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大学

 草长茵飞 2014-09-03

我的大学:我不是“好学生”

 

 

大一努力向好学生的标准看齐:学习好,活动多,在学生会混得开。

 

想必每个中国高中生对那三年的严酷生活都应该深有体会。所以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正常人都抱着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的心态期待着真正的花季雨季的到来。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一路高歌顺利走进新时代,“不幸”进入北外德语系的我便是个例外。

 

从小到大我都被定格为“好学生“:成绩好,人缘好,当班干。习惯了得第一,在大学里自然也不甘人后。同时,为了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学里”好学生“的典范,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与学生会,即使自己对那份工作与活动实际并没多大兴趣。为了使繁杂的课外工作不影响自己的成绩,只有牺牲娱乐与休息。于是,德语的艰深与势必争先的性格便注定我的大一基本是在自习室与学生会中度过的。不管周遭朋友如何风花雪月夜半笙歌,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系里吃饭开会泡图书馆。结果是我的大一比高三更累,加上只身在外,浓重的乡愁让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长途电话。这种超负荷的忙碌生活几乎让我没有思考的时间。只知道毕业遥遥无期,未来遥不可及,眼下最好是抓紧时间老老实实做我的”好学生“,一如过去的18年。  

 

大二:痛并迷茫着:想到毛爷爷的话

 

上了大二,对于未来的担忧突然迫近,因为身边存在了别样的选择:班上有人放弃在北外的学业去了德国。我开始意识到,原来生活除了“好学生“模式,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好学生“除了满足我的虚荣心之外究竟有多大意义?我到底向往怎样的生活,期待何种未来?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发现过去的十八年中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听妈妈话听老师话能考高分会办活动的“好学生”,唯独没有教会我如何独立思考!面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与多种选择,我感到茫然与无助。一种强大的自我否定的恐惧向我袭来:好学生李亦雯居然是个离开别人就无法思考的人!依然是上课系里吃饭开会泡图书馆,我却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因为当“好学生”不再是我的终极目标。

 

迷茫中想到了毛爷爷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毛爷爷他老人家说的,请大家斟酌)。之所以无法确定自己对未来的取向,归根到底是对未来可以从事的工作了解太少;我这个学校里的佼佼者在社会里是否还优秀,也只有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才能明了。于是我决定把所有的可能性事先尝试一遍。从系里的前辈处了解到,我们的毕业去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出国,考研,工作。考研是我最早放弃的选择,因为不想继续读德语,而转专业考研的难度和风险又比较大。所以我把实践的重点放在了工作与出国上。

 

大二的寒假,我百般周折成为了武汉西门子公司的实习生并有幸成为当时西门子的执行副总裁博格先生的翻译。这时才发现自己在学校里的勤奋没有白费。我出色的德语和踏实肯干的态度让博格先生和公司经理刮目相看。短短两周的实习让我初步肯定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工作能力。但是直觉告诉我繁杂的文职工作并不是毕业后的首选

大二的暑假作为学校的交流学生我去了趟德国,在杜赛尔多夫参加为期四周的语言文化课程。我花两周学完了所有课程并利用剩下的两周背上背包游遍了德国的重要城市,还去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在欧洲的一个月,我感到自己的成长胜过国内一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见闻,在语言,待人接物,独立生活等各个方面,我的能力都得到了挑战与锻炼。最重要的是:亲身感受另外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并从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与生活,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弥足珍贵。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人在年轻时是如此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学的决定在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大三大四: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坚持梦想不放弃

 

决定了出国留学,下一个重要且具体的问题来了:我该选择申请哪个学科?这也是每个学语言的学生最大的苦恼――语言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没有专业。

 

为了确定自己的兴趣,我更加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大三一年,我听了数百场讲座,和德国导演合拍记录片,去欧盟商会参加酒会,去上海做展会,在央视实习……有些活动,我甚至是逃课去参加。因为,当“好学生”再也不是我的行为准则,在那个阶段,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经历,确定自己的兴趣。更何况学习语言是终身的过程,并不一定要坐在教室或自习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分清了主次,明确了目标,我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快乐。经过各种活动的历练和一年的自省,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把申请重点放在传媒,经济,历史上。

 

大三的暑假,我从手开始准备申请。由于我的英文德文水平不相上下,也参加了托福和达福这两个专门的语言水平考试,我决定既申请英国也申请德国奥地利这些德语国家的学校。申请材料基本由三部分组成: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推荐信,个人简历。我对自己的优势和实力深信不疑:我熟练掌握两门外语,四年的平均成绩90以上,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课外活动丰富,具备在多个领域的实践和研究经验,有各种可以得到支持的推荐人。我要做的,便是排除一切杂念,把我的这些优势在申请材料中体现出来。

 

然而,对所有人而言,大四注定是多事之秋。各种有关求职招聘与考研的信息弥漫着教室与寝室,人心惶惶,连空气都是浮躁的。人人都在议论去四大的好处与辛苦,进商务部外交部的利弊权衡。在这种环境中,人极度容易失去方向随波逐流。而准备出国又恰恰是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无限的耐心与定力。于是我第n次违背“好学生”行为准则,搬出了寝室,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放弃其他一切可能性包括部委与五百强企业的面试,潜心准备出国。

 

结果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坚持梦想不放弃

 

结语:

 

大学四年,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全A的成绩单,不是计算机二级证,也不是学生会主席的头衔。我们应该不停的问自己: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我到底向往怎样的生活,期待何种未来。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就通过各种实践让答案渐渐明确。这些问题,越早问自己越好。我大二提问,两年后走到了今天也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答案会不停的变化,但远远比不去提问,不知道答案好的多。正如那句至理名言:没有自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