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个倒占”说误区——V县“空降现象”透视(2)

 阅读人生988 2014-09-09








(So:这是市县领导参阅932文章。)

误区一:“遍地开花”“大换血”的“大手笔”

中央曾多次强调,要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意指增强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但一些地方简单地理解为:增加数量和增大幅度,要么长期不流动,要么一流动便是“遍地开花”,人事大调整,干部大变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手笔”。

在以往的换届选举工作中,曾有少数地区的换届选举,被党员群众戏谑为“换届秀”,将换届工作作为展示领导“魄力”的机会,不顾客观实际,片面强调班子“大换血”,要求通过交流让各部门、各单位的广大职工都能看到“新面孔”,把换届选举中的常规干部交流,弄成了“形象”工程。

其实,干部交流工作纷繁复杂,牵涉到岗位调整、人员配备、工作衔接,干部培养等诸多事宜,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不顾实情,一味贪大求多,必然会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和部门职能的正常发挥。

误区二:“划杠子”“一刀切”

在干部交流中出现教条主义倾向,简单地凭借学历、工龄、年龄、性别,或任职年限,“划杠子”“一刀切”,而缺乏耐心对每一名被交流对象的工作实绩、群众基础,作具体的分析研究。无论你在原岗位上干得多好,反正到了规定的时间、年限,就要被交流掉。即便你毫无建树,到了时间也照样,可以换个位子继续“混”。如此“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交流模式,将会使换届选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削减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误区三:偏重“小圈子”内的“内循环”

在不少地方,干部交流在换届选举工作,及相关的人事调整工作中,是作为硬性工作任务,进行考核的。为达到既完成交流任务,又尽量减小交流“阻力”的目的,一些地区往往避“重”就“轻”,尽量减少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交流,尽可能在同一区域、同一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进行轮换,以此来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积极稳妥”,来确保“组织意图”“上级意图”的顺利实现。

这类在区域、单位、部门“小圈子”内的循环交流,难以达到既定目的。

其一,在同一区域、同一单位的交流,有悖《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关于干部交流的原意,此类交流不能产生“异地效应”,熟人、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必然“人情关难过”“关系网难破”。

其二,把干部限在某一区域、单位、部门的小空间流动,难以令干部开阔眼界、创新思维。

其三,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干部交流形式,不利于区域、单位、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不利于整个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组合。

误区四:力求“短平快”

在换届选举中,各级党委都需要:严格按照选举程序来进行。但是,少数人将这种“严格程序”的思维模式,机械地套用到干部交流中,将干部交流,简单地理解为制定方案、发布文件、督促到位,这样一个机械的程式,认为按部就班地履行完程序,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

在干部交流工作中,履行程序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重头戏,是大量程序背后的工作,如制定方案前,对各单位部门干部队伍现状的了解,对交流对象能力、绩效的分析评估;实施干部交流过程中,对反馈意见的查实;交流后,着力解决被交流对象的实际困难,消除其不良情绪、心理等等。如果不将这些大量的前期工作,和后续工作做细做实,只是简单地走程序、走过场,那么,干部交流的成效,将大打折扣。

误区五:追捧“倒占”

这一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新的恶化,据我个人的观察,主要体现在“三个倒占”上:

县级干部:无论多么得力,很难当上县委书记、县长,却被省区市里下派的干部当了;

乡镇干部: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当上镇长、书记,却被县里下派的干部当了;

科局干部:也无论多么突出,都难当上一把手,被乡镇书记、镇长当去了。

为什么称为“倒占”呢?因为三个层面的主职干部,都是背离干部、职工或群众的常规思维,突然间从外部“抢占”的,这种“逆势而上”的做法,人们常称作“倒占”。上述“三个倒占”,在全国县乡都适用,“倒占”的比例会有差别,但没有质的不同。

进一步观察的结果,发现这个“定律”,在任何上下两级之间,都客观存在。地或市、县之间也很明显。县长、县委书记上面下派的居多,而县长、县委书记届满时,不能继续“升”的,都能在地级单位里当上一把手。

被“三个倒占”直接打击的,是各级组织里的那些干部。那些能成为领导干部的,客观上都是“求上进”的,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当他们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仕途”,就如中国象棋里的“卒子”,“拱”到最后,就是“老了”的时候,必定是“悲从中来”。

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无论我们怎样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领导,总会是少数甚至个别,而且这些为民爱民的干部,还往往只能在意外亡故时,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或承认,这也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好干部”总是“痛失”的缘故。

本地、本单位、本系统的基层领导,事实上成为“五头干部”: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搞头,人老了没想头,学起来无绪头,干起来没劲头。

“三个倒占”最终的受害者,其实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福祉只能取决于领导群体及成员的“本质”,但群众心中的“清官”、“好官”因为由“上级任命着”,故而只能靠运气侥幸获得。

(下期连载:交流干部在基层创造种种“奇迹”)

【继续看?添加本号,回复数字】

232: 惊险的一跳:晋升的路线考察;

235: 让基层干部卖命的条件;

259: 干部分流补偿4原则;

288: 整劝分割——领导艺术之三;


加本号:【xyjj0002

长按可复制

回复@,据目录点读;

转发=收藏=分享

官网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