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 ●概述 西医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以往又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增大。本病多发生于35~50岁的经产妇女,尤其是多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外在性于宫内膜异位症。约有25%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无明显症状,使临床确切发病率很难作出统计。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一是创伤,多次妊娠与分娩可能导致子宫壁的损伤,从而有利于正常部位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层生长;宫腔手术,对子宫内膜搔刮过度也可能是另一个诱发因素。第二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高水平雌激素,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向肌壁层生长。有人报道,通过动物试验表明:激素能协调雌激素共同诱发子宫腺肌病的发生,而且单纯孕激素也可促发子宫腺肌病。另一个可能性是遗传因素,这一点还有待于今后研究加以证实。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最常用而已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子宫,可以达到根治目的。亦有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后易复发。近年来国外有人采用子宫内膜剥除术治疗本病,但有术后可造成突发性子宫大出血及盆腔子宫内膜种植的缺点、药物治疗本病效果不明显。 中医 子宫腺肌病在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属于中医的"痛经"、"癥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典型症状是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和子宫增大。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云:"血滞瘀积于中,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张景岳《妇人规》云:"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癥"。本病的症状及成因与这些论述相似。 子宫腺肌病多继发于产后、人流、诊刮术后,多由于产后或术后,血室正开,正气虚损,寒邪乘虚客于胞中,寒凝血瘀;或内伤七情,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致血瘀;或肝郁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肾阳虚,气化无力,致津液不化,聚湿成痰,痰阻气滞,与血相搏结。气滞、寒凝、痰湿均可致血瘀,瘀滞冲任胞中日久而成癥瘕;瘀血内阻,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而痛经。总之本病的实质是血瘀为患,属实证,但病久,失血伤津耗气,致气血虚弱,而转成虚实夹杂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根据不同病因兼而治之,或理气行滞,或温经散寒,或祛湿化痰,同时要注意消癥散结。口服汤药为主,可适当配合针灸,中药外敷,灌肠等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临床上可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病人的不同需求,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 对于子宫腺肌病病情较重,痛经剧烈,难以忍受,或月经量多以致既发贫血,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且患者已有子女,则应手术治疗,疗程短,疗效确切,一次性根治,术后配合中药扶正固本,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辨证选方,使患者身体彻底康复。 二、中医药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 对于子宫腺肌病病情不甚严重,虽有痛经,但尚能忍受,或痛经较重,但病人要求保留生育能力时,西医常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公认的疗效可靠的药物能够治愈本病,此时可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经治疗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痛经消失,甚至治愈。但需较长时间服药,非一朝一夕服药就能解决。远期临床效果尚待今后进一步验证。在治疗期间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口服止痛药。如果贫血较重,可以小剂量、间断输给新鲜全血,以纠正贫血,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中药治疗,非经期以温阳益气养血为主,少佐化瘀消癥之品,如选用黄芪、党参、白术、鹿角霜、菟丝子、鸡内金、熟地、白芍、当归、生山楂、三棱、莪术等,使得气足则血生,气旺则血畅,血得温则行,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气血充足,血行顺畅,癥瘕渐消;经期则活血祛瘀止血,使体内瘀血随经血尽去,瘀血祛陈则新血安其宅,不止血血自止,血行通畅则痛经消失。如恐活血太过,可加活血止血药,如三七,茜草等。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机体状态得到改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疾病得以治愈。 ●中西医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 一、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腺肌病症状严重者原则上经腹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即可治愈,50岁以上或已绝经者可同时切除双侧卵巢。若病变较局限,且向浆膜面突出,患者年轻要求生育时,可酌情行局部病灶切除术,但因病灶边缘不清,往往不能将其全部切净,术后易复发。 二、药物治疗 高效孕激素或口服避孕药治疗本病无效,甚至反而加剧痛经,故现一般不主张采用。可以使用睾丸素治疗,使痛经减轻,经量减少,但不能达到根治目的。一般常用于绝经前患者。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症候:经期小腹胀痛或痉挛性疼痛,剧烈拒按,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月经量多,有块,或经行时间延长,子宫增大,舌质紫,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香棱丸加味。木香15g,丁香10g,三棱15g,莪术15g,枳壳15g,青皮10g,川楝子15g,小茴香15g,水蛭15g,鸡内金15g。若腹痛剧烈加乳香15g,没药15g,元胡15g;若月经量多,去水蛭、鸡内金,加三七粉7.5g;者兼有气血虚弱则加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 2.寒凝血瘀 症候: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多,色紫暗,有块,畏寒肢冷,舌质暗有瘀点,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15g,炮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0g,赤芍15g,鳖甲20g,鸡内金10g,三棱15g,莪术15g。若月经过多,可去川芎、当归,加三七粉7.5g,血余炭10g;若兼脾虚气弱则加党参20g,黄芪20g,白术20g,山药20g。 3.痰凝血瘀 症候: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月经量多,质稀如水,有血块,子宫增大,胸脘满闷,呕恶欲吐、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滑而弦。 治法: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开郁二陈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香附15g,川芎10g,莪术15g,苍术15g,木香15g,甘草10g,丹参25g,当归20g。若疼痛较剧,加乳香15g,没药15g;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加白术15g,党参20g。 专方验方 1.燥湿化痰散结场:苍术10g,白术15g,橘核15g,乌药15g,桃仁15g,桂枝15g,半夏15g,陈皮6g,生牡蛎20g,珍珠母20g,黄芪30g。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痰凝血瘀型子宫腹肌病。 2.消瘤丸:玄参15g,牡蛎30g,贝母15g,三棱15g,莪术15g,橘核15g,桃仁15g,穿山甲15g,昆布15g,夏枯草15g,海藻15g,水蛭10g。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血瘀兼有痰湿之子宫腺肌病。 中成药治疗 1.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消癥之功效。主治血瘀型癥瘕。日2次,口服,每次1丸。 2. 调经至宝九: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主治瘀血内阻之痛经、癥瘕等症。1次12g,每日1次。每晚以藕节水或红糖水送服。忌食生冷。 3.妇女痛经丸: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主治血瘀型痛经、癥瘕。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非药物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1.体针: ①取穴中极、关元、次髎、足三里、三阴交,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经前1周开始,每日1次。主治痛经。 ②取穴子宫穴、曲骨、横骨三个穴交替使用,并配合腰部及下肢穴。常配耳穴皮质下,留针5~20分,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子宫瘤。 2.耳针: 取穴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等,留针15~20分,每日1次。或耳穴压丸或埋针。 饮食疗法 1.桃仁粥:桃仁10g,粳米30g。将桃仁捣烂如泥去渣取汁,以汁煮粳米为稀粥,1日2次,空腹温食。适用于瘀血停积而成癥瘕。 2.牛膝酒:牛膝1000g,酒1500g。密封浸泡数目,量力温服。功能破血消癥。主治腹中癥瘕,痛如针刺。 贴敷疗法 l.痛经宁:肉桂、茴香、当归、元胡、乌药、虎杖各1.5g,干姜、没药、蒲黄、灵脂、樟脑、冰片各1g,研细末,凡土林调膏,敷贴关元穴,纱布固定。用于寒凝或气滞血瘀之痛经。 2.穿山甲20g,当归尾、白芷、赤芍各10g,小茴香、艾叶各30g。共碾粗末,装入长7寸,宽5寸的净白布袋内,置小腹上,上置暖水袋,每晚1次,30分钟。治疗寒凝血瘀之癥瘕。 灌肠疗法 三棱15g,莪术15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路路通15g,穿山甲15g,夏枯草15g,昆布15g,牡蛎20g,枳壳15g。浓煎至100毫升,每晚灌肠1次并保留,经期停用。适用于血瘀痰湿之癥瘕、痛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 1.何任教授认为癥瘕最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所致。治则上主张以行气活血并重,佐以温经通脉,散结消癥为治疗大法,在此原则上随证加减。以附桂消癥汤为基本方:制香附、川楝子、八月札、桂枝各9g,丹参、藤梨根、鳖甲各15g,夏枯草、桃仁各12g。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5g;血虚加阿胶珠 9g,干地黄 18g;月经过多加蒲黄炭、血余炭各 9g,茜草根 15g;腹痛加元胡、灵脂各9g;带白加白术、淮山药各15~30g;腰酸加杜仲、续断各9g;不孕加枳实、娑罗子各9g,路路通12g。 2.龚子夫老中医提出子宫肌瘤是"脏腑气机失常、血室失养"的观点,立"补虚泻实、调理气血"的治法。具体治法有三。①补火生土,温经化湿:认为子宫肌瘤临床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脾肾阳虚为其根本,以附子汤加味,并配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如醋瓦楞、皂角刺等。俾阳复气旺,血行痰消而化其瘤。②滋水涵木,软坚散结:对于血虚,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引起瘀血留滞子宫成癥者,方用左归丸加减。此类病人虚多实少,不宜滥用攻法,要根据本虚标实的程度,采用攻补兼施之法,重用丹参、鳖甲、牡蛎等祛瘀散结而不伤正之品。③条达肝木,活血化瘀:对于肝失调达,气机失常所致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重用夏枯草,昆布、牡蛎,取其软坚散结,又具清肝解郁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