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谢楚军 2014-09-01
我曾经做过文学创作,觉得不论哪个作家,他的作品里面都有自己的影子。
  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因为只有写自己的经历才得心应手,才能低成本地生产出作品,信息经济学指出,任何人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完全信息,所以作家不要指望他的作品能打动所有的人,能打动和他阅历相似的人就不错了。
  或许很多作家不愿承认这一点,我认为,这正是许多作家成不了伟大作家的原因。大概两年前我在杂志上看到一位还算著名的作家声称要构思一部关于农民工的长篇小说,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知道他是否当过农民工,如果没有,我敢断定,即使他胡编乱造弄出几十万字,也不过是一堆垃圾,更谈不上传世之作。遗憾的是,那部小说至今我还没有在市面上看到,也就无法验证我的断定。
  有些作家喜欢在他的小说扉页上申明纯属虚构,其实是想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及内心世界,以便让别人认为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而代表全世界。这实在是掩耳盗铃,只能蒙骗自己。行家一看就明白,作家的真实面目和内心世界不是因为申明了纯属虚构就能掩盖的,除非他不发表作品。我有一个看法,真正的小说名著,根本不是虚构的,无非不过是作者借助一个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内心真话而已。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狂人说从五千年文明史的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出了“吃人”两个字。试问,“吃人”两个字,难道真的是哪个狂人说的吗?世界上哪里能找到思想如此深邃的狂人?所以一看就知道是谁说的。
  所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葬花,并不是林黛玉动情了,而是作者曹雪芹动情了。
  至于究竟是因为我看到了落花动情所以和曹雪芹产生共鸣,还是因为和曹雪芹共鸣所以才看到落花动情,我搞不清,或许是互为因果吧。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就去世了。这一点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预见到了,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在林黛玉葬花的片段中,黛玉有如下的感慨: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说明曹雪芹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死”。“死”这个可怕的事实,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人生一世,几十年的时间,对有些人来说,显得漫长;对有些人来说,用草木一秋不足以形容,只能用昙花一现来感叹,因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曹雪芹显然属于后者,所以看到落花动情是理所当然的。
  曹雪芹晚年贫困交加,史书上说“举家食粥”。一代文化明星竟然沦落到如此境地,他在作品中也暗示了。在林黛玉葬花片段中黛玉有如下感慨: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