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西安半坡遗址
2014-09-11 | 阅:  转:  |  分享 
  


网录



发电厂施工的偶然发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当时,国家投资的灞桥火力发电厂项目,在位于西安东郊的半坡村破土动工。随着工程的进行,奇怪的事情不断发生,大量人工磨制的石器出土,伴随着还有少量的陶器被发现。陕西是个文物大省,破土基建时经常会有文物发现,所以陕西人一般文物意识都很强,这次他们也没有敢大意马虎,把情况迅速向上作了汇报。



西安市文物主管部门了解情况后,即派专家前往视察。在工地,专家收集了发现的所有石器和陶器,仔细进行鉴定。石器明显是磨制的,种类很多,有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等,初步判断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陶器都是彩陶,彩陶上的图案也很熟悉,和在陕西、河南等地大量发现的仰韶文化类型陶器上的图案非常相似。初步认定这应该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具有重大的发掘价值,随即把情况作了上报。



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决定对半坡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在接下去的4年里,他们先后进行了5次挖掘,共探明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最后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考古队员们的脚步,走进半坡村,看看他们都在那里发现了什么。



考古队最后探明,半坡遗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最宽处近200米。在这个村落遗址的北部发掘出一段长70多米、宽深各约5~6米的壕沟,壕沟继续向西侧延伸,构成一个椭圆形。沟内是居住区,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是烧制陶器的窑区。区内居住的房屋、储藏东西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遗址,是村落的中心区。居住区内的建筑以一条深1.5米、宽2米的小沟为界,划分为两小区,每小区的建筑物中心,有一座面积达160平方米的供集体活动的大房子,它的周围密布着30~40平方米大小的中型房子和氏族成员住的12~20平方米的小房子。



关于半坡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挖掘出的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等,但以半坡类型最为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据以上判定,半坡遗址应属于仰韶文化,学术上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为中心。仰韶文化的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已经进入了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而半坡本身则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阶段。



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并且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华夏第一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精神。



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然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来访的其他氏族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同于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子女仍旧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居住区四周环绕一条壕堑围护,堑深6~7米,宽5~8米。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去;而遇到有野兽袭击或外族侵袭时,壕堑便成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这堪称后世城壕的先驱。

壕堑北面是墓葬区,这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墓中死者一般都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和儿童又分开,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究其原因,或许是想孩子年幼,还需父母照顾吧。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故此可以证明,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总的来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划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的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或族徽。



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画卷,为我们了解人类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窗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沉睡的原始村落在晨光的沐浴中苏醒。



仓造字的传说



无论如何,甲骨文已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那么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从总体上看,这些符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从字形上几乎看不出一点象形文字的痕迹。但是经过古文字学家的研究,发现这些符号虽然看似简单,却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特征,比如:这些符号在书写(刻画)时都有一定的规律,即写横都是从左向右,写竖都是从上向下,写撇都是从右上到左下,写捺都是从左上到右下,这与现代汉字的书写规则完全一致;在字的形状上,是各自独立的,已具备方块字的基本特征。



在文字产生以前,我国古代曾有过一段结绳记事的历史,使用结绳记事的部落,最先创造出的文字应该是象形文字。古文字学家从种种迹象推断,半坡人创造的二三十种符号,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符号,是从结绳记事的阶段向文字阶段过渡中所产生的象形文字的雏形。



过去一向传说,汉字是由仓颉发明创造的,现在看起来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因为仓颉是黄帝时代的人,比半坡时代晚了有一千多年,这中间一定会产生出一些其它的新字。“半坡人”已经发明出原始的文字符号,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急需用的文字,并逐步过渡到文字记事阶段,这中间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从黄帝以后起,历代帝王及一些重要人物的名字、事迹都记得比较清楚了,这说明在黄帝时代,汉字的发展曾有过一次飞跃,所谓仓颉造字,很可能就是仓颉对已有的文字进行过一次规范化的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一批急需的新字,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仓颉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曾做出过十分卓绝的贡献,这一点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1988年,中国刑警学院痕迹检验专家赵成文教授在西安讲学时,到半坡遗址进行考察。遗址现场有许多坛坛罐罐的碎陶片,这在外行人眼里是不值一看的,但赵教授却对那些坛坛罐罐情有独钟。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后,赵教授发现其中有4个陶罐的碎片上似乎有人类的指纹,轻轻刷掉陶片上面的灰尘和泥土,其中一个陶片上,清晰地露出了一个7000年前的制陶人左手大拇指的立体指纹。随后赵教授将指纹拍了照片,并制成了指纹模型。最近作为这个指纹的发现者,赵成文教授决定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此事正在操作中。







献花(0)
+1
(本文系大才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