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青岛最美建筑(上)
2014-09-08 | 阅:  转:  |  分享 
  
洪深故居(1897—1914年)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他结合家庭遭遇及当时青岛的屈辱史
,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由当时的明星公司拍摄,由电影皇后胡蝶主演。沈从文故居(1931年)福山路3号沈
从文先生在青岛的短短两年间共完成传记、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数十篇。也许是青岛的碧水青山让沈从文先生忆起了自己的故乡湘西,在青岛,他的
代表作《边城》酝酿而成。闻一多故居(1930年)海洋大学内在青岛海洋大学校园西北角,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
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在花坛两侧还有两棵雪松,这便是闻一多故居,又称“一多楼”。1930年6月
,闻一多应聘来到青岛大学,任教授、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康有为故居(1899年)福山支路5号被誉为“康圣人”的大学问家康
有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鱼山东麓福山路5号。康有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岛,一次比一次住得长,最后也在青岛逝世,
墓就修在崂山。康有为的故居是前德国总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来青岛的时候租住的,他将逊帝溥仪赐题的“天游堂”的御匾悬于
宅内,并把宅院题为“天游园”。drm制于2014.8.25.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
青岛,简称青,别称胶,又被誉为琴岛和岛城。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青岛地区昔称胶澳,公元1891年(清光绪十
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欧式建筑群便随德国远东舰队司令
部设在青岛而落户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1898年3月,清政府签署《胶澳租界条约》,胶州湾畔的小渔村由此成为当时远
东最繁忙的建筑工地,并以自由港的身份被拉入到世界格局中,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近代由于德日美的统治使得
市区的民俗附带上了些许“舶来品”,传统风俗和西洋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和谐共存。青岛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清代书画名家高凤翰生于
胶州,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晚年定居青岛。国内诸多以海洋科学家为主的著名科学家荟萃青岛,近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化名人前往青岛观光游览、
定居或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国立山东大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在青岛的文化积淀遗留了大量各种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即便是老青岛人
也不完全了解,你们想了解吗?美国领事馆旧址(1912年)沂水路1号,美国领事馆是沂水路北侧最后建成的一栋德式洋房,也是沂水路上
早期德式建筑中没有塔楼的两个建筑之一(另一个是沂水路14号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旧址(1907年)沂水路14号,这也是沂水路
上著名的建筑,凑巧的是,这条路上的1号是美国领馆,而这条路最后的一个门牌号---14号却是英国领馆,一个把头,一个收尾。斯提克
否太宅第旧址沂水路5号迪德瑞希宅第旧址沂水路7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1899年)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初为德国高层官员
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营部大楼与总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属青岛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德国总督府
旧址(1903年)沂水路11号,为德国胶澳总督办公楼,故名“总督府”。建筑面积7123平方米,主体高20米。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
理,建筑平面呈凹字型。现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场所。德国领事馆旧址(1897年)青岛路1号,位于广西路拐角处
。该建筑最早是德国侨民的住宅。典型的欧陆风格建筑。二战时期,这里是青岛惟一的外国领事馆。后来,这里被孔子后裔购下,转赠市政府后,被
开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国际俱乐部旧址(1910年)中山路1号,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最南端与太平路的相接处。建
筑师为库尔特·罗克格,为德国青年派风格。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1934年)中山路68号,建筑师苏夏轩设计,公和兴营造厂承建。
入口处东向,花岗石嵌门窗套,简洁典雅立面中轴线式布局,采用虚实手法处理窗与墙面的变化。青岛商会旧址(1921年)中山路72
号,德国三段式建筑。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拉毛墙面,折坡屋顶。中轴线式布局,正门东向,两侧有翼门,花岗
石砌门套,上有山花雕饰,檐口作平面处理,左右各有一尖顶式堡楼,上复绿色铜皮。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1929年)中山路93号
山东大戏院旧址(1930年)中山路97号建筑共四层楼,共有750个座位。这座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打破了外国人的垄断,1931年底
,山东大戏院举行开业典礼,同时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开业仪式上,特地从上海邀请了电影《歌女红牡丹》主演
、有中国电影皇后美誉的胡蝶来剪彩,当时中山路上人如潮涌。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旧址(1914年)中山路216号德国总督官
邸旧址(青岛迎宾馆)(1905年)龙山路26号位于信号山半山腰上,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依山面海,雄伟壮观,它是一座欧式风格
建筑精华的荟萃,是当时胶澳战区提督的官邸,最初称为“提督楼”。作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这种建筑现在在欧洲本土也极为罕
见。胶澳法院旧址(1912年)德县路2号原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主入口亦朝向广场。该建筑建为青岛德占时期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
之一,设计者为汉斯·费特考尔,采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路德公寓旧址(1905年)德县路4号,路德公寓也译
作鲁铁尔公寓,路德家庭旅馆,是一座舒适,美观的公寓式旅店。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业主海伦·路德女士。圣弥爱尔教堂附属建筑
(1935年)德县路10号清河路基督教堂(1930年)清河路44号,这座教堂在台东三路步行街的最西头,是和圣保罗大教堂同一时期
建造的,现在很多路过它的人压根就不知道这是座教堂,这也难怪,这座教堂的造型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寺庙道观式的样子,只从外形来看,与
其说它是教堂,真不如说它是个“庙”或“观”,不得不佩服美国人民入乡随俗的创造力。水兵俱乐部旧址(1901年)湖北路17号
1898年,任巡洋舰队司令的普鲁士亨利王子到青岛,驻青德军官兵向他提出想有个娱乐场所,为满足这一要求,在依列女街建了一座水兵俱乐部
,亦称海员俱乐部、水师饭店,亦演出电影。青岛警察署旧址(1904—1905年)湖北路29号德国占领此处后,于1904年建造了
胶澳警察署,中国人称为巡捕房。这座建筑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它高耸的钟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现在这座建筑是青岛市公安局。青岛的五大钟
楼:火车站钟楼、警察署钟楼、基督教堂钟楼、圣弥爱尔大教堂钟楼、圣保罗教堂钟楼。天主教会宿舍旧址(1899年)湖南路8号黑
氏饭店旧址(1924年)湖南路11号开治酒店旧址(1913年)湖南路16号总督府小学校旧址(1901年)江苏路9号,光绪二十四
年(1898年),在青岛的德国人为解决子女读书问题捐资开办了德国童子学校,租用中国民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总督府接管,办为
政府学校,一般称总督府学校。该建筑由政府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承,校址选在俾斯麦街(江苏路)。青岛基督教堂(1908
年)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原为旅青德国信教徒作礼拜之用,故称“德国礼拜堂”。因教堂顶部有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始建于1908年
,1910年竣工。德国古堡式建筑,砖石结构,为德占时期建筑精品之一。建筑主体由教堂礼拜堂和钟楼两部分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转由
在青的美国差会,成为在青所有外国信徒礼拜用的“国际礼拜堂”。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1904年)江苏路18号总督府野战医院共投
资198万马克,占地6.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82平方米。青岛水族馆(1931年)莱阳路4号青岛水族馆地处青岛鲁迅公园
中心位置,依山傍海,景色宜人,东接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和汇泉广场,西临青岛海军博物馆和小青岛,北靠小鱼山。金色的沙滩,赭色的礁石,红瓦
绿树,碧海蓝天,山、海、城有机溶为一体,为来青观光旅游者必到之处。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吾国第一”的青岛水族馆于1931年1月动工,
1932年2月建成,同年5月8日举行了开馆典礼,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栈桥回澜阁(1891年)太平路10号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
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1892年,清政府青岛驻军在此搭起了一座铁木结构、以木铺面的
栈桥,长约200米,专供装卸军用物资之用。德国侵占青岛后,对栈桥加以改建,桥身延长至350米,并在桥上铺设了轻便铁轨,专事运输由德
国运来的军需物资、大港码头建成后,栈桥遂向市民开放。1931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在堤上新建一座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名“回澜阁”。天后宫(1467年-明成化三年)太平路19号天后宫位于市南区太平路19号。市区现存建筑历史最早的庙宇,俗称中国大庙,是渔民商人出海前祭神的场所。初称天妃宫,后改称天后宫。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前有大戏楼,正门东西各有侧门,门房分列钟、鼓楼。有花木葱郁的大院,院中两株银杏树,据载为天后宫初建时所植。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