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qmtcb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
2014-09-10 | 阅:  转:  |  分享 
  
PAGE

PAGE2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

DBJ14-××-2006J×××××-2006

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
Operatingregulationsforstaticloadingtest
ofgroundandcompositesubgrade

(初稿


2006-××-××发布200×-××-××实施

山东省建设厅发布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

DBJ14-××-2006J×××××-2006

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操作规程
Operatingregulationsforstaticloadingtest
ofgroundandcompositesubgrade
(初稿)



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山东省建设厅
施行日期:XXXX年XX月XX日

2006济南



























前言
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大小直接涉及到建筑物整体的安全与否。为在山东省统一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方法,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便于执行操作,为设计、施工、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确保工程质量。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监督、检测、施工等单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7章,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浅层平板荷载检测、深层平板荷载检测、岩基载荷检测、复合地基载荷检测等。
本规程由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负责具体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有关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将遇到的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函寄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济南市无影山路29号,邮编:250031,电话:0531—85595265,电子邮箱:HYPERLINK"mailto:zpx1964@sohu.com"zpx1964@sohu.com)。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工程监督总站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3.1检测方法和内容……………………………
3.2检测工作程序………………………………
3.3检测类别与检测数量………………………
3.4检测机构……………………………………
3.5检测报告……………………………………
4浅层载荷板检测…………………………………
4.1适用范围……………………………………
4.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4.3检测系统框图………………………………
4.4检测方法……………………………………
4.5检测结果的判定……………………………


4.6检测结论的评定……………………………
4.7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4.8安全措施……………………………………
5深层平板载荷检测………………………………
5.1适用范围……………………………………
5.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5.3检测系统框图………………………………
5.4检测方法……………………………………
5.5检测结果的判定……………………………
5.6检测结论的评定……………………………
5.7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5.8安全措施……………………………………
6岩基载荷检测
6.1适用范围……………………………………
6.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6.3检测方法……………………………………
6.4检测结果的判定……………………………
6.5检测结论的评定……………………………
6.6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6.7安全措施……………………………………
7复合地基载荷检测
7.1适用范围……………………………………
2.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7.3检测系统框图………………………………
7.4检测方法……………………………………
7.5检测结果的判定……………………………
7.6检测结论的评定……………………………
7.7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7.8安全措施……………………………………






总则
1.1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统一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操作规程。
1.2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的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与评价。
1.3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搭配。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结果应结合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判定。
1.4地基及复合地基静载检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的规定。








术语、符号
术语
2.1.1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
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2.1.4复合地基compositesubgrade,composite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2.1.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gradebearing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主要符号
A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k—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pk—桩体单位截面积承载力特征值;
m—面积置换率。
















基本规定
检测方法和内容
地基土、岩基、复合地基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按表
3.1.1选择。

表3.1.1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
检测方法检测目的浅层荷载板检测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深层荷载板检测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岩基载荷检测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复合地基载荷检测确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3.1.2地基土、岩基、复合地基检测还应按规程规定的方法或其它相关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其施工过程的监控,以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2检测工作程序
3.2.1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图3.2.1进行:
接受委托
调查、资料收集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现场检测
检测报告
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
设备、仪器检定
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

图3.2.1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3.2.2地基土、岩基、复合地基检测相关资料的收集及确认工作包括:
1岩土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施工技术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2确定委托方的具体委托事项,签订委托文件;
3明确检测现场检测工作实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措施。
3.2.3应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委托方的具体委托事项,确定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必须有与其所从事检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证书。
3.2.4检测所用仪器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1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确保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2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
3量程足够。
3.2.5地基土、岩基、复合地基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然地基土、深层地基土、岩基的检测,作好检测准备工作后即可进行检测。
2砂、砂石、石垫层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3天。
3灰土垫层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10天。
4素土垫层地基、素土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垫层的检测,对于粘性土垫层,间隔时间为21~28天;对于粉土垫层,间隔时间为14~21天。
5预压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在真空预压法处理地基结束后或堆载法处理地基结束后即可进行检测。
6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间隔时间为7~14天;对于粉土和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为14~28天。
7强夯置换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8振冲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对于粉质粘土地基,间隔时间为21~28天;对于粉土地基,间隔时间为14~21天。
9砂石桩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对于饱和粘性土地基应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天;对于粉土、砂土和杂填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宜少于7天。
10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11夯实水泥土桩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12水泥土搅拌桩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13高压喷射注浆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14石灰桩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15灰土挤密桩、土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对于粉质粘土、粘土地基,间隔时间为21~28天;对于粉土地基间隔时间为14~21天。
16柱锤冲扩桩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14天。
17单液硅化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7~10天。碱液法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3.2.6检测现场环境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要求。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2.7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重新检测。
3.2.8当需要进行验证或扩大检测时,应得到有关各方的确认。
3.3检测数量
3.3.1对于同一单体工程、同一地层地基土,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静载荷检测抽样不应少于三点。对于灰土地基、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竣工后的地基承载力(或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静载荷检测数量,每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处理面积超过1000m2工程,处理面积每增加1000m2以内应增加1点。
3.3.2对于强夯置换法竣工验收承载力检测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体工程地基的载荷检测点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测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点。
3.3.3对于振冲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4对于砂石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5对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6对于水泥土搅拌(分为深层搅拌桩和粉体喷搅桩)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7对于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8对于石灰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宜为地基处理面积每200m2左右布置一个点,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9对于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10对于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3.12对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检测数量应为总桩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3.4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应满足以下要求:
应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
应具备省级或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
3.4.2检测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经培训上岗,具有省级或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
2应有其所在检测机构的聘任证书。
3.5检测报告
3.5.1检测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检测机构名称、计量认证号,资质证号,通讯地址和电话;
2委托、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
3工程名称、地点、基础、结构型式、层数;
4检测目的,依据标准,检测数量,检测日期,设计要求;
5受检地基类型及施工记录;
6地质资料描述及柱状图(剖面图);
7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检测过程;
8每检测点的数据及成果曲线;
9检测数据分析及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4浅层平板载荷检测
4.1适用范围
4.1.1本章所规定的是浅层地基土承载力性能现场载荷检测方法与评定。
4.1.2浅层平板载荷检测适用于浅层地基土、灰土垫层地基、砂石垫层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地基、粉煤灰垫层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垫层地基、预压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检测。
4.1.3抽样数量按第3.3条的要求执行。

4.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4.2.1检测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如不满足可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油压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联工作的油压千斤顶应采用同型号、规格的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线重合。
4.2.2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应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检测荷载不宜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检测用油泵、油管、多通联通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容许压力应大于最大加载时油压千斤顶压力的1.2倍,测力计、荷重传感器容许测力最大值应大于最大加载值的1.2倍。
4.2.3沉降测量宜采用大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量程等于大于3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应在其载荷板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3沉降测定平面应在承压板上,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承压板上。
4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工字钢作基准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40。),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米。
5承压板的刚度要足够大,在最大载荷下承压板中心与承压板边的变形差与承压板边长的比应在1/1000之内。
6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
4.2.4检测加载装置: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三种形式之一:
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
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平台反力装置的容许承载能力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检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压重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
3地锚横梁反力装置: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地锚的上拔力应大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6倍。以承压板中心为中心点对称布置地锚。
4.2.5承压板中心、锚桩、地锚、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下列表中规定:


距离
反力装置承压板中心与锚桩、地锚中心、压重平台支墩边承压板中心与
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锚桩、地锚中心、压重平台支墩边锚桩横梁≥1.5b且>1.5m≥1.5b且>1.5m≥1.5b且>1.5m压重平台≥1.5b且>1.5m≥1.5b且>1.5m≥1.5b且>1.5m地锚装置≥1.5b且>1.5m≥1.5b且>1.5m≥1.5b且>1.5m注:1b为承压板直径或边宽。
2软土场地堆载重量较大时,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承压板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检测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4.2.6开挖试坑的边长不应小于承压板边长或直径的3倍,开挖至检测深度(一般是设计基底标高)。
4.2.7放置承压板:在试坑中心根据承压板大小铺设不超过20mm厚度的砂垫层并找平,砂垫层尺寸应比承压板每边大出约50mm。然后小心平放承压板,防止斜角着地。
4.2.7所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测力计、荷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应校正合格后使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要与千斤顶组装配套,进行荷载示值检定后使用。
4.2.8检测装置图


图4.2.8检测设备安装示意图

4.3检测系统框图
基底试坑开挖→安装承压板→安装千斤顶→架设荷载承台→
加荷载块→安装检测仪表、设备→检测测试→整理检测资料
→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4.4检测方法
4.4.1按工程设计要求的基底标高开挖试坑,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试坑宽度应大于载荷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
4.4.2为了保持被检测的地基土的天然湿度与原状结构,应注意做到在检测之前,应在坑底预留20~30cm厚的原土层,待设备安装时挖去找平,在底部平铺上约20mm厚的密实中粗砂,并立即放上承压板。试坑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先将水降到检测标高,在底部铺20mm厚的砂垫层,立即放上承压板,待水位恢复后进行检测。
4.4.3在检测前应对仪表作如下检查:
1检查油压千斤顶是否安装在承压板的中心位置,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指零,或压力传感器与仪器连接,仪器读数是否为零。
2检查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与基准梁安装是否牢稳,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是否在承压板的中心线位置上;轻击基准梁,看百分表指针是否灵敏,或位移传感器与仪器连接,轻击基准梁,仪器读数是否灵敏。
4.4.4检测加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荷应分级进行,施加的总荷载一般要达到或超过地基土的极限荷载。试验地基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加荷至地基土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二倍;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
2加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10。各级荷载下要随时观看压力表值或压力传感器是否在要求的数值上,如有减少要随时补压。
4.4.5每级荷载下的沉降观测按每级加荷后,1小时内按间隔10、10、10、15、15min进行一次沉降观测,1小时后按每30min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应详细认真作好沉降记录,如有不正常情况出现应作好记录,分析找出原因。
4.4.6各级荷载下的沉降必须达到相对稳定后,才可进行下一级荷载的加荷。各级荷载下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是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少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4.7检测过程中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的条件,当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
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的侧向挤出。
2沉降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
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等于0.06。
4.4.8检测资料的整理
1分别计算每级荷载下沉降增量和沉降量。
2根据各级荷载和相应的总沉降量绘制p~s曲线图。
4.5检测结果的判定
4.5.1对于满足第4.4.7条中各款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4.5.2浅层平板载荷检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承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s—承压板的沉降量;b—承压板的宽或直径)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4.6检测结论的评定
4.6.1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当检测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特征值计算准确到5kPa。
如果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或超过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如果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未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未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4.6.2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当检测实测值的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不予评定。有关各方(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4.7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处理
4.7.1在检测工作中发生设备、仪器损坏时:
1如果压力表、油压千斤顶、油泵损坏时,应立即卸载。更换压力表、油压千斤顶(如果只是油管破损时,可只更换油管)、油泵。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出,重新选点进行检测。
2如果百分表损坏时,应立即更换百分表进行试验。
3在检测工作中,如发现承台支墩倾斜(一般发生在荷载加载过程中或全部加载完毕后),人员先撤离到危险范围外,观察无危险后,再拆卸仪器,卸下荷载块。重新安装或砌筑支墩,再进行检测;如在检测的卸荷过程中发现支墩有倾斜现象,应立即停止卸载过程,先卸下一部分荷载块后,再进行卸载工作。
4.7.2检测工作之前,应将场地围起来,防止雨水灌入。并用蓬布将试验仪器、设备、场地盖好,防雨防晒,蓬布要拉紧固定牢固。
4.8安全措施
4.8.1用压重平台装置时,承力墙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大不得大于1.2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墙厚应满足砌体设计强度值的要求(一般情况最小490mm),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以防吊装钢梁时碰倒墙体。向压重平台上加载时,应经常注意地基土和承力墙的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加荷,处理问题后再继续加荷。荷载全部加完后要停一段时间(最好四小时以上),观察承力架、承重墙、地基土、上部堆载(尤其注意下滑)有否问题,无问题方可进行检测。
4.8.2用于压重平台装置时,应考虑承力架能否放开荷载。吊装承力架时,不要用手扶承力架,以免出现意外,应在承力架的两头栓上各两根绳子(直径不小于12mm),以便人员牵引承力架,使吊装平衡,能平衡地落到应落的位置上。
4.8.3安装千斤顶、承压板、标准杆时,要考虑加压读表时方便,并要考虑到万一出事时,人能迅速退出,在检测前应先练习几次,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躲避。油泵要安装在压重平台范围1.5m以外。
4.8.4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工作场地如在基坑边,要随时注意基坑边的情况,如有问题排除后再工作。工作场地要收拾利索,无关人员要禁止进入现场,随时检查情况,排除安全隐患。
4.8.5设备运输时装到汽车上要平稳,大一些的设备(如钢梁)前头应用钢丝绳向后牵引牢固。小一些的设备放在大设备上,一定要放牢,最好用绳索捆绑,拴到汽车上,以免因道路颠簸、拐弯、刹车掉到车下。
4.8.6吊装设备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戴好安全帽、手套,穿好工作服等等,与工作无关人员应远离现场。起吊前吊装人员必需离开吊车前、左、右一定距离以保证安全。起吊时吊装人员应注意吊车支腿有否抬起现象及塌陷现象,及时通知司机处理,避免事故发生。当风力超过6级时,应停止吊装。在雨、雪、雾后吊装,要清除设备、场地、吊车上的冰雪,注意场地防滑。
4.8.7用电安全注意事项
1使用各种电器设备、仪器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规程或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2将电源引至工作现场时,应请现场电工或专门电气人员操作,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接地装置,并应有漏电保护装置。所用电源线应为橡胶护套线,铜线截面积应满足使用最大电流的需要。电线架空应有一定的高度,在现场以保证安全高度为准。如放在地面,应挖沟埋入地下,以免被车辆轧坏。并应随时注意来往人员,尤其是有人在埋线附近挖沟等工作时,应及时通知和制止。
3电源接线板、插座、油泵等仪器设备要防水、防雨、防雾,以防漏电。
4如发生人员触电事故应迅速正确解脱电源,进行触电救护,并立即和急救站(医院)联系抢救。触电救护按触电救护方法进行。

























5深层平板载荷检测
5.1适用范围
5.1.1本章所规定的是深层地基土承载力性能现场载荷检测方法与评定。
5.1.2深层平板载荷检测适用于深部地基土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5.1.3抽样数量按第3.3条的要求执行。
5.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5.2.1检测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中心应与传力筒中心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如不满足可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油压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联工作的油压千斤顶应采用同型号、规格的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传力筒中心线重合。
5.2.2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应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检测用油泵、油管、多通联通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容许压力应大于最大加载时油压千斤顶压力的1.2倍,测力计、荷重传感器容许测力最大值应大于最大加载值的1.2倍。
5.2.3沉降测量宜采用大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量程等于大于3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应在其传力筒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3沉降测定平面应在传力筒上,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传力筒上。
4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工字钢作基准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40。),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米。
5传力筒、承压板的刚度要足够大,传力筒按压杆稳定计算在最大载荷的1.2倍下不失稳。在最大载荷下承压板中心与承压板边的变形差与承压板边长的比应在1/2000(0.4mm)之内,承压板的直径为800mm,传力筒与承压板要紧密的联接在一起(螺栓连接或焊接)。
6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
5.2.4检测加载装置: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三种形式之一:
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
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平台反力装置的容许承载能力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检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压重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
3地锚横梁反力装置: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地锚的上拔力应大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6倍。以承压板中心为中心点对称布置地锚。
5.2.5传力筒筒中心、锚桩、地锚、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传力筒中心与锚桩的距离≥2.4m;传力筒中心与地锚的距离≥2m;传力筒中心与压重平台支墩边的距离≥1.6m;传力筒中心与基准桩中心的距离≥1.6m;基准桩中心与锚桩、地锚中心、压重平台支墩边的距离≥2m。
5.2.6开挖试坑至设计标高,试坑在开挖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小,在挖至最后1米时试坑的直径为900mm,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不少于800mm。在试坑底铺设不超过20mm厚度的砂垫层并找平,然后小心吊起传力筒上端,保证承压板水平,小心放入试坑中,防止承压板斜角着地。
5.2.7所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测力计、荷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应校正合格后使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要与千斤顶组装配套,进行荷载示值检定后使用。
5.2.8检测装置图

图5.2.8深层平板载荷检测示意图
5.3检测系统框图
基底试坑开挖→安装传力筒、承压板→安装千斤顶→
架设荷载承台→加荷载块→安装检测仪表、设备→检测测试
→整理检测资料→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5.4检测方法
5.4.1为了保持被检测的地基土的天然湿度与原状结构,应注意做到在检测之前,应在坑底预留20~30cm厚的原土层,待安装传力筒、承压板前挖去找平,在底部平铺上约20mm厚的密实中粗砂,并立即放上传力筒与承压板。试坑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先将水降到检测标高,在底部铺20mm厚的砂垫层,立即放上承压板,待水位恢复后进行检测。
5.4.2在检测前应对仪表作如下检查:
1检查油压千斤顶是否安装在传力筒的中心位置,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指零,或压力传感器与仪器连接,仪器读数是否为零。
2检查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与基准梁安装是否牢稳,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是否在传力筒的中心线位置上;轻击基准梁,看百分表指针是否灵敏,或位移传感器与仪器连接,轻击基准梁,仪器读数是否灵敏。
5.4.3检测加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荷应分级进行,施加的总荷载一般要达到或超过地基土的极限荷载。检测地基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加荷至地基土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二倍;加荷分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
2加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10。各级荷载下要随时观看压力表值或压力传感器是否在要求的数值上,如有减少要随时补压。
5.4.4每级荷载下的沉降观测按每级加荷后,1小时内按间隔10、10、10、15、15min进行一次沉降观测,1小时后按每30min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应详细认真作好沉降记录,如有不正常情况出现应作好记录,分析找出原因。
5.4.5各级荷载下的沉降必须达到相对稳定后,才可进行下一级荷载的加荷。各级荷载下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是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少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5.4.6检测过程中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的条件,当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
1沉降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沉降量与承压板直径之比大于0.04(32mm)。
2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3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
4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最大加载量大于设计要求的2倍,因设备或荷载块重量等原因无法再加载时。
5.4.7检测资料的整理
1位移计或百分表检测沉降是安装在传力筒上,所以传力筒的变形应扣除,每级的扣除量ΔLn按下式计算:
(5.4.7)
Pn—第n级载荷的荷载值(kN);
L—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点以下传力筒筒长(m);
E—传力筒材料的弹性模量,对于Q235钢板做成的钢筒2.1×105(MPa);
ΔLn—第n级载荷下传力筒的变形(mm)。
2分别计算每级荷载下沉降增量和沉降量(应减去传力筒的变形)。
3根据各级荷载和相应的总沉降量绘制p~s曲线图。
5.5检测结果的判定
5.5.1对于满足第5.4.6条中1、2、3款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对于满足第5.4.6条中第4款情况时,其对应的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5.5.2深层平板载荷检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二条要求确定时,可取s/d=0.01~0.015(s取值在8~12mm之间)(s—承压板的沉降量;d—承压板的直径)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5.6检测结论的评定
5.6.1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当检测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特征值计算准确到5kPa。
如果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或超过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如果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未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未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5.6.2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当检测实测值的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不予评定。有关各方(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5.7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处理
5.7.1在检测工作中发生设备、仪器损坏时:
1如果压力表、油压千斤顶、油泵损坏时,应立即卸载。更换压力表、油压千斤顶(如果只是油管破损时,可只更换油管)、油泵。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出,重新选点进行检测。
2如果百分表损坏时,应立即更换百分表进行检测。
3在检测工作中,如发现承台支墩倾斜(一般发生在荷载加载过程中或全部加载完毕后),人员先撤离到危险范围外,观察无危险后,再拆卸仪器,卸下荷载块。重新安装或砌筑支墩。再进行检测;如在检测的卸荷过程中发现支墩有倾斜现象,应立即停止卸载过程,先卸下一部分荷载块后,再进行卸载工作。
5.7.2检测工作之前,应将场地围起来,防止雨水灌入。并用蓬布将检测仪器、设备、场地盖好,防雨防晒,蓬布要拉紧固定牢固。
5.8安全措施
5.8.1用压重平台装置时,承力墙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大不得大于1.2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墙厚应满足砌体设计强度值的要求(一般情况最小490mm),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以防吊装钢梁时碰倒墙体。向压重平台上加载时,应经常注意地基土和承力墙的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加荷,处理问题后再继续加荷。荷载全部加完后要停一段时间(最好四小时以上),观察承力架、承重墙、地基土、上部堆载(尤其注意下滑)有否问题,无问题方可进行检测。
5.8.2用于压重平台装置时,应考虑承力架能否放开荷载。吊装承力架时,不要用手扶承力架,以免出现意外,应在承力架的两头栓上各两根绳子(直径不小于12mm),以便人员牵引承力架,使吊装平衡,能平衡地落到应落的位置上。
5.8.3安装千斤顶、标准杆时,要考虑加压读表时方便,并要考虑到万一出事时,人能迅速退出,在检测前应先练习几次,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躲避。油泵要安装在压重平台范围1.5m以外。
5.8.4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工作场地如在基坑边,要随时注意基坑边的情况,如有问题排除后再工作。工作场地要收拾利索,无关人员要禁止进入现场,随时检查情况,排除安全隐患。
5.8.5设备运输时装到汽车上要平稳,大一些的设备(如钢梁)前头应用钢丝绳向后牵引牢固。小一些的设备放在大设备上,一定要放牢,最好用绳索捆绑,拴到汽车上,以免因道路颠簸、拐弯、刹车掉到车下。
5.8.6吊装设备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戴好安全帽、手套,穿好工作服等等,与工作无关人员应远离现场。起吊前吊装人员必需离开吊车前、左、右一定距离以保证安全。起吊时吊装人员应注意吊车支腿有否抬起现象及塌陷现象,及时通知司机处理,避免事故发生。当风力超过6级时,应停止吊装。在雨、雪、雾后吊装,要清除设备、场地、吊车上的冰雪,注意场地防滑。
5.8.7用电安全注意事项
1使用各种电器设备、仪器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规程或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2将电源引至工作现场时,应请现场电工或专门电气人员操作,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接地装置,并应有漏电保护装置。所用电源线应为橡胶护套线,铜线截面积应满足使用最大电流的需要。电线架空应有一定的高度,在现场以保证安全高度为准。如放在地面,应挖沟埋入地下,以免被车辆轧坏。并应随时注意来往人员,尤其是有人在埋线附近挖沟等工作时,应及时通知和制止。
3电源接线板、插座、油泵等仪器设备要防水、防雨、防雾,以防漏电。
4如发生人员触电事故应迅速正确解脱电源,进行触电救护,并立即和急救站(医院)联系抢救。触电救护按触电救护方法进行。











岩基载荷检测
6.1适用范围
6.1.1本章所规定的是岩基承载力性能现场载荷检测方法与评定。
6.1.2岩基载荷检测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6.1.3抽样数量按第3.3条的要求执行。
6.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6.2.1检测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中心应与承压筒或承压板中心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
6.2.2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应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检测用油泵、油管、多通联通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容许压力应大于最大加载时油压千斤顶压力的1.2倍,测力计、荷重传感器容许测力最大值应大于最大加载值的1.2倍。
6.2.3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千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01mm。
2应在其传力筒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器或千分表,或在承压板对称安置2个位移传感器或千分表。
3采用承压筒传力方式时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工字钢作基准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40。),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米。采用洞室反力形式时基准桩应固定在洞室的侧壁上。
5传力筒、承压板的刚度要足够大,在最大载荷下承压板中心与承压板边的变形差与承压板边长的比应在1/3000(0.1mm)之内,承压板的直径为300mm,传力筒与承压板要紧密的联接在一起(螺栓连接或焊接)。
6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或千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
6.2.4检测加载装置: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二种形式之一:
1传力筒传力方式
a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
b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平台反力装置的容许承载能力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检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压重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
c地锚横梁反力装置: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地锚的上拔力应大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6倍。以传力筒中心为中心点对称布置地锚。
2洞室反力方式:把洞室顶和底面凿平→检测处应用跺斧等工具加工出Φ400mm的平面→安装时检测处抹5mm厚水泥(强度等级42.5)净浆→将承压板放置在检测处的正中→将千斤顶放置在承压板正中→在千斤顶顶上放置厚钢板→钢板上放置高标号水泥砂浆(用强度等级42.5水泥,配合比为1:2)→千斤顶进油,荷载加至最大荷载的5%→三天后卸载→安装位移传感器或千分表→检测。
6.2.5传力筒传力方式传力筒筒中心、锚桩、地锚、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传力筒中心与锚桩的距离≥2.0m;传力筒中心与地锚的距离≥2m;传力筒中心与压重平台支墩边的距离≥1.6m;传力筒中心与基准桩中心的距离≥1.6m;基准桩中心与锚桩、地锚中心、压重平台支墩边的距离≥2m。采用洞室反力形式时基准桩应固定在洞室的侧壁上,为固定牢靠可在侧壁上打孔用结构胶粘牢基准梁。
6.2.6传力筒传力方式把试坑底凿平,检测处应用跺斧等工具加工出Φ400mm的平面,安装前检测处抹5mm厚水泥(强度等级42.5)净浆,然后小心吊起传力筒上端,保证承压板水平,小心放入试坑中,保证承压板水平,放入检测处,严防承压板斜角着地,放置三天后即可检测。洞室反力方式安装按第6.2.4条第2款进行。
6.2.7所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测力计、荷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千分表应校正合格后使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要与千斤顶组装配套,进行荷载示值检定后使用。
6.2.8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6.2岩基载荷检测示意图
6.3检测方法
6.3.1在检测前应对仪表作如下检查:
1检查油压千斤顶是否安装在传力筒的中心位置,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指零,或压力传感器与仪器连接,仪器读数是否为零。
2检查千分表或位移传感器与基准梁安装是否牢稳,千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是否在传力筒或承压板的中心线位置上;轻击基准梁,看千分表指针是否灵敏,或位移传感器与仪器连接,轻击基准梁,仪器读数是否灵敏。
6.3.2检测加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荷应分级加荷,加荷总量一般要达到或超过岩基的极限荷载。检测岩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时或限于加荷能力荷载至少加荷至设计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三倍;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为1/10。
2加荷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10。各级荷载下要随时观看压力表值或压力传感器是否在要求的数值上,如有减少要随时补压。
6.3.3每级荷载下的沉降观测按每级加荷后,立即读数,以后每10min读数一次。应详细认真作好沉降记录,如有不正常情况出现应作好记录,分析找出原因。
6.3.4各级荷载下的沉降必须达到相对稳定后,才可进行下一级荷载的加荷。各级荷载下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是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时则认为已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6.3.5检测过程中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的条件,当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
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3若限于加载能力,荷载也应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3倍。
6.3.6卸载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时,二次回弹读数之差不大于0.01mm时,即认为稳定可结束检测。
6.3.7检测资料的整理
1按传力筒方式加载时位移计或千分表检测沉降是安装在传力筒上,所以传力筒的变形应扣除,每级的扣除量ΔLn按下式计算:
(5.4.7)
Pn—第n级载荷的荷载值(kN);
L—千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点以下承压筒长(m);
E—传力筒材料的弹性模量,对于Q235钢板做成的钢筒2.1×105(MPa);
ΔLn—第n级载荷下传力筒的变形(mm)。
2分别计算每级荷载下沉降增量和沉降量(应减去传力筒的变形)。
3根据各级荷载和相应的总沉降量绘制p~s曲线图。
6.4检测结果的判定
6.4.1对于满足第6.3.5条中1、2款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对于满足第6.3.5条中第3款情况时,其对应的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6.4.2岩基载荷检测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按以下2款中的小值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承载力特征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3倍时,将极限荷载除以3,所得值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6.5检测结论的评定
6.5.1同一岩层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取各检测结果的最小值作为该岩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特征值计算准确到50kPa。
6.5.2如果该岩层的岩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或超过设计岩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达到设计岩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6.5.3如果该土层的岩基承载力特征值未达到设计岩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未达到设计地岩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6.6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处理
6.6.1在检测工作中发生设备、仪器损坏时:
1如果压力表、油压千斤顶、油泵损坏时,应立即卸载。更换压力表、油压千斤顶(如果只是油管破损时,可只更换油管)、油泵。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出,重新选点进行检测。
2如果千分表损坏时,应立即更换千分表进行试验。
3在检测工作中,如发现承台支墩倾斜(一般发生在荷载加载过程中或全部加载完毕后),人员先撤离到危险范围外,观察无危险后,再拆卸仪器,卸下荷载块。重新安装或砌筑支墩。再进行检测;如在检测的卸荷过程中发现支墩有倾斜现象,应立即停止卸载过程,先卸下一部分荷载块后,再进行卸载工作。
6.6.2检测工作之前,应将场地围起来,防止雨水灌入。并用蓬布将检测仪器、设备、场地盖好,防雨防晒,蓬布要拉紧固定牢固。
6.7安全措施
6.7.1用压重平台装置时,承力墙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大不得大于1.2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墙厚应满足砌体设计强度值的要求(一般情况最小490mm),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以防吊装钢梁时碰倒墙体。向压重平台上加载时,应经常注意地基土和承力墙的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加荷,处理问题后再继续加荷。荷载全部加完后要停一段时间(最好四小时以上),观察承力架、承重墙、地基土、上部堆载(尤其注意下滑)有否问题,无问题方可进行检测。
6.7.2用于压重平台装置时,应考虑承力架能否放开荷载。吊装承力架时,不要用手扶承力架,以免出现意外,应在承力架的两头栓上各两根绳子(直径不小于12mm),以便人员牵引承力架,使吊装平衡,能平衡地落到应落的位置上。
6.7.3安装千斤顶、基准杆时,要考虑加压读表时方便,并要考虑到万一出事时,人能迅速退出,在检测前应先练习几次,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躲避。油泵要安装在压重平台范围1.5m以外。
6.7.4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工作场地如在基坑边,要随时注意基坑边的情况,如有问题排除后再工作。工作场地要收拾利索,无关人员要禁止进入现场,随时检查情况,排除安全隐患。
6.7.5设备运输时装到汽车上要平稳,大一些的设备(如钢梁)前头应用钢丝绳向后牵引牢固。小一些的设备放在大设备上,一定要放牢,最好用绳索捆绑,拴到汽车上,以免因道路颠簸、拐弯、刹车掉到车下。
6.7.6吊装设备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戴好安全帽、手套,穿好工作服等等,与工作无关人员应远离现场。起吊前吊装人员必需离开吊车前、左、右一定距离以保证安全。起吊时吊装人员应注意吊车支腿有否抬起现象及塌陷现象,及时通知司机处理,避免事故发生。当风力超过6级时,应停止吊装。在雨、雪、雾后吊装,要清除设备、场地、吊车上的冰雪,注意场地防滑。
6.7.7用电安全注意事项
1使用各种电器设备、仪器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规程或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2将电源引至工作现场时,应请现场电工或专门电气人员操作,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接地装置,并应有漏电保护装置。所用电源线应为橡胶护套线,铜线截面积应满足使用最大电流的需要。电线架空应有一定的高度,在现场以保证安全高度为准。如放在地面,应挖沟埋入地下,以免被车辆轧坏。并应随时注意来往人员,尤其是有人在埋线附近挖沟等工作时,应及时通知和制止。
3电源接线板、插座、油泵等仪器设备要防水、防雨、防雾,以防漏电。
4如发生人员触电事故应迅速正确解脱电源,进行触电救护,并立即和急救站(医院)联系抢救。触电救护按触电救护方法进行。






复合地基载荷检测
7.1适用范围
7.1.1本章所规定的是复合地基承载力性能现场载荷检测方法与评定。
7.1.2复合地基载荷检测适用于强夯置换法、振冲法、砂石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CFG桩)、夯实水泥桩法(水泥粉喷桩和水泥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检测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
7.1.3抽样数量按第3.3条的要求执行。
7.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7.2.1检测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重合,它所提供的最大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1.5倍。如不满足可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油压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联工作的油压千斤顶应采用同型号、规格的油压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线重合。
7.2.2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油压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油压千斤顶校验率定值(曲线)换算荷载。测力计、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应合理选择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测力计或荷重传感器量程的0.15倍。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最大试验荷载不宜小于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量程的0.25倍。检测用油泵、油管、多通联通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容许压力应大于最大加载时油压千斤顶压力的1.2倍,测力计、荷重传感器容许测力最大值应大于最大加载值的1.2倍。
7.2.3沉降测量宜采用大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量程等于大于3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应在其承压板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3沉降测定平面应在承压板上,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承压板上。
4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宜采用工字钢作基准梁,高跨比不宜小于1/40。),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米。
5承压板要有足够刚度,在最大载荷下承压板中心与承压板边的变形差与承压板边长的比应在1/1000之内。单桩复合地基载荷检测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1根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检测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
6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
7.2.4检测加载装置: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三种形式之一:
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
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平台反力装置的容许承载能力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检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压重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
3地锚横梁反力装置:横梁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应不得小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2倍,地锚的上拔力应大于预估最大检测荷载的1.6倍。以承压板中心为中心点对称布置地锚。
7.2.5荷载承台支墩之间的距离应大于3.6倍承压板宽度(或直径)。承压板和锚桩(地锚)的净距应大于1倍承压板宽度(或直径)。
7.2.6沉降测定采用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由基准桩上架设的基准梁支承。基准桩与承压板的距离净距应大于1.3倍载荷板宽度(或直径);基准桩与载荷承台支墩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3倍载荷板宽度(或直径);基准梁应有足够的刚度。四块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要安装在载荷板对称的两个方向上,并离中心等距离。
7.2.7开挖试坑的边长不应小于承压板边长或直径的3倍,开挖至检测深度(一般是设计基底标高)。
7.2.8放置承压板:在试坑中心根据承压板大小铺设50~150mm厚度的砂垫层(承压板大砂垫层要厚)并找平,砂垫层尺寸应比承压板每边大出约150~450mm。然后小心平放承压板,防止斜角着地。
7.2.9所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测力计、荷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应校正合格后使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要与千斤顶组装配套,进行荷载示值检定后使用。
7.2.10检测装置图


图7.2.10检测设备安装示意图

7.3检测系统框图
基底试坑开挖→安装承压板→安装千斤顶→架设荷载承台→
加荷载块→安装检测仪表、设备→检测测试→整理检测资料→
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7.4检测方法
7.4.1为了保持被检测的地基土的天然湿度与原状结构,应注意做到在检测之前,应在坑底预留20~30cm厚的原土层,待承压板安装前挖去找平,在试坑中心根据承压板大小铺设50~150mm厚度的砂垫层(承压板大砂垫层要厚)并找平,砂垫层尺寸应比承压板每边大出约150~450mm。然后小心平放承压板。试坑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先将水降到检测标高,在底部铺好砂垫层,立即放上承压板,待水位恢复后进行检测。
7.4.2在检测前应对仪表作如下检查:
1检查油压千斤顶是否安装在承压板的中心位置,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指零,或压力传感器与仪器连接,仪器读数是否为零。
2检查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与基准梁安装是否牢稳,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是否在承压板的中心线位置上;轻击基准梁,看百分表指针是否灵敏,或位移传感器与仪器连接,轻击基准梁,仪器读数是否灵敏。
7.4.3检测加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荷应分级进行,施加的总荷载一般要达到或超过复合地基的极限荷载。检测地基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加荷至地基土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二倍;加荷等级可分为8~12级。
2加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10。各级荷载下要随时观看压力表值或压力传感器是否在要求的数值上,如有减少要随时补压。
7.4.4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进行一次沉降观测,以后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应详细认真作好沉降记录,如有不正常情况出现应作好记录,分析找出原因。
7.4.5各级荷载下的沉降必须达到相对稳定后,才可进行下一级荷载的加荷。各级荷载下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是当一小时内沉降量少于0.1mm,此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7.4.6检测过程中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的条件,当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以终止加荷而卸荷。
1沉降急骤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累计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6%。
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量已为设计要求值(一般是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两倍以上。
7.4.7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7.4.8检测资料的整理
1分别计算每级荷载下沉降增量和沉降量。
2根据各级荷载和相应的总沉降量绘制p~s曲线图。
7.5检测结果的判定
7.5.1对于满足第7.4.6条中1、2款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对于满足第7.4.6条中第3款情况时,其对应的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7.5.2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当p~s(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当p~s(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
a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b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2所对应的压力。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
c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土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压力;当以粘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d对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
e对有经验的地区,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

7.6检测结论的评定
7.6.1同一单体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同一单体工程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当检测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单体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特征值计算准确到5kPa。
如果该单体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或超过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达到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如果该单体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未达到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检测结论为:该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未达到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的要求。
2同一单体工程参加统计的检测点不应少于三点,当检测实测值的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不予评定。有关各方(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7.7检测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处理
7.7.1在检测工作中发生设备、仪器损坏时:
1如果压力表、油压千斤顶、油泵损坏时,应立即卸载。更换压力表、油压千斤顶(如果只是油管破损时,可只更换油管)、油泵。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出,重新选点进行检测。
2如果百分表损坏时,应立即更换百分表进行试验。
3在检测工作中,如发现承台支墩倾斜(一般发生在荷载加载过程中或全部加载完毕后),人员先撤离到危险范围外,观察无危险后,再拆卸仪器,卸下荷载块。重新安装或砌筑支墩。再进行检测;如在检测的卸荷过程中发现支墩有倾斜现象,应立即停止卸载过程,先卸下一部分荷载块后,再进行卸载工作。
7.7.2检测工作之前,应将场地围起来,防止雨水灌入。并用蓬布将试验仪器、设备、场地盖好,防雨防晒,蓬布要拉紧固定牢固。
7.8安全措施
7.8.1用压重平台装置时,承力墙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大不得大于1.2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墙厚应满足砌体设计强度值的要求(一般情况最小490mm),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以防吊装钢梁时碰倒墙体。向压重平台上加载时,应经常注意地基土和承力墙的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加荷,处理问题后再继续加荷。荷载全部加完后要停一段时间(最好四小时以上),观察承力架、承重墙、地基土、上部堆载(尤其注意下滑)有否问题,无问题方可进行检测。
7.8.2用于压重平台装置时,应考虑承力架能否放开荷载。吊装承力架时,不要用手扶承力架,以免出现意外,应在承力架的两头栓上各两根绳子(直径不小于12mm),以便人员牵引承力架,使吊装平衡,能平衡地落到应落的位置上。
7.8.3安装千斤顶、承压板、标准杆时,要考虑加压读表时方便,并要考虑到万一出事时,人能迅速退出,在检测前应先练习几次,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躲避。油泵要安装在压重平台范围1.5m以外。
7.8.4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工作场地如在基坑边,要随时注意基坑边的情况,如有问题排除后再工作。工作场地要收拾利索,无关人员要禁止进入现场,随时检查情况,排除安全隐患。
7.8.5设备运输时装到汽车上要平稳,大一些的设备(如钢梁)前头应用钢丝绳向后牵引牢固。小一些的设备放在大设备上,一定要放牢,最好用绳索捆绑,拴到汽车上,以免因道路颠簸、拐弯、刹车掉到车下。
7.8.6吊装设备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戴好安全帽、手套,穿好工作服等等,与工作无关人员应远离现场。起吊前吊装人员必需离开吊车前、左、右一定距离以保证安全。起吊时吊装人员应注意吊车支腿有否抬起现象及塌陷现象,及时通知司机处理,避免事故发生。当风力超过6级时,应停止吊装。在雨、雪、雾后吊装,要清除设备、场地、吊车上的冰雪,注意场地防滑。
7.8.7用电安全注意事项
1使用各种电器设备、仪器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规程或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2将电源引至工作现场时,应请现场电工或专门电气人员操作,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接地装置,并应有漏电保护装置。所用电源线应为橡胶护套线,铜线截面积应满足使用最大电流的需要。电线架空应有一定的高度,在现场以保证安全高度为准。如放在地面,应挖沟埋入地下,以免被车辆轧坏。并应随时注意来往人员,尤其是有人在埋线附近挖沟等工作时,应及时通知和制止。
3电源接线板、插座、油泵等仪器设备要防水、防雨、防雾,以防漏电。
4如发生人员触电事故应迅速正确解脱电源,进行触电救护,并立即和急救站(医院)联系抢救。触电救护按触电救护方法进行。
献花(0)
+1
(本文系lqmtc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