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停亭

 悯残月 2014-09-10

当加班熬夜、挑灯夜战成为家常便饭;当放弃治疗、累觉不爱成为口头禅;当忙与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有多少人抱怨着“无可奈何”,又感慨着“身不由己”。但是鸭梨山大就能成为幸福感缺失、负能量倍增的理由吗?

谈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字概括就是“快”,生怕慢了一步就会被别人超越。宏观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跃进,这是大背景;微观来说,大家都在加速、提速、超速,都在寻找捷径,都在背水一战,不敢有一丝懈怠,因为如今金钱、效率和成功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所在的重要指标。相比于成功,幸福和快乐已经变成一种奢侈品。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几分意味。大家都在忙碌的事,你可以拿捏得住轻重缓急,悠闲地对待它,你才有时间、有精力去体味别人没时间享受的闲情逸致;面对同样一件事,也许别人感到力不从心,你却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于色,就如毛泽东所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的繁忙,而是内在的焦虑。这份从容,不是故作潇洒,而是一种生活姿态。

且停亭

烦恼缘何而来?静的时候不庄严,心里总有些事嘀嘀咕咕放不下;动的时候又不麻利,拖泥带水放不开。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顽疾,也是浮躁的表现,而远离浮躁亲近幸福,我觉得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向外养气。孟浩然说要养浩然之气,苏东坡也有词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起初我不懂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点明白了。这气来自于天地山水之间,人要养气就必须要登山临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眼随景移,心随景动,眼界和胸襟自会不同,躁动的心也会随之安静下来。宁静时取天地灵秀于胸中,化一缕浩然之气,行动处自会乘风千里,快意人生。

第二种是向内养心。“既自以心为形役,惜惆怅而独悲。”于是陶公高悬县印寄情田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身居陋室之中,调素琴、阅金经。人生就是一段行程,我们衔枚疾走的同时,最容易忽视沿途的风景;生活就是一次攀峰,当我们登临绝顶时,除了擦汗、喘气,是否享受过这山的美丽?

清代文学家李渔筹资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且停亭”,用以劝诫世人不要被物欲功利所蔽,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的路上不妨停一停,歇歇脚、散散汗、静静心,然后再轻装上路。这亭子,可以是一首歌、一杯酒、一本书,是一切可以涵养内心的载体。我们不妨找找自己的亭子在哪里,且停亭中且停停,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看看就在身边的风景。不一样的人生,也许就在这一停一看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