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杏林脉香 2014-09-06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西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经过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大多属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上感于冬春季节发生较多。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和免疫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致病病毒的传播一般通过飞沫及直接接触。营养不良、佝偻病及平素缺乏锻炼的小儿易患上感,环境因素及护理不周也可诱发本病。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粘膜的局部防御能力,而发生呼吸道感染。故改善营养状况与环境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对预防本病十分重要。

中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中医学对该病的证候及治法均有较详细论述。《景岳全书·伤风论证篇》指出:“伤风之病,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邪客于肺卫所致。小儿肺常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并且肺主皮毛,口鼻为其窍。当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时,外邪或从皮毛或由口鼻而入,客于肺脏。肺卫被邪所困,故见发热、咽痛、咳嗽等上焦症状。又因小儿脏腑柔嫩,易虚易实,故而外感时常夹痰、夹食、夹惊。病位在肺,与心、肝、脾有关。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解表为主,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及兼证,分别采用疏解、宣散、化痰、消食、镇惊等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为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很多并发症,特别在婴幼儿时期更为多见。并发症的产生,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切不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日常小病而轻率对待。本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本病成因、发病机理以及辨证论治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及成熟的经验,临床效果满意。另外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儿,中医更有其独到之处。适时地使用中药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抗生素,一般主张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不予使用。因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所以必须避免滥用。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西医退热等对症疗法。

●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般治疗

1.充分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有营养,多饮水。

2.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3.高热时也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枕、酒精擦浴等。

4.有鼻堵者,用新麻液滴鼻,在进食或睡眠前应用,每日34次。

【西医治疗】

一、抗病毒药物

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2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57日。

二、抗生素治疗

疑有细菌感染时,一般多采用青霉素G每日3万~5u/kg,分2次肌注,或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常证

1.风寒束表

症候: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淡豆豉、前胡各10g,柴胡、羌活、独活各6g,桔梗、甘草各3g。发热恶寒轻者去羌活、独活;头痛加白芷;咳嗽重加杏仁、百部。

2.风热犯表

症候: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荆芥各10g,牛蒡子、桔梗各6g,薄荷、甘草各3g。咽痛加射干、青黛;发热明显加生石膏;伴咳嗽加桑叶、杏仁、前胡。

3.暑湿袭表

症候: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连翘各12g,扁豆、藿香、厚朴各9g,甘草各6g。热重心烦加炒栀子、淡豆豉;偏湿重加佩兰、滑石;呕逆加竹茹、半夏。

()兼证

1.感冒夹痰

症候:除外感本证外,兼有咳嗽,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前胡、茯苓各10g,杏仁、苏叶、桑叶各6g,甘草3g。咽痛加连翘、桔梗;痰黄稠加黄芩、桑白皮;大便不爽加瓜蒌。

2.感冒夹滞

症候:除感冒本证外,兼有腹胀,不思乳食,或伴呕吐,口中气秽,大便溏臭或秘结,舌苔垢或黄厚,脉滑。

治法:宣肺解表,消食导滞。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茯苓、神曲、连翘各10g,藿香、白芷、陈皮、厚朴各6g,苏叶、甘草各3g。腹胀满加枳实、苏梗;大便腥臭加焦军、山楂。

3.感冒夹惊

症候:除感冒本证外,兼见烦躁不安,惊惕惊叫,甚至惊厥,舌尖红,脉弦数。

治法:宣肺解表,安神镇惊。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钩藤各10g,杏仁、桔梗、蝉衣各6g,薄荷、甘草各3g。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羚羊粉;烦躁不安加栀子、黄连;伴抽搐者加全蝎。

专方验方

1.清热丹:银花90g,蔓荆子6g,薄荷20g,法半夏30g,生石膏150g,橘红60g,浮萍30g,生地90g,天竺黄60g,杏仁60g,大黄90g,杭菊90g。上药研细末,兑冰片3g,炼蜜为丸。每丸3g。周岁左右每服1g1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6g,日服2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2.荆防葱豉汤:荆芥6g,防风3g,苏叶6g,羌活3g,白芷3g,淡豆豉6g,薄荷3g,黄芩6g,淡竹叶5g,葱白2节。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3.柴菊清热汤:柴胡12g,黄芩12g,野菊花12g,连翘9g,桔梗9g,百部9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小儿感冒属风热者。

4.退热灵:水牛角30g,黄连6g,栀子6g,滑石6g。共研细末。6个月~1岁每服0.30.5g13岁每服0.50.9g36岁每服0.91.2g612岁每服1.5g。日服3次。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5.清宣饮:菊花69g,桑叶69g,芦根15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风热感冒轻证。

中成药治疗

1.小儿清咽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外感。周岁以下每服1/2袋,13岁每服2/3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1/2袋,912岁每服2袋,每日3次。

2.双黄连口服液: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外感。13岁每服1/2支,36岁每服1支,69岁每服11/2支,912岁每服2支,每日2次。

3.双贯冲剂: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外感。13岁每服1/2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1/2袋,每日3次。

4.小儿清感灵片:具有发汗解肌,清热透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1岁以内每服1片,13岁每次2片,36岁每次3片,69岁每次4片,912岁每次5片,每日2次。

5.藿香正气软胶囊: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36岁每服12粒,69岁每服3粒,912岁每服4粒,每日2次。

6.小儿清热灵: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疼者。13岁每服2片,36岁每服3片,69岁每服4片,912岁每服5片,每日2次。

●非药物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

1.针灸:风寒感冒取风池、列缺、合谷;风热感冒取大惟、风池、曲池、合谷。头痛加太阳、印堂;鼻塞配迎香;咽喉痛配少商;咳嗽配肺俞、太渊;感冒夹惊而见抽搐时,针刺人中、十宣。

2.推拿:风寒感冒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肩井;风热感冒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清板门、运八卦、清肺、退六腑、揉小横纹。夹痰者加揉膻中、肺俞、乳根、乳旁,夹食滞者清板门、分腹阴阳,夹惊者多揉小天心、分手阴阳。

3.拔火罐:风寒感冒时可在大椎穴、太阳穴、印堂穴处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4.贴敷:吴茱萸适量,研末配调。每次取蚕豆大小,贴敷双侧涌泉穴,6小时左右换药1次,连用3次。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5.药浴:银花20g,薄荷15g。加水煎至80ml药液,加入乙醇15ml。擦浴曲池、大椎、风池、风府穴及腋下。每次擦浴20分钟,每日12次。治疗外感高热。

6.灌肠:银花20g,青蒿10g,柴胡10g,生石膏10g,板蓝根15g,桔梗10g。每日1剂,水煎2次。药温3637℃,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2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

1.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用清开灵120160200ml3个剂量,并以洁霉素注射液(简称洁霉素)1.8g做对照,观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00例的疗效。结果:清开灵愈显率84.14%,洁霉素愈显率75.83%,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1)。清开灵(一次性常规剂量)降低体温平均起效时间(12.6h)较洁霉素(17.6h)短,清开灵对病程1天以内的患者,疗效优于病程3天者。但3个剂量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开灵各剂量组及总体降低白细胞总数的效果,均与洁霉素相仿。清开灵对咽拭子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者,体内抗菌作用很好。结论:清开灵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效、速效药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12-214

2.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5

用本品(含板蓝根、芦根、生地、知母、生石膏、连翘)1.5ML/kg1/日-1,分3次口服。对照组1110例,用潘生丁4mg/kg1/日-13次口服。对照2110例,用病毒唑15mg/kg1/日-13次口服。均3日为1疗程。结果:三组分别显效1055761例,有效503023例,无效102326例,总有效率93.9%、79.1%、76.4%,本组优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本品疗效明显,口感好,易于在临床推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0)6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