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渡,争渡?

 ever qiuqiu 2014-09-02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喜欢宋词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浅显易懂,就算没有古文功底的人也能理解。于是,许多人就胡乱引用,特别是“争渡,争渡”更是被用来鼓舞人心,意思是“使劲划呀,抢着渡”。看得多了,就让我不禁怀疑起来——李清照是怎么了?
        再来看一下全词,意思大概是有一次到溪边的小亭子里喝酒,天晚了,也喝醉了。由于天暗头晕,划着船走错了路,回过神来时已到了荷花深处。关键是后两句,绝大部分注家都说:这时大家都来精神了,抢着划船,乱渡,他们这么一扑腾,把河滩的鸥鹭都吓飞了!
        李清照缺心眼儿吗?已经找不着路了,摸不着北了,还要那么傻呵呵地争着划船,往哪儿划呀?明明是“兴尽晚回舟”,又找不着北了,这时候应该着急呀,怎么还会搞划船大赛?“溪亭”不会很大,坐不了几个人,李清照大家闺秀,有头有脸的人,高雅人的聚会不会像丐帮一样成群结队一大帮子,而只能是几个人。这样几个文人雅士,不太可能同去同回(如果是住得很近的人,一般不会跑到距离大家都很远的、远到需要划船且还能迷路的溪亭去喝酒聚会,应是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到溪亭聚集),更不可能好几条船在一起,说不定当时只有李清照自己的一条小船(载不动许多愁的蚱蜢舟)。就算有两、三条船,早不比赛晚不比赛,跑到荷花深处后、天已经黑了后、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后,突然要举行划船比赛了,这不是神经病吗?
        李清照当然不是神经病——八百多年来,中华大地上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没发现李清照是神经病。那她又怎么会写出这么不可理解的词且被那么多人传唱引用呢?看来问题出在现在的注家和引者身上。因为他们不知道汉语在历史长河中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李清照时期,“争”既可以当“奋勇争先”的“争”讲,也可以当成“怎么”的“怎”用,原因是,那时它们的读音相同。其实现在在我所在的青岛,当地老百姓依然把“怎么的”读成zengmedi。
        这样一解释,全篇豁然开朗。由于和好朋友在一起,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酒就喝多了,天色也晚了,这时赶紧回家吧,谁知又迷了路,猛然发现已经跑到“藕花深处”了,“怎么办呢?怎么出去呀?”一着急,把河滩上的一群鸥鹭都惊飞了。前面写了那么多的适意,这里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有一点乐极生悲的自嘲,同时也有一丝隐含的贵妇人的百无聊赖。      
       那么在以前“争”真的可以当“怎”解吗?我们就还回到宋词里来寻找证据吧。
       北宋有位诗人叫林逋,他死后五十多年李清照才出生,这个人有怪癖,种梅养鹤,终生不娶,被人称为“梅妻鹤子”,他曾写了一首《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争忍有离情”中的“争”,不应理解为“怎”吗?
        比林逋早出生134年的罗隐,说这个名字好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诗却是每个人都能背出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在一首诗里也用了一个“争”字。这首诗也挺有名,叫《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意思很明确,说柳树你自己家的柳絮尚飘无定所,怎么还能懂得用你的柳丝牵绊远行的人呢。
        说到了柳,有人就想起了柳永,那我们就拿柳永的词来检验一下,其实柳永词里,把“争”当“怎”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一例。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断肠争忍回顾”是“断肠争着忍回顾”还是“断肠怎忍回顾”?

*******************************************************************************************************

争渡中争得读音?(几个不同的答案)



1.很多诗歌都是把争念做zen,就是怎的意思 
但是关于这首词,唐圭璋先生还是阐发过zheng这个读音也是解释得通的 
所以zheng和zen,都是可以的 
不过zen更是符合古人的发音,应该相对严谨一些

2.按照著名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的读音原则,所有古语一般都按现代汉语发音去读就行了。因为同一个词每个朝代的读音都不尽相同,现代人无法知道古人这个字读什么音,只好按照现代汉语发音去读。所以读争渡为zhengdu就行了。

3. 争渡:就是抢渡,故有“争”字。 几乎每个教师都读“zheng”我在查词典时无意中发现它还读“怎”音,是“怎么”的意思,多用于诗、词、曲中,我觉得读“怎”音更恰当一些

4.作字面上的分析,争就是争抢的意思,争着划着船渡过。

但是从全词的意境分析,因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误入藕花深处,这时候不可能是你争我抢地划船渡过,都迷路了,还争抢啥啊?所以较好的理解是将“争”读为“怎”,怎么渡过呢?这才符合词人当时的心态。

宋词里有类似的例子,比如:

又争似、亲相见。

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系。

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

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康熙字典》,这个“怎”字古代的读音就有很多,说扬州人读争的第三声,吴人读尊的第三声,南京人读津的第三声等等,说是“各从乡音而分也”。所以普通话里的怎的音,应该是从北京土话来的,而宋词里的怎,读音跟清代扬州人的读音差不多,所以宋词里假借了“争”来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