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一段红色历史再受关注 抗日史上有支不屈的锡流

 红豆居士 2014-09-07


无锡一段红色历史再受关注 抗日史上有支不屈的锡流

2014-09-03 11:13无锡新传媒网-无锡

  1937年8月,由原无锡学社骨干组成的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队到无锡城乡各地进行巡回宣传演出,他们后大都参加了“锡流”。图为宣传队分别在城中公园、荣巷等地演出。

  今年是抗战胜利69周年,在无锡,一段骄傲的“红色历史”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

  在抗日战争初期,无锡活跃着这样一个团体—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这是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沦陷前夕,一批爱国知识青年,在中共地下党员带领下撤离无锡,向内陆转移。他们在长途“流亡”过程中,宣传抗日救亡,同时寻找党的组织。“锡流”成员经过锻炼,后来都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6名部省级干部和近30名厅局级干部,这在全国少见。

  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富耀南介绍,抗战爆发后,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会于1937年7月26日首先成立,由李伯敏、陈佩三、钱秋苇(钱敏)、王新、顾循、蔡翔云等常务理事组成,短短时间团结了各阶层人士200多人,抗日气氛搞得热烈。9月初,又联合其他几个青年抗日团体改组为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团(简称“锡青抗”)。随着后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昆山、苏州相继沦陷,锡城不断听到炮火声。在此危急情势下,为保存革命力量,更好地投入抗日斗争,吴志明任书记的中共无锡支部决定组织爱国青年撤离无锡。于是,就在11月25日无锡沦陷前夕,“锡青抗”一行七八十人,分头到锡西北的陆区桥小学集中,准备前往溧阳打游击。后来,鉴于日军包围了溧阳,无锡的救亡青年在溧阳县的周城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并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到武汉向中共长江局报到。

  “锡流”千里行,对于征途中的磨难重重,1922年出生的程兰芬,多年后在回忆“锡流”始末时依然记忆深刻。她当年15岁,是队伍中最小的,撤退时,每人除领到一件夹棉背心和一块毛巾以及少量绒毯外,还在“后援会”拿到一部分现款和金银首饰,以备全体队员在途中生活之用。领导怕仅有的财物失散或遭抢劫,就把首饰分给女同志收藏。在流亡途中,吃饭是个大难题,当时每人一天两餐,菜金3分,但因路过的村镇几乎空无人烟,粮菜极难买到,加上敌机频繁骚扰,往往只能以半生的粥饭糊口,弄点生萝卜和山芋啃啃。晚上常找几个破庙或者学校,几人合一条毯子席地而睡,至于交通工具,基本靠步行。在进发南昌的过程中,一路遭遇敌机的狂轰滥炸,计划搭乘的一艘大轮船炸沉了,只能沿江步行,一路走走躲躲。在铜陵县的大通,队伍弄到了一条较大的木帆船,行到九江,突然刮起大风,水面波涛汹涌,犹如猛兽扑向船舷,激起的浪花溅进舱内,大家端坐不能动,每个人的肚子又都咕咕作响。不知谁弄来几条臭咸鱼,递给坐在船上的同志,连汤带水煮了一锅,一碗碗传给各人。多日没有尝到鱼味的众人吃得可香了。程兰芬年纪最小,大家都照顾她,她一偏头,就有同志把鱼块放进她的碗,这一场景,多年后始终在她头脑里萦绕。“锡流”的出现,给当时的南昌城带来生机,当时的国民党报纸也用大幅标题报道了“锡流”活动情况,全国各界救国会领导人罗琼还来到他们的住处江西中学,做了抗日形势报告。

  据了解,当队伍到达芜湖后,因计划搭乘的英国商船被日军飞机炸沉,全队去武汉的计划受挫。根据这个突发情况,团领导孙克定等调整计划,全队一分为二,小部分仍按原定计划待机去武汉,大部分改去南昌。两支队伍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分别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四军南昌办事处接上了关系,并按组织的决定参加各地的抗日工作。他们多数人先后找到了党的组织,有的在外埠,有的后来又回到家乡无锡,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继续奋斗。

  无锡史志办有关专家介绍,“锡流”的历史,是无锡抗战史和青年运动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无锡就涌现出无锡县学生抗日救国会、无锡学社、无锡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等爱国社团组织,这些正是产生“锡流”的深厚土壤。“锡流”成员经过锻炼,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无锡市史志办公室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征编出版了《锡流》一书,为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文集,充实、填补了无锡地方党史、抗战史和青年运动史上一段极为珍贵的史料。(记者/周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