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顺势而为地漂流导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去翻动自己无意识的石头,我们就会寻找回来更多的自己,你会更愉快,日子会更轻省。当然,你会‘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无意识的行为的机会将减少,这样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所谓‘灵修’,不就是这样吗?!灵修绝对不是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不断地修自己——翻动每一块无意识的石头。德芬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将如何回答? 如果是一个熟悉的人这样问,你可能立马觉得提问的人很怪异;也许你会摸摸这个人的脑袋,怀疑他是不是“失忆”了。如果这个人继续穷追不舍地追问你,而且你也确定他没有失忆,你会作何反应? 也许你会随之哈哈大笑,说:“谁不知道自己是谁?!” 然后,你可能告诉对方你的名字,也有可能附带说明你的出生地、工作单位等。可是,你的名字并不是你,因为,当初在起名字的时候,你现在的名字,完全可以更换成另外的名字。“石头”完全可以改为“狗剩”,或者反过来。就是眼下、目前,你的名字也完全可以更改,而更改之后,你还是你,不会变成另外的任何人。 你可能会列举若干你是谁的答案,比如说,你是谁的母亲、父亲,你又是谁的女儿、儿子;你是谁的领导,谁的下属……可是,你所列举的这些都是参照,都是相对于“你”的参照,依然不是你,一旦参照物失去,你又该是谁? 你将无法界定你自己是谁。 然后,你可能说:“我就是我,我有身体存在。或者说,我是我的身体……”哈!这个回答不需要任何参照,该没错吧?可是,你的身体来自于哪里?或者,你的身体又是什么?将百分之七十的水分抽走,你立马就不再是人,只是一具木乃伊。将蛋白质抽走,纤维抽走,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都抽走……你,又该是什么? 你什么也不是。 因为你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需要动物、植物、矿物、水、空气来提供相应的能量……空气来自于天空,那么,你是天空?水既来自于天,又来自于地,那么,你是天地?你既食用动物,也食用植物,那么,你是动物或植物? 你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 也许你会想:我有思想!我的思想,应该是我自己吧?应该不是任何动物、植物、矿物吧?可是,哪一个思想是你的?左边的思想是父母的,右边的思想是老师的;上面的思想是张思德、白求恩的,下面的思想是……你一会儿是善的,一会儿是恶的;一会儿是天使,一会儿又变成魔鬼;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你今天认为好,明天就认为不好了……你的思想究竟是什么? 你会发现:其实哪一个思想也不是自己的,你不过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模仿者!或者,那个思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也许你会不服、不甘,说:“我有感觉!我的感觉应该是我自己的,来自于我自己吧?不是任何张王李刘孙的吧?”可是,只要改变你的想法,那怕是面对同一件事,你的感觉就会不同;只要改变环境、心境,你的感觉就会不同,愤怒可能变成喜悦,爱可能变成恨……一个随时、随地、随人、随事都有可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东西,会是你吗?你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令你自己都痛感无法把握的“未知”吗? 你发现:被提问者,立马变成提问者——“我到底是谁?!” 也许你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会有点儿生气,大手一挥,说:“管他!我一辈子不知自己是谁又怎么样?不一样好好活着?有滋有味地活着?人类一直不知自己是谁,不也从猿进化到了人?不也从昨天进化到了今天?” 也许你会忍不住再次进行思索:“咦?别说,这个问题,还真他妈是个问题哩!” 这,也是事实。 也许你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同时,会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是很正常的。 你多半难以相信,你甚至有可能被震惊得跳起来!或者,冷静下来后,你也许会问:人生就算是真的可以心想事成、自由自在,那与“我是谁”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之所以不能够心想事成、自由自在,之所以达不到心想事成、自由自在,根本原因只在于:不知道自己是谁!或者说,失落掉了真实的自己! 也许你会震惊得再次跳起来!可是,不管你的反映如何,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告诉你,你,会怎么样? 如果有人用自己活生生的人生实践,铿锵有力地这样告诉你,你,又会怎么样?相信?不相信? 如果有人不仅这样告诉你,而且给予你具体的、一步一步到达的方法,你相不相信?愿不愿意要? 这个提问你、告诉你、给予你的人,就是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主人翁——曾经的台湾电视台的女主播,也是百万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的作者——张德芬女士。 真正的自己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用三个向外渐渐扩大的圆圈,跟读者一起探讨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最内在的那个圆圈,就是我们真正的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中间那个圆圈,是在成长过程中、在接受教育与实际生活工作中,生命通过外在的触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逻辑、价值判断,等等;最外一层,是我们为了自己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安全”,也就是所谓的“生存”,所形成的一套套“防御”体系。这也就是虚假、虚伪、谎言不实、心计算计、反击进攻等等。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通过女主人公若菱,作者还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成长在母体中的胎儿出世时的惊恐画面: “……突然有压力从四周挤压过来,只是一瞬间,却是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你开始感到有些不安。没过多久,又是一下。你莫名其妙地开始担心了,这是怎么回事?可是那种挤压越来越频繁,完全打破了你在梦海上安宁舒适的徜徉。” “‘啊——’突然,若菱听到一声尖叫,吓得身子紧缩,缩成像一个胎儿的姿势。接着尖叫声不断,还有咒骂声:‘他×的!早知道这么痛就不要生了,拿掉算了,大夫、大夫,救救我,啊——痛死啦!’” “经过不知道多长时间,若菱感觉自己全身被挤压着,有人在抓她的腿,想要拉她出去,可是她的头很大,经过一个隧道的时候卡在那里,她听到更多人的说话声、尖叫声、咒骂声,以及安抚、忙乱的声音,吓得她不知所措。最后总算通过了隧道,若菱感觉自己到了一个无比光亮的空间,灯光非常刺眼,温度又低,周围没有暖和的水了,有的只是粗糙的东西在她肌肤上摩擦。” “她突然感觉窒息,正在慌乱的挣扎之中,有人用力在她屁股上拍打了一下,若菱‘哇’的一声哭出来,泪眼模糊中,看到周围尽是陌生的东西,那个每天供养我吃喝拉撒的环境呢?那个我的生命的源头呢?没有了吗?失去了吗?她一直使劲地一直哭,惊吓地哭,恐惧地哭,没有指望地哭……终于哭累了,她睡了……” …… 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记忆起自己出生时的经过,但是,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在哺养儿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引导婴儿形成一些良好习惯,比如让婴儿养成按时吃奶的习惯、养成晚上睡觉不开灯的习惯……于是,无论婴儿饿成什么样,哭成什么样,恐惧成什么样,就是不给,直到婴儿哭累、哭到睡着为止。如此哭过几次之后,这个婴儿就真的习惯这个“习惯”了,而这个婴儿身体中的细胞,则会将这一被冷漠,甚至被遗弃的记忆储存下来……婴儿出生时,经历过那个巨大的创伤和惊吓,与提供自己生命所需的源头分离,一开始,婴儿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肚子饿了会得不到东西吃,因为他以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是一体的……于是,他慢慢学会了,“我”及“我”的身体,和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了。为了保持自我感,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发展出了ego(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他能够抓取到的东西。因为小我是如此的虚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才能延续它脆弱的生命。 与生命的源头剥离、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是如此的艰难、不适与恐惧!这一体验,形成了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感觉,这一感觉被我们的细胞储存后,形成最深处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就形成了生命的第二个圆圈。 在母体中“以为与这个世界是一体”,那个“一体感”的生命,是我们真正的生命——第一个圆圈象征的内容! 婴儿逐渐长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去做一些与环境相对抗的事情,这种“对抗”,形成了生命的第三个圆圈……所以,从小缺少关爱、缺少温暖、缺少满足感的孩子,长大后,个性会有所偏执,有所乖戾,难以相处。因为那个“缺少关爱、缺少温暖、缺少满足感”的过程,正是他与“一体”越来越分离、剥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很多林林总总的“分离”“剥离”的感受与观念会形成,并逐渐会成为属于他个人的思想观念、逻辑思维以及价值判断,甚至成为他看待世界时难以“摘”下来的有色眼镜…… 这,就是个性的形成、习惯的形成,也就是第三个圆圈象征的内容。 而我们恰恰将第二、第三个圆圈,当成了我们自己——如此,我们便让自己活在第二、第三个圆圈之中,离开了真正的自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原因,而生命却必须要具备一种“自我”感。我们活在世上,不可以不知道自己是谁,于是,我们将第二、第三个圆圈,当成了我们的“自我”,从此与第一个圆圈象征的真正自我越行越远,渐渐地,我们便不再知道真正的自我的存在。或者说,不再知道“大我”的存在,只知道“小我”的存在、只执著于“小我”的存在、只蝇营狗苟于满足“小我”的存在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不惜付出终生的时间,甚至付出青春、健康、生命,去拼命抓取外在世界的物质利益的原因所在! “小我”需要这样的喂养! 如此,我们越是放不下“小我”,越是远离“大我”。而且,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有的追求,都无法让我们的“小我”真正感到满足,我们哪怕拥有世界上所有东西,心,却依然空虚、寂寞,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无意义,体验到了沮丧、无望…… 我们的心属“内”,而物质,则属“外”,外在世界的“东西”,没有能力满足“内”在世界的心灵。换言之,“小我”越是强大,越是远离“大我”。再换言之,越是活在“第二”“第三”个圆圈之中,我们越是容易忘记“第一”圆圈的存在。 那么,当我们错把从“一体”中分离、剥离出来的“小我”当成真正的、唯一的自己后,在整个人生中,决定这个“小我”命运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张德芬女士在她的作品中用一辆马车、一匹马、一个马夫、一个乘客,为我们做了极为形象的解说:“ 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我们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轮大车,含着金汤匙出生,或是聪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两个小轮子要混一生,出生穷困,生不逢时,才智平庸,其貌不扬。而这路程,就是我们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道。这部马车的前进是要靠这匹马,可是,这匹马,有没有权利决定怎么行进哪?马儿会说:‘有啊、有啊!我这不就是努力在前进吗?没有我,这车是走不动的呀!’但是你要问它:‘那你刚才为什么左转哪?’它会说:‘我觉得左边的脸紧紧的,我就转弯了呀’……这匹马的角色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表意识,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车夫收紧了左边缰绳的缘故……那么,这个马车夫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 真正决定去哪里的,是车上的乘客!这位“乘客”就是我们的“第一圈中的真我”,在科学上叫“潜意识”。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作者透过人物的具体工作与生活,透过人物的“表层意识”,找到控制我们思维的“自动化模式”,进而找出控制人生的“自动导航系统”,最终,找到第一个圆圈中的“真正的自己”,也就是马车图中的那位“乘客”。 找到,才能解除。那么,接下来,张德芬女士也同样透过人物与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解除这一模式的具体方法,运用“宇宙的吸引力法则”,从而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心想事成!为了让大家能够充分掌握心想事成的能力,张德芬女士在文章结束之后,又列举了若干具体事例,以帮助大家在具体工作与生活中,充分领会并予以掌握。 《活出全新的自己》,则是继《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生命在解除那些自动化控制模式、找到真正的自己并掌握心想事成的方法之后,充分展开理想的翅膀,打破所有思想的局限牢笼,进入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真正地去创造生活、创造世界,真正地去享受生活、享受世界,而不再是在生活中痛苦挣扎。 下面摘几段《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内容片断: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受器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失落掉自己的德芬 “ 10年后,场景一变,我住在北京郊区的别墅中,有三个帮佣,一个专职的司机,一个新好男人,和一男一女两个可爱的孩子。我又不快乐了。后来老公转到新加坡为另外一家公司工作,我们也随之举家迁往新加坡,而我在一个很偶然(后来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这件事)的机会,进入了一家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以一个完全新手的身份,我在短短的一年内,薪水就涨了一倍,并且晋升为那家公司亚太地区一个重要软件部的行销经理。这个辉煌的工作最后以我患了抑郁症收场。我看到了天上一个促狭的笑容:你还要什么?你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要什么?” 应该说,人世间令人羡慕的一切,包括聪明、美貌、工作、婚姻、富足……德芬全部拥有,用她自己的话说:“任何人,只要有其中一项,就应该很高兴了”,可是,她却依然不快乐,依然不知道哪里才有快乐、不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她居然患上了抑郁症! 这到底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有很多的愿望尚未满足,如果我们有很多的追求尚未达成,我们不快乐,我们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当一切愿望实现,甚至当一切都无可挑剔时,我们依然不快乐,而且,居然还变本加厉地患上了抑郁症! 当我们饥饿时,我们去为吃饱肚子奋斗;当我们口渴时,我们去为喝到充足的水奋斗;当我们寒冷时,我们去为温暖奋斗;当我们不再饥饿、不再口渴、不再寒冷,当我们的名、利、情均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心,却依然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 外在世界的一切物质条件,无法让内在世界的心灵满足!“内”与“外”,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物质”与“心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物质世界中的“小我”的满足——第二、第三个圆圈生命的满足,依然触及不到内在世界的“大我”——第一圈生命、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德芬抑郁的原因! 这,也正是物质得以极大满足之后的人类,所要面对的共同境遇或命运,也是悲观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 寻找自己的德芬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国民、好子女、好媳妇、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在这些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德芬想。 “从那个时候起,我决定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到现在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我参加了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新加坡以及美国各地的各种心灵成长的课程,读了一百多本中英文的心灵丛书,每日静坐冥想,勤练瑜伽。这段向内探寻的旅程,帮助我回顾既往,看到自己如何在先天、后天的种种条件下,随着命运的牵引,个人业力的箝制,以及如何被自己潜意识里面隐藏着的自动化反应模式所制约,而开展出一个精彩、丰富、神奇又坎坷的前半生。而在这其中,我却一直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到现在,我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你创造自己的实相’这个已经被新时代人喊叫到俗烂的口号的真义。我们是必须要为进入我们生命中的人、事、物负起全部的责任,但是,知道了又怎么样呢?头脑知道并不能化解我们被业力牵引而在红尘人海中浮浮沉沉的命运,也不能免除我们作为凡夫俗子而需为生活奔波、为俗事烦恼的痛苦。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命运的捉弄,个性的制约,还有如影随形、顽固不化的‘潜意识自动化反应模式’呢?我们怎样才可以创造一种自己真心向往、内外皆富的生活,而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呢?” 还好,德芬没有让自己一直这样不快乐下去……感谢命运!让她及时将投放于外在世界的目光收回来,踏上了一条“向内”的路——“穿过”第三、第二个“圆圈”,寻找真正的自己——第一个“圆圈”中早已被自己遗忘了的自己! 人类寻找幸福与快乐的路径,必定是先“外”后“内”,德芬的经历,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外在世界中的一切均属物质,“外在”的“物质”无法满足“内在”的“心灵”,“内”与“外”是两个层面。当外在条件或物质满足之后,当品尝到了外在世界被满足的滋味之后,人——寻找幸福快乐的人,必定要来到一条向内“寻找”的路!如同河流无论经历多少蜿蜒,最终必定汇入大海一样!这一“内在”与“外在”的循环复始,如同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一样,归于自然;如同白昼与黑夜的周而复始一样,归于自然。不经历春夏,秋冬只能是枉谈;不经历黑夜,白昼只能是枉谈。一旦经历了春夏,秋冬自然降临;一旦经历了黑夜,白昼自然降临! 这,就是造物的神奇与神妙!春、夏、秋、冬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侧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白昼、黑夜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侧面,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同样的,“内在”与“外在”,是一个事物不同的侧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进而——自己与别人,是一个事物不同的侧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心、身、灵合一 自开天辟地以来,星系在渐渐的进化当中,地球也在渐渐的进化当中。生命的存在形态,由最初的单细胞渐渐进化为双细胞质;生命由水中走向陆地,由猿变成人。人,由最初对世界的一无所知,到目前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思维,随之从单纯走向复杂——一切的一切,都在渐渐地进化之中。那么,生命进化的顶峰在哪里? 曾经有人这样说:一个不具备哲学思辨的人,是不可能将事业做大的。 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可是,当我们进入到哲学世界遨游的时候,又会发现:哲学,来源于宗教。而宗教的核心,便是引领人们放下“小我”,拥有“大我”。“大我”是无法用语言言说的,因为“大我”是超越人类世界的更高物质,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如果我们非得用语言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给予……是矛盾与对立消失之后的统一状态,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人类社会中的科学将其命名为“潜意识”。 但是,宗教中放下“小我”、拥有“大我”的过程,需要强烈的道德意识、道德要求、强烈的对欲望的克制,这又令很多人感到望而却步,因为人性是喜欢舒展、喜欢自由自在的。 那么,张德芬推出的几部力作,恰恰正是能够既引领人达到“大我”之境,又能避免道德约束、欲望抑制的奇方妙药!这一过程至始至终不存在道德标准、要求,但奇妙的是,生命在不知不觉之中,必定会达到高道德标准——“小我”变“大我”。 由于人自出生起,便与整体、与真正的自己分离、剥离,于是,从古到今,人类所有的追求,其潜在的意识里,都是在寻求这种心、身、灵的合一,只要没有合一,人的追求就永远没有办法停止,人的欲望就没有办法得以满足。不幸的是,人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越是追求,越是远离这个潜在的目的,因此,无论拥有多少美好,依然无法让自己的心得以满足,就像我们的德芬一样,不快乐起来、忧郁起来。这种“追求”的状态,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浪子,无论走出去有多么遥远,哪怕已拥有整个世界,只有最终的“落叶归根”,才能令其漂泊的心得以安定、栖息。 当一个人的心、身、灵合一,他会处在一种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的状态,因为所有的过去一去不再复返,活在“过去”,意味着与“死亡”为伍;所有的未来永远不会到来,活在未来,只能产生焦虑。只有今天、当下、此时此刻。当人活在当下,所有的痛苦与烦恼消失,因为所有的痛苦与烦恼只产生于过去或未来,当下、此时此刻,即是“空无”,什么也没有,因此,所有的“有”都在这里产生。 当人的心、身、灵合一,另一个世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芬芳会洒落在人的身上,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会流露,一种优雅、充满内涵的美会流露。那是一种接受所有、不再固守任何观念的状态,是一种先天的自然流露,是真正的“天真”……生命从此进入真正的生活,而非在痛苦与烦恼中挣扎。 心、身、灵合一的状态,是生命获得解脱、自由、智慧、心想事成,以至进化达到巅峰的状态。当人的心、身、灵合一,一种宁静之美,会洒落到人的身上,生命已经回归、到家、返本归真,从此不再漂泊流浪,不再茫然、茫目地追求,生命进入真正的创造——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原来并非高不可攀,它像种子进入土壤要长成植物一样自然,只是我们必须给予它水分与养分。这一点,德芬走进灵修之后,看得很清楚。从小到大,自己的路虽然坎坷,但结果基本都是心想事成的,因为德芬从小好幻想,常常想象一个并不存在、却一心向往的美好,常常让自己久久地沉醉于这一美好,这种无中生有的想象与沉醉,恰恰是心想事成的秘密武器,也就是种子需要的水分与养分。这一想象与沉醉,是“吸引力法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德芬进入灵修之前,可以说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天性所致。进入灵修之后,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从未写过书的德芬,突然间在朋友的鼓励下,有了写作的智慧,成了畅销书作家,且一发而不可收、写了一本又一本,再版了一次又一次!在此之前,她只当过台视主播,商学院的硕士生,白领阶层的高管,却从未写过书。 灵修之前,德芬首先尝到了心、身、灵被“分离”“剥离”的痛苦!灵修之后,她尝到了心、身、灵合一的美妙!她是一位时代的先行者,因此,也是一位时代的幸运儿! 这,是德芬将心得传达给读者的动机所在,也是她拥有这一“传达”能力的原因所在! 她的书一开始在大陆出版时,没有人为其做宣传,她自己掏钱找媒体;她自费建博客、讲课、拍视频、做网站,一丝不苟地在课堂、在博客、在网络上为读者解惑…… 生活中的德芬 笔者与德芬,相约在北京亚运村星巴克咖啡厅。 在人头攒动的咖啡厅里,笔者的目光,不知不觉间,“越”过所有的凡夫俗子,寻找心目中、电视中、网络中所见到过的美丽的德芬。果然,在咖啡厅的一角,笔者看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封页上那样一袭纯白、打着赤脚闲坐、天使般美丽又纯真的德芬! 笔者喜欢看德芬的书,她的书,如同光明进入黑暗,顿时令人眼前一亮!那些文字,又像一盆清水,清洗人纷乱、复杂、负面的思维。笔者曾经将她的书介绍给身边的朋友,朋友看过后,又激动地介绍给朋友的朋友…… 因为喜欢看她的书,也就喜欢看她的视频,看她的博客,当然,也喜欢了解她的经历、她的生活。 德芬有今天的成就,究竟哪些经历与众不同?换言之,是哪些经历造就了她今天的成就、今天的与众不同? 关于她成年之后、直到今天的经历,我们在网络中基本都能够搜索得到,也基本就是本文前头所述,应该说,基本都是心想事成的。读过她的书的人还应该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作者是那样细心细致、那样苦口婆心地告诫、讲解,一个实例一个实例地举证,就怕读者看不懂、学不到……她的心,细腻而且善良。如若不是细腻,就很难在文章中那样苦口婆心;如若不是善良,也就不会生出帮助他人之心;若没有帮助他人之心,就不可能拥有帮助他人之力——这是心与能力两者之间的一个必然的相互关系,也是诸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秘密之一。为了自己一个人,你只能拥有你一个人的能量与智慧;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等更多的人,你便会拥有所有人的能量与智慧! “爸爸年轻的时候比较荒唐,妈妈常常以泪洗面,我好想去拯救她!”德芬说:“小时候家里穷,住的房屋都是租来的。邻居家孩子买了钢琴,我也很喜欢,但是没有钱买,很多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妈妈很爱我,后来还是在租房住的情况下,将家里的一点积蓄拿出来给我买了一架钢琴。妈妈将她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了我身上,我承载了她过多的爱……同学去水库玩、去登山旅游,她不让我去,怕掉到水里淹死,怕登山会被摔死;学校里成立了鼓号乐队,我很喜欢,打算学吹笛子,笛子都买来了,妈妈怕吹笛子对肺不好,于是我只有放弃;我上高中,进的是台湾最好的一所高中‘北一女中’,在学校里,我参加了学校组建的仪队,妈妈听说某某家的孩子因为参加仪队太累,得了肾脏炎,于是不让我参加…… 我从小学习成绩好,才艺多,演讲、作文都拿第一名,上大学的时候妈妈非得让我念商学系,我的大学与研究生学的全是商学,因为不喜欢,所以成绩都很平平。妈妈对我的限制可以说是事事处处,我常常在心里恶狠狠地说:‘我不要你这么爱我,只要你少管我一点点!’可是,我不敢说。我的第一个男朋友,是妈妈给扯散的,妈妈嫌他家里穷,打电话给他爸爸,说你儿子配不上我女儿,请你管好他不要再让他与我女儿交往。我的往来信件,妈妈都要打开,问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一张照片是怎么回事。我与男朋友约会,妈妈会突然间出现在我们的约会现场……我的第一次婚姻妈妈极力赞成,说他有钱,等到我要离婚的时候她是坚决不同意,因为她信基督,不可以离婚。小时候因为很乖,也被她带着学基督,可是,大了后我却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很喜欢读佛经,她就拿脸色给我看,脸上冷冰冰的,因为基督徒认为龙代表撒旦…… 有一次我买了一只木鱼,被她看到,说:‘你买木鱼?你要念经啊?!’我赶紧撒谎说:‘是朋友送的。 ’我家里的佛像,包括所有的佛事用具,妈妈要来我家的时候,我们总是赶紧藏起来,等她走后再拿出来……我的孩子都养成习惯了,一听说姥姥要来,立即开始收拾东西,边收拾边说:‘快,姥姥要来了!’” 听着德芬的叙述,笔者忍不住一次次笑出声来,却也忍不住阵阵地感叹:原来,她小时候是这样成长的!她小时候,居然是在这样“爱”的环境中一点点长大成人的! 这种爱,无疑是渗了“毒素”的爱,是妈妈在婚姻不幸、理想不能实现的现实之中所产生的“毒素”! 一个美丽、乖巧的小女孩,从小到大,一直浸泡在这样的爱之中! “所以我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很孤独、孤单,常常一个人被锁在家里,从窗户里看外面的世界。”德芬说,“等到我成人终于能够离开妈妈的视线,有空间决定我自己的事情时,发现,小时候束缚我、限制我的一切,被我不知不觉拿过来,变成我自己限制自己的工具——虽然离开了妈妈,可妈妈对我的限制,早已变成我对自己的限制!” 德芬说:“非常庆幸我走进了灵修,让我看清楚了那些限制,我开始解脱那些限制。我现在每天都在试着去翻动自己的无意识石头,方法很简单:当有任何人激发了你的情绪时,就是该去寻找那块石头的时候了。我最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心产生很多愤怒。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当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就是该去翻石头的时候了——我翻到一块控制欲的石头,希望别人按照我的方式做事。嗯,霸道的我,好,我看到了,我接受了,让它过去。” “我翻到一块需要别人尊重的石头。我看了看事情的来龙去脉,人家其实不是不尊重我,只是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议程。嗯,自尊心弱的我,需要别人的尊重。好,我看到了,我愿意创造更多的空间允许别人做他自己,同时我可以尊重我自己,不需要他人来尊重我。” “我翻到一块评判的石头,觉得别人冥顽不灵,而且傲慢顽固。哈,这是我自己的投射。我也接纳自己的傲慢顽固,看到它,接纳它,感谢别人愿意做一面‘镜子’,让我看到我自己。不需要去批判他,他有权利做他自己。” “面对你所抗拒的人事因缘,永远不要把你的眼光朝向外,永远回归自己的内在,看见自己在这个经验与因缘中,是否拥有未能平衡的伤口,那你不允许别人呈现的部分,往往是你不允许自己呈现的部分,你限制别人的部分,常常是你自我限制的主题。” “翻来翻去,我发现我可以放下了。我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包容别人,了解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在努力,不是有意要侵犯你。我看到了这些,我愿意接纳,因为我要自由,我不要被自己的无意识关在牢笼里,还要拉别人进来做共犯。” “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去翻动自己无意识的石头,我们就会寻找回来更多的自己,你会更愉快,日子会更轻省。当然,你会‘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无意识的行为的机会将减少,这样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所谓‘灵修’,不就是这样吗?!灵修绝对不是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不断地修自己——翻动每一块无意识的石头!!” 对于人的无意识引发的社会诸现象,德芬在她的“内在空间网站”里有一篇文章曾这样写道: “……这个人在对一个陌生人拳打脚踢的时候,他可能在发泄对爸爸的愤怒。因为小时候爸爸也是这样对待他的。他一直没有机会报复,现在好了,机会来了。无意识才不管你报复的对象是不是当初加害你的人,它只想发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不伤害他人的方法,表达发泄你的愤怒。你可以在脑海里想象如何杀死你的双亲(是小时候虐待你,不好好对待你的那对父母,而不是现在垂垂老矣,虚弱无助的父母),或是对着枕头狠狠地捶打,承认你对他们的愤怒,让你的愤怒有个出口。然后,原谅他们,也原谅自己。愤怒是不知道原谅的,愤怒无法宽恕,它只要报复。所以,就让它报复吧。报复完之后,你还是可以回去做你的乖孩子,但是你内在的愤怒已经获得解放了……我发现承认自己有愤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用适当的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让积压在你内在的能量能够流动……另外就是,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做出一些机械性的反应。像药家鑫(钢琴杀手)的例子就是,他被恐惧所驱使,没有看到自己的恐惧是不成比例地被放大了。如果当时他能立刻反观自己的恐惧,愿意和自己的恐惧相处,而不是用去除外在的障碍来消除恐惧(这可能是他从小到大的一贯反应模式),那么他就不需要杀人来让自己陷入更悲惨、更值得恐惧的境地了。” “由于我们都是习惯、惯性的奴隶,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无意识中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行为反应来面对自己不喜欢的情绪,所以事后我们都会后悔,然后责怪自己。这样对你行为的修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如果可以在情绪升起的时候就有所警觉,试着不要用惯性模式去回应你的情绪,那么你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你就跳出了那个可怕的‘遗传’魔咒,获得心灵的自由。” “比如说妈妈再到我家的时候,我不再收拾,原样摆在那里。果然妈妈到了晚上就说‘我想回去,在这里住不惯’。我问她‘是那些佛像让你不舒服吗?’她说‘过两天有个兄弟会来看我,看你家这样子会不舒服’。我说‘那我就收起来。’” 德芬说:“我让你看到了,让你知道了我是谁,我在做什么,但是,如果你不舒服,我就收拾,这就是孝道……后来我写了一些书,翻译了一些书,并且获得了读者的认可、社会的认可,我的家庭经济也越来越好,我给她买很多她喜欢的东西,供养她,渐渐,她受到了感动,也知道我在做帮助别人的事情,现在她已经以我为荣,成为我梦想中的母亲——无条件的支持我、爱我、尊重我。” “翻动每一块无意识的石头”,就是去穿越上文中提过的“第二”“第三”个圆圈,打破自动化反应模式,从而回到“第一”圆圈之中,这就是合一,就是解脱自己。 当我们穿越第二、第三个圆圈,进入到第一个圆圈,那里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人间的文化与思想,没有了文化与思想,也就没有了任何条条与框框,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一个空无,这一“空无”,即是一切“实有”的来源,因此,心想事成在这里,自由自在这里。 我们错把人生体验当成真实,错把第二、第三个圆圈中的“小我”当成唯一的“自我”,这是一切痛苦、烦恼、分裂、受伤的根源。 外面的所有人,其实都是自己,自己向外投射了什么,外面世界就是什么!因此,遇到问题查找自己的原因——“翻动无意识石头”,而不是找别人的原因。 德芬的年轻、美丽、纯真,应该就是她不断地“翻动无意识石头”的结果!通过不断地“翻动”,内在积累下的负面被带到了“意识”层面,被不断地“认”出来。内在的负面一旦被“意识”,意味着消失,或将渐渐消失——这就是穿越第二、第三圆圈的路径。 这,也正是生命自我纯净的过程! 小孩子的生命是纯真的,因为他(她)们的内在尚未积累负面的物质——第二、第三圆圈的生命尚未发展,一派先天的纯真流露。所以小孩子人见人爱,人人都愿意无条件地为其服务。 成年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可爱,只因自己的内在越积越多,越多越死气沉沉。而且,积累越多,往外在世界的投射就越多,对方就会感到不自在,于是,可爱没有了,活泼没有了。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当我们的内在积累得越来越多,可爱没有了、活泼没有了的同时,平展的面容也没有了,而一条一条的皱纹却产生了……尤其,痛苦与烦恼,产生了…… “人间旅行……没有一个受苦是对方故意加害于你,受苦是人的意识看出去的角度,从灵魂整体的意识中看出去,这份受苦原是隐藏着要让你重新回返源头之家的奥秘礼物,所有临到你的人、事、物背后,都蕴藏着宇宙源头要带给你回归整全疗愈的礼物”——摘自德芬的“内在空间网站www.innerspace.com.cn”。 这里所说的“宇宙源头”,就是指心、身、灵的合一,也就是第一个圆圈象征的内容。德芬之所以在自己的网站里转载这样的文章,必定是认同了这样的说法或道理。从德芬的经历来看,也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母亲对自己种种令人无可忍受的限制,拥有所有却依然无法快乐的经历,让德芬懂得了自由的珍贵,更是德芬走上灵修之路、寻求解脱的巨大推动力。如果德芬从小成长在“蜜罐”里,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她便难以知晓人间的疾苦,难以寻求解脱之路,因此,也就难以拥有今天的解脱与成就。 目前的德芬,已经跨越了心想事成的路程,进化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如同一个人躺在河水里漂流一样顺势而为、随其自然,好的来了,我接受、我感激。不好的来了,我也一样接受,一样感激,人世间原来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好与坏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侧面,它们的出现,只是为了让生命进化到更好、更更好。这种顺势而为的“漂流”状态,是道家太极拳顺对方之势、达亦守亦攻目的的核心,也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也正是真正的自己的生活状态…… 作者:丁美娥来源:《成功启示录》德芬专访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