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

 杂货店伙计 2014-09-04

 

     ——《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计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群侯纷争的三国时期,更是如此。将军元帅,率兵打仗,英勇骁战,无往不利;然而战场之上,风云莫测,变幻无穷,未必能够时时以强胜弱,百战不殆。兵家谋士,则善于审时度势,辅之以计,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故常有以弱胜强,以少克多之例也。

 

由此可见,一个杰出的大将军身边,必不可缺少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分析形势,然后采用计策战略,欲擒故纵,釜底抽薪,反客为主,擒贼擒王。计中生计,环环相扣,排山倒海,直捣黄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可以把那些大将身边的军事谋士看作是一个领导者,看看他们一方面是如何以理服人,进谏元帅,另一方面又是如何急中生智,巧用计策。

 

《三国演义》五十一回讲述诸葛亮巧夺曹仁所守的南郡一气周瑜,五十二回讲述诸葛亮智退鲁肃,赵子龙计取桂林。这其中都用到了许多经典的计谋与策略,下面我们将一一作解:

 

欲擒故纵

 

骁将牛金奋然进曰:"兵临城下而不出战,是怯也。况吾兵新败,正当重振锐气。某愿借精兵五百,决一死战。"仁从之,令牛金引五百军出战。丁奉纵马来迎。约战四五合,奉诈败,牛金引军追赶入阵。奉指挥众军一裹围牛金于阵中。金左右冲突,不能得出……

 

“欲擒故纵”,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原意为为了捉住某人或得到某物,先故意不去捉他,表示出对其的没有兴趣,待其身心俱疲,放松警惕,再一击而破之。这里周瑜的手下丁奉在南郡与牛金相战时,四五回合,故作假败而逃,引诱牛金乘胜追击,离开曹仁的大军保护,等牛金求胜心切,人困马乏之际,将其诱入早已布下的埋伏圈后,再一举将其困于其中。

 

书曰:“越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当敌人过于求胜心切,又千里迢迢来到环境不熟悉的地方作战,本方岂有不胜之理?

 

关门捉贼

 

瑜自引军马追至南郡城下,曹军皆不入城,望西北面走。韩当、周泰引前部尽力追赶。瑜见城门大开,城上又无人,遂令众军抢城。数十骑当先而入。瑜在背后纵马加鞭,直入瓮城。陈矫在敌楼上,望见周瑜亲自入城来,暗暗喝采道:"丞相妙策如神!"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

 

当看到敌人城门大开,“疏于防备”的时候是很危险的,因为其中往往有诈。“关门捉贼”,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二计,意指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使其成为瓮中之鳖,只能束手就擒。此计与空城计不同,运用空城计时,要给对方造成表面若无其事,暗中却是严阵以待的假象,使敌人不敢贸然强攻。而“关门捉贼”则是要尽量要体现出部署不周,疏于防备或是军心涣散之感,诱使敌人进入我方阵地,然后关起城门使其受困其中,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易经》:“小敌困之”,即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歼灭)他。此回中曹仁等人正是用了“关门捉贼”之计,差点使周瑜有来无回,周瑜虽然躲过一劫,但身中毒剑,为后面的故事留下了悬念。

 

以逸待劳

 

程普令三军紧守各寨,不许轻出,三日后,牛金引军来搦战,程普按兵不动。牛金骂至日暮方回,次日又来骂战。程普恐瑜生气,不敢报知。第三日,牛金直至寨门外叫骂,声声只道要捉周瑜。程普与众商议,欲暂且退兵,回见吴侯,却再理会……

 

“以逸待劳”,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易经》曰:“损刚益柔” 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虽然此处程普是因为担心周瑜得知此事会气急倒是伤口崩裂,因此按兵不动。原意并不是使用此计,但却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试想如果周瑜后来不出来迎战牛金,曹军一直这样每天骂下去,时日一久,必会造成军内人困马乏,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周瑜围而突袭之,必将将其拿下。只可惜周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第三天还是鲁莽前去应战,结果雪上加霜,病情更重,不过这倒为其后面使用得计策打下了基础。

 

无中生有

 

程普问曰:“都督贵体若何?”瑜密谓普曰:“此吾之计也。”普曰:“计将安出?”瑜曰:“吾身本无甚痛楚;吾所以为此者,欲令曹兵知我病危,必然欺敌。可使心腹军士去城中诈降,说吾已死。今夜曹仁必来劫寨。吾却于四下埋伏以应之,则曹仁可一鼓而擒也。”……

 

“无中生有”,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书曰:“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句中“诳”指欺诈,“实”指实在,“阴”指假象,“阳”指真象。此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再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膑受到“膑刑”之后,为逃出魏国,也曾使用过此计,故意叫人将自己的衣服丢弃于河滩边,再使人在大街上散布谣言说自己已溺水而死,最终骗过魏王和庞涓,逃到齐国。

 

周瑜知道军中不可一日无帅,因此当敌人知道自己已死必会放松警惕,同时轻举妄动,低估我方的实力,便可抓住机会将其一网打尽。

 

美人计

 

酒至半酣,范复邀云入后堂深处,洗盏更酌。云饮微醉。范忽请出一妇人,与云把酒。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乃问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龙改容敬之。樊氏把盏毕,范令就坐。云辞谢……

 

“美人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是以美女诱人的计策。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人总是有其弱点,对于一些软硬兼不吃的人,有时运用美人计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后来“美人计”被引申为了解人最需要的需求,并以其最为诱饵诱之。书曰:“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意为对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将帅,对明智的敌人,就打击他的情绪。了解什么是敌人最需要的,控制驻地人最需要的,便能控制住敌人。

 

《三国演义》中由于赵子龙晓知此计,不为美人所动,才没有因小失大,坏了诸葛亮的计谋。

 

反间计

 

二将到帐下,说:"赵范欲用美人计赚将军,只等将军醉了,扶入后堂谋杀,将头去曹丞相处献功:如此不仁。某二人见将军怒出,必连累于某,因此投降。"赵云佯喜,置酒与二人痛饮。二人大醉,云乃缚于帐中,擒其手下人问之,果是诈降。

 

“反间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三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书曰:“疑中之疑”,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这样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此处敌方已用一计,诈降与赵云。因此敌人在自己使用计略的时候事难以想到别人会在自己的计略中再生一计,因此很容易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赵云正是运用这点,假装不知,与他们喝酒,并借机将他们灌醉。计中生计,十分的高明。

 

《三国演义》博大精深,大气磅礴,其中一个个描写作战的片断看似普通寻常,实质上却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是几百年前《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和《三十六计》中的计策的实战演练,对我们后很深的学习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