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理财最靠谱?花样百出坑爹没商量

 xcaq 2014-09-08
谈股论金 > 银行理财最靠谱?花样百出坑爹没商量
发表于 2014-09-08 12:37   csnudt 
 
 

银行理财最靠谱?花样百出坑爹没商量

随着去年余额宝的诞生,一大波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使得人们对于理财的认识越来越高,老百姓也开始挑选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购买,但在各种投资机构三天两头倒闭跑路的今天,被认为实力雄厚且办事靠谱的银行,即使收益率低点,仍有不少老百姓愿意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图的就是个安心,可是银行理财产品真有你想得那么高大上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再做评判吧。

大忽悠推销员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先都会去关注收益率如何,银行工作人员正是抓住投资者的这个心理来大肆忽悠。一方面,一味强调高的收益率,用左右大概等词夸大实际收益蒙骗投资者的双眼。另一方面,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投资者本想存个定存,结果却煳里煳涂买回了理财产品甚至是保险产品。以前,有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在银行驻场,现在不让了,都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银行卖保险会收保险公司的佣金并且银行只是提供销售渠道而不用承担责任!因此,他们往往乐于将这种银保产品推销给普通的投资者,但这些人往往对这些保险的具体功能并不熟悉,只会随便许诺高收益用钱可随时取,可当收益真的下来或是你突然需要取钱时,你就真的傻眼了!

门槛高还不保本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一般而言最低也得5万,收益率高一些的甚至更高,这就把学生族,工薪族甚至许多白领拒之门外。再说保本,什么叫保本?严格地讲就连银行的普通定期存款都不保本,现在银行一年的定期利率在3.25%,按照通货膨胀率为5%计算,其实存定期每年的实际利率在-2.75%,也就是1万元定存银行一年每年缩水270275元,你说这能叫保本吗?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早已不再诱人而且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产品说明如果有保本字样,收益率也就是3%左右。

漫长的募集期+清算期
当你好不容易凑够5万,买到了银行理财产品,高兴的等待高额利润时,你会发现还有个不知所云的募集期。所谓募集期就是产品募集资金的时间。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在发行一款理财产品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短则35天,多则10天以上)来收集资金,比如说银行发行500万的理财产品,那么要卖出这些理财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银行自己也预估了个时间,称为募集期,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资金是没有利息或是只有可怜的活期收益。另外,在产品到期后收益和本金也并不会及时到账,而会进入还本清算期,银行业内术语叫“T+N”T指产品到期日,N指天数,N时间越长,客户损失越大,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资金同样是没有任何收益的。以某银行的某款2个月年化收益5.2%的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为例,如果你在发行第一天就兴冲冲地跑去认购,按照实际收益期49天,募集期7天,清算期3天计算,那么你的实际年化收益就是:5.2%*46/46+7+3)}=4.27%,少了将近1%,不如宝宝们的收益,而且还没有宝宝类产品流动性好,绝对是坑你没商量。

坑爹的预期收益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月末效应依旧没有显现,各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全面下滑,“6时代渐行渐远,尽管如此,可怜的收益率仍难达标,看上去依然是虚张声势!根据消费者报告的统计,2014年上半年,广发银行以22支到期后未达到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荣居黑榜榜首,平安,招商和农行也榜上有名!而这只不过是已公开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的一部分,仍然有近一半的产品连实际收益率也不得而知。在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一共有24000多份,但是有10000多份,接近42%的产品未公布实际收益率,但银行在销售过程中通常以预期收益率来吸引消费者,结果达标不达标我们却并不知情!所以预期收益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最大限额,并不是所有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

真的没有风险?
没有风险是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又一大误区。产品的资金投向与风险是挂钩的,如果投向国债、存款、央行票据、金融债等风险比较低;但如果投向股票、外汇、期货等二级市场,风险相对来说就较高。不少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较少,甚至故意隐瞒产品风险,当你问到具体风险时,他们会很严肃地告诉你,我们的产品不保本也不保息,但从历史战绩来看收益不错,来搪塞投资者。近日就有报道称:民生银行武汉分行武昌支行的理财经理向客户推荐了一款年化收益11.08%的理财产品,谁知客户们的钱却被借给了湖北永福投资有限公司,而该公司法人代表已携款跑路,致使多名客户的近八千万巨款蒙受巨大损失

独家的霸王条款
一般投资于高风险市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难预测更不要说做出收益承诺, 这类产品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其特点就是:注明最高收益,在产品说明上明确标出超额收益部分归银行所有,但对于负收益的情况则只字不提。数据统计显示,这种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比很高,超过60%,因此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需格外小心。而且在流动性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霸王条款,投资者不能提前终止理财,银行却有权提前终止,对于这一点投资者也应做到心中有数。

 



发表于 2014-09-08 12:37   csnud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