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明方花鸟作品欣赏

 红豆居士 2014-09-04

王明方花鸟作品欣赏
2014-08-18 10:15:45   来源:中国网西部瞭望

花鸟作品多次获全国书画大展金奖,并被报刊电视等数十家媒体做专题报道。同时为中南海、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

\

王明方,男,1957年生。现为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灞桥区灞桥书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花鸟作品多次获全国书画大展金奖,并被报刊电视等数十家媒体做专题报道。同时为中南海、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2006年4月在西安中国画院举办个人花鸟画作品展。2000年至2011年与张皓老师先后5次在西安和咸阳举办师生联展,2011年5月在陕西美术馆与全国著名画家江文湛.张雪丹,卫俊贤,宋国琦等13人举办写意花鸟画联展。2011年9月6日至10月6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办个人花鸟画作品展。出版有《王明方花鸟画集》、《国画家—王明方》、《中国名家艺术成就展系列—王明方》《王明方花鸟画》等个人专辑。
 

\

\

美出自然 境由心造

——读明方花鸟画

郭义民

客厅里,悬挂着明方的花鸟画。一幅是四尺整张《大吉图》,一幅是四尺对开条幅《居高声自远》,另一幅则是四尺斗方《秋风秋雨润心扉》。画儿里,花草树木是鲜活的,鸡儿、雀儿、蝉儿是鲜活的,所有生命都蓬勃着生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仔细品味这些形神兼备,滤去尘世喧嚣的画儿,一颗心如沐春风,安逸宁静了许多,忽然觉得我这不起眼的小小的客厅,也蓬荜生辉,温馨敞亮了许多。

\

明方的画,画里有诗,诗画交融,清新淡雅,于挥酒自如中见隽永,于童心质朴中见飘逸,读他的画如同欣赏一篇篇耐人咀嚼的艺术散文,看似质朴无华,但却亲切自然,别有一番人生的真味。有道是艺无止境,没有捷径可走,从师法自然,到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明方深谙此理,所以每每动笔之先,总要琢磨一番,三思而后行。明方作画,既不跟风,也不追求以怪异的绝招取胜,但笔下有法,控放自如,始终将功夫下在实处,默默地从传统艺术精髓这口深井之中吸取营养,并在与大自然的亲切拥抱中获取灵感,将自己的性情融入笔墨,既注重于意境的深远,又着力于情景交融。他笔下的画,幅幅皆为倾情之作,精品、商品、赠品一视同仁,从不马虎。这种处事认真,耐得寂寞孤独的务实精神,在时下浮躁、功利的书画圈内,委实是难得一见得。我之所以欣赏明方的花鸟画,原因有三:一是他的笔墨路数纯正,传统绘画元素用得炉火纯青;二是格调高雅,文化内函丰厚;三是生活气息浓郁,清新可人,看后神清气爽。在明方的画里,看不到哗众取宠讨巧卖乘的旁门左道,笔墨处处洋溢着淡雅平和的自然之美,无论尺幅大小,明显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相生、依存和最终回归的意义。他不仅将笔墨视为技法,着意于绘画语言的写形功能,而更多思考的却是笔墨的传情作用,从而于不经意间显露出其高雅淡然的运墨心境。所以,在他的画里,总能看到他娴熟的笔墨精心点缀于其间的一个个被人性化了的小精灵——一只居高歌吟的秋蝉,一对枝头呢喃的小鸟,一只轻盈漫舞的蜻蜓,抑或三二只忙碌于花间辛勤的小蜜蜂……,而这些常常被人忽视的小生命,在他的笔墨下却获得了灵性,一个个神彩飞扬,生动传神,巧妙地融入作者精心创造的画境之中,由不得令人眼前一亮。站在他的画前,仔细观赏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佳作,常常会勾起你散落在记忆之中的童真童趣,让你重温那段久违了的悠悠岁月带来的感动,禁不住陶醉于其间了。故而明方的花鸟画,走着一条“缘情”而“尚意”的道路,而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一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愚以为,明方的画之所以耐看耐读,是因为厚积的文化意识以单纯素朴的形式自然流出的。画如其人。在他的作品中,竹是不可或缺的题材之一,明方就象活灵活现于他笔下的有节有骨的《风晴雨露竹》,在沧桑岁月的交替中,他诚实做人,不慕虚名,苦其他心志,艺海行舟,一门心思经营着自己的艺术家园。数十年来,明方在花鸟画的创作实践中,始终以继承传统文脉、开拓创新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自觉传承优秀先进的民族文化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为了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力求实现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和谐统一,他画外求功,广泛涉猎诸多艺术门类,一面潜心拜读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一面研读唐诗宋词及古今文艺经典,从中级取营养,致力于作品的诗意化追求,从而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数十年来,明方坚持深入生活,师法自然,那厚厚的几十本写生笔记,记录了他天南地北亲近大自然的足迹。老天总是眷顾那些为事业痴心不改的人,经多年的苦修与奋斗,曾经是一位中学教师的王明方,于1991年加入省美协,2003年成为西安中国画院画家、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已出版个人国画专集三部,不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作品,还多次荣获全国书画大展金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已有了自家面目,形成清新高雅有情有趣有骨有香的艺术风格。而他和他的花鸟画也正走进一些收藏家的视野,引起陕西画坛方家、学人的关注。成为众多书画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实力派画家之一。

当然,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而艺无止境,明方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若心人天不负”,凭着他对绘画事业的虚诚与苦心,最终成其大业只是个时间问题。

收获,永远属于辛勤耕耘的人。

\

胸有成竹品自高

评 方

议及艺道,人们以为大凡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必须具备两种品格:一是要有执著追求,奋力拼搏的精神;二是要有敏锐的悟性和创作激情。青年国画家王明方可谓兼而有之。

明方幼喜爱绘画,初学从临摹起步,独对青灯,苦下功夫,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拜师于张皓先生门下,入室十余载,悉心研读恩师及今古名家的画品、艺德,获益匪浅。由于他的敏锐好学,勤而聪慧,加上良师的严格训导,铸就了他坚毅刻苦,努力向上的品格。明方的痴画似乎出于一种淳朴的天性,因而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淡泊的心境,没有哗众取宠的虚荣,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知埋头作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在孤独中寻求宽慰,在探索中步步登高。历经十多年的苦修,这位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青年国画家,硬是以其既具古典内涵,又有时代风貌,令人赏心悦目的国画作品,鲜鲜亮亮地展露于长安画坛。

\

明方擅长花鸟,尤以月季墨竹见长;早期作品似乎受导师的影响太深,未能形成自家风貌。随着阅历的增长,视野的拓宽,使他深深体味到,生活乃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倘若只重古人名人而忽略了生活,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作生命会随之而枯竭,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之,他将深入生活,潜心悟道贯穿于自己的艺术探索之中,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十多年来,他几乎用去星期日及寒暑假的所有时间,身背画板,自带干粮,遍访名山大川,画下数以千计的速写,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其绘画语言更趋完美、丰富。观其作品,构想新颖独到,用笔洒脱自如,飘逸而自有定格,典雅而绝少浮躁,几株新竹,几棵小草,几朵野花,几只小鸟,乃至玉米青豆,入画皆充满生趣,于平易中透出透逸之神韵,总是那么贴近生活,弥漫着人间烟火,己不再是对某家某派的秉承效法,而是别具个性的艺术品了。

\

 

读明方国画,首先当读他的墨竹。那一株株清瘦挺拔苍劲如铁的墨竹,会给你力量,让你怦然心动。初读似有板桥竹的味儿,十分的得体传神。再读,你会渐渐发觉与板桥竹的不同,一株细细的被风折断的老竹,蓦然从腰间伸出几条新枝,且枝枝向上浓墨挥洒出的劲枝阔叶,似在风中摇曳,让你感受到一种宁死不屈的倔犟,并会由此联想起一个为画而苦为画而乐的人来,此人亦如王明方。此之谓画如其人矣。明方的爱竹画们,盖缘自他对竹的欣赏、理解与推崇。用他的话说,他的钟情于竹,盖因对竹品格的倾慕和向往。他曾说过,竹虽无一花一实可作炫耀的资本,却有一身铮铮的铁骨,若要画出竹的精魂,须得先修其身。故而明方以竹为镜,久而久之,竹便烂熟于心,信手挥之,便有了一幅幅形神兼备的《咏竹图》。因受竹风骨的陶治和感化,明方牢记做人的准则,不仅注重于笔墨功夫的修养,更注意画外的学习和人格、品格的磨练。所以明方的画能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并将其对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体验,淋漓尽致地释放于作品之中,看似平淡无奇,却有耐人咀嚼的深味,给人以鲜活的生趣与希望。因之,凡熟悉王明方的人,不仅喜爱其画品,更赞赏他的人格。

执教于西安市5 5中学的王明方,现在已是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书画联谊会副会长。但他仍然在砚边苦苦地耕耘,因为他知道艺无止境。他说:“书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学问需要日积月累,是一个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它并不因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快节奏而改变自身规律,没有几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的敬业精神,很难得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由此可窥其心灵世界之一斑。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来一一胸有成竹品自高。借此赠于王明方君,愚以为明方是受之无愧的。

\

也说文人画

文/王明方

元明以来,中国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诗书画印乃文人画不可或缺,也是文人画家的必修课。尤其是题画诗,因落款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款的文辞多为诗词歌赋,率意而为的笔墨,配上有感而发的文辞,大大提升了画面的意境,可观的画面多了一层可读可品的意味。这一优秀的传统形式在当下极有视觉冲击力的“西画”和“工笔”“制作”之风的比照下,显得不那么抢眼。特别在展厅文化走强的当下,大有退废之势,仅以国展为例,“工笔”“制作”的画入展率持续走高,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连续下滑,不能不引起深思。画面落款的书法尚可随绘画笔墨功夫的磨练得到提高,所谓善画者亦能书,落款的文辞只能是画外功,没有长期的修炼,想有感而发,落笔成文是很难的。一些善画而文辞不济者,只能抄录古人、他人,或者干脆落“穷款”,甚至一些工笔画只盖一枚名章了事,更有一些因不善文辞而拒绝甚或贬低题画诗者。

\

一千多年的中国画史,形成了诗书画印集于一纸的审美定式,说明其生命力的根深和气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纯粹的视觉范围。历史上诗书画印兼善者比比皆是,从王维、徐渭、朱耷、石涛、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一路下来,灿若群星。他们不仅画风独树一格,配合画面的文辞书法亦属上乘,极大的提升了画面的品味和可读性。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前者优美的意境,后者凄凉的晚景,动人心魄,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脍炙人口。这些里程碑式的巨匠,自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领域灿烂的明珠。其身后难以尽数的画家群体无不是诗文书画兼善的,即使是书画圈文脉下滑的今天,画家中的诗文高手也不乏其人,学识渊博而闻名全国的范曾就不说了,仅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后继的王子武、徐义生、江文湛等,不仅诗书画出类拔萃,画面上落款的文辞亦为大家称道。率意的笔墨配以精新的诗文,极大的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如石鲁作于壬亥暮秋的《黄河急流》一画题款:“风霜几度过冰河,老朽无梦春秋多。但逢天野云影动,笑看飞浪引长歌”极富浪漫色彩。以闲花野草入画的《绿茵藏月色》中题到:“绿茵藏月色,无风叶影斜。枝头春意老,傍伴有人家”大大扩展了画面的意境,耐人寻味,再如江文湛的《种瓜得瓜图》落款为:“终南石畔掘肥土,清明不误种瓜时。最喜秋忙收获季,满筐朱色无价值”,《八月累枝》题为:“我画石榴四十年,只画酸来不画甜。老根盘错坐禅定,枝柯苍苍似龙颜。花到五月红似火,八月累枝铁蛋蛋。雨露风霜摧皮老,开口一笑百味全”诙谐幽默,让人体味到画面蔬果以外的东西。以山水画名世的徐义生,一部诗集,即使在诗坛也属上乘,“奋身裂土烟霏下,且看万山雨后新”,可和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媲美。“东篱又见新菊好,烟笼竹林隐栖鸦”,很有陶渊明之田园风情。

\

当然,诗文为画面营造的这种高深境界,没有数十年的修养是很难达到的。唯其难,更显珍贵。这份优秀的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光大,几十年的笔墨生涯,在磨练书画能力的同时,我没有轻视文辞方面的修养,每完成一幅画,都尽可能配上自作的诗文短句,多年下来已集有二百多首题画诗句,使我的花鸟作品有了比较浓郁的文人画气息。如我画的《野篱扶蔬图》题为:“不与大田争野旷,不与富贵争庙堂。只在沟沟坎坎処,赋完秋色奉秋香”,再如《开颜奉玉图》落款:“金风一曲醉朱颜,龙枝龙杆巧盘旋。满腹珠玑藏不住,开怀一笑谢地天”,让人多了一层遐想的空间。精到率意的笔墨配以恰当的题画诗,使我的花鸟画创作多了一些追求,少了一些重复,多了一些儒雅,少了一些匠气。

\

当今中国画坛,呈多元发展态势,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打破,各种表现形式应运而生。尤其是工笔画发展迅猛并以其造型的严谨,色彩的丰富,形式多样,近似西画的写实能力为国人所触目,在国展中出尽风头,入展获奖率遥遥领先。然而,传统文人写意画并未过时,只是近千年的发展,其可供挖掘的个性空间越来越小,已有的面孔易生审美疲劳,表面看作者队伍庞大,而高水平者不多。文脉旺者,造型较差,造型强者,文辞欠佳,状物与抒情兼善者寥寥。传统文人画亦有自身的弱点,重意境、轻造型,重笔墨、轻色彩,率意而为的笔墨形式,容易让人产生胡涂乱抹之感,以至有人说,能拿毛笔就能画中国画,明白前的胡涂和明白后的胡涂在大众眼里较难区分,给混世者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一个有责任心的画家,应在强化文辞修养的同时,把生动的笔墨和精到的造型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笔墨精炼、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独具个性的中国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