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国人为什么落后?” 刚迈上医院的台阶,只见一位中年妇女,神秘兮兮的硬塞给我一份材料。 每天早上,穿过医院的门诊大厅进入产房时,总要面临一大群发小广告的围堵。 月子会所的,月嫂的,婴儿奶粉的,婴儿游泳的,林林总总。 有的直接往你怀里塞,搞得人不胜其烦。 但是,看到这份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落后?”标题的单页,还真吸引我看了一眼。 文章中罗列了一大堆表格,谈到,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从6月起到青春期一直低于国际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曲线。中国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要改善儿童体质,就要从小加强营养,服用某某产品,是最佳的选择等等。看完正文之后,我感到又可气有好笑,这完全是商家一种颠倒因果的说法。 其实,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低于国际标准,有四大原因: 1,中国婴儿母乳喂养覆盖面低,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完全母乳喂养率从1998年的67%快速下降到27.6%,在北京等大城市里甚至只有16%。全球的平均指标是38%。 2, 中国孩子在发育期间的营养强度、密度不足。 3, 中国婴儿的换乳期液体食物衔接喂养不良,尤其在断奶期,优质的婴儿食物没有衔接上。 4,儿童营养源的食物选择被所谓的保健品、营养品、营养单素(氨基酸、蛋白粉等)广告宣传误导,导致儿童营养行为上的偏差。 而这第四条原因正好是这些不良厂商所为。 儿童不良的营养行为包括挑食、偏食、厌食、偏嗜营养品、迷信补品、过度进食、贪食快餐等。而造成这种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虚假广告以及媒体和商家的恶意炒作,个别素质低下的促销人员不负责任、一知半解的促销言论。 还记得早先风靡一时的“牛初乳”吗?当初众多的生产厂家把牛初乳描绘的比人初乳还金贵。一家生产牛初乳的奶粉厂家就曾经找到我们科主任,请求帮助在产妇中宣传推广一下,被我们科主任拒绝了。理由很简单:适合牛崽子吃的不一定适合人崽子吃。 当时科主任还给我们做过一次科学普及: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而我国进口的牛初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将牛初乳作为补充类药物管理,新西兰更是规定添加牛初乳的膳食补充剂类食品不得用于0~6个月婴儿。 到了2012年8月,卫生部终于明令禁止在婴幼儿配方食品添加牛初乳。 在婴儿液体食物阶段,国际医学界早有共识,坚决反对在婴儿期使用维生素补充剂,用这样的“初乳”产品喂孩子就是在犯罪。 滥用营养素,盲目用营养素和维生素强化食物,已经严重危害到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有些厂家关于营养素的宣传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譬如有些营养素的生物效应是在细胞或分子水平发挥的,与直接进食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如果直接进食根本达不到其宣传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全球呼吁,为使婴儿获得最佳的营养供给,6个月内应当纯母乳喂养,即除母乳外不摄入任何其他食物。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5.5%以上的婴儿已经在满6个月前添加了辅食,甚至有54.6%的婴儿在未满3个月时就已经开始添加,反映出科学喂养知识的缺失。值得注意的是,6个月内添加了配方奶的婴儿中,过早添加辅食的比率也相对更高,为69.1%,而母乳喂养儿中,过早添加辅食的比率仅为6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