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没有“命门后突”一说
2014-09-02 | 阅:  转:  |  分享 
  
没有“命门后突”一说



作者魏坤梁



不少人说练太极拳必需“命门后突”。说“命门后突”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一个秘要,说这是太极拳的武术与健身效果之所以能够具有的一个重要因素。说到什么是“命门后突”,有的说“命门后突”者就会让别人摸着自己的后腰部,让别人体验这后腰部向后反弓鼓出去,说这就是“命门后突”。这种说法对吗?

什么叫“命门”?“命门”是一个中医名词。中医的“命门”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指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中医肾的位置与西医肾的位置相同,在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左肾稍高,右肾稍低;所以,“命门”的中间约与第二腰椎同高、脊柱的前方。“命门”另一个概念是针灸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的后方。显然,“命门后突”的“命门”既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前方、两肾之间的“命门”,也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后方、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应该是模糊地指中医这两个“命门”所在的“后腰部”,是属于中医“命门”之外的又一个新概念了。

可以肯定的是“命门后突”并不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杨澄甫先生的两部著作中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没有“命门后突”之说;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著作中也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将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详细地和盘托出,对于腰腿的论述尤其频繁详细,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鑫先生将大量的经络穴位概念结合到太极拳理论中去,然约1930年出版的他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而其他所有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虽都有各家得意之谈,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这些反映了近代的太极拳各家是没有“命门后突”之传授的。中国进入现代,顾留罄先生是全国太极拳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有机会接触到各太极拳门派的重要人物,他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也总结了很多传统的太极拳信息,书中还用了1800多字的一个专门章节来讲述“腰”,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郝少如先生承接了其祖郝为真、其父郝月如的传授,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的重要传人;姚继祖先生师从李亦畬先生之子李逊之先生,为武氏太极拳第四代的重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孙剑云女士是孙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冯志强先生师从陈发科先生,是现代陈式太极拳健在的元老,陈正雷先生则是陈家沟土生土长现代陈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然而郝少如先生1963年出版的《武式太极拳》、姚继祖先生1999年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吴英华、马岳梁先生1999年出版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孙剑云女士2003年出版的《孙式太极拳诠真》、陈正雷先生1999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术》中也都没有“命门后突”之说;冯志强先生1993年出版的《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虽然写有“后腰命门处自然张开”,“自然张开”显然不等于是“后突”。这些情况反映了现代九十年代之前的许多主要太极拳家都是不知道“命门后突”的,反映了“命门后突”之说可能是出现于现代,并只是在很小的一部分太极拳练习者中口口相传。

尽管“命门后突”可能是出现于现代的九十年代,由于太极拳的很多道理需要用现代语言作更准确、细致的描述。现代出现的词语也可能是能够更好地表述太极拳真传的。那么,“命门后突”是这样的词语吗?

从字面上分析,所谓“命门后突”是指“命门”这个后腰部比原来的位置后移;那么,“命门”部位究竟后移多少呢?先来看一下现代初几位太极拳家与“命门”部位有关的论说。一是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所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文中的“拔背顶劲”一节,另一是周稔丰先生1989年出版的《气功太极拳》一书中的“太极拳技术分析”一节。

叶大密先生以同事之谊于1917年成为田兆麟先生的重要传人,1928年后又得到田兆麟先生的老师杨澄甫先生的重要传授,是中国近代上海的全国第一个以太极拳命名、专门性明确的“武当太极拳社”的创办人,生前在上海太极拳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拔背顶劲”一节中这样写道:“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显然,背部两侧肌群“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是经过了“命门”后腰部的,这里并没有说“命门”会“后突”;而且背部肌群的“依次拉伸”和“竖起身躯”也不可能形成有哪个后腰部能够反弓的后突,当然强烈的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可能会引起后腰部的“竖起”后移。因为脊椎的生理弯曲胸椎是微微后弯的、腰椎是微微前弯的,脊椎向前的最弯处大致在第一腰椎部位,命门穴在最弯处的稍下方,如果身躯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和竖起,如果原来的腰曲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而过大,后腰部位后移就会有较明显感觉的。

原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周稔丰先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挖掘、探索、编著着过不少关于气功和太极拳的书籍。他于1978年编著出版的《太极拳常识》被现代的许多太极拳前辈视作可以作为引证的依据,由此可见他在太极拳界影响的重大和威望。尽管他的某些观点有些“左”的偏向,但他的著作确实反映出了很多传统太极拳的真传要领,他在“太极拳技术分析”一节中写道:“在太极拳论中,对腰部姿势的说法不一,有弓腰、直腰、填腰、坐腰等。其实,这些不同词语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从字面上看,这些词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按解剖学观点分析,实质上它们对腰部姿势的要求都是为了达到减少腰椎向前弯的曲度。……练拳中做好了直腰,也确实有腰部微微后弓的感觉。这仅仅是腰弯展直的一种错觉。倘若正确利用这种‘弓腰感觉’就能达到腰部外形的平直,就象将腰窝(脊柱两侧和十二肋下的陷窝)填满似的,所以又称为填腰。……‘揽雀尾’中的掤按时要垂臀,腰部要有向上的弹性伸长的状态,这就是‘长腰’。”周稔丰先生的这种说法与叶大密先生所说的相吻合,周稔丰先生指出在练太极拳时应“减少腰椎向前弯的曲度”、“腰弯展直”,因而会有“腰窝填满”、“腰部微微后弓”的“错觉”。当动态“拔背”时,身躯会发生“腰部向上弹性伸长”反应的感觉,要注意的是这种反应的感觉其一是“弹性”的,也就是动态变化的;其二始终要追求的“达到腰部外形的平直”、“腰弯展直”并不是说外形上的背脊变得笔直,而是说“腰椎向前弯曲度”的“减少”;其三“腰窝填满”、“腰部微微后弓”是“一种错觉”。就是说实际上背脊外形的变化是不明显的,这种微小的动态变化,对于经过长期太极拳正确锻炼、腰曲展直已经达到正常脊柱生理曲度的人而言,那更是十分微小的,“弹性伸长”即使用手去摸也不一定能够觉察到位置后移的。所以,所谓的“命门后突”仅仅是自己的体内反应感觉,不一定有后腰部外形上向后移动的。

太极拳处处讲究相反相成,其一就是“有前即有后”,一个反应就是凡是向前的动作必有脊柱后撑,而这种后撑是在腰脊的作用下后腿向后向下蹬撑,引起腰骶的后撑,从而这后撑依次向上传递,这种传递不仅表现为后撑,而且同时还表现为向上下的伸展,会感觉到尤其的头之“顶劲”与胯之“下沉”,这种情况在发劲时尤其明显。而这种脊柱的后撑、伸展是被动的,是由下而上的腰骶后撑所引起的,并且主要是体内的反应,太极拳功夫越高,外形上的反映会越不明显,所以,对于经过长期太极拳正确锻炼、腰曲已经达到正常脊柱生理曲度的人而言,在发劲时后腰部即使有“后突”、“后鼓”、“后弹”的感觉,外形上几乎也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从医学解剖理论角度说,脊柱腰椎段的微微前曲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所形成的负有多种重要生理任务、维持人体健康的形态,腰椎段的前曲消失是病态的一个标志,这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医学知识。当然,由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不少人的脊柱腰椎段前曲过分变大,任何一项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都需要将这过分变大的脊柱腰椎段前曲减少,太极拳也是如此,要求在练拳的始终必须要维持脊柱具有微微生理曲度的自然竖直,从而纠正脊柱腰椎段习惯性的、过分的前曲。但前曲减少不等于说要将前曲消除,即使在脊柱后撑感到“腰部向上弹性伸长”、“腰弯展直”甚至自我感觉“腰部微微后弓”,腰部仍然还是呈现为微微前曲之弧形的,是不可能出现外形上背脊笔直的竖直、甚至腰部向后反弓的。当然,人为的也可以强行将自己的腰部向后反弓,但是这样做其一、腰部向后反弓的顶点不可能是命门穴这一部位,因为人的脊柱最前曲处约在第一腰椎,腰部后弓的最后曲点自然也是这一部位,而第一腰椎棘突下是“悬枢”穴;其二、脊柱胸椎段的曲度是后曲的,人为强行的腰部后弓必然加剧脊柱胸椎段的后曲度,所以,人为强行腰部向后反弓是不可能做到整条脊柱竖直的,太极拳重要的立身中正被破坏了;其三、人为强行的腰部后弓必然违反放松自然而需要局部用力,违反了太极拳很重要的“松腰”要领,并且生理上对于健身是有害的,这样做的人也必然会感觉到胸腹内部的不舒服,即使腰部强行维持消除腰曲的状态,由于局部持续用力必然会引起腰肌劳损疾病的,腰部向后反弓那就更不必说了。因此,说后腰部向后反弓膨突的“命门后突”有养生作用纯属没有任何根据的无稽之谈。

练太极拳必须“有前即有后”,即使有大致“命门”部位之后腰向后鼓的感觉是腰骶部后撑所被动引起的;如果“命门”部位的后腰部首先主动向后鼓突其实是对太极拳“有前即有后”的破坏。由此可见:练太极拳是不应该主动将“命门”后腰部向后鼓的。如果“命门”后腰部尤其向后鼓地“后突”,无论就太极拳的武术还是健身角度讲都是既没有必要又是有害的。我曾就“命门后突”于近日电话就教过叶大密先生弟子金仁霖老师,金仁霖老师也认为所谓“命门后突”的后腰部的变化是很微小的,如果出现了“命门”后腰部尤其的向后鼓那是错误的。显然,“命门后突”的表述是言过其实不恰当的,是容易引起误会的。

人类进入到了现代,信息交流已经变得十分方便,一方面,太极拳的多角度阐述在交流中需要更准确、更科学的现代语言来补充;另一方面,太极拳的交流语言需要更规范和更统一,现代出现的、不规范的、不准确的、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些说法诸如“弓腰、直腰、填腰、坐腰”等应该进行清理去除。所谓的“命门后突”就是属于这种现代出现的、不规范的、不准确的、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命门后突”所要说明的内容完全可以用更清楚、更易于理解的“腰脊后撑”、“腰骶后撑”等来表示。现在的事实,确实有人对“命门后突”发生了误会,所以,“命门后突”这一说法应该在太极拳语言交流中废弃。
献花(0)
+1
(本文系zzz89111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