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指肠炎

 杏林脉香 2014-09-06

十二指肠炎

●概述

西医

十二指肠炎是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由于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对十二指肠炎的诊断日趋增多,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例中,本病的发病率约占2.1%~30.3%,发病多在球部,发病率据国内纤维内窥镜检查结果,占上腹部有症状受检病人的10%~16%,其中30%~60%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男女比例约为41,患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占80%以上)。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泛酸及隐痛;有时可出现类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如节律性上腹疼痛,进食后可暂时缓解等;糜烂出血性十二指肠炎可出现黑便或呕血。

2.胃酸分泌量可正常或增高;十二指肠引流液中脱落上皮细胞较多,有白细胞;X线检查有球部激惹,降部一过性痉挛,皱壁粗大,可呈假息肉样;内镜检查、行活检可确诊。

中医

中医虽无十二指肠炎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胃痛""胃脘痛"等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随着纤维胃镜的普及,已证实十二指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对于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当病情平稳时可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当出现剧痛或呕血、便血等危重症时,应采用西医急诊治疗,亦可结合中医疗法。对于继发性十二指肠炎,若原发病较为轻微平稳,可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若原发病较为危重,亦应以西医急救为先,待病情平稳,可应用中药做善后调理。

●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般措施

积极消除病因应忌烟酒,避免服用刺激性药物,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疾病,如慢性胃炎、肝胆疾病等。

西医治疗

1)高胃酸:参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常用制酸解痉药物,如服止宁10mg3/天;普鲁苯辛15mg3/天;哌吡氮平50mg12/天;甲氰咪胍0.4g2/天;雷尼替丁150mg2/天;法莫替丁(famotidine40mg2/天。

2)合并胃炎:胃复安10mg3/天;呋喃唑酮0.1g3/天。也可用三钾二枸椽酸铋、乐得胃、盖胃平等。

3)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维生素K、安络血或H2受体阻滞剂。有糜烂者,可加服云南白药。

4)特异性十二指肠炎:需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本病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但还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者应以法邪为急;虚证应以补虚为先;若虚实夹杂,当扶正法邪,并根据正邪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法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1)肝胃不和: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频频,呕吐反酸,善太息,或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如嗳气较频者加代储石、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2)肝胃郁热

证候:胃脘灼痛,痛时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或呕血,其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泄肝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栀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如肝郁较甚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使火随郁泄;如络伤吐血,加白茅根、侧柏炭、生藕节、白芨等以凉血止血;郁热伤阴,证见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如大便干结,加大黄或芦荟以通便泻热。

3)湿热中阻

证候:胃胰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而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茶、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胃,枳壳、竹茹、陈皮理气降逆。 如舌苔厚腻,湿热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功;胸脘胀闷者,加全瓜篓30g,以宽胸理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便导滞。

4)脾胃虚寒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苍白,或见呕吐、便血,血色紫暗。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方中黄芪、甘草益气补中;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桂枝温通阳气,白芍补益阴血,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益脾气,诸药相伍,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凑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如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力瓦楞子和胃止酸;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可加用理中丸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胃阴不足

证候:胃部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咽干,食欲不振,大便干涩。舌质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或弦细而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养胃阴;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敛阴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又可防止养阴药的腻隔之弊,诸药合用,共凑养阴益胃之功。如兼有气虚,症见食纳减退,倦怠乏力,可加入太子参,甚则西洋参;如胃脘灼痛,固定不移,舌暗少津有瘀斑,或见呕血、便血者,为阴虚夹瘀,可加失笑散活血化瘀;如胃脘痞闷,纳呆作呕,大便不爽,为阴虚夹湿,加砂仁、厚朴、苡米,以燥湿和胃健脾。

6)瘀血阻络

证候: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使血。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手拈散合失笑散加减。方中五灵脂、蒲黄、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元胡、香附理气止痛。诸药相伍,有化瘀通络之功。 如痛甚如针刺刀割,可加入丹参、檀香、九香虫等活血止痛。

7)寒热错杂

证候:脘腹痞满疼痛,灼热,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干噫食臭,不思饮食,口干而苦,嗳气吞酸。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黄芪、黄连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辛开苦降以调其气机;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诸药相伍,寒热并用,辛苦并投,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症悉平。

专方验方

1)马齿苋、辣蓼各30g,水煎服。应用于十二指肠炎属湿热证者。

2)乌芨散(乌贼骨粉2g、白芨粉2g,每次0.51.0g,每日34次。应用于十二指肠炎伴黑便或呕血者。

3)白胡椒、肉桂各6g,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忌食生冷。

4)桃仁、五灵脂(火偎制)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用于胃络瘀血型十二指肠炎。

5)百合、丹参各30g,乌药、良姜、香附各9g,檀香6g,砂仁3g,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胃痛,虚实寒热夹杂者。

中成药治疗

1.虚寒胃痛冲剂,6g2/天,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

2.气滞胃痛冲剂,6g2/天,用于肝胃不和型十二指肠炎;

3.瘀血胃痛冲剂,6g2/日,用于瘀阻胃络型十二指肠炎。

●非药物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

针灸

1.体针

取足三里、内关、中脘。肝气犯胃加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章门;泛酸加太冲。

2.耳针

取十二指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3.拔火罐

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炎可于神阙、中脘、关元穴处拔火罐。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

1.李孝斌对肝胃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脾胃气虚型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有胃痛喜暖,口吐清水,苔白润等寒象者加炮姜;气阴两虚治以健脾益气、滋养胃阴,方用养胃汤加减。以上各型胀甚者加枳壳;有瘀血者加失笑散;兼湿邪者加佩兰;纳差加谷芽;痛甚者加元胡。疗程2个月,一疗程后复查胃镜。结果: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6%。各型间疗效分布无明显差异,作者认为本病宜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结合微观辨证,适当应用清热活血之品,将有利于病变组织的恢复。

2.王长宏等报道79例本病患者,用中药(黄芪、公英、白芍、甘草;肉桂、丹参、百合、乌药、煅瓦楞子)治疗61例,与胃舒平治疗日例对照,4天为一疗程,结果:中药组显效40例(65.5%);好转13例(21.31%);无效8例(13.11%);总有效率为86.88%。而对照组18例只有8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只点44.4%,中药组明显高于胃舒平组,观察结果显示:中药不仅能使症状缓解,且胃镜观察病理组织亦有好转,并存的浅表性胃炎也同时治愈,证明本方有较好疗效。

3.蒋洁波等报道,应用西药甲氰咪狐与庆大霉素加口服锡类散,使49例便血者转阴,免于手术。

●疗效标准

   1.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内镜复查示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点状糜烂、结节增生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

2.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内镜复查示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减轻或范围缩小。

3.无效:部分症状好转,内镜复查示十二指肠粘膜无变化。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如能及早治疗,防止溃疡发生,避免出血并发症,多有治愈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