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班侯太极拳源流传承与简介

 太极如沫 2014-09-03

太极拳的形成经历了上千年的逐步演化提炼,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它的起源现在尚无从考证,后传至河南陈家沟,数百年一直以隐于门户之中,杨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民间到京城,从京城到全国各地的逐步推广的过程.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祖籍永年县阎门寨村,后移居广府南关,自幼家贫,生性好武,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好学,尤精红拳擅技击,当时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在广府古城西街开设"太和堂"中药铺,一日露禅从药店门前路过,遇到一伙地痞恶棍,在店内寻衅滋事,争执起来,恶棍举手就打,只见店掌柜举手轻轻一拨,恶棍立刻摔出门外跌倒在街心,杨露禅看得真功,心中十分仰慕,一心想把此拳术学到,打听到这种拳术在河南陈家沟,且技艺精深,于是他于嘉庆二十二年到“太和堂”药店做工,边工作边练拳,他经太和堂药店掌柜陈德湖推荐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寒暑不辍,朝久苦练,期间往返三次,陈长兴见杨露禅求艺心诚,甚为感动,遂将太极拳之精奥悉心尽数传授,杨露禅终于将太极拳的粘,粘,连,随,之功法,行功运气之要领,刀,剑,杆等器械,一一融会贯通,先后经历十多年之久,终于把太极拳从陈家沟带回了永年.

     40余岁时,杨露禅应同乡武汝清的邀请到北京教拳,武汝清是清道光进士,时任刑部四川员外郎,酷爱武术,交友甚广,杨露禅到京后,一次杨露禅到其公馆做客,在宴席上,其公馆主人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并闻知还善武术,便提出让杨露禅与在场的一位武师比试,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又一拳师见状感到不可思议,不服气,又打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杨露禅在其公馆比武挫败众拳师的事很快传播开来.

    北京作为历代京都,王公大臣家中大都有武术拳师看家护院,因而不断有人慕名而来与杨露禅比试较技,但都败在他的手下,久之,在京城内杨露禅不败的名声日渐传开,光绪帝老师翁同和一次看杨露禅与人比试时,高兴地书写了一幅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赠给杨露禅。从此太极拳蜚声九城,誉满京师,一时王公贵族,富贵乡绅,纷纷递贴学艺,以请到杨露禅为荣,太极拳在北京广为传播。

   以杨露禅学拳归来在广府授拳,又到北京授拳之后,密不外传的太极拳这一几百年来隐于民间的优秀拳种传播到通都大邑,并进入王公贵族大门,进而逐步走向社会,从而产生了广泛影响,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华武术之中独树一帜,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于清同治十年,1872年逝世,终年73岁,杨露禅逝世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由他的次子杨班侯,三子杨健侯来继承。

杨班侯,名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  )自幼得父传,少时曾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读书,杨班侯学文不敏,练拳一学就会,悟性极高,因武禹襄跟杨露禅学过太极拳,杨露禅就让武禹襄指点他拳技,杨班侯在父亲杨露禅和武禹襄的共同教导下,领悟颇透,且能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招式从攻防进退中,练成制服对方的绝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班侯拳架,”杨班侯脾气暴烈,生性好斗,武艺绝伦,曾数次战胜武林高手,名震乡里。

咸丰时随父进京传拳,光绪年间在瑞王府王邸为师,有一个人称“万斤力”的拳师,自言曾打过七省擂台,无人能敌,能以双手搓石成粉,到京后,听说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不服,语侵杨氏父子,激其比武,杨班侯闻听,约定在北京西牌楼比试,杨班侯只身前往,一举击败“万斤力”。京城还有一名雄县刘拳师,身材魁梧,精于技击和硬功,能以掌碎石,名燥一时,杨班侯去拜访他,刘即名震首都,凡技击家均不敢与较,以其臂力过人,恐有伤亡,而杨班侯特伸一臂于案上,令执之,刘力握杨班侯手腕以折之,班侯轻举其臂,而刘之足离地已尺许,班侯作白鹤亮翅击之,刘塌于丈外,刘不服,约班侯再次比试,在下台阶时,杨班侯在前刘在后,刘乘势抓握班侯头部班侯一手按刘手,走扇通背式,将刘从其头顶掷于阶前三四丈许,轻松战胜雄县刘,自此名声大震,之后多有寻衅者不服者或切磋拳艺者,无不败在班侯手下,因而“杨无敌”的名声震撼了清廷,誉满全国,太极拳在京师也逐步传播开来,使杨氏太极拳成为举世公认的国术,后人说“杨露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既源于此,英法联军侵列中国时,他和清军一同抗击侵略者,清政府见他打洋人,不敢再留用,班侯于同治七年回到永年古城,收徒授拳,推广太极,由于脾气暴烈出手不留情,故从学者不多,其徒有凌山,万春,全佑,王茂离,牛连元,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莲芳,张印堂,冀老福,李万成等,班侯在家所传授的杨式系列拳架有:大架,中架,小架,快架,提腿架,炮锤,撩挎八卦掌,32短打,散手,推手,大捋,太极桩功,太极球,太极内功及刀,剑,枪等器械。把一身技艺豪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人民。

杨班侯在永年老家的弟子有,陈秀峰,张信义,冀老福,李万成等。林金声,贾治祥即为李万成的门徒。

陈秀峰,张信义皆杨班侯赴京前或赴京期间的早期门人,据张信义之子张环讲,张信义当年在县衙做事,经济富裕得班侯真传,班侯在京出名后,授封侯爷,清王爷问他在广府老家有无高徒,可否来京教拳?班侯说有一弟子张信义功夫很好,遂几次写信邀张信义赴京,张因不愿涉足武林争斗,未从师命,不久班侯回家,张信义盛宴招待,席间,班侯述及拳打雄县刘的经过,当即对张信义演示所用招法,出手不慎,打伤张信义腹部,张此后下泻不止,卧床三月逝,班侯接着又在授拳中失手打死亲生长女(杨家早有所传)之后,连陈秀峰也不敢再与其师推手,进城怕遇班侯而不走南门,常从西门入城与李亦畬往来。

冀老福,李万成从师年龄较小,自从张信义去世,陈秀峰回避,冀李常随班侯左右,因二人年少且顽皮可爱,加之班侯已得失手教训,故对二人器重有加,耐心传授,尤因李万成实为杨氏家人,颇为偏爱,而得到全面培养,笔者父亲贾治祥与冀老福见过面,观其拳势与李万成完全一致。

李万成,人称李老万,全面继承掌握了班侯所传的系列拳架和刀,剑,枪等传统套路,是杨家人外出后永年杨式太极之最高手,功夫最好,其母为杨班侯的“奶妈”据笔者父亲贾治祥讲,李万成为杨班侯的邻居,自幼丧父,家道清贫,其母给班侯家作佣人,常做些针线活及杂务,母子二人长期吃住在杨家,少年老万常给班侯提上鸟笼抗着火枪,去城河边打水鸭子班侯得子较晚,也视老万若自家儿子,随时给他传授功夫,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李万成的拳艺不期然而然,班侯夸他悟性好,不管是来南关切磋武艺的朋友,或是来寻衅闹事的人,他都让万成打头阵,一次邻村数十个男子手持棍棒来南关打架,站在桥头上叫骂,班侯迎住说道,能斗过这个毛孩子,你们就随便来,他让万成拿上杆子,站在桥头,那些人举着棍棒冲向万成,只见万成杆起人落,把他们一个个挑到了河里,以后,李万成一直生活在班侯身边,到班侯逝世后,他也没有离开杨家,曾在班侯门前开了一个茶馆,同时授拳,杨澄甫几次回家动员老万随他外出授拳,李始终未出,四七年去世后由徒弟们安葬。

李万成所传拳架,内容丰富,由于他直接得自班侯,所以人们称之为“班侯拳”李万成在永年授徒很多,但对一般人只传中架子,不传其它架子,拜门弟子有林金声,贾治祥,郭振清,张其,郝从文,韩会明等。大都成为了由名的太极拳师。其中只有林金声,贾治祥全面继承了杨班侯系列拳架。

林金声,(1910--1986)永年广府南关人,人称“林老月”,自幼爱好武术,身体强壮,臂力过人和李万成是邻居,两家关系非常好,李万成见林老月聪明好学,又热爱武术,就收他为徒,教他练班侯系列拳架,几年下来,林老月的功夫大有长进,特别是拳架,演练的和李万成一模一样,李万成见他悟性好,又能吃苦耐劳,就把自己的功夫倾囊相授,为了培养林金声的拳技和进一步提高,不管是来南关切磋拳技的朋友,还是来寻仇闹事的人,都是林金声打头阵,均能取胜。经过长期磨练,林金声拳技越来越高,功夫渐深厚,在广府一带名气渐大。林金声一直生活在李万成身边,及至到李万成逝世。

笔者在和师伯林金声学班侯系列拳架期间,亲眼所见师伯在练太极大杆时,将杆搭在碗口粗的树上,运用太极粘功,一发力,数头数身都跟着晃动,搭在来和他学拳邻居小孩身上,将其挑起又轻轻地放到地上,而太极内功也非常深厚,他家院里放有扎小麦用的碌碡,将其搬起,搭在手臂上,用一只手手上翻起,托在肩上,我师伯讲,这就是太极内功单托。他在教拳授徒十分严格,从不随便教人,从学者不多,其拜师弟子只有5人,贾安树,苏永志,陈建国,张相奎,郭建增。只有贾安树全面继承掌握了班侯系列拳架,及基本功法。

因林金声和其老伴无儿无女,笔者从1977年至1986年跟师伯学拳十年间,师伯家里的农活,收秋,种小麦,收小麦,翻田地,都是由笔者来帮助做,林金声1986年逝世和其老伴以后几年去世,也都是由笔者贾安树来主办后事,将二老安葬。

贾治祥,1917年生,永年广府南街人,是李万成最小的徒弟,少年随李万成习武,学习班侯系列拳架和刀,剑,枪等传统套路,他自幼强健体格健壮,淳厚勤奋,少年习武,长进很快,故得李万成悉心传授,然其虽得真传,却从不炫耀与世,“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几十年来隐居民间,谨遵师命,演练不辍,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