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莱阳好人 2014-09-03

[ 作者:邬志辉    转贴自:光明日报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4-9-3 ]

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留守意愿不高,城镇教师交流动力不足,大学生赴农村任教愿望不强;城乡教师对农村的整体印象较差,对教师的职业地位评价较低;大学生对农村印象整体较好,但却因工资待遇低不愿意去农村任教。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

  目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状况究竟如何?人们愿意去农村或者在农村当教师吗?农村教师岗位的职业提供是否令人满意?农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和专业地位怎样?针对这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社会认可、职业提供、个人偏好和空间社会特质),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的5900名教师和8所师范大学的589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人们愿意在农村或去农村当教师吗

  农村优秀教师愿不愿意留守农村,城镇优秀教师愿不愿意到农村交流,师范院校优秀学生愿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直接反映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农村教师留守农村意愿不强。调查显示,有64.7%的教师最初来农村是被动性因素所致,主动性因素仅占28.4%。被初次配置到现在岗位上的教师,县城教师、乡镇教师、村屯队伍中此比例分别为35.4%、56.1%、51.2%,县城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体现了明显的向农村倾斜的特点。同时,调查也表明,绝大部分二次配置的有经验教师都进了县城和乡镇学校,城镇中心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村教师的流动方向,县城学校有过流动经历的教师,89%来自乡镇、村屯学校,“从下而上”向城里流动占绝大多数。而乡镇学校、村屯学校,从城市和县城来的教师比例均低于7%。

  城镇教师不太愿意到农村交流。在所调研的有效教师样本中,65%的教师有过流动的经历。从流动方向看,现职教师的“向上流动率”为67.3%,“向下流动率”为4.5%,“平行流动率”为28.2%。总体来看,向上流动以村屯和乡镇教师为主,城镇教师的向下流动率非常低。城镇教师有77%“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即使提高工资仍然有52.4%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

  水平越高的师范大学生去农村任教的意愿越低。师范院校在校学生是潜在的教师群体,是教育系统充满发展活力和变革动力的新生力量。调查显示,水平越高的师范院校在校学生,到农村当教师的意愿程度越低。211师范院校、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省属一般师范院校学生三类师范院校学生愿意到农村当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1.7%、33.2%、43.7%。总体而言,农村教师职业对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仅有38%。此外,乡村生源师范生“去农村任教”的意愿明显高于城镇生源师范生。

  2.人们满意农村教师岗位的职业提供吗

  所谓职业提供,就是某一职业向求职者提供的工作内容、工作负担、薪酬福利、晋升发展、工作环境等一系列职责要求与劳动回报体系。

  农村教师对政策性的职业提供不满意。调查显示,74.2%的农村教师最在意工资水平,23.4%、22.1%和19.7%的农村教师在意承认与尊重、职业晋升机会和子女教育。农村教师最在意的是“工资水平”,个案百分比平均达到了74.2%,远远高出排在第二位的“承认与尊重”50.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2359元,与教师的期望工资差距较大。农村教师最不满意的职业提供是福利待遇、周转房、目前工资和职称晋升机会,不满意个案百分比分别为85.1%、81.1%、81.0%和73.1%。尽管农村教师对职业提供中的诸多方面都不满意,但是真正导致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却并不是职业提供,而是上班方便、子女教育、婚恋问题等社会性因素,其个案百分比分别为60.3%、34.3%和16.0%。

  城市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平均比村屯教师早5-6年。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获得“中教高级”和“小教高级”职称要比村屯教师分别早5.8和5.5年。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在城市和县城教师中,目前正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占城镇教师总数的2.32%,交流数量十分有限,与一些地方提出的15%的交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愿意去边远艰苦农村地区交流的城镇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子女教育和家校距离等生活因素,工资水平不是主要原因。在农村支教或交流的城镇教师对农村职业提供最不满意的是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周转房和职称晋升,最满意的是学校文化和领导信任与支持。

  师范生不愿意去农村任教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调查显示,师范生选择不去农村任教,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工资待遇低、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其中选择工资待遇低的个案百分比占到50.7%,比第二位的原因高出16个百分比。既然师范生群体认为在农村教师职业提供中的最大困难是工资待遇,那么月收入达到多少元才会去农村任教呢?月薪达到4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直接去农村任教,月薪达到5000元时会有88.1%师范生愿意直接到农村任教。

  3.乡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如何

  在社会评价中,职业地位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教师的职业地位可以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专业地位三方面来评价。

  农村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教师月平均工资达到3099元,远高于其他各层级学校教师月工资,县城内村小和乡镇教师工资分别高出县城教师232元和141元。随着国家近年来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特别是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教财函〔2013〕106号)以来,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升,首次出现乡村高于县城的情况。从心理感受来看,83.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资水平在当地处于中下等,自我感受最好的是县城和村屯教师,但依然有81.1%和81.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资在当地处在中下等。

  农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我们的调查对省重点、省一般、市重点、市一般、县重点、县一般、中心校和乡村校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状况进行排序。结果显示,依据以上顺序各自所得的排序分值为1.0、2.3、2.7、3.9、4.8、5.9、6.8和7.8。学校所在地的行政层级和学校身份越高,则教师的社会地位越高。67.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处在中下等,县域内村屯教师主观自我评价地位最好,处在中等及以上的占37.5%。

  农村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农村非师范类专业教师比例为14.9%,高于城市的11.4%,县域内村屯教师非师范专业比例高达24.2%。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村屯学校中有代课教师56人,占村屯教师总数的7.3%;乡镇学校有代课教师60人,占乡镇教师总数的2.7%;县城学校有代课教师53人,占县城教师的2.8%。

  在教师队伍中有许多荣誉称号是具有竞争性的,能获得这些荣誉称号意味着他们在同类群体中的专业竞争能力较高。以区县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地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三个荣誉称号为例,农村教师队伍中区县级骨干教师称号的比例为11.7%,高出城市3.5个百分点,但拥有市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称号比例分别只有4.0%和1.2%,低于城市2.6和0.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城乡教师队伍的专业地位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具有高竞争性的荣誉称号尤为如此。

  4.人们对边远艰苦农村社会的印象如何

  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教师职业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学校所坐落的社会空间没有吸引力。

  长期在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的教师对“边远艰苦地区”是什么印象呢?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缺乏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文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交通不便,各自的支持度依次为88.5%、87.7%、87.6%和86.7%。对农村的负面印象极其显著地影响了农村教师到艰苦边远农村任教的意愿。进一步分析表明,解释力较强的前三个因素是“水电等基本物资匮乏”“和外界交流困难”和“整体文化程度低”。

  在农村教师中,持负面印象的人数比例最高的是“交通不便”,为64.4%。而城镇教师中,有五个项目超过了这一比例,分别是“交通不便”、“网络等信息通道不通畅”“整体文化程度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地处山区、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持负面判断的教师比例依次为68.4%、65.6%、64.6%、64.5%和64.4%。由此可见,城镇教师对边远艰苦地区的负面感受更加全面,特别是“交通不便”“网络等信息通道不通畅”和“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反映的都是政府应当作为的内容,抓边远艰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与城乡现职教师相比,大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要好很多,持“很符合”态度的个案百分比最高的两项是“民风淳朴”和“自然环境好”,分别为47.3%和46.8%,都是积极评价。负面评价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不发达”“信息条件差”和“交通不便”,个案百分比分别为40.8%、40.3%和40.1%。“信息条件差”和“交通不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因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引起的,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民风淳朴”“卫生等生活环境差”“生活工作压力小”“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差”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是否去农村从教决策有较大的影响。

  5.如何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从总体上说,农村教师职业目前还缺少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当老师,至少需要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量(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职业保健力量(编制、医疗保险、周转房等)和社会促动力量。

  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依据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调查发现,城乡教师最在意的就是工资水平。日本、尼泊尔的经验也表明,对偏远地区教师增加补贴是激励教师的有效办法。建议对全国农村地区按边远和艰苦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即越是在边远艰苦等级高的地区工作的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越高。

  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完善尊重与认可农村教师的制度,建立农村教师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机制,给予城乡教师公平的职称评定机会。首先,要完善尊重和认可农村教师的制度。建议国家设立专门针对农村教师的国家奖励计划,每隔两年评选一次,以体现党和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关心。其次,探索建立农村教师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机制。探索建立一种把在农村连续从教年限与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联系起来的机制,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从教。再次,给予城乡教师公平的职称评定机会。目前在乡村教师队伍中,不仅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城镇教师,而且获得高级职称所用的年限也比城镇教师长。

  实施让农村教师“干得好”的微环境改善机制。全面建构教师的微观生存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教师周转房建设、基本办公条件的标准化、和谐进取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等对提升农村教育职业的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些微环境中,有一些是需要教育局下力气解决的,有一些是需要校长重点改进的,只要上下一心真做事、做实事,相信农村教师会坚守农村教育、教好农村儿童。

  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计划”,改革完善“免费师范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教师硕士计划”。建议扩大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范围,即由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扩大到每省一所省属师范大学;改革免费师范生免费的实施环节,即逐步由“向师范生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提供生活费”向“师范生贷款免还”过渡,探索实施“贷款免还”的办法;探索免费师范生与特岗计划的政策新组合,即针对优秀免费师范生实施不占编制的专项特岗计划。目前,全国城市教师队伍不到乡村的一半,但其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远远高于乡镇和村屯。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农村教师设立专门的“教育硕士计划”,这既有利于改进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农村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过程中的竞争力。(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本报告撰写人:邬志辉。李涛、周兆海、李跃雪参与初稿撰写,王红、李静美、赵贞、李跃雪、周兆海等参与数据统计与分析,李静美参与本报告校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