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源》序言及译文

 百城主人 2014-09-04

   《古诗源》是沈德潜编撰的唐代之前古诗汇编,其序言和例言均是沈氏诗学论点体现,为更好理解其诗集旨意,今天下午翻译了这篇序言,仓促之中,错误应多,希望方家给予指导。因此将原文和译文一并贴上。

《古诗源》序言

    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今夫观水者,至观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为九河,其上为洚水,为孟津,又其上由积石以至昆仑之源。《记》日:“祭川者先河后海。”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诗,昆仑以降之水也。汉京魏氏,去风雅未远,无异辞矣。即齐、梁之绮缛,陈、隋之轻艳,风标品格,未必不逊于唐,然缘此遂谓非唐诗所由出,将四海之水非孟津以下所由注,有是理哉?有明之初,承宋、元遗习,自李献吉以唐诗振天下,靡然从风,前后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称盛。然其敝也,株守太过,冠裳土偶,学者咎之。由守乎唐而不能上穷其源,故分门立户者,得从而为之辞。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予前与树滋陈子辑唐诗成帙,窥其盛矣。兹复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騒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书成,得一十四卷。不敢谓己尽古诗,而古诗之雅者,略尽于此,凡为学诗者导其源也。昔河汾王氏删汉魏以下诗,继《三百篇》后,谓之续经,天下后世群起攻之曰僭。夫王氏之僭,以其拟圣人之经,非谓其录删后诗也。使误用其说,谓汉、魏以下,学者不当搜辑,是惩热羹而吹齑,见人噎而废食,其亦翦翦拘拘之见尔矣。予之成是编也,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乎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犹观海者由逆河上之以溯昆仑之源,于诗教未必无少助也夫!

康熙己亥夏五,长洲沈德潜书于南徐之见山楼

《古诗源》序言译文

诗歌发展到唐代称为鼎盛,然而诗歌之鼎盛,并非诗歌之源头。如今日看水的各种形态,到了海洋称为顶端。可是海洋之水上溯为众多河流,再其上为传说中的洚水和孟津,再其上为积石以及通向昆仑山的源头。《记》书记载“祭川者先河后海”,说明要重视源头。唐诗如海,唐之前的诗歌好比是昆仑山下到海洋的水源。两汉魏晋的诗歌由于离开风雅之源《诗经》并不遥远,因此没有多少变异,齐梁的绮丽,陈隋的轻艳,其风标品格逊于唐风,但据此就断定这些非唐诗所继承,如同说四海之水并非江河之所注入一样。有这样的道理吗?明代之初,承继宋元遗习,自从李梦阳主张唐诗振兴文坛,靡然成风。形成前后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称盛的局面。然而其弊病是守成太过,如同陶俑木偶穿上人的衣冠一般。学者们纷纷指责之。固守唐诗而不能上溯其源,因此分门立户的人,得从而为之说辞。唐诗是宋元之诗歌的上流,而古诗又是唐诗的发源。

我之前与陈树滋编辑唐诗集时,已经窥视到唐诗的盛况了。从此上溯隋陈,到达黄帝轩辕氏,在诗经楚辞之外,从郊庙乐章,到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书成十四卷。不敢说自己已经尽采古诗,但是古诗里的精华部分,大概都搜集于此。皆是为学诗者导源也。隋代王通删除汉魏以下诗歌,主张直接继承孔子编撰之诗经三百篇,自称续经。天下后学均群起攻其为僭越。王通的错误,在于其模拟圣人的经典,并非在于其录删后代之诗,不是说汉魏以下的诗歌不便搜集编辑,这样做好比害怕热汤烫嘴,冷食也要吹吹再吃,因噎废食一样。这显然是浅显固执的看法。今天我所编撰的《古诗源》,在古逸之中存其梗概,在两汉中得其详细,在魏晋中涉猎精华,而且不废宋齐南朝的诗家。既要编撰诗集,也要论及文论,使读者穷本知变,逐渐窥视到风雅变迁,犹如观海者能够上溯到河源昆仑一样。于诗学未必没有帮助呀!

康熙己亥(1719年)夏五月,长洲沈德潜书于南徐州(苏州)之见山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