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李

 linjinglin 2014-09-06

一、补益药。

一)补气药

凡用以补益脾气,肺气为主要作用,具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增进脏腑功能的作用,能消除或改善气虚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补气药适用于治疗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胸腹胀满、便溏或泄泻、脱肛、子宫脱垂和气短声低,动则喘咳乏力,头晕自汗,舌胖嫩色淡,脉弱等证。

临床上应用补气药,应根据不同证状及兼证,选用适当的补气药,进行随证配伍,以达到扶正驱邪的临床效果。

 补气药

  人参  人参叶 西洋参 太子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五味子刺五加  绞股蓝  红景天  手参  珠儿参  甘草  大枣  蜂蜜  饴糖  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糯米草

  例解:

(一)人参《本经》

五加科多年生草村植物人参的根,野生者称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主产于东北,秋季挖其根。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生晒参、糖参、红参、参须之别。产于朝鲜者,称为朝鲜参或高丽参。

别名:白参、红参、糖参、参须、地精。

处方名:吉林参、野山参、红参、生晒参、高丽参、别直参、石柱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归经:入脾、肺、心经。

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之危证,凡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均可出现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证,可单用之品,大量浓煎服,即独参汤,为补气固脱之良方;如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可加附子同用,以增强回阳作用,即人参附子汤;如兼见血脱,亡阴之人,则加麦冬、五味子,有补血滋阴作用,即生脉散。

2.用于脾气不足之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满、呕吐泄泻等症,常配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健脾胃药同用,如四君子汤。

3.用于肺气亏虚之呼吸短促,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脉虚自汗等症,多与胡桃、蛤蚧等药同用,如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

4.用于津伤口渴,消渴。用治热病津伤,身热口渴、多汗、脉大无力之证,多与石膏、知母、甘草、梗米同用,如人参白虎汤;用治消渴症,常配伍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同用,有益气生津之功效。

5.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多配伍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同用。

6.治疗阳萎,多与鹿茸,胎盘等补阳药同用,可以起益气壮阳的效果。

用量:5-10克,虚脱重证用15-30克。

注意:

1.一般宜炖服或研末吞服。

2.实证,热证须慎用。

3.人参反黎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人参不宜喝茶,吃萝卜。

参考资料:人参叶、味苦、微甘、性寒、具有生津祛暑、降虚火,解酒等作用。适用于暑热口渴,热病伤津,胃阴不足,虚火牙痛等症。用量5-10克。人参叶可代替人参入药。

药理研究:

本品含人参素,人参烯、人参甙、脂肪酸、挥发油、维生素、酶等。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均有影响,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提高工作能力,减少疲劳,改善食欲和睡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能提高机体对恶劣环境刺激的抵抗力;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能降低血糖,能促进男女性腺机能;小剂量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似有强心甙作用;可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使造血机能旺盛,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蛋白质合成;人参对马血清引起的休克有减轻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抗组织胺作用有关。

临床报道:用治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人参茎叶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一定疗效。人参常因病人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呈双相作用,因此人参是中药中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的典型代表。

党参的用途大体与人参相同,因此临床上多用大量党参代替人参,只有亡阳、亡阴等危重症才用人参。

西洋参,主产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性平味甘,功能补气生津。

(二)黄芪《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

别名;百木、艾草、黄耆、北芪、黄七、口芪、绵芪。

处方名:黄芪、绵黄芪、生黄芪、炙黄芪、西黄芪。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脾、肺经。

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主治与应用:

黄芪为补气要药,生黄芪走表,偏于固表止汗,托毒排脓;炙则走里,重在补气升阳,利水消肿。

1.用治气虚症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证,常与人参、白术同用;用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则常与升麻,柴胡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与白术、防风及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同用。

3.用治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透脓散;疮痈溃久不敛,与人参、当归、肉桂同用可生肌敛疮。

4.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多配伍防已,白术等同用,如防已黄芪汤。

5.气虚血瘀之偏瘫,可重用黄芪与地龙、当归、川芎等同用治之,如补阳还五汤。

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

注意:

实证,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

参考资料:

本品含氨基酸,叶酸,胆碱、黄酮,香豆精、皂甙等,本属植物是硒浓缩植物。

黄芪可使冠状血管,肾脏血管扩张,有强心利尿和降低血压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使坏死细胞恢复活力,可用治慢性溃疡。有类性激素作用及兴奋中枢神经作用。能保护肝脏,有增加总蛋白及白蛋白作用,防止肝糖原减少。对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疗效,对实验性大鼠肾炎有预防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对血浆中cAMP含量有提高作用。有增强毛细血管抗渗透作用。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莲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三)白术《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

别名:于术、山蓟、山姜、山精、山连、冬术、烘术、扣子术。

处方名:白术、生白术、炒白术、溧白术。

性味:苦、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证,常与人参、茯苓、炙甘草同用;如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可配党参、干姜、炙甘草同用。

2.用治脾虚湿盛的腹胀泄泻,肢体浮肿,腹水,常与桂枝、茯苓,泽泻等同用;用治水湿内停,结为痰饮,胸胁支满,头眩者,常与桂枝、茯苓等同用。

3.表虚自汗、与黄芪、浮小麦、牡蛎合用。

4.用于脾胃气虚,胎动不安配黄苓,砂仁,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性燥,凡阴虚内热伤津者忌用。炒白术健脾;土炒白术止泻;生白术利水,固表止汗。

参考资料:

白术含苍术醇、苍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及挥发油等。药理实验证明,白术有降低血糖,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尚有促进血液循环及利尿作用,利尿作用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有保肝作用及抑制絮状表皮癣菌生长作用。

(四)山药《本经》

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蓣的块根。

别名:薯蓣、山芋、白苕、佛掌薯、怀山药。

处方名:山药、生山药、淮山药。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肺、肾经。

功能:补脾胃,益肺肾。

主治与应用:

1.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便溏久泄等。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2.治肺肾阴虚,久咳气喘、午后低热,自汗等。常与党参,五味子同用。

3.治肾气不足,遗精,带下,尿频等。常与莲子肉,芡实等同用。

4.本品能补气养阴而止渴,可配伍黄芪,葛根,知母,花粉等用治消渴证。

5.用量用法: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0克。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忌服。

参考资料:

山药含粘液质、皂碱、尿囊素、胆碱、精氨酸、淀粉及磷质等。山药与碱性药物混合,能使所含淀粉酶失效。山药有滋补强壮作用。淀粉酶有分解淀粉变为葡萄糖作用。有祛痰作用。

(五)甘草《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

别名:甜草、生甘草、炙甘草。

性味:甘、平。炙甘草:甘、微温。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或归十二经。

功能:补脾润肺、解毒、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用治脾胃气虚诸证,常与党参,白术遇用:用治气虚血少心动悸,脉结代常与党参,桂枝,生地等同用。

2.用于咳嗽气喘。如治风寒犯肺之喘咳,配伍麻黄,杏仁;治肺热喘咳则与石膏同用。

3.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常与桂枝,白芍同用。

4.甘草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复方中多为佐,使药,以协调方剂中诸药药性。

5.用于痈疽疮毒,食物或药物中毒可单用或配伍他药同用。

用量用法:2-10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及呕吐者忌服。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久服大剂甘草、易致浮肿,使用亦当注意。

参考资料:

甘草中含甘草甜素6-10%,为甘草的钙,钾盐和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此外尚含有甘草甙和天冬酰胺,甘露醇,多种黄酮类物质等。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蛇毒有效,对药物、食物、体内代谢产物等均有一定解毒作用,如近年成功地用甘草酸解链霉素、喜树碱、野百合碱等药毒副作用。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用治阿狄森氏病。甘草能缓解胃平滑肌痉挛,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进组织新生,用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时,对溃疡面还有保护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可用治肺结核。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但长期服用可引起水肿。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粘膜,减轻刺激,有助于止咳,促进咽喉及气管分泌,使痰易于咯出,可作为保护性祛痰药。甘草与柴胡合剂对肝硬变有防治作用,能防止脂肪在肝内蓄积,抑制纤维增生。甘草甜素还有利尿作用,并可增加茶碱的利尿作用。

(六)灵芝《滇南本草》

为多菌科植物灵芝的子实体。

别名:紫芝。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心、脾、肺经。

功能:扶正固本,滋养补虚。

主治与应用:

1.补脾益气,对胃及十二脂肠溃疡、慢性肝炎、食欲不振之脾胃虚弱症有效。

2.镇痛安神,对神经衰弱,头昏失眠,心悸烦燥等证,有效。

3.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矽肺等。

4.民间传为神药,具有补益五脏,扶正培本,延年益寿作用。

用量:3-6克。

大枣

《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乔木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心、肝经。

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与应用:

1.脾胃虚弱与党参,白术等同用;调和营卫,多与生姜等同用。

2.治虚烦失眠,常与酸枣仁,远志同用;治脏躁证,悲伤欲哭,无故喜笑,常与甘草,小麦同用。

3.有缓和峻烈药性,保护脾胃及矫味作用。

4.健脾止血,配伍花生红衣,女贞子,旱莲草等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及过敏性紫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