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玛洛什甜美融化在舌尖 俄罗斯味道凝固在塔城

 爱大象 2014-09-08

玛洛什甜美融化在舌尖 俄罗斯味道凝固在塔城

2010-10-20 来源:乌鲁木齐在线

  塔城有一个比较阳刚的名字,但它的味道,却是甜美温婉的。这甜美,来自于临街店面里的一碗玛洛什(冰激凌),来自于路边树荫下的一杯酸梅汤或格瓦斯,来自于烘烤店里刚刚涂了玛林(红莓)酱的列巴。这些味道,本不是塔城原有的,却在多年的氤氲融合里,与塔城的街巷,与塔城人的生活交融在一起———这来自俄罗斯的味道,如今已成为塔城独有的味道标识。

  九月出差,又回到塔城,市区里似乎空气中都飘着香甜味。寻街走巷,我终于重尝念叨了千百遍的俄罗斯味道,也唤起了很多年少记忆。

  制作好的玛洛什呈扁平的方块状。

  玛洛什先被切成片状。

  被切成小块的玛洛什需要放置在铁筒里冷藏。

  阳光下,甜蜜的玛洛什上霜花在闪烁。

  玛洛什

  塔城的美食名片

  “玛洛什”是俄语“冰激凌”之意,工艺最早是由19世纪末俄罗斯人通过通商交流,从故乡带到塔城市的,而塔城又盛产优质牛奶,传统工艺加优质原料,美味玛洛什便成为塔城的美食名片了。

  在塔城市杜别克街迎宾冷饮店中的玛洛什最为知名。店面不大,店主孙玉兰老人年届六旬,俄罗斯族,鼻梁挺阔、大眼睛,面容和善。我去时,天气还算暖和,谈话间老人仍不停地揉搓着膝关节,老人有严重的风湿。

  同孙玉兰老人一样,目前塔城五十岁以上的俄罗斯族多是“华父俄母”混血,因此跟了父姓。素有“塔城通”之称的原塔城地区史志办编审蔺茂奎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沙俄在远东作战,为了修筑铁路招募了大批华工,他们来自东北、山东和河北等地。因当地生活条件好于家乡,不少华工留在了当地,并娶了俄罗斯姑娘为妻。上世纪30年代,日本在东北势力扩大,实施“清边”政策,中国与当时的苏俄达成协议,塔城可接收华侨,大批华侨远足借道塔城回国,其中不少人留在了塔城。

  “我的玛洛什采用最好的纯牛奶、鸡蛋和砂糖做成,工艺是母亲教的。”她说,即便在最艰苦的岁月,塔城的俄罗斯族也会凑些原料,在节日时做玛洛什,邀请亲友一同品尝代代相传的老味道。

  因为这家的玛洛什太好吃了,本地人来买总是按公斤称,十八元一公斤,或买回家中全家凑起来一起用勺挖着吃,或切做小方块成为宴席上的一道开胃“甜点”,极受欢迎。孙玉兰老人自豪地说,还有人痴迷玛洛什的味道,买上十来公斤,放在便携冰箱里,坐飞机带到内陆呢。夏天来吃玛洛什,要排队等位,而冬季吃火锅,来份玛洛什更是绝配。如有外地朋友来,塔城人必定领来小店中,各上一碗玛洛什。口中甜蜜清香,聊着聊着,朋友情谊更深

  厚,又或一笔大生意就谈成了。

  我点了一碗玛洛什和一杯酸梅汤,一人静静地品。我吃得很慢,那暖黄色小雪山端到眼前,很是诱人,入口奶香浓郁,绵软鲜滑爽口,滋味清甜,童年味道又回来了!20年前,水果冰棍5分,奶油冰棍1毛,而玛洛什风味的塔城雪糕3毛,不啻为天价。它外层包着油纸,比奶油冰棍也宽一点,由于全牛奶制作,塔城雪糕十分软,夏天舍不得吃,一点点嗍着,稍慢一点它就融化到手上或滴到地上了,让人懊悔半天。

  据我所知,俄罗斯族爱吃玛洛什,几乎成了一种饮食习惯。稍微正式点的晚餐上,玛洛什是必上的一道甜点,与列巴一样,女子也要从母亲那里学会做玛洛什的技艺。前两年,我的一位好友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州留学,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热衷于吃玛洛什。冬季,当地气温时常低至零下40摄氏度,路边书报亭模样的玛洛什店生意依然火爆。朋友说,那里玛洛什味道跟塔城的相近,奶味浓郁,只是甜味略重。

  在人们眼中,玛洛什是“塔城味道”的代表。如今,那种味道的塔城雪糕用纸盒包装已销售到乌鲁木齐,我曾兴奋地买了一堆回家,不知为何,虽有那个味儿,吃起来却是硬邦邦的,令人失望。看来,原味玛洛什还是要回塔城品尝了。

  虽然塔城也另有几家俄罗斯风味的冷饮店,兴许是原料和工艺的偏差,口味都不如迎宾冷饮店正宗,不受当地人推崇。当玛洛什还在口中回味时,孙玉兰老人告诉我,她因多年腿疾困扰,不想再经营这家冷饮店了。或许,将来想再品尝这正宗的“塔城味道”,只能用差强人意的盒装雪糕替代了。

原文地址:http://www./2816/cultruetraving/201010/t20101020_1424485.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