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李煜词的评价 江运鸿

 jjm123000 2014-09-07

按:1、南唐后主李煜,用他的词,形象地、生动地、真实地、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自己的一生。作为天才的词人,后人在肯定他的词在词坛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的同时,也饱受各时期不同人物,特别是诗人、词人的评论。这种评论的延续和深化,无疑对认识历史,促进祖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中的词的创作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本篇《我对李煜词的评价》,是江运鸿先生作于一九七一年的评论文章。

    3、诗人江运鸿先生,在浩如烟海的诗词创作中,词的创作占了很大一部分。例如:词的专集,就有《流亡词》、《伉丽词》、《断肠词》等,《孤萍一叶》的每篇篇首都以词作为引导和概括;其它集子中也不乏词作。因此,作为后辈词人,对前辈词人的看法和点评,虽是一家之言,也确实值得一读。

    4、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创作将不是所谓精英的专利。它也为诗词爱好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用武之地,相信被压迫最重,受苦难最深的他们,将会发扬《国际歌》、《榜样戏》、烈士诗文、红歌的革命传统,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反映自身感受,梦想追求的优秀作品来。

    5、为便于大家阅读,本篇中诗词部分以其它颜色加以区别。

    6、因整理者水平所限,错别字及标点符号错误在所难免,待今后更正。

                                                                                        海边礁石


 
 


      作家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出版了“文学遗产编辑部”所编《李煜词讨论集》。有教授,有作家,有读者。通过座谈会进行集体讨论的,有北京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教研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教研室,有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组,有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组,有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古典文学组。讨论的中心课题,应该是通过对李煜词的讨论,解决如何批判地接受祖国文学遗产的问题。参加讨论的作家、读者、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为了多找理论根据,翻阅了五代十国历史,看了一些古典文学书籍。但是,在讨论中存在三种偏向:

      第一种偏向是,根据李煜的历史背景,带着个人的思想框框,作了一些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分析。

      第二种偏向是,割断历史,单纯用现在的观点,去看待李煜及其作品。

      第三种偏向是,只肯定李煜词的艺术性而否定李煜词的思想性。即使有人想从李煜词中找出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够统一的东西,但仍游移于肯定与否定之间,得不出明确的结论。具体说来,又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较高地评价李煜的作品,搬出一些李昇、李煜的善政,把李煜说成是一个好皇帝,是受南唐人民爱戴的,因而,他的作品,是有人民性与爱国主义思想的。

      二是因为不敢过高地评价李煜的作品,搬出一些有关李璟、李煜在政治上的错误措施,在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把李煜说得一无是处,因而他的作品谈不上人民性与爱国主义思想。

      三是不管李煜的具体情况如何,反正他是一个封建小皇帝,他所过的罪恶的剥削生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和死亡的基础之上的。他亡了国,作了北宋的臣虜,是不值得惋惜的。因而他的作品,只能是反映他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南唐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没有共同之处的。因而他的作品,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四是李煜留恋的是个人享乐的宫廷生活,热爱的是统治人民的故国——南唐,他的作品既没有人民性。但由于他“无殃兆彝伦淫虐之巨慝”(王夫之读通鉴论),所以,他的作品也不是反人民的。

      我本想将讨论中的分歧意见,过细地作一番比较,但是,越看越糢糊,只得看一两遍了事。

      现在,我想谈谈自己对李煜词的看法。我认为李煜词的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较高价值的。在未评价李煜词之前,我们应当对李煜这个人进行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李煜的一生是充满着思想矛盾的。二十五岁以前,是在他的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中过着苦闷生活。当时,他对南唐的政治既无权过问,也就不闻不问。事实上,他作为李璟的第六子,不会设想南唐的政权,将来会由他掌握。问不问政治,与他个人的关系不大。在那个时期,唯一使他获得安慰的是昭惠后。除了闭门读书之外,只有把整个身心倾注在与昭惠后的爱情和艺术的生活里面。文献太子死后,李煜得封为吴王,并以尚书全知政事居于东宫。但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李煜对南唐的具体情况,缺乏实际了解。同时,又有他的父亲李璟统治一切。李煜除了开“崇文馆”招集有才华的学士共同讨论诗词经籍之外,仍然不太过问政治,很可能有些依赖思想。元宗(李璟)死后,李煜以太子身份嗣位于金陵。从此,他对国事的感受,与以往完全不同。过去过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式的太少爷生活,现在整个南唐的重担,压在自己的肩上,要想的要做的事就多起来了。他嗣位之后,着重考虑了两件国家大事,那就是御外侮与修内政的问题。在御外侮方面,就是如何保卫南唐,不受北宋的侵犯。但是,这个问题,使李煜伤尽脑筋,还是束手无策。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吗,北宋知道了,一定会把侵略矛头,转向南唐,反而加速南唐的灭亡。不准备战争吗,北宋打来了,就只能坐以待毙。为了在缓和矛盾的同时,作好保家卫国的准备。于是,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宋史,四七八)人家说,李煜酷好浮屠,荒废政事,我却认为是李煜“潜为战备”的一种掩蔽手法。不然的话,李煜为什么要用募兵的方式,募些人去当僧侣呢?不过,李煜的这种苦心孤诣,与他的愿望相反,在南唐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僧侣们并没有替他出生入死。他的“酷好浮屠”只能是一种消极悲观情绪的表现而已。在修内政方面,李煜知道父亲李璟的穷兵黩武,是想通过南中国的统一,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便抵抗北宋。但穷兵黩武的结果,不但没有使南唐富强起来,反而斵伤了祖父李昇所培育起来的国家元气。为了挽回这一损失,李煜采取了一些政治措施,但因“设施无渐,人不以为便”,和“卅县吏胥因以为奸”,以致有些措施,因行不通而作罢。特别使李煜产生抵触思想的是北宋得寸进尺的施加压力。北宋皇帝,一则曰:"天子今冬行柴燎之礼,国主宣往助祭"。再则曰:"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李煜知道去得了,回不来。不但不去,而且表示,"臣事大朝,冀全家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这说明李煜向北宋称臣进贡,是迫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不得不已。其实,他的内心是不甘屈服的。观其,宋使到了,他改服紫袍,宋使去了,他又穿上黄龙袍就是一个例证。但他毕竟无力抗拒,不得不使其弟李从善出使北宋。从善之被扣留,使李煜感到万分悲伤。因为在从善被扣的问题上,预感到南唐的灭亡为期不远。在此情况下,李煜的消极悲观情绪,日益严重,他甚至不想做这个小皇帝,而想做一个"花满渚,酒满壶,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渔父,或者从"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和"谁能役役尘中累"的心理状态下,想做一个僧侣。但是,祖父李昇,父亲李璟传给他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轻易地从他手中断送掉,于心不甘。这种尖锐的思想矛盾,使他想逃避现实也逃避不了。于是,罢了游燕,终浮沉于痛苦的深渊之中。南唐灭亡后,李煜成为宋室阶下囚虏,沦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他的思想矛盾发展到了绝望的地步。

      总的来说,李煜虽然是一个封建小皇帝,但根据他的一贯表现,还算得上是一个坦率的人,一个宽厚的人。他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有卓越的艺术天才。他不狡猾,不狠毒,也不頺废。他虽然不算从善如流,但能纳諌。即使不采纳,也不加罪于人。潘佑、李平的忠諌,李煜不听,是因为涉及与北宋有利害冲突的问题,是一些不能急于求成的问题。潘、李之死,是自杀,不是赐死。后来,李煜当着徐铉说出悔杀潘、李之事,是一旦归为臣虏之后,对往事的追悔,和痛心的自责。李煜对徐铉丧失警惕,不能说明他的傻,只能说明他平日待人宽厚,以致把宋太宗派来试探他的徐铉,仍然能够作为同情他的南唐旧臣看待。南唐传到李煜继位的时候,已经是,外则”强敌压境,内则“帑庾空竭“。为什么会空竭呢?一方面说明李璟始则穷兵黩武,继则向北宋称臣进贡。再加上李煜的”量珠聘妓,纫彩维艘”(陆游,南唐书十六),迷信浮屠,大修佛寺,造成了无法估算的浪费损失。但同时,也说明李煜并不因为帑庾空竭而加重人民的负担。由于李煜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到南唐亡国时,他的年龄还只有三十八岁,对于政治、经济、军事,都缺乏实际经验。因此,李煜毕竟不是一个政治家,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是一个没有脱离书生气的文人,甚至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

       至于李煜的作品,根据我个人的看法,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紧密地结合着的。有人说,李煜的词,思想性差,艺术性强。意思是说,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我认为,艺术性是表达思想性的一种手段。艺术性越强,越能说明思想内容的丰富。决不能因为李煜是一个封建小皇帝,就否定他的思想性,把他的艺术性说成是与思想性不相适应的东西。我们对李煜的作品,不能从他有没有人民性与爱国主义思想,来估价他的思想性。只能说李煜词的思想性,在于他能够自然地流露自己的至性真情,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如果要求李煜丢掉自己熟悉的事物不写,而去写他缺乏亲身体验的民间疾苦,那就等于要求李煜只讲漂亮话,不说老实话,那怎么行呢?不真实的作品,又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我认为李煜词的思想性,不在于有没有人民性,不在于有没有爱国主义思想,而在于真实不真实。在于能不能如实地暴露自己的阶级本质和腐朽生活,在于能不能从囚禁生活中概括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

      李煜词的艺术性,参加讨论的人无可否认地作了较高的评价。我认为李煜词的艺术特点,在于朴素,真实,生动,深刻,清新,精练,自然圆润。其中,有的写得水到渠成,天衣无缝。有的写得有血有泪,感人至深。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并评定李煜的词为“神秀”。就是因为李煜词具备了以上的艺术特点,扫除了《花间集》一类的雕琢堆砌,崇尚浮华纤巧的弊病,在词学上是一大发展。如果就词论词,还有其独到之处。

      从李煜与昭惠后的感情来说,既然昭惠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唯无滞音,笔无定思”(陆游,南唐书),就能使李煜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享受。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縐。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簫鼓奏。 — 浣溪沙—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 玉楼春—

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喜迁莺—

凤簫吹断水云闲,重按宽裳歌遍彻。   —玉楼春—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玉楼春—

      上面这些词句,主要是李煜与昭惠后共同生活中的花花絮絮。其中,可能包括小周后,甚至量珠聘妓的情况,也概括在内。由于李煜对昭惠后的热爱眷恋,昭惠后病重,李煜亲侍汤药,累朝不离。昭惠后死后,李煜悲痛万分。写出了: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李煜少子仲宣与周后相继去世。)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的挽词,以及: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栏惆怅人谁念,不觉潜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恣,佳节緾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的挽诗。由此所引起的对于旧情的追忆,在李煜词里也写了不少。如: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溺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临江仙—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怠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暂时开。  绿窗冷静芳香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矇眬入梦来。—采桑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长相思—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谢新恩—

      等等,都表达了李煜与昭惠后的深厚感情。有人说:李煜在夫妻男女关系上,他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是,认真严肃,一往情深的。但又有人认为李煜对待女性,并没有真挚的爱情。如果是一个真挚爱人的人,就不会在昭惠后卧病的时候,把她的妹妹当作天真的玩物。这种说法,是脱离实际的道学先生的说法。从唐以来,一夫多妻的情况非常普遍,上自帝王,中至士大夫,下至富商大贾,多以声色自娱。作为一个封建小皇帝的李煜,即使左拥右抱,或喜新厌旧,都不足为怪,何况李煜的爱情并不滥用。他爱上小周后之后,并没有冲淡他与昭惠后的伉俪情深。而且为了避免影响,一直不敢公开地和小周后接近,并在昭惠后死后三年,才立小周后为继室。这说明李煜在处理夫妻与男女的关系上并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封建小皇帝而有所特殊。人家说,李煜前期是荒淫皇帝,这点我不否定,但同时,我认为李煜前期的私生活,还是比较检点的,从李煜与小周后的关系来看: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花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云雨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菩萨蛮—

      这阕词说明小周后首先爱上了李煜。在宴会歌舞的场合中,不能用语言表情,只能用眉目传情。“眼色暗相钩”一个“暗”字。说明小周后为恐别人注意,不敢呆呆地望着,只能有意无意地将眼色飞过来。一个“相”字“钩”字,说明双方已经心领神会,正在眉来眼去地互相钩搭。“ 秋波横欲流”用一个“横”字,一个“流”字,就把“ 相钩搭”三个字描写得神情活现,跃跃纸上。但是,罢宴之后,小周后深居绣户,李煜未便吐露内心的倾慕,只有在春梦中迷恋而已。有人说:“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在表情上是醜的,在词句上是美的,现在不需要这样的表情。我认为,需不需要这样的表情,是一回事,但不能否定现在男女之间,没有这样的表情,不过,没有人用美妙的词句刻画出来而已。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菩萨蛮—

      这阕词是小周后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主动地,大胆地,同时又是小心地,畏劫地去和李煜幽会。在这阕词内,李煜把小周后的内心活动,和行止举动,描写得生动活跃,惹人怜爱。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是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更漏子—

      这阕词是小周后和李煜发生恋爱关系之后,因为父母的管教,以致,奴为出来难,尽量找机会,也只能是花里暂时相见,在短暂的欢聚之中,虽然你怜我爱,一往情深,但是,小周后为什么主动地,偷偷摸摸地要找机会和李煜欢聚,李煜又为什么深情地接受小周后之爱,彼此似乎说不出所以然,于是产生“此情须问天”的感觉。但欢聚毕竟是暂时的。别后思量,还是“蜡泪成堆,寒衾独拥”。其实,两人心意,心照不宣,此情何须问天。象李煜这样,生有奇表,少有才华,小周后爱他,是很自然的。象小周后这样天真烂漫,秀外慧中,李煜接受她的爱,也是很自然的。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云鬓乱,晚妆殘,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筍懒,为谁和泪倚栏杆。—捣練子—

      这阕词是小周后不能与李煜朝夕共处,以致夜不成寐,连鬓发乱了,也懒梳得,无可奈何地斜倚栏杆,流着相思的热泪。甚至感到,“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此外:

双鬟不整云焦顇,纱窗醉梦中。—相思苦—

瓊窗春断双娥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诉流。—采桑子—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都是小周后与李煜在不能经常亲近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在这些词里面,李煜不表现自己,而深挖小周后的心理状态。这说明李煜有异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因为刻画了小周后,就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熔化在小周后的血液之中了。同时,在这些词句内,概括了封建社会富贵人家的女性所共有的心理状态,也概括了男女间悲欢离合的特殊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是李煜的词,就很难断定词句中的女主人是小周后这样的人物。

      昭惠后死后,李煜没有急急地立小周后为继室。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不公开到半公开。亲近的机会就多一些。李煜在追念昭惠后的过程中,免不得要从小周后身上获得精神安慰。

云鬓裁新绿。  —南歌子—

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长相思— 

      就是这一时期出现在李煜心目中的小周后的丽影。由于李煜与小周后的爱情有他的特殊性,他们之间的关系几乎超脱了封建小皇帝和皇后的关系,而变成了封建社会里的才子与佳人的关系。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

      (有人说,此词系欧阳修的作品,我这里仍然作为李煜的词来分析)

      这阕词是李煜与小周后在忘乎所以的打情骂俏。一方面,说明李煜与小周后不是以皇帝与皇后的恣态出現,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李煜见到小周后,更加想念昭惠后。小周后为了引起李煜破涕为笑,才有这种娇痴的举动。可以说,李煜与昭惠后相处时,彼此都显得庄重一些,李煜与小周后相处时,彼此都显得随便一些。这不是我的想像,而是李煜词中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

      从李煜与他弟弟李从善的关系来说,他们兄弟间的骨肉之情是很深厚的。李从善之被北宋扣留,是使李煜深深感到忧郁和悲哀的。“履霜坚冰至”,从善被扣,就是南唐灭亡的预兆。陆游,南唐书:记从善入朝事云:“后主闻命,手疏求从善归国,太祖不许。……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由是游燕,多罢不讲” 。这种情况,在他的词句中,还有如下的反映: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嗈嗈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谢新恩—

      后来,从善来了信。有人说,李煜既没有打败宋军的力量,就应听从他兄弟李从善来信的忠告,毅然抛弃苟且偷安的幻想,以人民利益为重,随着宋使入京。我认为,李煜不听从善的忠告,是因为李煜与李从善的地位不同,作为南唐的后主,是不能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轻易地送与北宋的。李煜已经表示过:“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这说明李煜已作了与南唐共存亡的思想准备。同时,李从善的来信,是在北宋的威脅下写的。是李煜所能理解到的。当然,南唐的“家国阴阴,如日将暮,李煜已经预感到了。但是,势逼处此,有什么办法呢?

      南唐亡国后,李煜开始了后四年的被囚禁和初具屈辱的生活。宋太祖见面时,常常用飞言冷语进行讥刺,使李煜处在非常难堪的境地。从此,李煜的思想感情,也就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起了显著的变化。当李煜离开金陵在北上途中,就痛心地写了一首七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宛宫围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江南是指他的国都金陵,江北是指他的故乡徐州。三十年是从李璟继位时算起,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诗中只说兄弟四人,因为长兄弘冀已死,弟弟从善已被北宋扣留,可能还死了一个哥哥。所谓兄弟四人三百口,是宋太祖怕他们家里的人阴谋复国,一个也不让他们留在金陵。这时候,一家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有着无限的共同的国破家亡之感。不堪闲坐细思量,是说所想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往事是不堪回忆的,今后的生活,又是不堪设想的。稍微想一下就是愁千片,泪万行。怎么能够过细地想下去呢?李煜的诗比他的词差得天远,但这首诗,却是他所有诗句中最好的一首。好就好在真实、深刻、沉痛。

      李煜被囚禁后,在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给旧宫人书)的生活环境中,所写的词句较多,这时候的词,可说是痛苦的回忆,血泪的结晶。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这阕词用梦中与醒后的情景对比,把自己的痛苦心情写到了灵魂深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说梦中仍然过着欢乐的宫庭生活,不知道南唐已经灭亡,自己已被北宋囚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说醒来之后,与梦中情景完全相反,在落花有恨,流水无情,青春已逝,时不再来的感触下,他想起了创业的祖父李昇,想起了守业的父亲李璟,想起了香消玉陨的昭惠后,想起了南唐的一切,越想越觉得一在天上,一在人间。一在天堂,一在地狱。这些想象分明是靠着栏杆,透过一望无际的江山而想象到的,但在独自莫凭阑的词句里,偏要用上一个莫字,这就加深了别时容易见时难的痛苦心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

      这阕词,一开头就是多少恨,接着写昨夜梦魂中的情景,不但与恨字无关,而且感到十分满意,感到非常自豪。由于这个梦与被囚禁的生活适得其反,就在内心世界加深了恨的程度。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上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煞看花人。—望红梅—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望红梅—

      这些词句极力描写江南在春秋两季的情景是如何如何的好。对比自己在囚禁中的生活,就有难言之痛了。

多少泪,沾袖复横頣。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望江南—

      上面的词,根本不写愁恨,实际是满怀愁恨。这里则将痛苦中的情景刻画出来了。据陆游《避暑漫钞》  中记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看来,李煜命故妓作乐,是故意摆南唐小皇帝的架子。在李煜来说,苦中作乐,无非是用作茧自缚,饮鸩止渴的方式来麻醉自己。从这阕词所反映的,李煜已经不再作乐,连凤笙也休吹了。这又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作为有文学艺术天才的李煜来说,三年多的囚禁生活,是难以忍受的。开始一个时期,他对往事的描写,只限于宫庭生活,没有明显地提到南唐的政治经济。这是因为他在宋太祖宋太宗的卧塌之下,不得不顾虑自己的后果。以致,“无语枕频欹”,“凭栏半日独无言。”但日子愈久,痛苦愈深。反正是绝望,不如横下一条心,把生死置之度外。在这个时候,白天黑夜,行止坐卧,都像燕宿危巢,鱼游沸鼎。于是,“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三台令)。“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乌夜啼)。“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因而深感“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心违”(浣溪沙)。以致十分明显地写出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这阕词,从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看来,就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只是朱颜改”,改成了什么样子呢,改成了“心事数茎白发”(开元乐)。正因为这样,对自己的往事想得很多。深感“新愁往恨何穷”。有多少愁呢?结尾用问答的语气,把愁比作一江春水。这个比喻,在词句上,较之杜甫诗,“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美丽得多,沉痛得多。因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向金陵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是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的。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倦,终日谁来?     金剑己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这阕词第一、二句想的是“人间没个安排处”的往事。用往事对比现在,则是“藓侵苔”,“帘不捲”。  为什么有这样凄凉情景?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居则春殿嫔娥鱼贯列”,出则“车如流水马如龙”,而是整天没有人来看他一眼。想起自己继位之初,本想振奋精神,有所作为,可是“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一切都与自己的愿望相反。秦淮河边的玉楼瑶殿,到现在只有在晚凉之时,月明之夜,形成空想而已。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菩萨蛮—

      这阕词是说,愁恨人所共有,惟独自己的愁恨与众不同。因为自己已失去了可爱的故国,除了梦游江南之外,再也休想回到故国去。过去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真是春风得意。现在过着囚徒生活,以致,“高楼谁与上”,又是何等孤独。睡着就做梦。醒后回思往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梦呢,那就不堪设想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穷?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这阕词是因为,“高楼谁与上”,而想念昭惠后或其它亲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他想这想那,想得很多。“淋风淅淅夜厌厌,小楼回首自纤纤”。“凭栏半是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都是对往事的回忆。特别写得露骨的是: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发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破阵子—

      马令《南唐书》说:“及其计穷势迫,身为亡虏,犹有故国之思,何大愚之不灵也若此”。我认为,马令的说法是不符合李煜的思想感情的。如果按照马令的思想规律,李煜只能像蜀汉后主那样,“此间乐,不思蜀了”。但是,李煜是不愿苟且偷生的,是要顽强地表现他自己的,要他不表现是不可能的。

      以上词句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谈起,我也分不清时间的先后,但我想,都是李煜被北宋囚禁之后写的。从这些词句看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李煜对自己囚禁后所过的痛苦生活,只写情景,不列举具体事例。而对于过去在南唐做小皇帝的享乐生活,既具体地写,又概括地写。这是因为他着重回忆往事,并把往事写得踌躇满志,想以此来冲淡不堪设想的现实与未来。这种写法,正是把他的处境和难堪,写到了深处。

      二、李煜被囚禁后,闭着眼睛就要做梦,这是很自然的。从以上词句中,就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昨夜梦魂中”,“闲梦远”,“故国梦重归”,“还如一梦中”,此外,还有,“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转烛飘蓬一梦归”,等等。但他的梦不是迷离惝恍的,而是历历在目的。在他被囚禁之后是做梦,在他做小皇帝时候是现实。他用梦中的往事,对比醒后的现实生活,正是深刻地反映了他被囚禁的痛苦和难堪。

     三、李煜在词句内虽然写了一些“愁”、“恨”、“哀”、“泪”、“醉”、“梦”、、“销魂”、“无奈”、“断肠”一类的字眼,但通读起来,只觉得满目的清词,丽句,不觉得他的頺废。因为他虽然处于绝望的境地,也写过“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了葬地有高原”的诗句,但他毕竟没有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生活。至于宋太宗赵匡义用牵机菜毒死李煜,那是另一回事。所以,他的词虽然反映了绝望者的悲哀,但还是有生气的,不是阴森森的。

     四、李煜词有很多内容,概括了地位不同而遭遇相同的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有人说:南唐亡国后李煜想的是“兄弟四人三百口”。想的是,“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想的是,“雕阑玉砌应犹在”。想的是,“想得玉楼瑶殿影”。想的是,“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想的是,“船上管弦江面绿,滿城飞絮混轻尘”。想的是,“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唯独没有想到南唐人民。当李煜被毒死时,凶问至江南,父老多有巷哭者。这个父老只能是士绅,而不是人民。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相对地看问题。而是绝对地看问题。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人民的压迫剝削,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的,应当肯定李煜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罪恶,但压迫与剥削有轻重程度的不同,在具体分析时,也应该有所区别。从吴杨行密完全据有淮南,到南唐李昇逝世,四五十年间,江南人民的生活,是安定的。到李煜在位的十五年,也是安定的。当北方,田园荒芜,一望千里,不见人烟时,不仅被李昇收容的北方人民有感受,同时,也给南方人民带来一个南方比北方好的印象。当李煜继位后,蠲赋息役以裕民力,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时,南唐人民也不会毫无感受。在封建社会的人民,特别是在藩镇割据混战局面,使社会陷入极度混乱状况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人民的最低要求是安定,是安居乐业,安土重迁。既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南唐人民的生活比北方安定,而北宋统一中国之后,又没有减轻江南人民的生活负担,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重。怎能说李煜没有想到南唐人民,而南唐人民对李煜的被毒死,竟无动于衷呢?当然,像李昇所说,百姓皆父母所生,安用争城广地,使之肝脑异处,膏涂草野。这样的话,在李煜的词里看不到,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几曾识干戈”。不能不说没有涉及南唐人民。否则,南唐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谓风阁龙楼,雕栏玉砌,也都是蜃楼海市,虚无飘渺的了。有人说:“几曾识干戈”只能说明李煜自己在凤阁龙楼过着荒淫奢侈生话,没有亲身受到战祸的影响。这种说法显然是抛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内的人民在较长时期所过的安定生活。尽管李煜过的是宫庭生活,接触的是皇后,宫娥以至僧侣,却没有直接到民间访贫问苦,但他从来不会否定,三千里地山河内的人民不是他统治下的人民。他在诗词中写他所熟悉的,习惯的东西,而不写陌生的,缺乏感受的东西,甚至在他被囚禁之后,连僧侣也不写,这正说明他写的是真实生活,真实思想,没有半点虚假。(只有渔父词不真实。)也说明"酷好浮屠"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在位时的一种消极的,无可奈何的精神寄托。有人说:李煜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又有佛家逃避现实的思想,这正说明李煜内心的矛盾。不过,他的佛家思想,仅仅在几首不太高明的诗句里面反映了消极悲观情绪。在他的词句里面,根本看不到一点迹象。据陆游《避暑漫钞》中记载:……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其实李煜之被毒死,在于他继位时,早就不甘臣事北宋。当李煜至宋时,宋太祖封他为违命候,就给他扣上了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帽子。宋太宗更是一个猜忌多疑的人,他本人就有斧声烛影之嫌。在他的卧榻之下,不容李煜鼾睡,是可想而知的。李煜眷恋故国的词句,只是宋太宗、要毒死他的一种藉口而已。

      综上所述,李煜作为一个词人,是杰出的,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而有这样的才华,也是少见的。我们对李煜词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我们需要批判的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的东西,而需要接受的则是对于词的发展提高有着美学价值和在思想感情上能够引起人们同情与共鸣的东西。所有这些,就是我对于李煜及其作品的粗浅的看法,可能有很多主观臆断之处,请阅者批评指正。

                         庚戌七月廿七曰完稿。这是我在消暑中的写作。每                   天晚上,人家在外面乘凉,我却坐在灯下,一边挥汗,一边挥                   毫,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写完之后,戏题一绝于后:

               

                挥毫挥汗写文章,

               青眼还须有热肠。 

               一卷清词无定论,

               谁知李煜爱南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