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三光”的规律性特征》

 南山五彦 2014-09-08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三光”的规律性特征》

文/唐传庆

       老瓷器的“三光”规律性特征,是指上了年纪的一些古陶瓷器的釉面上,普遍出现的的“宝光”、“酥油光”和“蛤蜊光”。这三光,可以说是古陶瓷的特有特征,就像只有老人才会生出老年斑一样。是千年风月留在古陶瓷器上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所谓宝光,是指老瓷器釉面上原有的玻璃光,在千百年沧桑岁月和自然环境的鬼斧神工等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使得瓷器中的脂液溢泛于釉面,形成了温润如玉的乳油之光,俗称“宝光”。新瓷器的“贼光”与老瓷器的“宝光”的根本区别,在于“宝光”是从釉中溢出,“贼光”浮在釉表。

       所谓酥油光,特指北宋官哥窑瓷器玛瑙釉玻璃光泽,在历经千百年沧桑岁月和自然环境的鬼斧神工等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呈现为半透明、温润细腻如绸缎般、蕴含在釉层中间、柔和、细媚的光泽。俗称“酥油光”。

       所谓“蛤蜊光”,是指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在瓷器表面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例如,粉彩瓷器经过几十年以后,彩面自然会氧化出一种彩色光,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位于彩色上面的光芒。迎光侧视彩料的周围,可见紧紧围绕着淡淡的五颜六色光圈。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俗称“蛤蜊光”。

       在特定光源条件下,凡真古陶瓷,可普遍呈现出“酥油光”、“宝光”和“蛤蜊光”的“彩光”点。

       辨别瓷器的新与老,真与伪,如果不把瓷器上的“三光”当作规律性特征来看待,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那真叫放着科学有效的证据不用。通过新老瓷器的比对和老瓷器的反复观察上手,就会慢慢地发现,在真正的老瓷釉面上,普遍存在着“酥油光”、“宝光”和“蛤蜊光”三光,也有人将此称作“彩光”的奇妙现象。笔者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了这一点。不但老三彩、老粉彩瓷器上有,甚至还在其他古瓷的釉面破泡点上,在特定的光源和角度的条件下也发现了这种“彩光”点。至于如何才能发现这“三光”,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三光”,那的确需要多看、多摸、多琢磨真品实物,包括真品实物和瓷片,还有就是悟性了。例如上海博物馆馆藏品唐三彩、“辽代色釉陶刻花璎珞纹盘口穿带壶”、“彩色釉陶贴花凤首壶”、“乾隆粉彩百鹿尊”、“光绪三彩豆”等都有“蛤蜊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