授徒时,要求弟子打三年轮,即「四正手」与「四隅手」,不准问劲。主要使练者练好「粘黏连随」,无「顶偏丢抗」。通体顺遂,并达到良好的听、审能力以后,才可以进一步练习「发拿打化」。实践证明这样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要和三种人练习推手和技击
经验证明,和三种不同程度的太极拳练者,去互相练习推手和技击,是练习太极拳推手和应用的一种方法。
一. 高於自己水平的人。如和自己的师长与益友去练习,抱看虚心请教的态度,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以提高自己。
二.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相等的人。如和自己的师兄弟、同学、朋友,大家水平差不太多,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和低於自己水平的人。要抱看帮助别人和谦虚的态度去和这些人练习。这样可以把自己学到的技术,通过练习,印证其实效,提高自己推手和技击的能力。
 
 

太极拳之推腿法
太极功系裡的太极拳,除有推手的训练之外,还有推腿之训练。太极拳推腿训 练法,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即便是太极功系的门徒,其功夫不到一定程度、也不轻易传授推腿法。
推腿法的训练目的是使练者能「以腿当臂」、「以膝当肘」、「以脚当手」。经过严格训练以后、使练者的腿、膝、足既能做到「粘黏连随」、又能做到「发捆打化」。以期达到周身皆是「拳」,无一处不能应用的目的。
太极拳之推腿法,为二人配合对练的一种方法。练习时、和推手一样,将彼此左腿或右腿之膝下外侧(足三里穴处),面对面各出一步相贴住,而后互相进退身,以两腿相推揉。远种推腿法又名「左右平轮推腿法」。另有「插肩提腿推腿法」:二人练习时,面对面各以一手搭於对方的肩部,然后提起所推之腿,以上下方向之立轮推揉。道种推腿法又名「上下立轮推腿法」。
 
 
谈谈打手的「动急急应」与「动缓缓随」
太极拳论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些经典名句,请的是太极拳应用与推手的基本原理。要做到上述标準,最主要的是要将「粘黏连随」练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之中,还有「急」与「缓」的速度问题。前辈先师们说:无论行功和快架,无论打手和应对,都要练到既能「真快」又能「真慢」才成。
所谓「真慢」,「慢而不滞」;所谓「真快」,「快而不浮」。 「真慢」与「真快」必须仔细留心长期不懈地从行功、用架(快拳)、散手、推手中去追求,从磨炼中逐渐练到身上。切不可急於求成。待练就心定、意浮,才能以静制动,机先动静。练就各种功法,才可劲锐气活。《八字歌》曰:「果得粘黏连随字,得其圜中不支离」。如果能够做到「随曲就伸」,则应对时可以「无过」、「无不及」矣。
 
 
万变不离其根
太极功系的各种功法,都要求必须「根起根落」。所谓根,是对重心而说的, 也就是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生动说明了根脚的重要性。在势功与打手和应用时,怎样哂谩父鼓?主要是无论变「势」或者是变「劲」,都要「根起根落」,「万变不离其根」。
势功中的各种动作,如:起、落、进、退、曲、伸、俯、仰都要通过虚实、 开合由「根」上变。打手与应用同样要求「根进根退」、「根转根换」、「根拿根放」。由「脚」上变「看一招一」、发劲,对攻守皆很重要。
太极功系所谓的「劲」是学力,即带有术技巧的力量称为「劲」。「劲」是含有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总和,亦即学力加反作用力的「合力」。反作用力產生於「脚」的下踩。拳论曰:「其根在於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这已说明了「根」在势功与应对上的作用了。
 
 
 
推手时要「对待无病」
太极拳推手练习时,要求在对待时不 要出现毛病。「病」者,手上的凸凹、断续、缺陷,所谓「三大病」也。所以在练习推手的「粘黏连随」时,必须避免產生上述毛病,以免为人所乘。
推手练习还有「顶、偏、丢、抗」四大病之说。


势与劲在对待时冒头,產生顶撞
 

势与劲在对待时偏离而失中
 

脱手而失掉「粘黏连随」
 

以拙力相对抗
 
以上 诸病直接影响了「发拿打化」的哂茫释剖钟小笇Υ裏o病」之说。
推手对待时自己要力求无病。如对待 时发现对方有上述的「三大病」、「四大病」 时,应及时乘虚而入,机不可失。
当然在对待时,我也可以用「触动」之 法,有意识地制造对方出「病」,以利我之 击发。
 
 
 
先发先至与后发先至
太极功系在应对打手时,最重要的法则,是要求做到「先中先」与「后中先」二法。
「先中先」,即「先发先至」也。就是说打手时是讲究「主攻」的,而不是一味的「等待」。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太极拳一定要「走而后发」。这种观点是消极的、被动的、错误的。太极拳打手也须採取主攻,出手要佔先,一定要做到「先发先至」,即必须抢先命中。「先发」而不能「先至」,则容易铸成大错也。
「后中先」,即「后发先至」也。太极拳是「以静制动」的功夫,但必须要「机先动静」。对待时虽然是待机而动,但必须於「后发手」时,要「先命中」对方,务求「后发」而「先」击中敌人。
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又曰:「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故在应对打手时,只要求做到一个「先」字。学者宜三思之。
 
 

重手不接
重手不接是太极功系裡打手的重要原则。因冯太极功系裡的打手,是以柔克刚、以邢制砌、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术。不主张以功力制人,纯以崇尚变化和利用技巧取胜,非「力大胜力小」也。有人认为「四两拨千斤」之术不大可能,认为没有「万斤力打不了千斤力」,实是对太极功系的打法既不清楚,又有所误解。
太极功系对待重手,原则上是不接其手,但是不接,非不打也。避其锋芒、引其落空、或顺势而粘之、或诱导其失重,然后循其漏洞而击之。总之,「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的打法,其术精矣。
故重手不接,宜「空其力而击之」、宜「引其力而击之土、宜「截其力而击之」宜「先其力而击之」……等等,要看对待时的具体情况而哂谩?傊笐镒匀弧沟 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逢丢必打
逢丢必打是太极功系裡打手应用时的重要法则。太极拳推手是训练「听劲」、 「审敌」、「粘黏连随」、「发拿打化」的一种方法。推手时如遇对方「丢手」(抽手)、其动机必欲击我。当此之际,我如不「发打」,必为人所乘。故必须哂谩阜陙G必打」的原则去对待,才不会失误。当与人散打技击时,太极功练者多善用「粘黏手」接对方之来手。如对方突然抽手,我亦须迅速击之,否则必遭到打击。
所谓逢丢必打的「丢」,包括对方「势」、「劲」上的「抽、撤、软、离、空、断、凹、逃……」等现象。遇到上述情况,都谓之「丢」。故必须及时击之,以防对方抽手再击我。故逢丢「不打」,乃打手应用中的大错,学者应特别留意。
 
 
推手时的设「轴」法
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多数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二人搭手时,產生了接触点之后,在接触点处,不是「顶」住推,就是「跑」点推。「顶」住推,就是「力顶力」;「跑」住推就是你「软」我也「软」。其结果是很难练到使用「十三势」去提高技术。
如果双方都能刻意地在接触点处设个「轴」,利用接触点的圆心为「轴」。先去「定」住对方。并且向看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变转。这样既能「走」、「化」对方,又能使对方变到不利的位置上。即「我顺人背」时,那么「发拿打化」,岂不是可以得心应手了。
设「轴」,要顺应对方之来势或来劲去变化。「轴」大体上可以分为:平轴(平面接触点);立轴(立面接触点);斜轴(侧面接触点)……等;这些可称之为「有形轴」。在散打搏击时,彼此没接触上的时候,利用「离」、「空」的手法设的「轴」称为「无形轴」。这是太极功系裡的高难技术。总之,设「轴」的目的,是使对方在「十三势」的变化中,失重、倾斜,以利我之「发拿打化」。
 
 
打手的「垫」字诀-
所谓「垫」字诀,就是当与对方打手或技击时,自己的两臂与对方相搭,或者是自己的臂部、腕部等处,甫被对方抓住或拿住之际,我迅速设法在对方的臂部,用手加一「力点」。道个加上去的「力点」叫做「垫」。「垫」可以加在对方的小臂、上臂的任何部位。加「垫」是刺激对方,使其「泄力」、「回力」、「分力」、「截力」, 或「合」其力使其僵整,以利我之还击。
加「垫」时,要先用「度、量、衡」的方法,察明对方来力之「尺寸」、「大小」、「轻重」等,然后以适当的「垫」加於其身。如果情况不明又使用的不恰当,「过」与「不及」,皆会失效。
故所加的「垫」要分大小、薄厚、轻重。应在实践中去体会之,要熟练掌握加「垫」的技法才好。
 
 
打手的「穿」字诀
太极功系裡在打手与技击时,常使用「穿」字诀。「穿」就是用某种手势,或由双方接触点处,以「劲」去「穿连」对方,包括其「关节」或「部位」,使其多个「关节」或「部位」,经我之「穿串」而僵滞,以利我之「发拿打化」之用。
当我与对方打手或技击时,如果对方来势或来力击我,我多採用鬆散关节或接 触部位的方法,去走化对方的攻击。反之,我如能在应对时使用「穿」字诀,即设 法将对方多个「关节」或「部位」穿连而僵滞,则对方必然无法走化而为我所乘。
「穿」的部位:由接触点以「劲」穿对方的顶、肩、腰、膀、膝、足等,如:拿 住对方的手,穿其「肩」、「顶」;擒住对方之臂,穿其「腰」、「胯」……等。
散打技击时,要在「粘住」对方、或「擒拿住」对方之后,再变势、变劲而穿击之,可获全胜矣。
 
 
「打弓弦」和「打弓背」法
在打手和技击之「穿」字诀的用法裡, 有「打弓弦」和「打弓背」两种方法。所谓 「弓弦」、「弓背」,是比喻对方的两手和 两肩。如与对方的左手搭手后,由左手的 接触点到对方的右肩,形成一「弓」形状区 域。此时由接触点处,以「劲」经对方胸 前,「穿」击其右肩时,似沿「弓弦」路线 发劲,谓之「打弓眩」;如果由接触点处, 以「劲」经对方臂之外侧,环击其右肩,似 沿「弓背」路线发劲,谓之「打弓背」。由 对左臂之内外侧,「穿」击其头顶,也可比 喻为「打弓弦」或「打弓背」。这些「穿」 打的方法和名称,都是前辈先师们留传下 来的,语言朴素,方法精绝。
散打技击时,必须先「粘黏」住对方的 来手,我用势或劲制住其手臂之后,再变 劲「穿」击之。顺应其势,打其「弓弦」或 「弓背」,始可奏效矣。
 
 
释「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
太极拳论曰:「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追句拳论主要针对推手而言。当与对方推手应对时,对方之力尚未出,在接触对方之始,即用「意」渗入到对方的骨头裡。其实道是入侵,是用「意」引自身之「气」入侵,所谓:「意之所至,气亦至焉。」入侵时如果不用「意」而用「力」则谬矣。只有入侵之后,才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入侵后既能「听」也能「审」,自可顺其势而发打之。
「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实际上也是「抢位」,用「意」「气」 抢位,使对方很难察觉到我已入侵。由於我不用「力」而用「意」「气」,则对方无法察觉我之虚实与动静,自然受制於我也。
 
 
释「舍己从人」
太极拳论曰:「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请的「舍」,应解释为「捨」。应对时自己要「捨」掉甚么呢?就是要摒弃掉自己的主见。因为太极拳是以「应物自然」为主旨的拳术。所谓「从人」,就是顺应对方的来势而击之。过去前辈先师们常说:「怎么来,就怎么打。」就是「舍己从人」的意思。
所谓舍己,并非真的「捨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道样理解才较为要当。能做到「舍己从人」才是太极拳最好的御敌之方法。故前辈先师们又教导后学,不要「舍近而求远」。
要艺精技纯,才能做到「舍己从人」。要有胆量,敢不敢捨?能不能捨?「艺高人胆大」,练者仍须从艺精技纯上下功夫。
 
 

谈谈「走化」
太极拳论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从两则拳论的字义上,明显地看出,所谓「走」者,化也。以我之「柔」走化对方之「刚」。有些人误认为只要用「软(弱)」去退避对方之「刚」,就算「走化」了。所以在与对方对待时,就很被动,往往因为「弱」而被人所制。
「走化」之中,必须包含「粘」字在内。即使用「以柔克刚」之时,要我「顺」而制对方於「背」。「我顺人背」方能制人,而免被人制。故「走化」、不应该消极地去「走化」。一味地「软(弱)」,是错误的。「走化」之中,应含「粘」、含「顾」、含「拿」、含「打」,要寓「发拿打」於「化」法之中,才是真的「走化」。
 
 

释「双重」
太极拳论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指的是在打手或技击时,两手的虚实宜分清楚。在所谓的刚柔相济之中,「单重」可走,「双重」则滞矣。
「双重」与「双用」不同。「双重」之病主要是在对待时,两手產生不同时、不同向、不同速、不同用等等毛病。两手出现不协调、不贯串、不一致、產生凸凹、断续、缺陷等空隙,这时自己就已经僵滞而无灵活可言。所以这样的「双重」谓之病。「双用」则不同,所谓「双用」是指在对待时,两手既同时、又同向、又同重、又同速、又同用,双手配合精微,通体贯串,丝毫无间。此时乃双手完整之用,故不为病。
太极拳论曰:「每儿未能呋撸p重之病未悟耳」,故练太极功者,贵在一个「悟」字。
 
 
释「四两拨千斤」
太极功系裡对太极拳所下的定义是:「以意导体,不用拙力;以静制动,机先动静;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所以「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四项标準之一,也是鑑别是否是「真」的太极拳的方法。
当前有些人误称:「万斤力才能打千斤力。」实为旁门之说。太极拳论曰:「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又曰:「牵动四两拨千斤」,妙在「牵动」二字上,就是说:在对待时,能将对方「牵动」起来之后,再用「四两拨千斤」就容易生效了。而则如无「牵动」,从力学上讲,若不多於千斤力,就无法去打千斤力了。
太极功系裡,「牵动」对方的方法甚多。如:引其落空、诱其失重、拿其反背、导其偏斜.变其呼吸……等法。待对方被「牵动」与「控制」之后,再施以太极功精妙绝伦的学力─劲,无不信手而应。故「四两拨千斤」,并非夸张之说,乃科学的技巧也。
 
 
「无过不及」应注意
太极拳的打手法裡,有「无过不及」之说。「无过不及」应该解释为,在推手练习和技击应用上,应该注意做到「无过」和「无不及」。
在推手练习和技击应用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势」和所用的「劲」,始终保持不丢不顶。如果「势」与「劲」用之过头,则必然会偏离自己的重心,有失中的危险。如果自己的「势」和「劲」,使用的不到位、即击发不到对方身上、则必然落空。这样既打击不到对方,又有被击之险。所以「过」与「不及」皆应避免。推手和技击时「得其图中」是很重要的事。
太极拳论曰:「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并非夸张之句。因为在推手和技击时,如果「差之丝毫」也同样会失效,所以太极功系裡的「十字诀」,即準、是、稳、脆、真、恰、巧、变、改、整,须领悟并谨守之。
 
 
「欲提先沉」与补手法
太极拳推手和技击时所用的「提」法,指的是设法「掀」对方的「根」,使其重心浮起,再乘势而击之。但是在「提」时,应先以「沉劲」向其脚坠击,盪摇重心后使其冒升、拔根失重,才可以「提」发。太极拳的「提」法,不是用「拙力」硬提,而是借对方浮起而「提」之。「提」也可称为一种「劲」。它与「粘黏劲」是不同的。「粘黏劲」多利用对方之来力,或经触动对方產生反作用力之后而「粘」之。故「提劲」与「粘黏劲」之分别在手法上「提」较「重」而「粘黏」较「轻」。因为「提」用「沉坠」,「粘黏」用「触动」也。其「劲」属於一「老」一「嫩」之故。
所以哂谩柑酿拧箷r,必须「欲提先沉」、「沉而后提」,此亦为太极拳「牵动」对方之法。如果在使用「提」或「粘黏」时不够轻脆或失效,切记应迅速再做二次「提」或「粘黏」,千万不要「回」劲。「连发」劲可用,「回」劲不可要。另一方法是用一隻手附於对方的背部,如果「提」或「粘黏」的不脆、可由其背后补手「牵动」之。但是补手一定要与「提」或「粘黏」同时、同向、同速,勿出现双重之病。
 
 
释「引进落空」
太极拳《打手歌》曰:「引进落空合即出。」在太极拳技击与推手中,「引进落空」是一项重要的法则。「引进」必须「落空」。「引进」是手段,「落空」是目的。
「引进」时,必须含有「诱」字,也要含有「走」字。「引进」忌讳往自己身上「引」,应当往「落空」之处去「引」,诱敌深入而不是引狼入室。故「引进」之中要有「拿」、要有「顾」、要引其「反背」。
「引进」妙在「落空」,无论对方来势多么兇猛,也不论对方来力多么狼重,只要使其「落空」,则对我绝无伤害可言。
太极功系有「空劲」的用法。「空」的用法有:离、漏、扔、掉等法。从「引进落空」的形式上讲,可分为:大引进、小落空;小引进、大落空;大引进、大落空;小引进、小落空等。其分别在於「引」的大小和「落空」的大小而已。上述诸法,以小引进、大落空为佳法,盖因其极具震撼的威力也。
 
 
释「斗笋(榫)」
前辈先师们形容和解释太极拳技击和推手时,有「斗笋(榫)」之说。甚么是「笋(榫)」?就是当二人技击或推手时,双方一经接触,必会產生「力」或「劲」的作用点。造些作用点在双方身上,不论是多少、大小、轻重,只要接触上对方,就如同将「笋(榫)」楔入对方身上。二人的情况完全一样。随之而来的彼此「发拿打化」的争夺、如同双方争夺「笋(榫)」的胜负。所以前辈先师形容和解释这种争夺,谓之「斗笋(榫)」。
「笋(榫)」因对方的来势、来力、来劲之不同,有宽、窄、老、嫩之分。故当与人技击和推手时,甫经接触,必须先察明「笋(榫)」的情况,方可以应对。太极功系对待之法有:

堵笋(榫)
甫经接触,在对方未楔入之前堵截之。
 
撅笋(榫)
一经被喫入,由其 「笋(榫)」根撅断之
 
脱笋(榫)
一经接触,即刻走化之。
 
倒插笋(榫)
一经接触,略做转圜,将对方之「笋(榫)」还原并楔人对方之身。
 
 
十三势中的「进」、「退」

进、退是太极拳「五步」中的向前进、向后退的身步邉印L珮O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说明无论练势功或打手,身步要完整而不可散乱。其次,要求身步要轻灵,所谓「迈步如猫行」。练势功的行功(慢架)时,身步尤须沉稳,进步时先落脚跟,继之落脚掌,再弓膝和进身。退步时要先落脚尖,继之落脚掌,再曲膝和撇身。前进与后退在重心的控制上,要採,用由「一百」到「零」或由「零」到「一百」的倒数法。「进」与「退」与上肢的配合,要做到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腰与顶的「相合」。也就是上下「同步」的问题。上述的「进」、「退」法,也适用於推手练习。
打手和技击时,太极功系用的身法是「腾」、「挪」、「闪」、「战」等法。步法使用的是 「九宫八卦连枝步」。「连枝步」是一脚直,一脚斜向四五°,两脚跟靠拢。重心在两脚。前进与后退都採用这种步型。因步型如树之枝椏,故名「连枝步」;又因变转时完整一气,故又名「同气连枝」。
 
 
十三势中的「顾」、「盼」
太极拳十三势的「五步」裡,除了进、退、定之外,尚有顾、盼二法,合称为五步。「顾」又称「左顾」;「盼」又称「右盼」。「顾」和「盼」都是眼睛的看法。但是「顾」、「盼」在十三势的哂弥校瑓s代表的是「向左」和「向右」转移身体的方法。
前辈先师传授拳术时,对「眼」的哂煤転橹匾暋A醒鄯榫毴乃姆(手、眼、身、步)之一。因为无论练势功或打手、如要转动身步,则首先要转动眼睛。眼法在拳术裡又称「眼神」。在练势和打手时,起、落、进、退、曲、伸、俯、仰都须配合眼神。否则身步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都要受到限制。
实践证明,「左顾」与「右盼」是相对而言的,在哂脮r「右顾」与「左盼」也符合十三势之原理。因为二者只是在同一方位上的,「顺时针」的「一一顷转」,和「逆时针」的「逆转」而已。推手时「左顾」有「顾」住对方前腿,「截」其不得进身之意。「右盼」有在「发打」对方时,含向外上方「撮打」之意。
 
 
十三势中的「定」
定是太极拳十三势裡的「五步」之一,也是太极拳「十三势」裡最基本的身步状态和最基础的「劲」。因为定在太极拳势功与打手中、起看平衡与轴承的作用。太极拳论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又曰:「其根在於脚」,「所难中土不离位」等,都是讲重心要稳定,要保持平衡,以应付周围空间内的变化,而自己又不失其「中」。
所以「定」者,中定也,十三势之中心,太极「圈」之中心轴。「定劲」在太极功系裡,有专门训练的方法。「定」在脚上的重心位置是两脚的「涌泉穴」。所谓「根起根落」、「万变不离其根」的「根」,指的就是「涌泉穴」。「定」是周身上下所设的「中心轴」。要用定为轴心,来进行「势」与「劲」的变化。也就是十三势的变化。
太极拳论曰:「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讲的就是定在周身上下与各种「势」、「劲」共同变换虚实的重要性。周身上下处处能定,才可能有十三势的应用。
 
 
释太极拳的「劲」
太极功系裡对劲的解释与其他拳术不同。一些拳术裡讲所谓的劲,多是代表力量,如所请的「有劲」、「无劲」、「劲大」、「劲小」等词语,都包含有力的内涵。有的拳术,还有专门练力的功夫。
太极拳旨在用意不用拙力。拙力,即拙笨的力气。太极拳用架(快拳)及打手裡,除了用意导体之外,在「发拿打化」时,崇尚用劲而不用力。
什么是劲?有人解释劲是灵活的力量;有人说劲是多变的力量;还有人说劲是有意识的力量。有人形容力由於骨,陷於肩背而不能发;劲由於筋,可达於四肢。力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等。
其实太极拳所谓的「劲」,简单来讲就是「学力」也,就是带有太极拳技术(学问) 的「力」,称之为「劲」。太极功系裡的「劲」,是通过严格训练出来的多种技巧的「劲力」。太极拳发放的「劲力」,崇尚「合力」,即「劲力」加「反作用力」。正如太极拳论曰:「发时手脚认端的。」由「脚」而 「手」发打,无坚不摧矣。
 
 
释「懂劲」
太极拳论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著,又称为「招」,即用一著(招)一势之法打击对方。什么叫「著」熟?吴图南先师曰:太极拳各势,由练习皆已正确,动作皆已自然,又熟习其应用之法,达至纯熟,斯可谓著熟也。又曰:懂劲者,因己之不利处、推及彼之不利处也。 夫当击彼之念既起,当存心「著法」孰速,目的孰当、可否引其落空、能否动於彼先、如何变其力之方向,使不及我身,又何以使力还於其身……。然后,因力致胜,借力致胜,顺力致胜,逆力致胜,分力致胜,合力致胜……我皆可用出其不意之法,轻灵奇巧之步,闪展腾挪之身,出神入之机而胜之,此可谓 「懂劲」矣!
「懂劲」后,愈练愈精,乃至捨己从人,随心所欲,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纵任敌哂们ё内f化,吾乃守之以一,处之以和,无形无象,应物自然。我欲攻,敌不知其攻,我欲守,敌不知其所守,非达於神明者乎。玄玄之理,不斯然而然也。
 
 
释「听劲」
太极拳裡所谓听劲者,即当与人应对时,用方法去审察对方的来著(招),或来力(劲)、以利於自己的「发拿打化」,在术语裡称为「听劲」。
太极功系裡推手和技击时,一般是用「触觉」去审察对方的虚实、刚柔与动静的,但是只靠「触觉」去「听」还是不够的。太极功系要求听劲时,除了用近距离的「触觉」去「听」之外,还须用眼的视觉、用鼻的嗅觉和耳的听觉,即远距离的「听」,去审察对方。所以採用「近控」和「远控」两种方法来审敌,才更为全面。
应对时,用极敏锐的「听觉」去遥控对方,如探测其心跳是否加快;其呼吸是否急促;其神经是否紧张;其脑活动是否紊乱……。如有上述状态则对方必陷入混乱之中,其五臟六肺则必处於「翻江倒海」的状态。我可趁其紧张慌乱而击之。上述遥控,又称「微控」,即洞察入微之控;又称 「气控」,即我以「气」与对方之「气」衔接而控之;又称 「神控」,即不必有形有象,於无形无象之中,用「神」控制对方而击之。
 
 
掤劲
掤劲是太极拳十三势中的首劲。掤字,音冰,乃古箭笛之盖子。太极拳练者借用「掤」字读「朋」。有人解释「掤」为捧也,这是借用其所练拳架的手势而言的。掤劲是表面张力,是太极拳中膨胀的劲力。「掤」含有向上、向外的弹性张力。这些是太极功系对「掤」劲的解释。
《太极拳八法秘诀》说:「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学者可做参考。
实际上,掤劲是依附於「定劲」周围的,含有膨胀的表面张力。十三势中,掤劲是以「中定」为核心的,是应对外界之来势或来力的劲。在十三势的「中定」的外围,无掤劲时,既不能守,又不能攻。所以太极拳技击与推手在应对时,「定」与「掤」是百先使用的基本要法。
 
 

[手履]劲
履劲,为太极拳十三势的「八门」要法之一。履,古时无此字,似与攄(舒导也)字相通。履或是太极拳练者所编的专用字。履者、乃顺敌之来势或来力,以粘黏连随的手法,向身体外侧变向下履,以使其落空、失重、倾斜,以利自己的发打。
《太极拳八法秘诀》:「履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履劲的使用,亦须以「定劲」为各接触点之核心,然后再以履劲外转引其落空。接触点不可软、不可弱,以免将对方之来势或来力,引进己身而產生危险。
履劲在太极拳应用中,多应对於「掤」。即对方「掤」我,则以「履」应对之。此为训练推(四正)手时之方法。在散打技击时,仍须先施「粘黏手」之后,再伺机而应对。
 
 
挤劲
《太极拳八法秘诀》:「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百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
挤劲也是太极拳十三势裡的「八门」用法之一。挤者,楔人也。「挤」为向前直接推挤之劲。太极拳应用时,挤劲多用於对方「履」我,在我失中之前,我圈臂以掌「挤」之。有人认为,对方挤我,我由被挤处,将对方挤劲转圜之后,反挤对方,也称为挤。
挤劲亦须以「定」为核心,以直向、快速、短脆之劲挤击,始有佳效。挤亦应在多种方向之适当时机使用,不可简单地固守於一势之中去应对,而忽略其妙用。
 
 
按劲
《太极拳八法秘诀》:「按劲义何解?哂萌缢校嶂性倧姡绷鲃蓦y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按劲也是太极拳十三势裡「八门」的用法之一。按劲者,下止也。向下潜按之劲谓之按。太极拳应用时,以按破解对方之挤。因为对方宣挤之劲,遇向下按止之劲、则必可破解其威胁也。
当自己遇对方之挤而须发按劲时,应注意身法之配合。即须含胸、拔背、收腰腹;忌:腰背板直。
发按劲时,还须注意掌之应用。掌之用包括指、掌心、掌根三部分,即全掌之用。故按劲发放时要用全掌,尤其发 「掌根」之劲为佳。
 
 
採劲
《太极拳八法秘诀》:「採字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採劲也是太极拳十三势裡「八门」的用法之一。採者,择击也。採是用指、掌,以轻巧的粘、啄、截、点、拨等劲,有选择地牵引、变击对方之来势或来力,则谓之採劲。
採劲为太极功系裡,独具的轻灵奇巧之劲。能採,则可在应对时,取对方最不利之处而击之,能收四两拨千斤之妙。
採劲在太极功系的功法裡,是由「轻浮」功而练出的,应对时以「指」功为用。 如能与打手要法灵活变换使用,则可收功倍之效。
 
 
挒劲
《太极拳法秘诀》:「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拋物於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捲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挒劲亦为太极拳十三势裡「八门」的 用法之一。挒劲者,旋转而拋出之劲也。 有人解释「挒」义如「紾」,转动也。实践 证明「挒」有两种用法,一为向外旋转之离 心力;一种为向内旋转之向心力,此两种学力用於拳法之中称 「挒劲」。
挒劲与履劲有相对反向的含义。「履」有向下舒导之义,「挒」则有舒导向上之义。然太极功系认为,「挒」亦属於「定」周围之劲。而十三势又可解释为「圜」也。 如何区分「圜」之上下、左右、前后呢?宜慎思之。
 
 
肘法
《太极拳八法秘诀》:「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挡,开花捶更兇,六劲融通后,哂檬紵o穷。」
肘法也是太极拳十三势裡「八门」的用法之一。「肘法」,一般练者多应用在势功的「著(招)」法之中。若练者能懂劲后,则可将若干「劲」用於「肘法」,即「著(招)」劲并用。故「势」与「劲」并用,才是「肘法」之用。肘,指的是小臂「鹰嘴」骨喙,以此部位撞击对方身躯之用。亦即太极拳将多种「劲」,哂渺吨獾拇驌舴ā
太极功系裡「肘法」之用有八大戧(俗用呛)之法。即平戧、提戧、直戧、撮戧、肩戧、套戧、碰戧、滴流戧等八法。
太极功系远古先师宋仲殊的《后天法目》共十五势。其中除「八方捶」及「阴五掌」之外,其餘十三势皆为「肘」之用法。变化万端,为创「肘」法之用的先驱。
 
 
靠法
《太极拳八法秘诀》:「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徙无功。」
靠法亦为太极拳十三势裡「八门」的用法之一。靠是将太极拳的各种「劲」哂渺都绮康拇驌舴ā?糠ㄋ玫募绱颍株柨颗c阴靠两种。阳靠是指用肩背部的靠法;阴靠是指用肩的前部的靠法。
太极功系裡有独特的靠的功夫,名为七寸靠。七寸靠是用肩靠击对方小腿七寸处(足三里穴位置)。其势及其发劲的难度极大,非有多年纯功,不可轻试。传说杨露蝉先师在练下势时,将铜钱插於地上,杨先师仆身下势时、可用嘴将铜钱衔起,此即七寸靠之功夫也。七寸靠其势险,往往突然擦地而进,使对方惊慌失措,失於一剎那之间。如在靠之中,融入「抖弹」诸劲,其更锐不可挡矣。
 
 
碰撞劲
碰撞劲在太极功系裡,是最为基础的学力。一般初学推手与技击的人,必须先明此劲,也必须首先掌握此劲,以便与他人应对。碰撞劲简洁又脆快。有人称此劲为「弹簧劲」或「反弹劲」。碰撞劲可在三种情况下应用:
一.对方来力之前,於其将发未发之际,我即迎其力之源头而碰撞之。此情况亦可解释为,对方「意」动,我即击之。
二.对方来力已发,但尚未及我身,我及时於半途中「截」其力、趁机碰撞之。
三.对方来力已及我身,我由其力点,「鬆」、「粘」转圜之后,还原其力而碰撞之。但应注意,转圜之角度应为锐角,如转成钝角,则往往失效。
 
 
弹抖劲
弹抖劲为太极功系裡的「劲功」中极为重要的学力。太极功系歷代先师多擅长此劲。弹抖劲可解释为是「碰撞劲」之延伸。弹抖劲是较「碰撞劲」更轻巧、更锐利的一种反弹、抖放之劲。弹抖劲在推手与技击时,用以放远的,但是此劲妙在「薄弹」与「轻抖」。弹抖劲有些人称它是「抖攧拧梗绻谩噶Α谷ァ付稊」,则违反太极拳「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的原理、容易引人误入歧途。
太极功系将「弹抖劲」排列在「碰撞劲」之后,就是在「碰撞劲」的第三时段,即「敌力已达於我身」之后,在转圜敌力时,加以「粘」、「提」、「拿」,使敌失重后倾之际,施以「弹抖」而发掷之。善用此劲者,可发人於寻丈之外。
弹抖劲在太极功系裡「劲功」练法的学名为「直砥黄龙」。
 
 
粘黏劲
太极拳论曰:「如将物掀之起,而加以撮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粘黏劲是太极功系推手和技击裡的很重要的学力。太极拳在推手和技击时, 主要採取将对方掀起(即拔根)之后,用轻巧的各种「劲」去战胜对方。
使用粘黏劲去应对,一经与对方接触,如「磁石之吸铁」,使对方被「粘」而不得脱,无不应手而起,任由我发打之。
在推手或技击时,如果对方不动,我欲粘黏对方时,必须「欲粘先问」,即触动对方。待引出对方的「反作用力」时,再发打之。「触动」是以轻巧之劲,去沉击对方之「根」(重心脚),则对方必有所反应。此时对方「反作用力」一出,我即时粘之,「斯其根自断」矣。
在推手或技击时,若对方先以「势」或「力」击我,我应顺其势或顺其力粘黏之,则可不用「触动」之法,更加便捷也。
太极功系有粘黏功法,乃操练粘黏劲之用。
 
 
啄劲
啄劲乃太极功系裡独有的,极精巧又极锐利的一种学力。啄劲又名「连珠劲」。因使用时其「劲」连发之故也。
啄者,破关而入,直至擒物为止。有人形容啄劲如啄木鸟之喙,破木除虫之状,故谓之啄劲
当推手与技击时,对方一经被「啄」,我「劲」密集如雨点,劲劲连发,形如断线珍珠,直透对方之皮肉,震击其五臟六肺。令其惊恐失措,无不应手而仆。
吴图南先师《凌空劲歌》中写道: 「先将啄劲学到手」,已经说明了啄劲在 练习打手时的重要性。太极功系的练者都知道,如欲深造太极劲功,必须先练好啄劲,然后再将其他诸劲练好,始可以涉猎「凌空劲」。故啄劲功为进阶「懂劲」与「神明」的重点功法。宜严格遵循之。
 
 
截劲
截劲是太极功系裡推手和技击时常用的一种学力。在推手和技击时可使用的截劲,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杀伤性的;一种是阻截性的。
杀伤性的截劲,属斩截、断截之冷手。如当对方出手或出腿攻击我时,在尚未及我身之际,我以手或腿发「刚劲」还击之。以断敌之骨、截敌之膜。这种方法在太极功系裡有专门的功法操练。
在太极拳推手练习时,是忌用冷手的。一般使用「拋掷手」将对方放倒即可。 推手时使用的截劲,属阻截性的劲。当对方攻击我时,也是在「彼力尚未及我身」之际,我於其「势」或「力」咝械陌胪局凶杞刂H缬谩付闻拧埂ⅰ概鲎矂拧沟取竸拧菇匾玻灰部梢栽谕剖謺r,在对方身体上加「垫」、设「轴」等,以截断其来力或分解 其来力。这些都是阻截性的截劲。
 
 
搓劲
搓劲也是太极功系在推手或技击时惯用的一种学力。搓劲的搓,是带有磨擦性的劲。在推手或技击时,以「粘黏手」接住对方来手后,以「连」、「随」的手法,紧贴住对方与我之接触点,并以此接触点为轴,由上下或由左右任何一方,逆向而搓之。此法称搓打;此劲称搓劲。
太极功系裡有专门的功法名「搓打功」,又名「脑后风」或「一声雷」。这种功法是用以杀伤或拋掷的「双用」之劲功和手法。使用「搓打」时的「掌」,一定要张开。以便於 「搓劲」由指尖脱手而出,将搓劲全部击於对方身上。用於拋掷时,发放之搓劲,应以「意」放远,即加大「意」的射程。前辈先师传授「发放」时,经常告诫弟子要「撒手」。如果手「撒」不开时,一定影响拋掷的射程。
 
 
漏劲
漏劲是太极功系裡,常使用於推手技击时,去应付对方之重手的。漏者、漏弃而不要也。此劲无攻击性,只用於走化。 使用此劲时,先粘而后漏,只粘漏而不黏。当对方来势兇猛或来手狠重时,我顺其来势或来力,「粘引」到不利於敌的错误方向和空间,使其自行「堕漏」。以致其人失重、其势失效、其力落空。由於「堕漏」而倾跌,以便於我之发打。
在推手练习时,掌握漏劲也很重要。当与对方往復推揉变劲时,我突施以极轻薄的漏劲,对方往往似扶柳絮,无持无助。倏忽堕下而不能自保。
前文有 「重手不接」之条文,是讲法的,而本文是讲劲的。漏劲多用於「粘黏」诸劲之后,变劲后使用,与空劲不同。
 
 
投劲
投劲是太极功系裡,比较特殊的一种学力。投者,投掷、拋扔。所用的劲,谓之投劲。惟投劲含有「投放」的意思。它的劲多由掌心、指尖或掌下侧发放,劲要脱掌而出。投劲发放的方向是由下而外而上,含有撩投的劲力。
太极功系裡有专门操练投劲的功 夫。此功名为「玉女投针」。此功如哂渺 「势打」,或「势」与「劲」并用时,是用 以攻击对方之脱腹或阴部。既具杀伤之能力、也是拋掷发放对方的有效劲力。
太极功系不崇尚一著(招)一势的应用。正如吴图南先师所说:「论一势之得失,求一「著(招)」之胜负,乃下乘之功夫。」所以太极功系的练者,必经著(招)熟之阶,进入懂劲之境,以达到应物自然,信手而应的目的。
 
 
捲劲
捲劲是太极功系裡的推手和技击中的学力。当与人应对时、我用「粘黏连随」接对方的来手后,用变向和反捲的方法,将对方的来手或来力,还原於其人之身。这种「变向」、「反捲」还原的劲,谓之捲劲。我劲捲人后,对方的来手或来力,必被我「捆」住而僵整,我应趁机发打之。使用捲劲时,要注意手法和劲力要「贴严」对方,以防其逃脱。使用捲劲时,如能与「入劲」同时使用,则效果更佳。
明瞭捲劲使用法之后,要学会对待的方法。假如对方以「捲劲」、「螺旋劲」、「缠绕劲」等施於我身时,应迅速由其 「捲」、「缠」、「旋」的中心,以「直劲」攻击之。如欲走化,则迅速由其中心以「直劲」抽走。则对方的来手或来力即失效。此为对待捲劲等之要法。
 
 
引劲
引劲也是太极功系裡推手和技击中的一种学力。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以「粘黏连随」与对方接触后,须用与对方「同速」、「同向」、「同轻重」等的手法或劲,和对方的来手或来力相衔接,然后引导对方反背、失控、失误而落空。此种劲称为引劲。太极拳论曰:「引进落空合即出」及「牵动往来得自然」,都是对引劲的描述。
引劲在使用之前,必须先「度」对方之长短、先「量」对方之大小、先「衡」对方之轻重,然后以同向、同速、同轻重的手法或劲,引其「势」、引其「力」、引其「气」,使对方随我而撸荒茏灾鳌亩龑Ψ铰淇斩鴥A跌。
将对方引至其「一线」边沿、而使其自己失重落空者,这种手法俗称「磨盘手」。这种「劲」也属於引劲的范畴。
 
 
分劲
分劲是太极功系裡推手和技击时使用的一种学力。分劲者,当我与人推手或技击时,首先要用「粘黏连随」与对方接手。对方如攻击我时,一定要「合」周身之力,集中於一著(招)和一势之中,始可发力击我。当对方刚要「合」的一剎那间,我「粘黏」在对方身上的双手,由指、掌等处,多向、多点去触动对方、则其欲「合」之力必然分散、减弱、退缩。我寻求机会发打之,谓之「分劲」。
简要言之,分劲者,即用多种手法或劲,去分散、分割、分离对方之来势或来力。
在推手和技击裡,分劲与合劲相互制约。对方欲「合」、我使之「分」;对方欲「分」,我使之「合」,总之主动权由我操纵,「机先动静」之妙用也。
 
 
合劲
合劲是太极功系裡推手或技击时使用的一种基础学力。当双方推手或技击时,如欲发打,都必须周身合住,始可以用著(招)或发力。这种「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发力,称为合力或合劲。
从对待上讲,对方欲击我时,必用合去发打,我若避开敌之发打,必用「分」去走化。如果对方欲击发我时,我设法使之「分」;或对方欲走化而「分」时,我设法使之合,这种迫使对方合力的手法与劲,称为合劲。
在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有时对方双手齐发,或有多个「力」点作用到我身上,此时我以「串合」的手法或劲,使敌力合併、集结、串连,而僵整,以利我之发打。也称合劲。
总之,如前面的分劲条文,敌欲合,则使之分;敌欲分,则使之合。能哂渺`活,可利己而不利於人,善之善者也。
 
 
断劲
断劲亦是太极功系裡推手或技击时常用的一种学力。断劲者,折断其来力或阻断其手脚於咝兄校共荒軗糁廖疑怼
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对方用著(招)或力击我,我应以「粘黏连随」接住对方。在对方击我时,一定要在其著(招)或力尚未及我身,即於半途咝兄校乙灾浮⒄啤⑷瓝羝浔刍蛲龋蛊渲(招)和力遇阻而回,再无延续和连发的能力。当我施太极功系裡的「刚劲」,如斩钢截铁劲,则对方之臂或腿必受重创。
拳法曰:「劲可断而不可回。」我用断劲阻断对方来著(招)或来力之后,应趁其回力而击之;反之如我於推手或技击中,偶遇对方之断劲,首先要注意把失效的著(招)或力,扔掉不要,遵循「劲可断而不可回」的法则。有可能时,可由断处续劲连发,应急补手「断而復连」,则不会有大的闪失。
 
 
闷劲
闷劲是太极功系裡推手或技击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学力。闷劲者、即在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我用手法和劲,「闷」住对方的「势」、「力」、「气」,使之不能发出,谓之闷劲。闷劲俗称「老牛筋」,言其「笋(榫)」老而坚韧。一旦施於对方之身,其势、力、气,必被我「闷」住。欲走无路,欲逃无门。
当我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我应以「粘黏连随」接住对方的来势或来力,然后由接触部位或接触点处,我以「定劲」为核心,呤箯姶蟮脐饪冢箪督佑|部位。然后以强大的「鬆沉劲」下闷,此时对方「气口」被压制,呼吸被堵。其势不得变,其劲无法发。此即闷劲所產生的效果。我可趁其挣扎而发打之。
闷劲施於对方之穴位,则效果更佳。如施於「肩井穴」、「华盖穴」等处,则可起到 「闭穴」的作用。
 
 
轻浮劲
轻浮劲是推手和技击时经常用的一种学力。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无论对方来势或来力多么兇猛,用「粘黏连随」接手后,施以轻浮劲,则对方似飘浮於水面之上,其「根」自断,因而倾跌。此种轻浮劲是由太极功操练出来的。操练轻浮劲,必须先将太极功「鬆功」练好。没有「鬆功」做基础,轻浮劲很难练好和用好。
轻浮劲的应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当我与对方接手后,对方的手在我的双臂之上,即我在其力点之下,此时我必须轻「飘」之待其失重,以便还击。
二.当我与对方接手后,对方的手在我的双臂之下,即我在其力点之上时,我必须轻「敷」之。「轻浮劲」与「粘黏劲」同时使用,待其力或重心向上冒起时,再施以发打。
 
 
鼓盪劲
鼓盪劲是推手或技击中的较高深的一种学力,它是通过太极功各种功法的练习之后,在对待时用自身的开合、虚实、呼吸,使肢体的外动与内动,有节奏的结合邅恚纬梢环N类似波浪式的,盪漾鼓动的劲。
鼓盪劲「劲功」裡较难练好的一种劲。要练好鼓盪劲也必须先练好「鬆功」,再练好「轻浮劲」。因为鼓盪劲是由操练「轻浮劲」而產生的。当「轻浮劲」操练得日久功深之后,由「轻浮劲」逐渐產生波浪式的盪漾。再经熟练之后,波浪的「波幅」逐渐加大、加深,则「鼓盪劲」会油然而生矣。
鼓盪劲施於对方之身时,可含对方如坠入惊涛骇浪之中,眩晕迷惑而任由我击发。
 
 
临皮劲
临皮劲是推手或技击中的难度甚高的一种学力。临皮劲是一种极「薄」的劲,此劲乃发之於皮毛之劲。
杨少侯先师讲:「发劲要贯彻薄、顺、短、脆、远五字诀。」临皮劲涵括「五字诀」的特点,是由纯熟的太极功「鬆功」脱换出来的。
太极拳论曰:「发之於毛」,是要求将劲由骨、韧带、肌肉逐渐脱换到皮肤上来。练者必须在名师传授下,通过多年艰苦之锻炼,才能够练成的。
临皮劲是一种极轻灵、极柔韧、又极坚刚的劲力。用它对待来手或来力时、一经与对方「粘」手,则对方的感觉如落於棉絮之中,若附於柳叶之上,似飘浮於潭水之中。感觉既无落点,又无依靠;既无自主之力,又无抗衡之能,则对方任由我摆佈。我之「发拿打化」,无往而不利也。
 
 
离空劲
离空劲是推手或技击中罕见的一种学力。离空劲是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我已用「粘黏连随」与对方接触。但在推、打的过程中,我暗离与对方的接触部位,而对方又不能察觉,因而由「离」使对方「落空」者,谓之离空劲。
离空劲在推手与技击的使用中,分为:
一. 小离空劲:我暗离对方的接触点,待对方察觉而惊慌失措之际,我復以「粘黏连随」与对方衔接,趁势发劲击之。(「离」之空隙较小。)
二.大离空劲:我暗离对方的接触点,使对方於一「离」之际,马上失重、落空而倾跌。我趁机击发之。(「离」之空隙较大。)
三.空劲:我暗离对方之接触点,使「离」之空隙加大,并使对方堕落於「空隙」之中,谓之「空劲」。
 
 
凌空劲
在适当的场合和空间距离内,末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就可以令对方倾跌,凌空劲是打法中独有的精妙绝伦的学力。
太极拳论曰:「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就是说利用敏锐的听觉和自己的外气(强大的气场一,去遥控对方,再通过利用自己的气势,去震慑对方的精神,使对方於惊恐中,失常、失控,因失重而倾跌。
凌空劲是在熟练「离劲」、「空劲」、「鼓盪劲」等多种高级功夫而得来的。吴图南先师曾写有「凌空劲歌」一首(见《太极拳之研究》) 详细说明了练习「凌空劲」的步骤和方法。
远古先师李道子击俞莲舟所用的「凌空劲」,称「正失惊手」、就是由面对面而击发之手。先师蒋发击陈长兴所用的「凌空劲」,称「逆失惊手」,就是蒋发先师由背后转身而击发的。以上是两种不同的打法先例。
 
 
内转弹抖劲
内转弹抖劲是推手或技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学力。它是将太极功系内的各种功法完全练习精熟之后,再逐渐掌握自己的内气,由养蓄到呤沟囊环N劲力。简要言之,是以内气催发的「弹抖劲」。此劲练成之后,周身上下皆可弹抖发放。内转弹抖劲练习纯熟之后,要求做到无意而撸瑧锒瑑葰馍诣樱瑒t外气如弹而发。此功法为太极功系的上乘功法,非门内同慧之人,无法练成也。
前文所讲「弹抖劲」为一般劲力,可由练习势功或劲功中得之。「内转弹抖劲」则必须精熟「气功」。太极功系裡的「气功」,是为练太极功而专设的气功;也是因练太极功的「气功」,而產生的「气功」。「内转弹抖劲」在练习时,有定步操功法和活步操功法。练者须先由定步练起,待纯熟后,再练习活步之功法。以上功夫必须口传心授。盲修瞎练,恐入歧途。
 
 
练「内转弹抖劲」的条件和步骤
要练好内转弹抖劲,首先必须将太极功系的全部功法,即鬆功、势功、劲功、气功等,练到精熟。自己的身体达到神满气足,才可以言练内转弹抖鬆功。
练习时还要注意以下条件:
一.必须将鬆功练到精熟,又能将鬆功融入到全部功法中去,以鬆功为全部功法的中心,即基本做到周身上下能够「拆开」,「处处总此一虚实」;
二.切实做到内气要充沛,外气要浑厚,基本能做到「发之於毛」;
三.必须做到心安性定、应物自然;
四.切实做到「意气为君」、「骨肉为臣」,不可本末倒置;
五.呤箖葰獯甙l外气时,要循序渐进。要由大面积的动,练成小面积的动。要从整体的动练到局部的动,达到无一处不可抖弹;
六.要由定步微动练到定步多动;继而练到活步微动到活步多动,最后到达全自动化;
七.用意触动内气时,意要由大到小,练到无意而至,油然而生之境地;
八.要纯任自然,期以达到脱胎换骨,尽性立命的目的。
 
 
打手须著(招)劲并用
拳术之道在打手应用上,无不讲究以「势」用「著(招)」,做为攻守之法的。太 极功系在推手和技击时,则要求「由著熟而渐恬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也是太极功在应用上的进阶。杨少侯先师传授的太极拳用架(快拳),著(招)法凌厉、劲力脆快,乃著(招)劲并用的拳术,故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太极拳要求著(招)法纯熟之后,尚须进一步练习懂劲。
「著(招)」为「劲」之体,「劲」为「著(招)」之用,「著(招)」「劲」合一,方为懂劲。故太极功练者必先练熟「势功」,以求「势」之正确,吹求「势」中之「著(招)」法的应用,继而练习「劲功」,再将「劲」注入於「著(招)」法之中。此时方为懂劲。
懂劲后还必须进一步练好「气功」(太极功系专用的气功)。待「气功」中的养、蓄、摺⑹顾牟焦Ψ蚓熘幔要能做到心领神会,将「气化」的功夫,反馈回「劲功」、「著(招)功」、「势功」之中,则「著(招)」、「劲」、「气」三者合一,基本上接近「神明」矣。故练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冒进,否则功败垂成,而不知其由也。
 
 
劲可断而不可回
在太极功系裡推手或与人技击时,自己因「著(招)」而发出的劲,无论效果如何,是击中还是击空,所发出的劲一定要脱膛而出。发劲如不中时,应该立刻将劲扔掉,最忌「回劲」。
所谓回劲者,就是劲未发干净,仍滞留於发劲的部位,產生僵整;另一种情况是所发的劲遇阻,未及时扔掉,又将该劲反向回於自己身上。以上都是「发劲」的毛病,容易被对方趁「僵整」或借「回劲」而还击。
「劲可断而不可回」,发劲之后劲为何要断已经清楚了,但是如何断呢?主要在一鬆字。劲尚短脆,要脱膛而出。如枪发子弹一样,不可死火、不可塞膛、更不应炸膛。劲一经发出,「著(招)」、劲即刻鬆掉。「旧劲」要扔,一鬆之后,「新劲」又生。此为打手变化之要法。
太极拳论曰:「劲断意不断」,意思是发劲之后,劲可断,但断之中仍要留意。不留意则空,既失於防守,又难再发劲。故留意乃待机而再击发之要法也。
 
 
练好「气」打
太极拳论中「气宜鼓盪」、「气以直养而无害」等许多名句,都是请气的理法。可见气在太极拳裡的重要性。太极功系练气的步骤有:养、蓄、摺⑹顾牟焦Ψ颉J紫纫B气,气不足怎能下大功夫?「气以直养而无害」,要坚持练功,坚持蓄气。待神满气足之时,再练邭夂褪箽獾墓ΨāK牟焦Ψ蚓毢茫瑒t有条件练习打手中的气打矣。
能摺⑹箷r,可将自己周身的「内气」、「外气」调动起来,为自己推手或技击时所用。练太极功者如能将「势功」「劲功」、「鬆功」气化时、则可以做到以气邉荨⒁詺獍l劲。即势、劲、气三者合一而用。势、劲融於气化,即气打也。
太极功系裡的许多种劲,都属於气打的劲。如轻浮劲、鼓盪劲、内转弹抖 劲、凌空劲等,都由摺⑹箽舛毘傻摹_@些劲因而极具轻灵奇巧之妙。
 
 
打气法之一:打呼吸法
在太极功系裡,打气法也是难度较大的功法。打气法与气打法不同。气打法是以我之气,打击对方。打气法是以各种功法,打击对方之气。打气法也必须精於太极功的势、劲、气的各种功夫、否则也难做到打对方之气。打气法的初步功夫,有打呼吸法。
简言之,当对方进著(招)、发力时,先要蓄气,用呼气配合发力。此时在对方蓄而未发之际,我以势或劲触动、刺激对方,使其呼气受阻而变为吸气,我则趁其气散、回力而击之。反之对方欲变著(招)变力走化时,必先鬆散而吸气。此时我亦用势或劲去触动、刺激对方,使其吸气受阻而变为呼气,则其气聚、势整、力僵、我趁机而击之,必胜。
故对方呼,我今其吸;对方吸,我今其呼。此法称打气法、或打呼吸法,亦称倒气法。精於此术者,可将对方之气,闷堵於其胸、喉之间,则对方必败。
 
 
打气法之二:打气口法
太极功系裡推手和技击时,有打气口之法。就是当与对方过著(招)或对方用力击我时,只要一经接触,不论彼此有多少个接触点,我全视为气的接触。就是只要有一处接触,这个接触点就有一个气口產生。此时我用势或劲去对待对方的气口,方法包括拿、堵、截、闷、捏等多种手法,制住其气口。使对方著(招)、力受阻。我趁机击之,谓之打气口。
用上叻椒ǎ斘矣脛莼蛴脛牛瑢Ψ降脐饪谀米 ⒍伦 ⒔刈 炞 ⒛笞 幔蝗挥皿犐⒌氖址ǎ銎浔恢谱〉脐饪冢^之撒气口;若引出被制的气口之气,再击之谓之引气口;若沿其气口的边沿,岔开后而击之谓之岔气口……此皆为打气口的方法也。
打气口法,适用於推手时有多个接触点,即多个气口的打法。这种打法难度很高,乃上乘之功法也。
 
 
哼哈二气释义
太极拳有「拿住丹田练气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的论述。哼哈二气是太极功推手或技击时,发打用的气劲。传说杨班侯先师与人比手时,一哼、一哈之间即定胜局。哼哈二气在应用时,常伴有发声,借发声助己之发气;借发气助己之发劲。此乃克敌制胜之大法。可惜世间知之者甚少,更难言及正确之使用了。
有些人误认为哼哈二气,是一呼一吸的应用,实际上是错误的看法。
太极功系传授哼哈二气时,首先要练考明瞭哼哈二气,是用以攻坚放远 的。哼气与哈气都是呼气,而不是一呼一吸。
哼气发之於项背,经后脑哼之於鼻。气劲似滚轮、上击对方之头顶,沿对方脊背下击其根。此劲发出坚锐无比,乃放远之法。
哈气发之於腹(气海),呼之於口。 气劲亦似滚轮,上击对方之喉,沿对方之腹下击其根。此劲发出沉重刚锐,乃攻坚之法。
 
 
释太极拳 「手打七分、腿打三分」之说
武术裡有些门类偏重於腿的用法,有的拳种还偏重於高腿的使用,如专门踢击对方的头面。有些人误认为太极拳没有甚么腿法,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太极功系裡训练推手和技击时,有多种练腿的功法,如在势功裡,有分脚、蹬脚、二起脚、踢脚、摆莲脚等七种腿法的训练;在桩劲功裡,有对足、膝、胯、腿的专门训练法,如四种腿功:即左右斜弹、左右钩踢、钩掛外旋、盘踢钩掛等。另外太极功系独有的推腿法,是专门训练腿上的粘黏连随、发拿捆化的。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无腿法是错误的。
太极功系有手打七分、腿打三分的说法。原因是用手打,两脚不离地,根基稳固。发打走化皆宜。腿打则一脚起踢,一脚支撑。危险性较大。当必须用腿时,也要先以手法将对方拿斜,或诱其失重,而后补腿击打之。故打手时有「手打七分、腿打三分」之说。
太极功系不主张使用高腿,如用势功裡的分脚、蹬脚等高踢的腿法。因为起高腿既容易气浮」而不稳,而且在对待时危险性也较大。太极功系在用腿时,主张用短腿。短腿也要使用「粘黏连随」的方法,去「发拿捆化」对方。短腿的发劲要轻脆又带穿透性,要贯彻少侯先师的「薄、顺、短、脆、远」五字诀。
至於武术裡用腿的一般原则,如:「远不加手、近不加腿」等,也适用於太极拳腿法的应用。
 
 
 
杨少侯的打手绝活一 「空中捞鱼」
杨少侯先师所练之拳名用架〈小架、快拳〉、乃其祖父杨露蝉所授。其拳小巧 紧凑、手法凌厉、身步快捷,气势逼人。杨少侯先师擅长弹抖劲、鼓盪劲、离空劲、凌空劲。其打手快速而坚刚,往往出手见红,有乃伯班侯之风。
相传杨少侯先师打手时有空中捞鱼的绝活。所谓空中捞鱼,即打手应对时,先师将对方之著〈招〉或力〈劲〉用漏、空等手法,使对方失控后,当对方身手落空堕落时,以粘手将对方由半空中捞起,復从而发放或击打之。此法称捞鱼或空中捞鱼。
上述少侯先师之绝活,目前知之者稀。非精於太极功者,很难理解和效仿先师之绝技耳。如此之珍闻软事,亦属太极拳界的宝贵史料。
 
 
释对待时的「奇正」
有些门类的武术、在打手对待时,有哂闷嬲淖冃g技法制胜对方的。武术裡的打手,多表现为拳来拳挡、腿来腿踢,即你打一拳,我顾一拳,我再击你一掌,你再顾此一掌。太极拳推手时,很多人也是你推我一下,我一走,我再按你一下,你一鬆。
如果双方的身体条件和功力差不多时,往往是谁也胜不了谁。目前有些电视剧中的武打,也是你打一下,我格一下;我再打你一下,你再格一下,形似儿童玩的拍手掌游戏打花巴掌。二人只是拍拍手,听听响,娱乐而已。非武术之打法也。
什么是武术裡的奇正变术技法呢?奇正,在武术裡代表动作的奇数〈单数〉和偶数〈双数〉。比如:对方出手佔一,我还手佔二,对方如再出手佔三,我再还手为四……如此推数,一方为奇一方为正(偶)。这样打 法类似前述之打法,很难迅速取胜。如果哂闷嬲淖冃g技法,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对方出一,我出二、三,把对方第二次出击的三抢到手,即我用二〈顾〉、三打的方法,则对方必被我击中,而无还手之机会。此之谓抢奇正或隔数打法。当然奇正变术的技法还很多,练者可进一步领悟而哂弥
能哂闷嬲冃g技法的人,还必须具备速度。如果速度不达标,也很难掌握和使用好奇正变术技法的。
 
 
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句,非夸张的形容词。实际上当练到极轻灵又极柔韧的时候,练者周身上下的灵敏程度,已大大超过了常人,其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妙。怎样才能练到这种程度呢?太极功系有练发之於毛的功法。太极功裡的鬆功,是各种功法的中心和灵魂。通过毕生不懈地练习鬆功,又得正确的传授,可以用由内而外的脱换法,练到发之於毛。
脱换的方法是:练鬆功时要由骨髓、骨、韧带、肌肉、皮毛逐步逐层的去鬆。这种练法不可以急於求成。而应仔细、留心於推求中去苦练去探索,百练到皮肤的感觉 极为敏锐了,自能察对方之丝毫的变化。能达到这种程度,在与对方推手和技击时,有感即应,机先动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也。
 
 
 
释「虚空粉碎」
虚空粉碎是远古世传太极功系的上祖先师李道子,所授秘歌大法的主旨。李道子先师的秘歌,字字璣珠,导人得化功之道。在打手小技中亦视为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修炼方法。所谓虚空者,安心定性,无物无我。由此修炼,始可能做到应物自然。所谓粉碎者,练者须将全部的太极功法练得精熟之后,再通过精心研练,将周身上下,拆成面、条、块、点……。目的是粉碎之后,使身体之机质返祖,恢復先天自然之本能。最后炼成周身处处皆十三势。在体得尽性立命之道;在武技应用上,得英雄所向无敌之能。 故虚空粉碎应始於无形无象,继而全身透空,终於应物自然,达於身心俱化。武功乃小技耳、餘事也。能练到「虚空粉碎」,武技无往而不利也。
 
 
释「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论曰: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为歷代先师们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严格遵奉的至理大法。太极功系认为拳功的内容,主要是虚实、刚柔、开合的变术。无论练势、练功法、推手、技击,意与劲显现在身体何处、该处则为实、为刚、为合。相对地请、意与劲隐於何处,则该处为虚、为柔.为开。故推手与技击时,粗略的分析,出手为实为刚;抽手为虚为柔;进则为实为刚;退则为虚为柔;粘制为实为刚;走化为虚为柔……。
实际上虚实与刚柔的变化,在应对时,要应物自然,变化时要存乎一心。在推手与技击时,不外是走化与发打。所谓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说的是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可走化、又无一处不能发打。亦即周身上下处处皆为拳,处处皆能用。此之谓全体大用也。
 
 
能自保而全胜
太极功系的前辈先师们,经常用兵法裡说的能自保而全胜叮嘱后生。用意在於与对方交手时,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出手制胜对方。如果能做到不战而胜之,善之善者也。故御敌时,首要在於自保,而后再言及胜人。不能自保,怎能称为胜人呢?
太极功的最终目的是尽性立命,得化功之道。一句话:大造化也。武技乃小技,乃餘事耳。故后学之人应认真遵循先师们的至理要法,刻苦修炼。严格择人而授,使太极功法在全盘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发展,为人类的科学而服务。
 
 
太极拳推手简介
目前太极拳推手主要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履等几种形式。定步推手与活步推手是用掤、履、挤、按的手法去推的,故又称四正推手法。大履是用掤、履、挤、按、採、挒、肘、靠等手法去推的,步法又为活步。因为推手过程中表现履法较为突出,故称大履,又称四隅推手法。 根据调查统计,太极拳推手在民间约有十多种名称。如,揉手、打手、进退到家、正四步、斜四步、小履、懒牛筋、车轮挒、拨游鼓、鼓又飘、乱採花、大履、顺履、逆履、粘手等。这些名称大多数是后人编的。「乱採花」,又称 烂採花、採浪花。据说是形容太极拳推手到了某种程度之后,掌指之功哂渺`巧,好像蜂蝶在花朵上採蜜粉时之情景。但据老前辈说,传统推手并无「乱採花」,乃后人编造的。
 
 
太极拳定步推手法
太极拳定步推手法是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以左脚或右脚向前迈出一步(两个人的脚掌左右平行反向交错半个脚,中间距离一横脚宽),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於腕下相搭,然后做不准动步的推手,称为定步推手。定步推手有以下几种推法:
一、单手平圆推手法
推手时多用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腕下相搭,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呈水平圆弧形的推手。
二、单手立圆推手法
推手时多用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腕下相搭,做体前立圆弧形的正反方向推手。此推手法又称「劈面插档」立圆推手法。
三、掩肘插肋推手法
推手时多用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以左手或 右手,腕下相搭,另一手扶对方的肘部,做半圈下弧形按肘插肋之动作。
四、四正手推手法
推手时可做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腕下相搭、另一手扶对方的肘部,做「女」字形的「掤、履、挤、按」四正手之推手。
 
 
太极拳活步推手法
太极拳活步推手法分两种步型,一种步型如定步推手的步型,即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以左脚或右脚向前题出一步〈两个人的脚掌左右平行反向交错半个脚,中间距离一横脚宽〉,这种步型是锄步的;另一种步型是活步推手的步型,即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一方出左脚、一方出右脚〈两脚一裡一外、两脚间距约为半个脚宽〉成顺步式。推手时两人仍为出左手或右手於腕下相搭、然后做动步的推手。
活步推手有以下几种推法:
一、进三退二活步推手法
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一方出左脚,一方出右脚〈两脚一裡一外,两脚间距约为半个脚宽〉。两人四臂相搭,推「掤、履、挤、按」四正手。步法为:进者走三步;退者退二步,然后互换步法与手法。 这种推手称为进三退二的四正手推手法,又称为五步二人抢。
二、进三退三活?推手法
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出左脚或右脚,其步法如定步推手的步法。两人四臂相搭推「掤、履、挤、按」四正手。进者前脚先进第一步;退者后脚先退第一步,然后再各进退左右脚各两步。这种推手称为进三退三的四正手推手法。
三、四隅手推手法
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出左脚或右脚,其步法如定步推手的步法。两人四臂相搭推「掤、履、挤、按、採、挒、肘、靠」入劲。其身步动作多为斜身转向的活步动作,故称四隅手推手法。又因推手时「履」的动作较为明显,故又称为大履。
 
 
 
 
虽然练法没有写出来 ,但是太极拳的框架都涵盖了 , 大家可以对照参考一下.
 
 
每个门派不一样 ,练法最好是找自己的师傅传授  ,写出来大多是找骂了 .




内功心法——炼精化气--辅助功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