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湘南地区规模养牛场养殖模式的调查
2014-09-04 | 阅:  转:  |  分享 
  
!!!!!!!!!!!!!!!!!!!!!!!!!!!!!!!!!!!!!!!!!!!!!!!!!!!!!!!!!!!!!!!!!!!!!!!!!!!!!!!!!!!!!!!!!!!!!!!!!!

方面的带动作用,引导其与基地和农户联合,完善

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灰鹅产业化经营。要扶持

建立一批包括冷藏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加工企业,

抓好灰鹅及其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开发,加快灰鹅产

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和现代化步伐(不要

只能成为原材料供应基地,供货给人家深加工)。要

引导规范灰鹅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帮助其建立起

规范的章程和制度,提高灰鹅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密切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关系。要加强信息化

体系建设,通过期刊、杂志、报纸、电视、网络及利用

送科技下乡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灰鹅产业的方针

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发布和传递灰鹅产业公共信

息,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导向性和普及性。

5.5严格防疫,提升疫病防控水平

坚持科学防控,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规范免

疫行为。认真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

的防控工作,把其作为灰鹅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

抓。严格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

量”的要求,全面贯彻强制免疫政策,做到免疫不留

死角、不留盲点、不漏家禽,达到100%。加强疫病诊

断和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和监测频率,严格执行疫

情报告制度,发生疫情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控

制。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

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规范检疫出证行为,做到

“出笼家禽不漏检”。

展望兴国灰鹅产业方兴未艾,前程似锦。随着

“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消费水平日益稳定与发

展,放心鹅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将会有更广泛市场,兴国灰鹅业将一定会得到又好

又快的发展。(收稿日期:2008-04-07)

湘南地区位于东经110°52′~114°12′,北纬24°

52′~27°12′。地处湘水的上中游,东邻江西,南连广

东,西接广西,北靠湖南中部。境内多山,有五岭和

南岭两大山地,山峰犬牙交错,地形十分复杂,是

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7℃,

降雨量为1250~1709mm,降雨多集中于春、夏之

交,夏末秋季少雨而干旱,无霜期296d左右,相对

湿度80%。湘南地区有牧草场约70046.7万hm

2

,

草场土层薄,地表多碎石与黄土混杂。天然牧草主

要有丝茅、五节芒、冬茅、狗牙根、雀稗、野葡萄和

丛竹等。湘南地区群众素有养牛的传统习惯,养牛

历史悠久,也是湖南地方良种之一湘南黄牛的主

产区,共有湘南黄牛26.04万头,能繁母牛9.7万

头。长期以来由于群众养畜观念落后、饲养管理粗

放、牛出栏率低、商品程度不高、饲养管理粗放、育

肥方式落后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着湘南地区养

牛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为了充分利用湘南地

区丰富的草山资源,提高养牛经济效益,自2003年

起在国家及省市的支持下,投入1400万元资金,

从湖南省良种牛繁育中心引入安格斯、西门塔尔、

短角、利木赞等国外良种公牛冻精对湘南黄牛进行

杂交改良,经过几年的努力,湘南黄牛的杂交改良

效果相当显著,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肉牛产业已成

为湘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村增收的主要渠

道,同时在湘南地区陆续涌现出一批规模养殖示范

场。为了掌握示范场养牛真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

题,以制定可行的措施,为肉牛业的持续发展提供

实践依据,笔者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对养殖示范场的牛群结构、品种改良、生产模

式及养殖投入、收入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对

养牛的适度规模进行了探讨。

1调查方法与内容

1.1时间

2007年5月至7月底,就湘南地区江永、江华

对湘南地区规模养牛场养殖模式的调查

洪海峰

(安化县畜牧水产局,湖南安化413500)

文章编号:1004-2342(2008)04-0015-03

中图分类号:S823.8

+

1文献标识码:B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年第4期

·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湘南地区2个养牛基地县的5个典型的肉牛养殖示范场的生产情况与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第

一,示范场不同养殖规模肉牛出栏率差别较大,以江华县荆州村示范场(规模为100头左右)出栏率最高达41.2%,其投资

收益率也为最高达39.2%;第二,随劳动力的增多,文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有增长的趋势;根据肉牛规模系数M显示,在

湘南地区以养殖100头规模较为适宜,适当放牧、补料,头均每年可盈利710元。

关键词:湘南地区;肉牛;养殖模式

15··

草品种

桂牧1号、黑麦草

桂牧1号、黑麦草、狼尾草

桂牧1号、黑麦草

桂牧1号、黑麦草、鲁梅克斯

台湾甜草、牛鞭草、黑麦草、苏丹草

日头均饲草喂量(kg)

牧草秸秆

2.51.0

2.61.0

2.70.8

2.80.7

2.90.6

合计(kg)

3.5

3.6

3.5

3.4

3.5

表3饲草资源生产情况表

场名

大同村

千韭岭

塘背村

荆州村

三元宫

人工种草(hm

2

)

3.3350

2.3345

3.0015

6.0030

7.1369

年产草量(t)

450

365

493

1056

1093

注:饲草资源统计计算方法:人工牧草、天然牧草干物质按15%计;秸秆干物质按85%计。

注:因引进杂交牛较多,年底出栏多,相对出栏率较高。

存栏牛(头)

2006年5月2007年5月

本地牛杂交牛合计本地牛杂交牛合计

281038411556

69331027254126

441256523385

912411514646186

451156542478

55.41873.47334.4106.2

表2示范场牛生产情况表

场名

千韭岭

荆州村

塘背村

三元宫

大同村

平均

2006年5月~2007年5月出栏牛(头)

本地牛杂交牛

74

834

811

1525

108

9.616.4

出栏牛平

均体重

285kg

345kg

305kg

332kg

312kg

315.8kg

年出

栏率

28.9%

41.2%

34.3%

34.7%

32.1%

34.24%

牛舍面积(m

2

)

368

450

350

500

400

放牧面积(hm

2

)

灌木面积天然草场

73.372.8014

100.053.3350

66.73.2016

80.042.0010

133.45.3360

繁殖方式

本交

人工冷配

人工冷配

人工冷配

人工冷配

表15个示范场的基本情况

场名

千韭岭

荆州村

塘背村

三元宫

大同村

建设时间

2005年

2005年

2005年

2004年

2005年

人工种草(hm

2

)

2.3345

6.0030

3.0015

7.1369

3.3350

注:灌木草场为含30%的野生牧草,天然草场为含75%的野生牧草。

2县的5个养牛示范场进行资料收集,调查的时间

范围:2006-05~2007-06。

1.2调查的内容

牛群存栏数、出栏数、牛品种、种草、投入、劳动

力、收入等。

1.3资料统计

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参照赵邦宏等的肉

牛养殖场经济效益的综合评判方法,标准化处理公

式为Cij=Xij/Si(Cij是标准化后第i指标的第j个数

值,Xij是标准化前第i个指标的第j个数值),线性

加权模型评价值P=(Wi为第i个指标权重,

R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评价分值),P值的高低衡量

肉牛养殖户(场)的经济状况,Wi资产报酬率为

0.29、劳均利润率为0.11、出栏率为0.04)。

2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1示范场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湘南地区千韭岭、荆州村、塘背村、三元

宫和大同村等5个示范场的调查,示范场都是采用

租赁荒地,改良草山的形式发展种草养牛,利用荒

地种植桂牧一号、杂交狼尾草、鲁梅克斯和黑麦草

等牧草,利用水塘或打地下井引水灌溉。示范场内

建有牛舍、工人住房、青贮、氨化池等基础设施。牛

舍建筑大部分以半开放式为主,无运动场,都是采

用放牧+舍饲的方式,放牧草地主要是以灌木草场

为主;示范场都是饲养繁殖母牛群,繁殖母牛中湘

南黄牛所占比例较大,出栏牛大部分为杂交牛,繁

殖方式以人工冷配为主,而千韭岭示范场则是通过

购进杂交种用公牛,进行本交改良本地黄牛。基本

情况见表1。

4

∑WiCij

i=1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年第4期

·调查报告·

2.2示范场的生产情况

2.2.1牛的生产情况。5个示范场的养殖规模都是在50

头以上,年出栏率以江华县荆州村示范场为最高,达

41.2%,出栏牛平均体重也为最高达345kg,见表2。

2.2.2饲草资源生产情况。根据对5个示范场的各种

数据进行统计,见表3。从表3可知,随着种草面积的

增加,人工牧草供应量有增长的趋势,而秸秆的供应

量呈下降趋势,但干物质的采食量差别不大。

2.2.3劳动力生产效率情况。通过对5个示范场的劳

力生产效率情况统计来看(见表4),三元宫示范场

16··

2.2.4示范场的效益情况。5个示范场的投资收益率

从下表5可见,荆州村示范场饲养100头左右规模

的投资收益率最高,为39.2%,塘背村、千韭岭、三元

宫分别为38.7%、37.3%、35.9%,大同村最低为

33.1%。综合分析,以养殖100头规模,投资15万~

20万元,年收入7万~8万元较为适宜。

2.3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根据表2、表3和表5中不同规模的出栏率、劳

均利润和资产报酬率的数据,按公式P=计

算,见表6。得出结果P

1

=0.3833、P

2

=0.5260、P

3

=0.4304、

P

4

=0.4704、P

5

=0.3977。

综合比较P

4

为0.5260,100头左右是较适宜的

规模养殖。

3讨论

3.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规模养殖

江永、江华、蓝山、道县、临武等县地处湘南

地区边陲,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和少数民族聚

居县。由于南岭山脉作为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

岭,故在这些县境内山间盆地多,地势比较平坦,

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加之人口较少,非常适合

发展中小型规模家庭式的肉牛养殖场。从表6的

结果来看,养殖100头左右规模的肉牛场是最适

宜的。

3.2进一步加快推广肉牛品改工作

从表2可知,5个示范场大多是以饲养湘南黄

牛为主,从而导致出栏牛的平均体重低,经济效益

跟着下降。湘南黄牛属中小型牛,存在个体小、体重

轻、增重慢、产肉率低等多种缺点,通过品种改良,

湘南黄牛的杂交效果相当明显,据报道,采用西门

塔尔改良湘南黄牛,其F

1

代24月龄比同龄湘南黄

牛体重重130.46kg,提高了72.65%。因此,建议肉

牛场应加大品改力度,以饲养杂交牛为主,增加出栏

牛平均体重,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3科学种植人工牧草,加快改良草山草坡步伐

从表4的结果来看,荆州村示范场劳均亩产草

量最高,为11.73t;塘背村示范场最低,为8.17t。掌

握好人工种草的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

的关键之一,种植人工牧草主要掌握好牧草的及时

播种、灌溉、施肥和及时刈割等技术;同时从表1可

看出,牛的可放牧地虽然多,但主要是以灌木丛草

地为主,天然草场利用少,建议应加快改良草山草

坡,充分利用当地的草场资源。

3.4调查分析的科学性

在赵邦宏等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中,涉

及到了成本费用利用率、资产报酬率、出栏率、社会

贡献率、肉牛单位增重成本、销售增长率、科技进步

贡献率、饲料报酬指数和节粮指数等10个指标,这

10个指标中有的指标很难确定,如销售增长率受市

场的影响大,有的指标如社会贡献率也难以搞准,

还有的重复如饲料报酬指数与节粮指数,因此,为

了使计算更为简便适用,本调查主要采取了其中的

3个重要指标进行累积分析,结果与实际更加相符。

(收稿日期:2008-05-07)

4

∑WiCij

i=1

表6不同养殖规模的出栏率、劳均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的

标准评价分值表

C

1

0.844

1.203

1.001

1.013

0.938

场名

千韭岭

荆州村

塘背村

三元宫

大同村

C

2

0.507

1.463

0.781

1.340

0.907

C

3

1.013

1.064

1.050

0.974

0.898

收入

1.57万元

7.25万元

2.90万元

6.64万元

2.81万元

4.23万元

资产报

酬率

37.3%

39.2%

38.7%

35.9%

33.1%

36.84%

表5不同养殖规模的投资收益情况表

场名

千韭岭

荆州村

塘背村

三元宫

大同村

平均

资产投入

4.2万元

18.5万元

7.5万元

18.5万元

8.5万元

11.44万元

头均纯

利润

413.16元

710.78元

517.86元

577.39元

501.78元

628.83元

日劳均

纯利润

8.6元

24.82元

13.24元

22.73元

15.39元

16.96元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年第4期

·调查报告·

家庭劳力

2人

3人

2人

2人

5人

劳均牛产草

种草面积(hm

2

)草量(t)

0.466973.0

0.7504132.0

0.500361.63

0.8938136.62

0.600390.0

劳均亩产量(t)

10.42

11.73

8.17

10.19

10.00

表4示范场劳力生产效率情况

场名

千韭岭

荆州村

塘背村

三元宫

大同村

家庭人口

4人

5人

3人

4人

3人

聘用劳力

3人

5人

4人

6人

2人

劳均养牛

养牛出栏

9.8头2.2头

18.0头5.25头

12.5头3.17头

19.38头5.0头

14.8头3.6头

劳均养牛最多为19.38头,荆州村示范场劳均出栏

牛最多为5.25头,劳均种草面积以三元宫示范场最

高,为8937.8m

2

。劳均亩产草量以荆州村示范场最

高,为11.73t。

17··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