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山道教的渊源与道教文化旅游

 松柏藏书楼 2014-09-10
王洪涛
鹤山道教的渊源
    享有“东海仙山”美誉的崂山,乃全国著名道教胜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全真道教第二丛林”,崂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崂山教派在春秋至西汉时期主要法派为方仙派, 明万历版《即墨志》有“春秋时吴王夫差尝登此山,得《灵宝度人经》”的记载;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则称:“乐正子长遇仙人于崂山中”;秦始皇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自西汉至五代属太平道教及北朝由寇谦改革而创立的天师道, 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汉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衍生三派,即孙玄清的“金山派”、徐复阳的“鹤山派”和齐本守的“金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至清代中期,崂山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全真七子在崂山建立的教派和支派
派别
姓名
道名
原籍
主要道观
龙门派
邱处机
通密
长春子
栖霞
修真庵、百福庵、大通宫
随山派
刘处玄
通妙
长生子
掖县
太清宫、白云庵、天后宫
南无派
谭处端
通正
长真子
宁海
朝阳庵、大士庵
遇仙派
马钰
玄宝
丹阳子
宁海
峡口庵、醒睡庵
华山派
郝大通
太古
广宁子
宁海
上清宫、太平宫、神清宫
嵛山派
王处一
净道
玉阳子
宁海
通明宫、清华庵
清净派
孙不二
坤传
清净散人
宁海
明道观、竹子庵
金山派
孙玄清
紫阳
金山子
寿光
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
鹤山派
徐复阳
太和
通灵子
掖县
铁瓦寺、玉清宫、遇真宫
金辉派
齐本守
养真
逍遥子
钱塘
先天庵
 
    鹤山道教源于崂山道教,鹤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一个新支派,徐复阳是该派祖师。据《太清宫志》和《即墨县志》载,明正德初年,山东莱州府掖县徐复阳,字光明,号通灵,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生,自幼因瞽目而遭遗弃。十几岁时流浪至即墨鹤山,在鹤山遇真庵出家入道,拜鹤山遇真庵丘长春门下李灵仙道士(山东昌邑人)为师,李灵仙深通医理,诊得弟子徐复阳瞽目的主要原因是肝气过盛而郁结于目。故他一方面传授给徐复阳道教内功以疏通气血、内培元本;另一方面又施以药物配合其内功锻炼。数年后,徐复阳在师父的调理教导之下重见光明。传说李灵仙把十二个铜钱撒于涧内杂草中,让徐摸之,以练其静心修性之功。至今民间有“摸钱涧”、“荆棘刺朝上长”的故事和传说。徐复阳后来在鹤山仙鹤洞面壁9年,功成后任遇真庵之主。他主持鹤山遇真庵几十年,“日则炼形于石楼,夜则练气于道宫”,最终创立道教法派“鹤山派”,亦称“崂山派”,其真言为“复驾云坎至,崇教道九真,种正通玄里,福泽自德春。元阳从心布,萌芽不更生。体性虚空坐,安然金丹成。重临修仙吕,光华常延增。乾坤均相配,龙虎交黄庭。秉剑立善法,逍遥遇遐碱。智慧明日月,还升太和宫。明志坚炼性纯,礼仪守真元。超会青霭上,悟本称圣贤。”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徐复阳被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同年飞升于鹤山,在世80岁。遗著有《迎仙客词》。
    清顺治年间,鹤山遇真庵日渐残败,倒塌不堪,道众也均散去,鹤山派的道业移至南九水的玉清宫(旱河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太清宫道长褚守持出资重修鹤山遇真庵的玉皇殿、老君殿、真武殿及客屋、住室等,并派叶泰恩道长主持。从此,鹤山遇真庵成为太清宫的下院。叶道长精医药,善鼓琴,专心庙事,刻苦经营,使遇真庵成为清初在崂山很有名气的道场。因这里依山面海,又有秀峰深谷和奇花古树,道众在叶道长的倡导下,均能鼓琴唱和,故有“小太清”之称。民国二年重修殿宇,院落焕然一新。1939年日军扫荡鹤山,除殿宇外,余房皆被焚毁,道长姜茂阿和徒弟于惟新被枪杀,其余道众云散。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中,“遇真庵”被彻底拆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1998年,即墨市对遇真庵进行了修复。2000年,即墨市宗教局依法为鹤山遇真宫发证登记,为道教宗教活动场所。修真者先后有张宁神、铁脊梁、冯志清、杨弘道、李灵仙、徐复阳、陈景明等,皆于此处修成道果。自1998年以来,遇真庵有三位道长:康通灵、姜宗真、罗诚云。现由罗诚云主持遇真庵。
 
鹤山道教文化旅游
    道教文化是鹤山最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鹤山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观的渲染作用很强,对旅游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每年因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如何将鹤山道教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出道教文化对旅游业的潜在价值,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这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宫观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宫观文化融入鹤山旅游文化中,使鹤山旅游首先有了一个承载文化的载体,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吸引游客前来。宫观是人们了解道教文化可见可闻的地方,也是人们接触道教文化的第一场合。宫观是神道出巡、神诞庆祝以及其它消灾祈祥活动的中心,每当举行这些活动时,香烟缭绕、钟磐和鸣、神像肃穆,宫观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鹤山遇真宫(原为遇真庵,1998年修复时改为遇真宫)是鹤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座落在鹤山北峰山腰,滚龙洞下方。遇真庵系长春真人邱处机弟子李灵仙于宋嘉定元年,亦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创建。鹤山东侧摩崖上横镌“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乃邱处机亲书,虽经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如初,不减风姿。当时,遇真庵有三层殿堂,最上祭祀玉皇大帝,中祀太上老君,下祀真武大帝。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对该庵作了重修,明代永乐、正统、万历年间又多次修葺。殿堂颇具规模,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游客络绎,香火绵绵。可惜的是该庵于近代毁于兵燹战火,殿堂倾颓,只有基址尚存。1998年,重修遇真庵,自下而上分别是山门、道教文化陈列室、三真殿(原为真武殿)、老君殿、玉皇殿、钟亭等。山门为牌楼式建筑,古朴庄重,上书“鹤山遇真宫”五个镏金大字。道教文化陈列室,为展览道教文化、文物风景名胜的场所,以增进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真武殿改为三真殿,不再奉祀真武大帝,而祀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三位真人,塑有三位真人神像。因李灵仙与徐复阳均精通医术,曾为当地居民解除病患,故当地百姓对二人甚为感恩。为顺应民意,所以1998年重建三大殿时,将真武殿改为三真殿。老君殿祀太上老君,塑有太上老君神像,两旁侍金童玉女,两侧塑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篮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的神像。太上老君即春秋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李耳,他的著名著作《老子》一书被改名为《道德经》,成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被称为道教圣经。玉皇殿祀玉皇大帝,其全称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神像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七星玉笏,端坐龙椅。左右是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两侧是左天蓬、右天蓬、华光元帅、玄坛元帅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统领一切神,为民间崇拜的最高尊神,是天地人三界十方万灵真宰。
    充分利用道教节日盛会,深入挖掘鹤山的旅游资源,创造经济效益。鹤山遇真宫便成为鹤山举行庙会的场所,每年正月初九、二月十五、七月二十二、九月九日、腊月二十五日,成为鹤山的例行庙会,主要为了庆贺祝寿、祈福消灾等。每逢此时,善男信女便涌进遇真宫叩头进香。过去,在这些节日里,宗教仪式是庙会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庙会宗教色彩渐趋淡化,反之被赋予许多新的时代气息,庙会期间商贩摊点密布,成为乡村商品交流的重要渠道。2008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在鹤山举办遇真宫建宫800周年庆典暨开光仪式,庆典活动邀请崂山太清宫诵经班举行道场活动,但同时鳌山卫政府举办了民俗古物展以及山水画展,供游客了解即墨鳌山卫、了解鹤山的优美风景和绚烂文化,这给予游客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便于他们参与,亲身体验鹤山地域的文化特征。庆典当天,游客摩肩接踵,约有万余人,创造的收益达数十万元。
    将宫观的神话传说植入旅游点,能有效增加旅游的宗教文化内涵。人文文化已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道观中保留着优美的传说,把神话传说有机地引进旅游点,既使游客更多地了解道教文化,又为旅游增色添彩。神话传说与旅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已成为宗教旅游发展的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趋势,也是各旅游景区共同采用的良方。在鹤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经常有小股倭寇乘船从海上掠夺鳌山卫沿海村庄。为防止倭寇的骚扰,朝廷便下令在沿海地区建立卫所,筑城筑军。鳌山卫城即建立于洪武二十一年。一天下午,一股倭寇向鹤山附近的几个村庄开枪攻来。和往前一样,人们扶老携幼,挑着财物,赶着牛骡,慌忙向鹤山围子里撤去,有的躲在山洞里,有的趴在树丛中,有的涌进了遇真庵的大殿里,跪拜在神像下,叩头,祈祷神灵保佑。倭寇追赶到鹤山山腰围子门口时,天忽然暗下来,只觉得山峦中云雾蒸腾,烟火缭绕,雷声隆隆,战鼓咚咚,战马嘶鸣,围子墙根内,人影时隐时现,灯笼火把漫山遍野到处晃动,好似有千军万马,重兵防守一般。倭寇心里害怕,东西不分,南北不辨,迷失了方向。神奇的是,倭寇开枪枪不响,手连军刀也举不起来,个个只觉得心慌、眼花、胸闷,头重脚轻,有的腿抽了筋,站不稳,从山腰上滚下来。冲了几次,也没有攻进鹤山围子里。最后只有狼狈逃跑,退回海上。是谁搬兵击败倭寇的呢?人们相互询问,观察着。最后发现老君殿内的八仙的神像浑身泥沙,汗流浃背,风尘仆仆,像刚从战场上回来一般。人们这才明白,原来是八仙显灵,用神力击败了倭寇。于是人们在老君殿两侧塑有八仙神像,供奉他们。这些神话和传说凭借着宫观这个载体,引起人们纷至沓来,朝觐拜谒,殿堂院落终日香火缭绕。 
    巧妙利用名人资源所产生的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鹤山的名人资源很多,与鹤山有关的著名道长有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等,可以说鹤山的名声是他们创出来的。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滨都里人。他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冬,随师入关,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及陇州(今陕西陇县)潜修,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曾多次到鹤山讲道传玄,说法阐教,并亲书“鹤山遇真庵”。李灵仙,名来仙,字灵仙,号凝真子,山东昌邑人,李灵仙系邱处机所创龙门派的传人。早年隐居鹤山,创建鹤山遇真庵,潜心修炼,悟道成真。他精通医学,医术高明,擅长治疗眼疾,为民治病讲究医德,治病如神,被民众誉为“神医”。诏赐紫衣,加号“凝真大师”,著有《修真要录》、《清虚集》。相传聚仙门就是他留下的,李灵仙同道友初到鹤山时,尚无山门,便用双手推开北面巨岩,这便成为今天的“聚仙门”。当年推岩时,留在巨岩上的手迹至今犹在。巨岩上刻有“聚仙门”三字,系明代道士清虚子之手迹。徐复阳,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子,明代莱州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双目失明,精于医卜,游食多方,后流落到即墨鹤山,被李灵仙收为徒。徐复阳得李灵仙秘方治疗,后双目复明,遂在鹤山遇真庵的鹤山洞中面壁9年,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功成后,入主遇真庵,并创法派为“鹤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年80岁,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著有《迎仙客词》。其中李、徐两位道长不仅精通道法,而且精通医学,为民治病,故深受百姓信仰。这些名人资源在修道人士和民间产生的名人效应非常强烈,对人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旅游植入了文化因子,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事物,而成了具有生命力、拥有灵魂的活体,从而对游客产生了莫可名状的吸引力。因此发展旅游应善于利用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宗教的宫观艺术、神话传说、名人资源、生态与自然资源以及道教节日盛会等,大力开展鹤山道教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健身娱乐游等相互补充的鹤山特色旅游,打造鹤山、鳌山卫、即墨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如利用梧桐金井的资源开发茶道表演,利用遇真宫开发寺庙文化,利用登山节开发登山文化等,开发鹤山文化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