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炎60例

 杏林脉香 2014-09-04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炎60

笔者20071月~20081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儿,共12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25例,3724例,>711例;伴发热26例,伴气喘15例,轻度营养不良6例,佝偻病2例,鼻窦炎4例;听诊双肺仅有干哕音者35例,干、湿哕音同时存在者16例。西医治疗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324例,3725例,>711例;伴发热24例,伴气喘13例,轻度营养不良5例,佝偻病2例,鼻窦炎4例;听诊双肺仅有干哕音者36例,干、湿哕音同时存在者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主要合并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科疾病诊疗程序》中小儿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细菌感染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静滴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针57天,用量80mg/kg·d,每日2次,气喘较重者静滴甲基强的松龙针11.5mg/kg,视病情每日可用144次。同时可酌情应用止咳平喘药物异丙嗪片0.30.5mg/kg·d,每日分23次口服;博利康尼片0.03mg/kg·d,每日分23次口服。体温在38℃以上者,可用复方小儿退热栓剂直肠给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止嗽散加减治疗。基础方:紫菀、百部、白前、桔梗、陈皮、荆芥、甘草、太子参、白术、茯苓、黄芪。加减法:无表邪者,去荆芥;咳痰黄黏量多者,酌加瓜蒌、川贝母;咳少量黏痰或于咳者,酌加沙参、麦门冬;咳痰色白量多者,酌加半夏、茯苓、杏仁;大便于结者,酌加瓜蒌仁、杏仁、厚朴、枳壳。用药剂量按年龄增减。

一般治疗:两组治疗期间,均要求家长看护好患病儿童,避免再受风寒,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休息,忌食辛辣油炸食品,多饮水,食物清淡,适当补充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经常变换体位,勤拍背,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两组均以治疗7天为1个疗程,最多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消失,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哕音。显效: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气喘症状消失,两肺呼吸音稍粗糙,无干、湿性哕音。好转: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有所减轻,两肺呼吸音粗糙,偶可闻及少量不固定干哕音。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45例,其中第一疗程治愈30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35例,其中第一疗程治愈20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中医学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矫嫩,卫外不固,外邪易于侵袭皮毛,内合于肺,肺失宣肃而为咳嗽、气喘;小儿本就脾常不足,脾虚运化不健,遂痰湿内生,导致肺脾两虚,余邪留恋,缠绵难愈。,小儿咳嗽日久不愈,易伤肺之气阴,此时若单纯祛邪则事倍功半,更易再伤正气。因此,治疗中一定要给予益气健脾之品,以达到培土生金、扶正祛邪之功。治疗所用方剂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止嗽散加减而成。方中紫菀、百部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平喘,桔梗味苦辛,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平喘之力。荆芥疏风解表利咽,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寒,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正如程氏指出:“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患儿大便通畅,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影响疗效,所以常常临证加用具有止咳化痰功效的平和果仁类药物,如瓜蒌仁、杏仁等,并小剂量加用厚朴、枳壳理气通腑,下气导滞,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既可利用西药迅速缓解发热、气喘等严重症状以治标,又能利用中药调节小儿整体机能,起效快,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