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喜爱文学的网友,重庆文学殿堂级人物、著名作家莫怀戚先生7月27日因病去世,莫先生的小说绝笔《草地遗事》曾在《红岩》杂志上刊载,只要您在#默怀莫怀戚#微博话题写出对莫怀戚先生文字或对他性格的描述,我们会从中抽取10名网友获得这本很有纪念珍藏价值的《红岩》杂志。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生前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尤以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 《红岩》文学双月刊,重庆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红岩文学杂志社编辑出版,是重庆唯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文学刊物。1979年《红岩》正式复刊,迄今已三十周年。主要栏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随笔、中国诗集…… 《草地遗事》点评: 欧阳斌(重庆著名诗人、小说家、《红岩》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 莫怀戚短篇新制,所呈现出对小说的理解、对短篇小说的可能性的摸索,令阅读再度刮目相看。同时也让阅读者对小说这门艺术活儿的“深发展”充满信心,有所期待。这是一个饱含着“生活哲学”意味的奇妙的小说。 异常冷静,却又暗吐波澜的叙述,结构上的缜密,与放松至洒脱的日常化叙述之间,形成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又触目惊心的阅读享受,各个人物之间隐秘的心理空间,被一一揭示。在生活甚或生存的常态中,那些纠缠不清的、各持立场的“道理”,凸现出无限种“体无征有”之可能,于余味中又透着浓烈的哲学意味,惊悚且震撼,直抵伦理世界——而这一切于偶然性事件中所发生的“道理”,转瞬又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在主人公离场多年之后,得以发挥出持续的、绵延的、有效的意义和深度启示。 忍不住一句溢美之辞,某种程度上,近期所读到中国最好的短篇之一。 PS:硕士导师王老师于八年前,在一次与朋友出游途中,于一家小食店遭遇到一次背包失而复得的事件(主人公离场后,并间接引发了另一场血案),其中经历和触摸到偏离主流意识的生存伦理和价值观,与各种生存时空之间的关系,直至八年后,才于王老师与多年前的小女孩目击人、现今的女研究生之间的一场对话中昭然若揭。由此,对一个关乎人类终极价值观行以探讨的短篇小说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其格局甚或已经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次居住于中长篇小说中的莫怀戚。 莫怀戚老师的中篇小说《国骑》,《红岩》公众平台近期推出。 草地遗事 (节选) ◎莫怀戚 今年的研究生来了。女的,很漂亮,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的;表情只有两种:笑和准备笑。我暗自叹息:这样一个妙人来做什么学问! 先,是她电话问我,王老师我想选您那个方向(注:方向,专业用语,指专业下面的分支),您愿意带我吗?我反问:我是哪个方向?她答新闻语言。我说错了,我已经,刚刚,给调整到“汉语写作与文体”方向了。她忙说那么我就改方向,只问您愿不愿意带我? 我明白“冲导师来的学生”来了。得说明一下。以前考研都是冲导师去的——你想当某人的研究生,就考他(或她)的。现在不是了,是冲学校去了。考上了这个那个学校,再在提供给你的导师名单里选。 这个学生宁愿改方向,也要跟定我,这种人,或者说,情况,不多了。因此我长长地哦了一声,说那么我答应你。那一头忙说谢谢老师那么我就填表了。 我听这丫头普通话说的挺好的,不但标准,还有那么股子味。我问你是北方人?她说啊不,我就是本地人。我说哟普通话说到这个分上了哈。她就笑了起来,说老师我读本科时带旅行团,普通话讲得多,多而已。 今年我的研究生就她一个。我约她见了面,我们在校园里慢慢走着说话。这是新校区。校园很大,也很平坦。在重庆这种地方有这么大一块平地简直不可思议。 校园的夜色异常美丽。教学楼映出的灯光一派仙气,图书馆上的钟楼闪着翡翠的光芒。桂花香气阵阵袭来。转过那座苏州园林式的小桥,就望见了那快要圆满的月亮。月亮真亮啊,亮得就像乡下的,月里山水如画,地上人影绰绰。好月亮。 …… |
|
来自: 昵称14979747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