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碳市场大门开启,你看见商机了吗

 老沈阅览 2014-09-06

如何真正盘活碳资产?以资本市场操作思维来挖掘碳市场潜力,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碳市场大门开启,你看见商机了吗

2014年09月06日

无图说

                                                     蒋娅娅
  首次企业履约大考,国内碳市场正在经历。2013年启动试点的国内碳市场,在刚刚过去的六七月,迎来了第一个履约期。
  事实上,由于碳交易品种单一、市场流动性不足、碳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化机构等种种不完善,使得“不活跃”碳交易,一直是市场常态。
  如何盘活碳资产,激发市场活力?不妨从“不完善”到“完善”过程中寻求答案:完善的碳资产管理,是成熟碳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伴随我国碳交易大市场的逐步开启,碳资产管理市场,或是一片新的蓝海。

  首个履约期,就遭遇尴尬

  碳交易在我国起步较晚。2011年,国家发改委同意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湖北、重庆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深圳率先启动试点,而在当年,包括深圳在内,还有北京、广东、天津、上海等5个试点省市,均启动了碳交易,这一年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碳交易元年。今年,除湖北、重庆两地相继开启试点之外,前5个试点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都经历了首次企业履约。
  所谓履约,针对的是碳配额,基于审核机构对控排企业进行审核,将其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所获得的配额进行比较,配额有剩余者可以出售配额获利或者留到下一年使用,超排企业则必须在市场上买碳,从而使各企业实际排放总量不超过配额。
  在各个交易所的试点交易管理办法中,都对企业的履约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上海和深圳都将6月30日作为首个履约期的最后期限。然而,在实际履约中,除上海与深圳,其余3个试点的履约期均向后推迟了。北京从原定的6月15日推迟到6月27日,广东则将履约期限从6月20日推到7月15日。天津更是先后两次推迟履约期,先是从原定的5月31日推迟到7月10日,后又延期至7月25日。
  履约期限一拖再拖,个别地区还动用了节能督查大队强制企业去履约,5个试点中仅有上海100%履约,其余市场均有企业未能按期履约。
  而那些即使是按期屡了约的企业,大多也只是“临阵磨枪”。从上海市场来看,仅6月11日,上海碳市场成交量达到29万吨,成交额近1200万元。紧接着6月12日,上海碳市场SHEA13(2013年配额)单品种挂牌成交19.9万吨,成交额也接近800万元。仅仅这两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上海碳交易市场自去年11月26日启动以来的近半年成交总额。无独有偶,根据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公开数据计算,天津2013年碳配额共交易约105.7万吨,其中有89.4万吨是在不到两个月的履约期内成交的,占总成交量的近60%; 截至6月30日,深圳交易碳配额约152万吨,其中有107万吨是在6月9日至6月30日内完成的,占比超过七成。
  临阵磨枪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性还不够。“到了履约期,大家才知道自己的配额多了还是少了,有缺口的便开始大量的购买行为。”而平日里的碳市场,就很冷清,还时常出现“零交易”。
  冷热不均,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能真正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格。

  就像证券市场,
  碳资产管理也需要专业选手

  对于国内碳市场首个履约期遭遇的种种尴尬,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整个市场的碳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碳资产管理机制的缺失。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陈晓燕透露,在对企业碳管理的了解中发现,不少企业并未配备专员负责碳配额管理,更不要说专业的碳资产管理了。碳资产管理意识的缺失,不但影响企业对碳资产价值以及减排成本的评估,最终也会在投资决策和预算制定方面影响整个公司。
  “碳配额交易,似乎更是相关管理部门对企业碳排放情况的摸底。在这一年试点中,大多数企业自身并没有太多的动力,而且也没有这个专业能力,去管理好碳资产。”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锋告诉记者,国内碳市场交易分为两种,一是目前已经在试点的碳排放配额交易,企业获取初始配额的成本很低,大部分试点地区包括上海都是免费的,这些企业只要能在配额之内完成排放,也就没有太多动力去进行碳资产的主动管理。
  另一种则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更多基于企业和市场参与者自主自愿,对碳减排量进行核证后也可以进入到市场流通。这一种碳交易具备更多主动性。只是目前尚没有开始,相关管理部门正在大力推进,“听说目前已经批了49个项目,估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可开展”。
  碳资产管理为何需要专业选手?在钱锋看来“很好理解”,比如企业什么时候该买碳了,买多少,然后又用什么样的价格,选择在哪个时点卖掉,专业的策划和分析,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正如证券等投资市场一样。即使在碳配额交易市场,如果企业能够提前对自身的碳排放量及时盘查,随时掌握自己的排放量,一定不会在履约期遭遇尴尬。而且,有了主动管理,企业还能在实现节能减排同时,收获更多市场效益。
  我国碳市场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市场,未来市场必然会拥有更丰富的交易品种和更多元的交易方式。到那个时候,专业的碳资产管理,一定会更加的不可或缺。

  千亿元新兴市场“蛋糕”,谁能分享

  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将超过石油市场,达到3.5万亿美元。而在国内,即便是刚刚起步,市场前景也不可小觑。随着“十三五”期间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一个预计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的庞大新兴市场将浮出水面。与这一个碳交易大市场标配的碳资产管理,也必然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这块“蛋糕”谁能分享?业内人士强调,未来碳市场构建,离不开一批专业化的碳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
  目前,专业机构的身影已经闪现。主要有三类:一是对碳资产和碳金融业务较早介入的银行机构; 二是隶属于大企业集团的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三是证券、基金等纯投资类机构,比如部分大型券商机构就已开始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或者筹备碳资产投资基金计划等。
  逐入这一片新蓝海,这些专业机构如何作为?以置信碳资产为例,这是国家电网旗下的第一家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其参与碳市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为集团下属相关企业进行排放量的摸底和盘查,并为其进行相关规划,如结合新能源企业项目,为他们采购CCER或者碳配额,进行碳资产管理;二是参与碳市场交易,同时结合各地碳交易试点城市不同的管理办法,为企业做碳资产规划或咨询,进行低成本采购或高价格售卖,实现利益最大化;三是课题研究;四则涉足城市、社区乃至行业等低碳或节能减排方案的规划设计等。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政策允许及交易市场放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将会源源不断涌入市场。而随着市场的开发,碳金融的发展,碳金融产品的增加,这些专业机构还可以参与更多的业务领域,如碳期货、碳指数交易,等等。钱锋还有一个观点:碳资产管理公司要做碳市场的“券商”,未来专业机构还可以代理碳市场投资者开户等各项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30日,置信碳指数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发布。这是有专业机构研究开发的我国首个反映碳交易市场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数,这为未来的碳指数产品提供依据。不仅如此,置信碳资产日前还推出了首个综合性碳交易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可方便找到目前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准入要求、开户流程及交易规则等等。诸如置信碳资产的种种举措,机构们对于未来市场的布局,早已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