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imeout| 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江山安泰 2014-09-03

timeout| 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如今,只有在相伯居才能找到失传多年的“金镶玉”手艺。

 

西方人都信奉钻石恒久远,而咱中国人却独爱玉之高洁。但所谓“有眼不识金镶玉”,从造办处到青山居,再到北京玉器厂第六车间,这门绝世手艺都是小众中的小众,且养在深闺人未识。常言道艺在城南,所幸的是,这门几近灭绝的城南旧艺,也还在这片土地上,由相伯居延续了香火。文晓晔 摄影 李欣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相伯居的居士杨根连,因做的瓶壁薄,号称“薄胎杨”。

 

现状
左安门外,再续青山居传奇
“青山居”,只有上了点年纪的北京人才知道,但对于北京玉器厂的大名,多数人却耳熟能详。自清朝宣统退位到1958年北京玉器厂成立,原来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的老玉师们就聚集在“青山居”(今天东城区羊市口街国瑞城附近)。而和“青山居”一样神秘莫测的便是皇室才拥有的手艺——金镶玉。
何为金镶玉?要说起来,它的历史可谓悠久,最早能追溯到王莽篡权时期。相传,“完璧归赵”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刘邦统一后,成为了传国玉玺。到了西汉末年,时逢王莽篡权,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老人家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了地上,一角当场破碎。王莽见玉玺受损,赶紧招来能工巧匠修补。匠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不仅看不出来是修补的,更让这传世珍宝锦上添花,更加光彩耀目,于是美其名曰“金镶玉玺”。
而今天,只有在与青山居一脉相承的相伯居,才能找到这失传多年的玉琢手艺。在左安门桥南侧的方庄芳城园一区一号楼内,隐藏着一个展厅加作坊的地下工作室,没有熟人带根本找不到。这里便是制造“玉界劳斯莱斯”的梦幻工场——相伯居。
金镶玉手艺几经沉浮,在2003年才被重新恢复。而这1993年创立的相伯居,不仅是杨氏“金镶玉”的发源地,也是青山居的传承。青山居就是咱老京城最为著名的玉器交易地。因为买卖频繁,时间一长,青山居一带的街头巷尾就出现了规模不一的玉器行。这些玉器行里就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清廷散了,皇家也没有那些闲钱养着造办处的手工艺人。于是宫中曾为皇族服务的玉师只得“飞落民间”,来到青山居安营扎寨。民间玉琢手艺发展得再快,无论是“扬州风”还是“广州风”,谁也比不过咱这“宫廷风”来得精妙。久而久之,青山居一带的玉雕风格就形成了“京作”的风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北京玉器厂,很长时间,都以京派玉雕风格马首是瞻。
作为“京作”的精华,“金镶玉”这门手艺一直是青山居老宫廷艺人的一个传说。据说北京玉器厂当年的第六车间,从不对外开放,研究的就是这种神秘的技艺。直到相伯居的居士杨根连将其恢复,“金镶玉”才得以重见天日。
杨根连拿起一套茶具,颇有举重若轻之感——这可是杨氏金镶玉的集大成之作。用这样的茶具饮茶,当年只有皇帝老儿有这待遇!茶具杯型薄透,杯体、壶体圆润天成,玉体上用不到0.5毫米的金丝镶嵌成字,金线仿佛原本就生于玉内。
在相伯居一旁,就是“金镶玉”的制作作坊。这里可不是对谁都能开放的。据杨根连说,金镶玉对镶嵌技术要求极高,艺人首先需要在玉器表面刻出与金丝的宽窄深厚完全一致的细槽,这一步骤名副其实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刻槽之后,还需要连续不断地敲击金丝,才能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使金丝严丝合缝地嵌入玉槽内。在雕琢捶打的过程中,稍不留意便会玉碎金消。除此之外,敲击金丝的力度也必须控制得当,一旦出现金丝低于玉石表面的情况,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在玉上刻细槽,是名副其实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变迁
金玉千年缘 断续相伯居
“金镶玉”稀奇归稀奇,但直到清朝之前,它在工艺史上的地位却了了——只不过就是用金子弥补玉的破损处,行里面称“包补法”,根本算不上门手艺,顶多是打首饰时的一种做法。而将“金镶玉”发扬光大的就是咱“爱江山也爱美人”的乾隆爷。
公元1759年,乾隆皇帝迎娶了唯一一位维吾尔族妃子,也就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香妃。香妃不仅容貌倾国倾城,还带来了家乡多种手工艺作为嫁妆。其中就有闻名遐迩的痕都斯坦玉器。这痕都斯坦玉器胎体薄如蝉翼、亮似琉璃,器壁上用金、银细丝勾勒出伊斯兰风格的勾子莲图案。乾隆爷游山玩水,什么没见过。却对这种金玉完美结合的手工艺一见倾心。于是下旨让内务府设立专门仿制“痕玉”的作坊,赐名“西番作”。并下令金镶玉只为宫中所有,不许外传。可惜清朝末年,金镶玉的技法随造办处的解散而失传。直到上世纪40年代,金镶玉曾在“北玉四杰”之一的玉雕师潘秉衡手中再次出现。
潘秉衡生于民国,据说曾随父亲借居鄂王府,得到过几位前清御用雕刻师的指点,在花费8年时间与心血研究“痕玉”的纹饰丝路后,终于成功复原金镶玉技法。可惜他不愿将独门绝技外传。随着潘老艺人的去世,金镶玉真是“人亡艺绝”。
杨根连从老辈人那里听到了金镶玉的故事,便一门心思地跟它较上了劲。随着时代的进步,玉雕工具从以往的金刚砂磨盘手工“搭砂”,变成了今天的钻石粉打磨。当年的脚踩助力,也被电机的无级变速所取代。这给了制作“痕玉”金玉自然结合方法的可能。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金子和美玉相融合是最难的。
为了怕金子加热后让玉变形,整个金镶玉的镶嵌过程不能有加热的工序。这让金子和美玉相融合的难度再度增加。有一次,杨根连做出一对金镶玉耳钉,让弟弟拿去给耳钉的托做抛光。意外发现经过滚桶钢珠打磨,镶在耳钉上的金丝丝毫没有松动。终于,“杨氏金镶玉”试验成功。金丝和玉璧浑然天成,没有任何凹凸之感。
更为绝妙的是,金镶玉还被应用在小件首饰上。他的作品中有一串由108颗金镶玉珠子组成的佛珠,这是仿照当年皇帝赐给达赖之物设计制作的,每颗珠子直径不到两厘米,内部用镂雕,外部是浮雕,还镶入了用金丝组成的图案,长时间佩戴竟然能达到不磨损、不跳丝的效果。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杨根连手腕上的这串镯子,就是用一粒粒金镶玉串成的。
秘史
“薄胎杨”出世 “水上漂”还魂
作为“北京玉雕”手工艺传承人的杨根连,因为他做的瓶壁薄、形好,被送了个“薄胎杨”的名号。给玉做薄胎这门手艺,行话叫“串薄胎”,光听这名儿就让人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在瓶里边搁上沙子,用弯子——就是砸一个铁丝一样的钩,搁里咕噜、咕噜、咕噜转。全凭听着弯子在瓶壁上划过的声音来感觉它的薄厚程度,里边下的工夫比外边下的工夫难多了。
别看“薄胎杨”是如今才有,但主人磨玉可是耳濡目染的家学渊源。今年已经53岁的杨根连,出身于磨玉世家,他的祖父杨友良、父亲杨吉章是给青山居磨小件玉活的,也就是老话说的“磨零碎的”,跟《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梁亦清算是一个工种。杨根连打小看父亲做活儿,听街坊四邻的叔叔大爷们讲玉、讲青山居、讲当年乾隆皇帝与玉的故事。
在杨根连的诸位师叔师伯里,王功臣是最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专门看翡翠,经常有人问,“老爷子你看了多少年翡翠了?”老头总是笑着说,“不多,不多,才70年。”要知道,当时全国的翡翠可都由他来定价。每当杨根连在磨玉中遇到了什么难题,那些叔叔大爷们专门上家里教,俨然一个玉雕私塾。做薄胎玉器,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前面说的“砸弯子”,青山居当年砸弯子最好的刘豪年,一点一点地给他讲具体做法。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民国前,金镶玉仅供皇帝使用。
制作青白玉鼻烟壶,可谓是杨根连的神来之笔。鼻烟壶的极致工艺,叫做“水上漂”。所谓“水上漂”,指的是薄胎鼻烟壶往水里一放,能够轻飘飘地浮在水面上。据说,杨根连“水上漂”的功夫也源于一次偶然。他练手的活儿被人拿到青山居老艺人张子玉眼前。张老爷子看后,马上要求见人见物。杨根连来到跟前,张老爷子仔细询问他是如何制作的。原来,青白玉鼻烟壶的做法早在公私合营前就已失传,杨根连仅是自己钻研愣做出和前人工艺一模一样的作品。张老爷子感叹于杨根连手艺的同时,将这门绝技的口诀传授给他,救了失传多年的宫廷绝活。
timeout| <wbr>相伯居:慧眼重拾金镶玉(13.4.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