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言文阅读3词的用法
2021-09-24 | 阅:  转:  |  分享 
  
第四节、注意古今词语的不同用法,不要混为一谈一、注意古今词语感情色彩变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
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例如:《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原意
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比喻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例如: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唐·杜甫《赠李白》诗。飞扬跋扈,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是褒义词。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
中无人,是贬义词。例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
应环境,是褒义词,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例如,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
,……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现代汉语
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而现代
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例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
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
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例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
,为贬义,如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怎样判断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还是根据语言环境来判定。例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
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
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①。常朝南殿,见典御②进新冰,钩盾③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
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④之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
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即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
之,更所以祸之。注:①乘舆:帝王的代称。②典御: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③钩盾:主管皇帝果蔬的官员。④叔段:郑庄公之弟,受母姜氏宠爱
,骄横自恣,后谋反时为庄公所败。州吁:卫庄公宠妾所生,受宠爱,喜争斗,弑桓公自立后,不修德政,虐待百姓,被杀。帝每面称之曰:“此黠
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B.武成帝每次
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D.武成
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二、注意名称的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三、注
意虚实不分现象。在现在汉语里,虚词和实词各司其职,区分的十分明显,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虚词和实词却长常常合二为一,身兼二职,这种
现象正是体现了语言发展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但却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需要我们注意。例如:而:常用作连词,和代词,是虚词,但有时
也有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变成了实词。军惊而坏都舍:而,如,像。是:常用作代词和助词,但也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共商国是,名词,指
大政方针。是非不分:形容词,正确,对的。以:常用作介词,表示原因,凭借,根据等,但也有动词的用法。例如:忠不必用,贤不必以:以
,动词,重用。盖以十舰最著前:动词,率领。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因:常用作连词,表示因为,但也有动词的用法。例如: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我欲因之梦吴越:动词,依照。因利乘便:动词,利用。蒙故业,因遗策:动词,继承。变法者因时而化:动词,顺应。不如因而厚遇
之:动词,就此,就便。相如因持璧却立:动词,乘机。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动词,通过关系。之:古代常用作代词、助词等,但也有
当动词讲。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四、注意兼词这样特殊的现象。什么是兼词?简单来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
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有些兼词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
‘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
,却兼任两种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
(“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①投诸勃海
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之于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之于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之乎④子
闻诸?(《左传·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
在这里,在那里)。例:①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③五人者,盖当蓼洲
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④青麻头伏焉。(《促织》)3.“盍”相当于“何不”。例: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
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4.“曷”通“盍”。例: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5.“叵”是“不可”的合音。例: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新唐书·尹惮传》有成语“居心叵测”。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①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7、之:于之的合用,这是之的特殊用法。例如:始
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于之,在那)先破秦入关者王之:于之的合用,在那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他们表
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五、注意词语通假现象通假现
象: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1、通假字的成因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没有规
范。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范,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
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2)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
的字,产生避讳,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3)误写。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
而用了别字代替。2、通假的情况:(1)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例如: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
)【解析】句中"殆"与"怠"字音相同。例如:亡何,其人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解析】句中第一个"亡"与"无"的声母相同。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解析】句中的"扳"与本字"攀"的韵母相同。⑵通假字与本字形体相似。出现通假现象时,主要存在三
种情况: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出门看火伴(《木兰诗》)【解析】句中的"火"与本字"伙"的声旁相同。b、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
如: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解析】句中的"杓"与本字"勺"的声旁相同。c、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例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木兰诗》)【解析】句中的"帖"与本字"贴"的声旁都相同。怎样理解和掌握词语的通假:1、积累常用的通假字:因为古代的
通假字都是固定的,沿用习惯的。2、根据语境来分析:当一个词我们根据他本来的词义讲不通时,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用了通假字。例如:“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借书满架: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籍六、注意词语活用现象词的活用是指某些词临
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而言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
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
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
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
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
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
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
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
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
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
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
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
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③表示动作行
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鸿门宴》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
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
有的。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
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方位名词用作
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例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陈涉世家》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
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例:可烧(之)而走(之)也。(使……逃
跑)《赤壁之战》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余年矣。(使同列朝)《过秦论》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
…而死)《陈涉世家》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例: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为我击鼓,
为我兴舞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
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
交情)《赤壁之战》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
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
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4、数词的活用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例:古者天下散乱
,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史记·秦本纪》怎样掌握词语的活用:词语的活用,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常常在翻译中考察
。掌握的方法有:(1)注意活用现象规律,积累活用语感。(2)分析句子结构——判断语法功能和词性——翻译成恰当的词义。例如:翻译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掌握词语活
用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活用情况体现出来,否则就会失分。七、词类活用练习(40题)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
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
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无乃尔是过与?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
集响应D、道芷阳间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
虾而友糜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C、吾得兄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覆道行
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14、下列各组
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15、下列
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火尚足以明也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B、履至尊而制六合C、谨庠序之教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则修文德以来
之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素善留侯张良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序八州而朝同列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
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D、廊腰
缦回,檐牙高啄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B、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C、范增数目项王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项伯杀人,臣活之C、顺流而东也D、使不上漏2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
一项是()A、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B、垣墙周庭C、必为之辞D、填然鼓之23、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而其见愈奇C、西望下口D、而耻学于师2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了的一项是()A、
而卒莫消长也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白露横江D、内外多置小门25、
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C、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D、过秦论2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群聚而笑之。B、沛
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B、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道芷阳间行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C、君子不齿。D、而此独以
钟名。2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B、登高而招C、蜂房水涡D、日削月割。30
、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B、择善而从之。C、多可喜,亦多可悲。
D、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3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B、思知
止以安人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惧谗邪B、何
必劳神苦思C、人君当神器之重D、不念居安思危3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3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一项是()A、尊贤而重士B、六王毕,四海一。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3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惊姜氏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C、以侮辱先人
D、《齐谐》者,志怪者也3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于是从散约败B、而
后乃今将图南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B、内立法度。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一项是()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B、秦地可尽王也C、猥以微贱D、会盟而谋弱秦3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
三项的一项是()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B、沛公奉卮酒为寿C、谨拜表以闻D、无以终余年40、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一项是()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南取汉中,西举巴蜀D、请略陈固
陋。词类活用答案1、BA.名词作状语,向下;B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名词作状语,向西;D名词作状语,亲手2、AA.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B形容词作名词,圣人;C形容词作名词,深度;D.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3、DA名词作动词,出现龙;B
、名词作动词,责备C、名词作动词,处罚D形容词作动词,喜欢4、BA形容词作动词,击碎、击破B、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C、名
词作状语,像云一样D、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BA、使动用法,使……跳舞)B、意动用法,以……为朋友C、使动用法,使……来朝见D、
使动用法,使之为王6、BA、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缩小、削弱)C、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D、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7、CA、名词作动词,唱B、名词作动词,游水C、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D、名词
作动词,筑舍定居)8、AA、使动用法,使……退却B、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D、名词作状语,每天9、D
A、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名词作动词,穿C、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D、形容词作名词,小事)10、BA、使动用法,使……来,
使……生活安定B、意动用法,把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C、使动用法,使……学习D、使动用法,使……止,阻止11、CA、名
词作动词,灭族B、名词作动词,攻下C、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D、名词作动词,种植12、AA、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
布囊一样B、使动用法,使……来C、使动用法,使……愚昧D、使动用法,使……跟从)13、DA、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形容词
作名词,忧虑的事C、形容词作名词,善行D、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14、AA、意动用法,以……为鉴B、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地C
、名词作状语,向上D、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5、DA、名词作动词,登记B、名词作动词,放火C、形容词作动词,照明D、形容词作名
词,坚固的地方16、CA、名词作动词,乘坐辇车B、名词作动词,登上C、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D、名词作动词,用草绳系17、B
A、使动用法,使……来B、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C、使动用法,使……斗)D、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B
A、名词作动词,归罪B、形容词作动词,交好C、名词作动词,说明白D、名词作动词,引,招致19、CA、名词作状语,像财物一
类的B、名词作状语,在前面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D、名词作状语,像人腰,像鸟嘴20、DA、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B、名词作
动词,打鱼,砍柴C、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为动用法,为……办丧事21、BA、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B使动用法,使……活C、名词
作状语,向东D、名词作状语,从上面22、AA、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B、名词作动词,砌上墙C、名词作动词,找借口D、名词
作动词,击鼓23、CA、名词作动词,命名B、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C、向远处看,眺望,动词D、意动用法,以……为耻24、B
A、消减、增长,动词B、动词作名词,生者、死者C、白色的,形容词D、设置,动词25、DA、使动用法,使……绿B、使动用法,使…
…为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C、使动用法,使……牢固D、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出过失26、AA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B、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道义C、名词活用为动词,祝寿D、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学习27、CA、意动用法,以…
…为奇(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意动用法,认为……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C、使动用法,使
……寒冷D、意动用法,认为……美丽28、BA、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B、名词作状语,用瓮、用绳子C、名词活用为动词,提起D、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29、BA、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B、形容词作名词,高处C、名词作状语,像蜂窝、像水涡D、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30、DA、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C、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D、名词作动词,挖隧道31、AA、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于……之下B、使动用法,使……安宁C、使动用法,使……快乐D、使动用法,使……端正32、B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B、使动用法,使……疲倦)C、形容词作名词,重大地位D、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33、CA、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意动用法,以……为老师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D、意动用法,以……为奇怪,认为……壮美(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34、BA、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数词作动词,统一C、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形容词作动词,弄错35、DA、使动用法,使……惊动)B、使动用法,使……弯曲C、使动用法,使……侮辱D、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物36、AA、动词作名词,条约B、名词作动词,南飞C、名词作动词,成为王D、名词作动词,南行37、D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B、名词作状语,在国内C、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D、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38、CA、名词作动词,南行B、名词作动词,称王C、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D、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39、BA、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B、名词作动词,祝寿C、使动用法,使……知道D、使动用法,使……结束40、DA、名词作状语,在家外B、名词作状语,当面C、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D、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2
献花(0)
+1
(本文系千山沐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