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兴岛:黄浦江上有个岛

 老庄. 2014-09-09

 

        小岛更迭史

        复兴岛是黄浦江上唯一的小岛,最初的名字叫作周家嘴岛,因黄浦江边有个叫周家嘴的村落而得名(附近的周家嘴路想必也由此而来)。上世纪初,上海浚浦局利用黄 浦江淤泥填起一座人工岛,岛长3.42公里,平均宽度427米,最宽处在中部约550米,面积1.13平方公里,距吴淞口约16公里。

(复兴岛鸟瞰图)

        1927 年冬,上海浚浦局用40万两白银,买下了这块官有滩地,加以开发使用。当年12月,岛的南端兴建定海路桥,这是当时陆地和小岛唯一的通道。浚浦局在岛上修 建了道路,取名浚浦西路(今共青路)、浚浦东路等,还在岛的中部建造了浚浦局员工俱乐部,供外籍职工度假。岛上有土木建筑工场及原料仓库,以导堤、驳岸, 浮筒、厂房营造修理为主要业务。岛上还建有大中华造船厂、中国植物油料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

(复兴岛第一艘驳船下水 来源:《申报》老照片)

(昔日定海桥码头)

        1936年5月11日,国民政府在此建立上海鱼市场,原南市十六铺小东门的鱼贩,纷纷搬迁过来。借着黄浦江之便利,小岛码头上的鱼船一度多达40余条,进场交易的鱼贩达4000多人。直到“八一三事变”后,鱼市场全面停顿,日本海军陆战队强占该岛,改名定海岛。1939年至1941年被改成日本名字昭和岛。

(停靠在复兴岛码头的渔船 来源:《申报》老照片)

        侵略者强行赶走岛上原来的职工和居民,在定海桥上布下铁丝网,并把大中华造船厂改为军械修理工厂,全岛成为日军的补给基地。浚浦局员工俱乐部边上造了一座别墅,供日军休憩享乐。这是国人最受屈辱的时代,也是这座小岛一段不堪回首的变奏。

        抗战胜利后,小岛改名为复兴岛,重归浚浦局管理。但因缺乏管理修缮,岛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冷冷清清,人烟稀少。后来这里又成了美军剩余物资储存 站,其中就有曾在上海流行一时的舶来品克宁奶粉(英文名“KLIM”,是牛奶“milk”的字母反序所得。编者注)、水壶、雨衣、挎包等。

        据经济学家茅于轼回忆,当时他正在上海交大读书,食堂的伙食很糟糕,大学生经常吃美军的ration(配额给养),一个涂蜡包装的纸盒子,重量不过一磅多, 但是营养足够一个成人所需.里面有几片饼干,一个肉罐头,一块巧克力,几支香烟和一卷手纸。盒子的内容不尽相同,每次打开,像挖宝藏似的,想看看有什么新 花样。美军的剩余物资吃穿用一应俱全。

(用美军剩余物资中的零件材料建造的驳船 来源:《新闻报》老照片)

        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由奉化乘“永泰”号军舰悄悄来沪,潜入复兴岛。军方封岛后,蒋住在岛上浚浦局职工俱乐部。随着国共两党战火日渐迫近,蒋介石乘舰离开了这座见证他起步发迹的城市,从此再无回转。

        解放后,复兴岛成为以工业、渔业为主的基地。开设燃料、木材、石油、仓储、造船、渔业等企业,建有中华造船厂、上海鱼品厂、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渔轮厂、 东海制药厂以及各种储运仓库。岛的中部有复兴岛公园。北部住有少量居民。居民区附近,也有烟杂、食品、饮食、菜场以及邮局、书店等配套设施,堪称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1958年,全市共青团员义务劳动重修复兴岛浚浦西路,由此更名为共青路。

(已经尘封的复兴岛消防队)

(终点设在复兴岛上的公交577路)

 

        破木桥和小英雄

        我小时候就去过复兴岛。当时除了有一座定海路通往复兴岛的钢筋水泥大桥之外,还有一座木结构小桥连接小岛和陆地。走在歪歪斜斜的桥上,真有点惊心动魄。桥上木板早已破烂不堪,有些已经掉落,空缺处一只脚就能滑落下去。一步步小心走着,根本不敢看脚下可以直视的江面。

        其实,这座桥令人生畏已久,主要源于一则少年英雄故事。一个小女孩以生命的代价,使我的母校——军工路第一小学闻名全上海(虽然那时我还没入学)。这个小女孩名叫张桂兰,和上世纪70年代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同名同姓。住在复兴岛上的她,为救桥边落水儿童献出了生命。一个小学生就这样实现了她的英雄梦想,却永远闻不到复兴岛上咸湿的鱼腥味了

        那是一个英雄主义凯歌响彻全中国的年代,小英雄奋不顾身保护国家财产抢救他人生命的故事层出不穷。《红小兵刊》《红小兵报》上连篇累牍都是小英雄的故事,小英雄怎样为革命刻苦学习,怎样勇敢与岛上的阶级敌人斗争,怎样帮助手脚不便的老大娘……

        张桂兰的故事,让孩子们长时间在桥边徘徊,希望再来一个落水儿童;听完戴碧荣冲上铁轨舍身救人的故事,孩子们又在铁路边转悠,寻找下一个成为英雄的机会。

        来自小岛的同学

        这些英雄故事,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使我对这座小桥望而生畏。当我在机械学院的校园里读小学时,我们班有五六个同学就是来自复兴岛的,他们多数都是部队子弟,说着一口岛上特有的普通话,带那么点苏北口音,咸呛呛的有点像岛上常年飘散的鱼鲜味,穿着行事显得朴实爽直。

        想到他们每天都要走那座小桥来上学,我就感觉他们像每天要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小八路。后来,不知发生了怎样的事故,岛上的家长终于不敢再让孩子们过小桥了,那些同学集体转学到了定海路附近的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里终于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海安路桥。如此一来,我们再无上岛时的恐惧。有个同学的姐姐,中学毕业分配在岛上的菜场,我和同学就相约早上5点多起床上岛买菜。只记得那个菜场十分袖珍,菜源也不多。以后再没去过。

        我母亲当时在图们路的广远新村小学工作,她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在复兴岛工作,经常给我们代买一些处理的鱼罐头。买得最多的是一种玻璃罐装的“橡皮鱼”,有红烧的,也有咖喱的,这大概就是岛上散发鱼腥味的由来。

        1975 年的秋天,我和妹妹一清早随父亲在复兴岛的一个码头,登上一艘渔船。当时,父亲在厦门水产学院,给一个特设的“远洋班”上课。据说这个班是专为全国沿海地 区培养远洋人才的,将来毕业,不是船长至少也是大副。父亲自编教材教他们英语。因厦门无法出海实习,他们全体师生到上海“开门办学”。

        我和妹妹刚一踏上船,这些年纪比父亲小不了几岁的学生就开玩笑说:“噢,来了两'千金',重了一吨呀!”学生中间有一个姓“袁”的来头很大,据说是王洪文的 小兄弟,在复兴岛造反起家,谈吐间感觉良好。他问了我和妹妹的小名,半开玩笑地说:“哟,小资情调蛮重的嘛!”我们两“千金”,在说笑声中,随他们驾船从 复兴岛沿着黄浦江开往闵行。

(复兴岛公园)

        这么多年来,很多上海人都有一个梦,希望这黄浦江上唯一的小岛能以它独有的地理优势,变成一个鸟语花香的市民乐园。不知道这个梦,未来能实现吗?



(作者:许云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