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衣 每当在外演讲,介绍我出身文学家庭,父母姊姊都是作家时,听众都会忍不住问父母是如何教育我们姊妹仨成为作家的。老实说,我的回答是会让人失望的,因为我的父母从未把着手教过我们写作,甚至对课业也毫无要求,每次有人询问我们念几年级了,母亲都要思索许久才回答得出来。从小,我们家便三多:客人多、猫狗多、书多,客人都是文艺圈的叔伯阿姨,猫狗是没人要的流浪动物,而书则是堆满了整个屋子。 我们家的书是完全不管制的,父亲也不会推荐什么作品给我们,完全任我们自由选读。我最记得的是,每当在外面玩疯玩累了,便来到父母房间随便抓本书,躺在他们的床上翻看,或世界名著或言情小说,等看累了,继续回到外头厮杀。若说我们有什么得天独厚之处,那就是父母给了我们一个自在阅读的环境,而他们坐在桌前俯身写稿的身影,或许在稚幼的年纪就为我们种下了一颗写作的种子,让我们知晓写作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活儿,写作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所以当人们问到如何能成为一位作家时,我真的只能说就是多看多写,如毕飞宇所言,当你一直写,写足了三十年,自然就成了拿笔的人了。才华固然重要,但若无法持之以恒地写下去,什么也是空的。我的父亲从军职退休专职写作后,便维持着一日至少一千字稿的底线至终老,就算年节除夕大家都玩疯了,写稿时间一到,他仍会上楼坐在案前,完成那一天的功课。这让我清楚明白写作这条路没有侥幸,更没什么等着灵感从天上掉下来的事,要知道往往从天而降的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 而写作另一项必备的条件便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广泛的阅读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必备的习惯。若从整个人生来看,阅读所产生的效益就绝对不止于写作,甚至是语文教育了。阅读可以让人终身学习、不停成长,阅读可以让人乐于独处、不畏孤寂,阅读可以让孩子专注、学习力增强,阅读可以是陪你到老的朋友、也可以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也是一种习惯。如果在小学毕业前,孩子已养成欢喜阅读、快乐写作的习惯,那么他的一生将受用不尽。首先阅读写作必须专注,思考能力也会增强,那么具备这两项能力的孩子,学校课业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且总能自主地完成各项功课;待等青春期时,已安于独处的他,也不至因畏惧同侪压力,而结党结派做出令人担心的事;及至步入社会,乃至退休终老,只要有书陪伴,永远都能享受独处,不至成为别人的负担。要知道很多的嗜好与休闲,是无法陪我们到老的,唯有阅读写作,只要手拿得动书和笔,随时都能遨游在文字的世界里,不受限地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作者对话,还有,最重要的是,阅读写作可减缓或避免阿兹海默症上身。 那么,要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呢?稚龄的孩子(还不识字前)可以从床边故事开始,这会是很美好的时光,不仅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也同时让孩子习于甚或爱上文字;若是已识字的孩子,则每天安排半个小时,关掉屋里所有3C产品,找一合适的角落,全家共享阅读时光,各看各的,无需考核、无需讨论,温柔地坚持两个月,阅读习惯就可以养成了;在学校一样可利用早自习时间晨读,每天十五二十分钟就够了,在同侪影响下,孩子更容易进入状况,可是千万、千万别以“读书心得”检验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孩子,逻辑思考能力尚未健全,要他们写心得报告,不仅是为难,也会斲伤对阅读的兴趣。 至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则是不急的。若孩子的阅读够多够广,待等十岁以后,便能裕如地转化在写作上。在孩子初学写作时,尽量鼓励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切莫以起承转合或各式文法框制他们,先让他们保持脑子与书写间管道的畅通,无所畏惧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此畅所欲言下的作品,也许会赘词一大堆,内容芜杂又重复,但假以时日,随着年龄增长、书写愈多,自然就能去芜存菁写出一篇有自己想法的文章了。且在一开始选择书写题材时,也可以情绪描述为题,如快乐、害怕、生气、哀伤等,当他们习于以文字叙述情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至为流水账了。 写作也像练剑,持之以恒的书写,一样可使笔磨得又利又顺,除了学校的作文习作,若孩子愿意写日记或周记那很好,但日记周记若只为了交差了事写得千篇一律,那不如不写。这时,或许可以亲子间的交换日记取而代之,藉由文字交流,不仅可练笔,还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只是切记,这一来一往仍是以心情交换为主,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持之以恒。而当我们在阅览孩子所有作品时,也请以分享鼓励代替要求苛责,当孩子发现自己所写的文字能引起你的共鸣时,那会是他继续书写下去最大的动力。 若说阅读写作是一辈子的事,那么我们急什么呢?即便是为了大考成绩,也不必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紧张吧!其实真的只要让孩子在这六年中享受阅读、养成写作的习惯,他便扎扎实实打下一切的基础了,不管是受教育、出社会工作,以至退休终老,阅读写作都会使我们的生命更丰美更有深度,让我们此生受用不尽。(本文根据作者在“2014作家撒野·文学回乡”系列活动中的演讲整理。) (题签:易大经) ◎朱天衣,台湾作家,著有《旧爱》等,现居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