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多彩满族-上
2014-09-09 | 阅:  转:  |  分享 
  
(上)普通話普通話是清政權留給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滿族人和漢族人的文化交融的產物
!普通話是滿族人學講北京漢人的明朝官話(吳語)時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漢語,即滿式漢語。這種滿式漢語在當時的漢人看來是種蹩腳的、變味了的
漢語。滿式漢語後來通過清政權推廣到全國,就成了清政府官話,民國時經國民政府投票成為了國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定名為普通話,
普通話已成為全國人民互相交流的公共語言。滿族滿族,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
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
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
。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肅慎「
新開流文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都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唐朝的文獻中將其稱為「靺鞨」,宋朝、元朝及明時
期的漢語文獻中稱其為女真。金,是位於今日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的一個政權。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
,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
」。滿語來源於古代女真語,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典型的「黏著語」。目前,除一些語言學者外,滿族人通用
漢語。而且滿族姓氏已經融入漢姓,如「愛新覺羅」改為「金」;「葉赫那拉」改為「錢」等。全中國會說滿語的人也不到五十人。滿族
歷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鈕祜祿氏」。到辛亥革命以後,滿族人都
冠以漢字姓了。現代滿族的姓氏從歷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除了八大姓之外還有西林覺
羅氏、伊爾根覺羅氏,郭洛羅氏等等,當然最最尊貴的姓氏要數愛新覺羅氏了。這些現代姓氏有的取其原來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字為姓
,或取數音節相切,取一近音的漢字為姓。如瓜爾佳氏改姓關,索綽羅氏改姓索,馬佳氏改姓馬,舒穆祿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
也有將原來姓氏譯意為漢字取姓的,如巴顏氏改姓富,因巴顏在滿族語中有富有之意。皇族愛新覺羅氏改姓金,因愛新在滿語中是金子之意。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礎上建立的。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後
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
生產職能。清朝統一,清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軍旗正白旗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便於上馬下馬
;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
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裝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裝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
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成為現代的旗袍。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滿族婦女喜歡穿長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
寬下圓,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這種花盆底鞋為木頭底,上面裹一層布,鞋底製成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走路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
,傳說滿族穿上這種鞋可以驅蛇蟲,蛇蟲聽到走路的聲音,就會遠遠的避開。另說婦女穿長裙,花盆底鞋可讓身體增高,使身體看來更加修長,另
外由於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雙手臂前後擺動幅度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花盆底鞋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
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公分
寬約十多公分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
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
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貴婦頭飾公主頭飾貴婦頭飾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mail.com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