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科学更加有趣和流行

 指间飞歌 2014-09-03

让科学更加有趣和流行

2014年09月02日 12:25:02
来源:文汇报     作者:宋娴 王小明

  新时期的博物馆可以承担起科学媒介中心这样一个角色,在嘈杂的互联网传播中,掷地有声地发出权威的科学诠释,带领着公众回应一个个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一步步地靠近科学的真相,让科学在网上、在你我之间更加顺畅、精彩地流行起来,这既是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众包、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一大批新媒体开始在博物馆中涌现,这也促使博物馆开始思考传播方式的变革。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会议正是以“Innovation Edge”为主题,明确提出博物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走出传统的苑囿,掀开屋顶,让更多的人从新的科学传播模式中受惠。

  那么,博物馆如何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改变滞后的表达方式?如何创新科学传播的形式从而吸引哪些已经习惯碎片化学习的群体?如何将技术与博物馆独有的资源整合,从而走得更好、更远?这迫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内容为王”依旧是吸引公众的制胜法宝

  不管是从甲骨文到竹简,还是从活字印刷到电子出版,不管是PC还是移动终端,还是未来的可穿戴设备,载体永远都在变。然而,历经千年,竹简都已腐朽,诗经还在传诵,这说明,虽然传播的载体很重要,尤其在这样一个无网不胜的时代,但是技术的核心永远是人以及人所创造的内容价值,“内容为王”依旧是博物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不二法则,是吸引公众的制胜法宝。

  对于一个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而言,“内容为王”即是“藏品为王”,一个博物馆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藏品决定的。例如:伦敦自然博物馆中那条举世闻名的26米长的梁龙骨架,还有那块极具科研价值的始祖鸟化石,又如: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那只“游”在半空的名叫“凤凰”的巨型鲸鱼,还有那颗有着“美国皇冠之钻”美誉同时又留下太多传奇故事的“希望宝石”;同样,刚刚闭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里,那20米高的马门溪龙化石,还有遥远神秘的楼兰女尸,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童年回忆。

  博物馆,尤其是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里的藏品,为生命的多样性、进化历史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证据,它们生动地展示了生命难以置信的多样性、奇特而智慧的生存方式以及彼此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从而将公众引入一个个奇妙的、未知的领域。同时,博物馆作为地球上数十亿年来生物演化密码的基因库,通过组合科学的逻辑和艺术的审美,形成了科学与艺术的对话,这种是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种身处博物馆所获得的真实感与艺术享受,是任何媒介都无法实现的。

  能否跟上新媒体步伐,决定科普事业兴衰

  当然,仅仅强调“内容为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博物馆的吸引力不仅取决其内容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诠释科学,让科学更有趣,让科学开始流行。

  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成为科学传播的生力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普及率为4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用户的注意力正在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移动端用户即时通讯类应用使用率非常高,资源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的第一信息来源。而科普实际上就是促进科学知识的跨组织、跨时空传播,因此能否及时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能否抓住这一批用户的眼球,直接决定了科普事业的兴衰。

  这就要求博物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搭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例如:博物馆的科学传播需要建立一种注重用户体验的理念来设计双向的交流渠道;移动应用程序使得博物馆与观众建立一对一的联系成为可能,这就迫使博物馆需要开始考虑为观众定制私人博物馆体验方式;众包使得公众在展览开发之前就能够参与到展览的策划中,同时也促使博物馆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建立起公众信任感和忠诚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电子出版、定位服务、自然用户界面等等一系列的新媒体都给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我们只有在新媒体的舞台上秀得精彩,才能让公众真正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可以承担起科学媒介中心的角色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这使得科学传播的群体空前壮大,海量信息呈快速裂变式传播,各种伪科学也随之产生并且被加速传播,极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社会控制的难度。有的时候,科学已经不仅仅是科学自身的问题,也可能是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媒介中心来汇聚一流的科学家,让科学可以及时、有效地发出正确的声音。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媒介中心最早出现在英国。媒介中心的建立为科学家、科学传播者、媒体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得媒体在第一时间能够找到合适的科学家进行采访.而科学家也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正确的声音,让科学得以正确且有效地传播。

  在目前的科学传播环境中,无论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还是其所拥有科学研究的资源,都使得博物馆有可能成为合适的科学媒介中心。从博物馆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社会化进程之后,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了重大的拓展,开始积极地关注社会需求,回应公众诉求,实践社会参与;从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功能来看,一个博物馆展示是以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以及藏品资源为基础的,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通常是由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共同决定的,他们所创造的科学价值以及解读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博物馆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之一。

  可见,新时期的博物馆可以承担起科学媒介中心这样一个角色,在嘈杂的互联网传播中,掷地有声地发出权威的科学诠释,带领着公众回应一个个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一步步地靠近科学的真相,让科学在网上、在你我之间更加顺畅、精彩地流行起来,这既是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作者分别为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科技馆馆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