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明华:凉亭乡的当代“茶圣”

 细直紧园 2014-09-02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本报记者 许天福 见习记者 黄宁

    唐代陆羽《茶经》有云:“淮南茶,光州上。”若论光州茶,就不得不提凉亭茶。空山新雨后,山野的清风夹杂着丝丝微凉,顺着水泥路依山而上,眼前一垄垄的翠绿茶林伴随着蒸腾的雾气,犹如走入人间仙境。

    这样的胜景对几十年前的凉亭人来说或许只存在于画中,然而马良的神笔一挥,画中景竟成现实物。这位“马良”就是光山县凉亭乡家喻户晓的“茶圣”——陈明华。

    “要说种茶,那故事可就多啦!”已近古稀之年的陈明华提起茶来眉飞色舞。从儿时奶奶的九丛茶树谈起,到专修茶学的青葱岁月,再到学成回乡、开荒种茶,陈明华娓娓道来的,不仅是他的人生历程,更是凉亭乡一部厚重的种茶史。

    1977年,陈明华被调入凉亭公社工作,专门负责全公社的茶叶生产,回到家乡,让他倍感亲切,干劲十足。“地在山上挂,田在两山夹,一场暴雨下,地露骨头田满沙”,这首打油诗就是当年凉亭乡的真实写照。零星分布的茶园和“六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势特点,让陈明华意识到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在制定了“十亩户、百亩组、千亩村、万亩乡”的发展目标后,陈明华拿出了老黄牛的干劲,带领全乡种茶户经历了一场场挖山植树种茶的“持久战”、“攻坚战”。白天放线挖槽、选苗植苗,夜晚看资料、写日记,陈明华经常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他的认真和严苛让种茶人打趣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陈明华转转说句话。”1987年-1988年,马山岭茶场和香龙寺茶果场的相继建立,使全乡茶园总面积达4万亩,一举跨入万亩茶乡之列。

    “如果说种茶是政府的号召,那么制茶便靠陈明华引导”,在凉亭乡党委书记汪锋普眼中,“老陈是一个唯茶是命的人。”为了研制新品种,陈明华竟到了痴迷的地步。2011年凉亭乡赛茶大会前夕,当他不眠不休把炒制的白茶捧到汪锋普面前时,年富力强的书记不禁为他饱满矍铄的精神头所感动。每一个新品种的研发,陈明华都亲力亲为。2013年,67岁高龄已经退休的他,背着背篓,不顾山路崎岖,采了整整一天的茶,背篓中新采的茶芽经过一整天的颠簸翻滚,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另一个新的品种乌龙茶就此诞生,这不仅源于他的灵感迸发,更是他勤勉敬业的结晶。

    蒸青绿茶东渡,红茶传往西域,乌龙风行英伦,中国的茶文化影响了全世界。不满足于每年一度乡里的赛茶大会,陈明华把凉亭茶带到了国际展台。从1997年赛山玉莲茶在中国国际茶博会斩获金奖到2008年再获盛誉,凉亭茶的名气越来越大。早年间,随着凉亭茶走出去的那批茶商,凭借凉亭茶良好的口碑,将连锁店开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的凉亭人口袋鼓了,心里乐了,最大的功臣却一如他所炮制的绿茶那样淡泊宁静。本该尽享天伦之乐,他却依旧心系茶乡,作为凉亭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的常年顾问,他毫无保留地把平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为的就是凉亭茶能行至更远。一生忙碌的陈明华常以茶为食,饮的是绿茶,论的是中国茶,想的是家乡茶,这恐怕是他一生最简单的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