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其中 切盼他的大清国“举行新正,力图自强”。李鸿章说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 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 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 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 。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 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 这样的认识的人,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108年前的11月7日,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死了。
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
而持久的抨击。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中国
近代史所记录的众多耻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
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
底的卖国贼。
然而,李鸿章对大清国历史的影响又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国界,西方史
学家说:“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
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
优良设施。”晚年的李鸿章更是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大清国的主梁,没有他
的晚清史几乎是无法叙述的。
李鸿章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人物。
三千里外欲封侯
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县。1852年,他在翰林院的
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
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他的勃勃野心是: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
外欲封候。
1861年,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向上海压缩,上海的商人官绅愿每月出
60万两银饷以求曾国藩湘军的保护。银子是不少,但没人愿意去,因为此
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只众的太平军后方。李鸿章愿意去。
1862年3月,大清国历史上一支著名的武装——李鸿章11个营的淮军
正式组建。
一个月后,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的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
越,进至上海。不久,3000淮军与10万太平军在虹桥交战,李鸿章亲临阵
地,淮军鸷悍凶猛,竟杀的太平军“尸积如山”。上海人目瞪口呆,淮军
名声鹊起。
这一年的11月,李鸿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两年后的7月,当太平军
都城南京被攻克后,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洋务重臣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
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
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
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
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
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
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
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
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
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
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
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
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
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
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
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今他身后的国
人一直在受益。
危急时刻的“出场”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海
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
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
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
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面对日本人割让辽
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 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 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 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回国的李鸿章成了举国的“公敌”
: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
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被革了职
的李鸿章不禁想起了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一句
话:“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的都城在外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为名的围攻中
沦陷,政府和朝廷在对各国宣战仅两个月后逃亡。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
被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朝廷要
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
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起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10月11日,77岁的李鸿章到达北京,开始了与外国联军噩梦般的“议
和谈判”。“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
李鸿章之手。”李鸿章意识到联军在京城屯兵数万,有随时扩大战争的能力
。一旦战争再被挑起,国家的秩序无法恢复,朝廷的职能无法履行,关系到
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陷于停滞,百姓和国家只能被拖入日甚一日的战乱。在
京城的病榻上还在与洋人周旋争辩的李鸿章没有想到,慈禧看了11国的《议
和大纲》后“惊喜万分”,因为其中没有一条涉及到她。各国并没有让她交
出权力的意思,于是立即表示:“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屈求
全。”并给李鸿章回电:“所有十二款,应既照允。”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占尽“中国财力兵力”
的“《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贼者秦烩,误国者李鸿
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
李鸿章吐血了。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
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回到他居住的北京贤良寺后,再次大口吐血。两
个月后的11月7日,李鸿章死了,享年78岁。
就在李鸿章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
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
眼睛闭上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僬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其中
切盼他的大清国“举行新正,力图自强”。李鸿章说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
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
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
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
。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
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
这样的认识的人,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
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虽然
国人对他评价一向与西方舆论截然不同,虽然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
时也是很难的事情,但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
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
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