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鼓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导向——由一场网上争论引起的思绪点滴

 盛世曲苑 2014-09-11
        这场双方实力并不对等的“网上争论”是由北京曲艺界的名人崔琦老师2013.7.7  23:00发的一篇微博——【梨園剧场纪念骆玉笙先生鼓曲专场真是一场髙水平的演出!可惜观众仍不够踊跃,我以为还是宣 传不够,还应加大力度,当然更需要王铁成老师这样的内行知音,我很赞成这样的纪念活动,明年再搞一次,到时候准备的充分一些,效果会比这次还好。不信东风唤不回!(7月7日23:30)】引起的;当时是我及时转载了该篇微博,并对其做了如下评论——【从来就不缺少忠实的观众,也不要光埋怨“观众不够踊跃”,应该多想想——为什么有不少北京的曲迷观舍近求远坐火车专门去天津听鼓曲?并且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去……,特别是听说天津有“专场活动”,更是成群结队,组团前往……(7月8日08:56)】;网友“付-勇”随后跟帖——【回复@曲苑常客:氛围很重要!同意曲苑常客的说法!(7月8日 09:31)】“leebin杨”评论——【这活动绝对是好的,但是氛围是一点一滴起来的。坚持强强联合吧,演员好绝对是最重要的(7月8日 11:11)】……;崔琦老师则回应道——【把天津演员请到北京,为的是满足忠实观众,不是省的成群结队去天津了吗?(7月8日11:28)】;后又有“曲苑纵观”跟帖——【宣传太不够了,如此高水平的演出居然连一个专业媒体的摄像都没看到,这么宝贵的演出资料,总不能光指着忠实观众的家庭DV吧,实在是可惜了!@中国曲艺网 @北京青春国粹联盟(7月8日 12:48)】;“志扬1906”——【套用鞭打芦花里的词儿:“天下的爹娘可没有个错,不孝的儿女有万千”。其实演员都是名演员,跟天津的演出比,区别无非是:(1)演出环境(大礼堂&小剧场)(2)票价(不用多说(3)演出形式(返场与篮儿的问题)ps:可能如果没有息影3年的姚老师参演,来的观众还会少很多。(7月8日 13:23)】;这时,我又对其进行了评论——【那就更应该想想————观众们为什么不买账的原因了(7月9日12:18)】;或许是我的直言无状冒犯了崔琪老师的虎威,随之出言质问我道——【你看明白我发的微博了吗?(可惜观众仍不够踊跃,我以为还是宣传不够,还应加大力度,)这句话看懂了吗?(7月9日14:23)】;说心里话,此时我就是再愚蒙不化,也能听出崔琪老师语气中所带有的恼火和不耐烦,但我还是“不知深浅的直言回复——【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了——加大宣传力度是可行的,但光靠预热宣传怕是不行;我认为倒是更应该放下架子. 塌下身子去了解一下广大的曲迷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演出,心中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组织形式……(7月9日15:32)】更让我没料到的是崔琦老师的一句质问“你看明白我发的微博了吗?(可惜观众仍不够踊跃,我以为还是宣传不够,还应加大力度,)这句话看懂了吗?”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招惹的曲迷网友纷纷跟帖评论,并且形成了风大一面倒的情势,将矛头直指崔老师……甚至有的情绪激动,出言不逊(下面即是部分网友的跟帖评语)——

 

草民一男:回复@曲艺崔琦:除此之外,你的注水主持、8缩为7、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被人为的切割。  
          (7月9日 15:22)

 

草民一男:回复@曲艺崔琦: 这次演出我和一些朋友也没去,唯一的原因就是有你的主持,不想看你的表演

          和听你的教导,真烦!
          回复曲艺崔琦的评论 “你看明白我发的微博了...” 
          (7月9日 15:32)

 

我:真要是能如天津那般不强力控制时间.不限制演员返场;我想票价还在其次(因为毕竟像这种高质量的

    曲艺专场,一年也没有几次)
    评论我的微博:“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

    (7月9日 15:39)

 

檀板弦歌先生:可以按观众的理想去做,票价呢?
              评论我的微博 “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
              (7月9日 15:35)

 

志扬1906:看了姚老师那个视频,脑子里突然就涌现出了80年曲荟视频里侯月秋、阎秋霞多次返场的场景。

          之前亲历过两次类似的——天津大礼堂非遗的董湘昆和长安大戏院纪孙的张秋萍。大剧场的演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保存了观众的一种能力,当然前提是真得有那么好的演员。
          评论我的微博 “真要是能如天津那般不强力控制时...” 
          (7月9日 15:52)

 

津一川:“骆韵百年”,呵呵,这题目起的。我倒是像问问骆门15位弟子去了多少呢?骆门再传弟子目前有

        多少人?他们又有多少人受到邀请了呢?没有收到邀请的原因呢?(这点最重要)演出曲目又有多

        少与骆派有关呢?还、还、还骆韵百年?拉倒吧。
        评论我的微博 “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 
        (7月9日 15:56)

 

志扬1906:确实是,衣食父母四个字是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的//@曲苑常客: 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

          明白了——加大宣传力度是可行的,但光靠预热宣传怕是不行;我认为倒是更应该放下架子. 塌

          下身子去了解一下广大的曲迷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演出,心中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评论我的微博 “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 
          (7月9日 16:01)

 

志扬1906:回复@檀板弦歌先生:其实很简单啊,什么样的演出该卖什么样儿的票价,主办方和观众脑子里应

          该都有个“心理价位”,如果定便宜了,就会爆棚,如果定贵了太多,也当然会反映在上座儿率

          上。再说了解并满足观众需求也并不是非牵扯演出成本的上升吧……
          回复檀板弦歌先生的评论 “可以按观众的理想去做...”
          (7月9日 16:06)

 

草民一男:草民一男:回复@曲艺崔琦: 这次演出我和一些朋友也没去,唯一的原因就是有你的主持,不想

          看你的表演和听你的教导,真烦! (45分钟前)
          评论我的微博 “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 
          ( 7月9日 16:20)

 

檀板弦歌先生:回复@志扬1906:曲艺园子观众鱼龙混杂,不可能同时在票价和演出安排上同时满足于不同观

              众的需要
              回复志扬1906的评论 “回复@檀板弦歌先生:其...” 
              ( 7月9日 16:21)

 

草民一男:草民一男:回复@曲艺崔琦:除此之外,你的注水主持、8缩为7、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被人为的切割。
          评论我的微博 “回复@曲艺崔琦:我想我还是看明白...”

          (7月9日 16:23)

 

津一川::还加大宣传力度?你如果放下身段,加入曲艺爱好者的微博和QQ群,发一条小公告,立马十传百、

          百传千的了。可是你不会,你也不会和我们这些人交流的。 

          (7月9日 16:39)

 

津一川:在天津很多大碗弦师和演员都和我们是朋友,彼此很熟悉,经常在网上聊天,他们有事,我们能不

        捧场吗?

        (7月9日 16:41)

 

津一川:我一个哥们就是唱骆派的,有他的演出时,我一招呼,就能去几十人,还用什么宣传力度。

        (7月9日 16:44)

 

开心齐哥:我不懂大鼓啊,但是我觉得冯欣蕊的中听,刘春爱恐怕基本不是骆派,她就好比李派老旦刘桂欣,

          嗓子横着走。大鼓跟老旦基本是一个路子。

          (7月9日 16:53)

 

史春阳:大照片挂舞台上,上来的骆派弟子先给先生鞠躬再演唱代表作。

        (7月9日 16:59)

 

 

我:回复@津一川:这名字取得就有水分——什么叫“骆派百年”——”骆派京韵大鼓艺术“是什么时候逐步

    形成和正式定名的?这”百年高寿“又是如何计算的了?
    回复津一川的评论:““骆韵百年”,呵呵,这...”
    (7月9日 17:39)

 

 

津一川:回复@曲苑常客:噱头,这是为了招揽人。有骆派不过三十多年的事情而已。
        回复我的评论 “回复@津一川:这...” 
        (7月9日 17:45)

 

津一川:回复@曲苑常客:就是,来回车票就100多。这不是钱的事。
        回复我的评论 “从来就不缺少忠实的观...” 
        (7月9日 17:52)  

志扬1906:回复@曲苑常客:百年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死亡",由于真正的骆派在骆死时已经定格了,刚好能

          解释得通。那四个字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凋零的骆派…
          回复我的评论 “回复@津一川:这...” 
          ( 7月9日 19:09 )

 

开心动画:有了传承的血液,就有了无数新生命的涌动!

          (7月10日 08:56)

 

        好在,崔老师在事态还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保持沉默了;而那些情绪偏激的网友也因失去了争吵对手而气散劲消.偃旗息鼓了——唉!本来“始作俑者”乃崔老师本人,可弄得我倒跟罪魁祸首似的……!说心里话:我本人对崔琦老师是十分尊敬和崇拜的,(毕竟人家为曲艺事业辛辛苦苦的奉献了一辈子,功劳和苦劳都是不可磨灭的,至于目前鼓曲事业的低谷状态也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要他一个北京市曲协的副主席担负这样重大的“全国性的历史责任”更是情理不通);特别是作为曲协领导的他就是每天上8下5的坐在办公室里靠想想清闲也说得过去了(何况人家又是那么大岁数了),可他还在积极地为鼓曲的演出和繁荣尽心尽力牵头组织……上蹿下跳.八方促和的创造条件,进而能放下架子亲自登台主持,其心气儿之高.状态之佳实可称赞,但随着京城“鼓曲专场”演出的渐多渐久,其组织形式和一些莫名其妙且不得人心的硬性规定也逐步的被约定俗成。其实这也没什么,关键是个认识态度,特别是那些能左右方向变化发展. 能协调各方关系的领导的态度,就说现在整体水平远好于北京的天津吧——今年5月2日“天津市2013年优秀剧目展演·鼓曲专场”的首场演出中众多现场观众也曾因要求限制演员谢篮返场哄闹一场,要不是结肠的演员沉着应变,事态将不可收拾,事后更有热心的曲迷观众为此事“闹到了‘团里’”,结果是团长在百忙中亲自“接见”,虚心听取观众意见,解答观众疑惑,并且是立竿见影——在组织5月9日的第二场“天津市2013年优秀剧目展演·鼓曲专场”时就取消了观众反感的限制演员谢篮返场硬性规定;特别是在这次的建团60周年庆典·演出季前夕,团领导还专门抽时间请多名曲迷观众代表到团里针对召开座谈会,听取虚心观众关于“演出季”的中肯建议——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非得遇事就要挣个你高我的冲劲儿,也并不是团领导让步的结果;相反最为难得.也最暖民心的是人家天津市曲艺团的领导真心为曲艺.无私做事业的境界和理解观众的心情,重视观众的要求的虚怀若谷,说到底就是人家不是光把尊重观众挂在嘴上,而是时时刻刻的放在心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观众的不满和抱怨也非是一时一日所积累,只不过是机缘巧合——崔琪老式的微博在此起到了了“导火索”的作用。说到底,北京的“鼓曲专场”自例行的8改7当排在目前观众反感反应强烈之首——这种改变可以认证为明目张胆的“缩水”,甚至等同于菜市场小商贩的缺斤短两行径;也别把责任全推给(园子)剧场,这还的看你们当初是和人家如何谈的条件。其次,就是你们为了控制整场间,不但严格限制演员返场,甚至为了压缩演出时间,硬逼着演员“码词”把一个个本来完美无缺的经典唱段唱的支离破碎——期间我看到的是:演员的无的“5 分钟段子”(快餐式文化)是否真正适合传统鼓曲艺术表演形式?是否真正受到官大曲迷观众的欢奈. 观众的扫兴……

        再说,你们界内高层目前力推奉行迎?你们是否真正放下架子. 塌下身子走进观众群体中去做过深入的调研?进而你们闭门造车式的妄论臆断的依据又是什么?——你们老是抱怨“鼓曲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少了,越来越没市场了”,可是我总觉得并不是我们这些听了一辈子鼓曲的痴迷者临了抛弃了爱了一辈子的鼓曲艺术,而是你们的自以为是认为的把观众和鼓曲艺术生割活剥似的强行分开了——不是吗?你们的所作所为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明确的告诉人们“古老的鼓曲艺术不再需要观众了——不是吗?一些颇具实力的鼓曲演员常年坚守在基层舞台上辛勤演出. 愉悦观众……却终生默默无闻,而一些演技平平且在观众们心目中口碑极差的演员却能习惯性的摘金夺银.频频获得全国级大奖,真不知你们这些所谓的业内专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当然了,你们在一个个大会小会上也是冠冕堂皇的讲“观众最重要”“演出就是为了观众”“观众是衣食父母”——可你们合适又真正在乎过观众的感受,特别是到了关键时候,更是连父母的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了。

         至于你们提出“5分钟段子”的依据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我确知道——他确实不适合我们的传统鼓曲艺术那种慢悠悠的表演形式。试想:一个“梅花大鼓”的“鼓套子”(上下三翻儿)就需要多长时间?出去了这长达3分钟击打鼓板的时间,难道你让演员在2分钟内把故事有序的展开.精彩的演绎.完美的结束?或是将这种占时间的“过门儿”生硬的掐掉,怕是在作品的整体美感方面要大打折扣了,(你们也一定知道有多少观众每每陷入那“长长的过门旋律”中摇头晃脑.拍手击扇不能自拔,像安颖.王喆她们“卖弄”鼓技时,现场那一浪高过一浪的热烈掌声和“好”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真要狠心将其移除,岂不是令他们徒生割肉剜心班的切肤之痛;还有像京韵大鼓中最能“出彩儿.要好儿”的《人物赞》《盔甲赞》《战场赞》和写景抒情常用排比句,怕是最少也要占用3至4分钟,可总长5分钟的时限,演员唱完这个,你还让人家交代别的吗?——要说呢,非得拧着去掉也不是绝对不行,可去掉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你们还让演员拿什么去吸引观众?(就如同炖了一锅排骨,你竟将骨头上的肉全部剔去,才端到桌上招待客人)——如此作为,不挨骂才怪呢! 你们还说什么“时间长了,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真实说得好听,却也单的无味儿——你们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到(园子)剧场里去亲自体验一番,顺便试着和观众们沟通一下,就会发现真正受欢迎的还是《游武庙》《单刀会》《子期听琴》等那些20分钟以上的长段子;再拿京韵大鼓《连环计》这个段子为例,其刘白骆三派都有传唱,不能说不是经典吧?特别是其中的“四平调”更是演员返场时惯用的“好活儿”,可每每演员上整段的,台下就嘘声一片……依我看:它“吃亏”就吃在段子太短,观众嫌不过瘾。对于大多数痴迷鼓曲艺术的观众而言,他们真正倾心的正是那悠扬的鼓板丝弦和那种“慢悠悠”的一字三颤的唱腔,谁会吃饱撑的去计较时间的长短?老话说的“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就是这个道理,而那些从内心排斥鼓曲艺术的人,你就是把段子的时间强行控制在1分钟之内,他还是听不进去——所以啊,劝你们还是别做或是少做这些既拢不来新观众. 又丢了老观众的赔本买卖。

        文章最后,我可以肯定的说一句:不但快餐式(5分钟段子)不适合我们传统的鼓曲艺术形式.  不利于鼓曲艺术的传承;我也在奉劝一句当权领导——一定要摆正(鼓曲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具体的鼓曲演出形式和内容组织方面尝试做一些改进和调整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其前提是必须适度,并且必须预先做一些调研,进而三思而决。


 

这话要是出自我口,你们一笑了之.无须理会. 不必介意;可你们都是“业内大家”呀,

怎么也说这种外行话?——是睡昏头了还是在说梦话呀?

 

过后我想:崔老师最后的沉默是代表他真的生气了……亦或是不肖于和我们这些乌合之众徒费口舌,以彰显作为前辈长者确有宰相之腹?——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进而再引深一步(哈!——怕也是自抬)我的孟浪率性怕也是基于“壁立千仞.无欲而刚”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