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篇第四章 阿拉伯思想文化的前景

 昵称14979747 2014-09-11
尽管伊斯兰教在今天信徒遍布世界各地,但一说到伊斯兰教,人们常识性地认
为它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而一提起阿拉伯人,我们都会意识到他们是穆斯林。前一
种认识是正确的, 因为伊斯兰教确实为阿拉伯半岛古莱氏部落的穆罕默德于公元
630年创立,并以伊斯兰教取代分散混乱的部落偶像崇拜, 以信奉真主安拉的一神
教统一于整个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政权(“乌玛”可以看作是国
家的雏形)。后一种看法则不全面,现在涵义的阿拉伯人远不只限于阿拉伯半岛之
上,而是随着早期由新月地区定期的向外迁移及后来阿拉伯人携伊斯兰教信仰大举
向外扩张、传教,占据大片异域领地,吸收众多异族信徒而逐渐形成目前跨越亚非
、欧广大地区的伊斯兰教势力。与此同时,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原来意义上的
阿拉伯人发生了涵义上的巨大变化,它同化、融入了多民族的信徒,并且与不同信
仰的人们混居生活在一起……由于上述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复杂因素,今天的阿拉伯
人并不一定是穆斯林,而是基督徒。这种情况在阿拉伯半岛以外的阿拉伯国家比较
常见如埃及、摩洛哥、约旦等。尽管有这些例外,阿拉伯与伊斯兰仍然是我们称谓
其文化与思想通常使用的复合词。本文将探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这种
双重性以及它们共同面对的未来。
当代学者穆罕默德·伊卜拉欣·法尤姆博士在他的著作《阿拉伯理性危机的思
考》一书中阐述了他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秉赋的独特性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在阿
拉伯思想领域存在着一种“文化误区”,即出现了对阿拉伯问题与伊斯兰问题的不
同探讨以及“民族思想家”与“伊斯兰思想家”之分。法尤姆博士对此提出异议:
历史上作为一个整体的阿拉伯民族何时反对过伊斯兰?而作为统一的伊斯兰教又何
时反对过阿拉伯人?它们本来就是我们不可割裂的传统:没有阿拉伯人就没有伊斯
兰教,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阿拉伯人(应该说“今天的阿拉伯人”笔者注)在伊斯
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人在哪里?现在阿拉伯人又在哪里?法尤姆尖锐地指出,这
种区分是殖民者使用的新把戏,企图打击阿拉伯人精神生活的纯正性,使其分裂为
要么以伊斯兰的名义,要么以阿拉伯的名义组成的新团体。这无疑首先会危害伊斯
兰教,其次是阿拉伯人的个性(人格)。无论是以“伊斯兰”代替“阿拉伯”还是
将阿拉伯的民族性至于伊斯兰的宗教性之上都是缺乏理性的行为。阿拉伯主义与伊
斯兰教问题的出现使阿拉伯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也使本来就是一体的文化、历
史、文明处于压抑的政治气氛之中。法尤姆将阿拉伯伊斯兰思想所面临的这种窘迫
,比喻为一个丧失记忆的人,他以今天的名义否认过去,又以过去的名义否认现在
。笔者认为,这种把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看成是相互分离的两种事物的做法是十分荒
谬的。如果是出于对阿拉伯伊斯兰思想文化的严肃认识,认为有必要进行细微的区
分,那么可以将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较为单纯封闭的阿拉伯半岛文化看作是启蒙文
化,是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创建后以及在扩张过程中能够同化、融合异域民族优秀
文化遗产的智力资源。至于此后广大的作为穆斯林的阿拉伯人所创造的辉煌于整个
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以做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不同侧重的研究,不能因
为某一文化所包含丰富性质的内容而割裂这一文化本身。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特有的双重性还有更广泛的内容,除去自身因素外,还有
复杂的外部原因导致阿拉伯伊斯兰思想遭遇如下矛盾和困惑:传统与时代、东方与
西方、理性与心灵、宗教与现世、停滞与发展,在面对这些由于众多历史因素遗留
下的问题时,阿拉伯思想家(几乎也都是穆斯林)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留下了
各自独特的印迹:持调和观点的陶菲格·哈基姆、居于中间派的穆罕默德·阿玛拉
以及宰基·纳吉布·麦哈穆德的哲学原则……归根结底,这些思想家的努力使人们
明白一个事实:只有有意识地根抵当代阿尔巴尼亚现实中的思想,看清现状,以清
醒、客观的思考走出困境①。开罗大学.哲学系主任哈桑·哈乃菲博士指出, 借鉴
与创新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他发问道:我们现在生活于哪个阶段?我们是
否已超越了“借鉴阶段”?走出了前辈们的影子,亦或是我们仍在重复前人的思想
、依着前人的梦想……现在应是我们进行创新的时候了,思想创新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客观条件,即时代与现实的需要;第二是主观自身的条件,即对于自我的
认识、对历史深层的透视。然而,有三种因素影响着这种创新:首先,古老的遗产
及其神圣性占据着人们的头脑,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甚至他们的日常生活。任何创
新可能被说成是离经叛道,不被认可和接受。我们的统确实曾经辉煌,是“胜利者
的文化”,我们也为之骄傲,但它不能替代现实的遗憾。哈乃菲强调,盲目附着在
宗教经典上,没有发扬独立思考和判断(伊智提哈德)的传统,是对伊斯兰教教义
的歪曲。当代学者应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宗教,挖掘新意,这就是创新之
所在。其次:西方人的立场是压抑阿拉伯文化发展,只将其视为处于从属地位、被
研究的对象。第三、创新只能来自对现实的关注,对现实需要的感受。
“阿拉伯文化与变更中的未来”成为阿拉伯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课题,反映出
传统与时代、东方与西方的联系与冲突,同时也暴露了阿拉伯国家现存文化体制的
弱点,与时代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是这一体制的弊端所在。阿拉伯人目前还
在讨论妇女自由、妇女是自主的人还是应带着面纱的“魔鬼”的问题,这种问题已
经讨论了一个半世纪了,该前进一步了!这也是阿拉伯文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被
围困在旧的问题中,割断了与今天文化浪潮的接触。其次,有人提出:有必要先研
究目前文化危机的现状,再展望未来。也就是先解决问题再面对未来。笔者认为,
现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是必须参照对于未来的适应性,封闭性的问题不可能以
封闭的方式彻底解决。作为文化工作者,眼光务必放长远些,因为“文化”是这么
一个如此宽泛的字眼,从人性到社会无所不包,它又是一种渗透力极强的精神因素
,无孔不入地左右着人的思想行为,社会的运作、发展……第三,阿拉伯学者将文
化的危机归咎于现存文化体制的弊端。认为阿拉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并不逊于他
人,但整体素质差;且对个人创新的宣传与评议制度不健全;现存体制还一方面拒
绝“与现实对话”,另一方面拒绝与“外界对话”,这种体制势必导致阿拉伯思想
更新和文化发展的失败,因而是必须进行改善的。第四. 阿拉伯民族工程与伊斯兰
教不相矛盾。在阿拉伯社会里天然地交织着民族与宗教、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
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是决定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关键。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广大
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失去伊斯兰教,就会成为无限的浮萍。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以
及受伊斯兰教影响极深的政治、伦理、文学、艺术集中反映了阿拉伯穆斯林的思维
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似乎成为一个包袱
,是束缚思想、行为的锁链,是国家被动、落后的原因,特别是包含伊斯兰教在内
的阿拉伯整体文化,更是成为人们攻击归罪的对象。其实,具有科学精神,尊重事
实的智者会认识到传统正是人们进行发展活动的根基,传统中所蕴涵的理性精神、
科学素养、聪明才智等都是今天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另外,现代社会并非完美
无缺,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工业、经济不仅没能解决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相反
又滋生出新的社会弊病:物质享乐、精神空虚、人欲横流、道德败坏、以强凌弱、
弱肉强食……急需在传统中搜寻那些古朴、自然、符合人性发展、有益人类生存的
行为准则和道德约束……在提倡人性与享乐得到极大张扬的当代,尽管也有新理论
层出不穷,但世上不存在空中楼阁,那只能是飘忽的幻影,因为历史是连续的,文
化是传承的。传统无论会遭到人们多大的贬斥,最终会成为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挖
掘的宝藏——传统,又成为人们回归的处所。在现当代,摆脱传统与复归传统是许
多国家不同类型社会进行的相当类似的文化探求活动。
历史是开放式地延续,时间不会与过去分离;今天是为了明天的完善,而过去
则永存;生活是一个统一整体,它的众多分支源自遥远深遂的过去。伊斯兰教在人
类文化发展史上曾几度辉煌,现在又有西方学者预言伊斯兰教是世界未来的威胁力
量,而穆斯林学者自己断言:伊斯兰不危及任何人,它是和平、是正道,是慈爱,
是对所有人的恩慧①。伊斯兰教的信徒们强调伊斯兰教的两世并重和对于国家事务
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而深刻的渗透性,而不象其它宗教,只关心个人事务,与社会和
国家隔绝……穆斯林思想家赛伊德·古特卜在他的名著《未来是属于伊斯兰教》中
写道:“伊斯兰教是一条道路,是一条生活的道路,是一条人类生活及其各个领域
的现实主义的道路……鉴于伊斯兰教是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
内容,又彼此相互联系,不可以各自脱离,使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有组织、并
满足人类的许多实际需求,监护着人类各方面的活动,鉴于这种考察,我们相信,
未来是属于伊斯兰教的。”古特卜只是从伊斯兰教的角度阐释其理论,如果换个视
角,从外部客观地看伊斯兰教及其思想主张,就会意识到:它越是广泛地深入到现
实生活,就越是注定要与当代世俗文化产生全面的冲突,而当代世俗文化的形成是
人类生产力迅速发展,产业革命后经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社会全面变革的产物,它
首先发生在世界的西方,在近现代伴随殖民侵略进入相对封闭保守的东方各国,不
同的价值观发生严重矛盾。在过去的历史中,宗教是一种沟通人的社会关系的渠道
。种种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甚至法律与军事等行为大量地通过宗教渠道
纵横于整个社会,成为社会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显而易见,作为社会观念总和的
文化曾以宗教作为自身的载体泛波于历史的长河中①。笔者认为,进入现当代,人
类历史跨入崭新阶段:一方面,科学技术、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与膨胀;另一方面
,从人类早期(原始社会)就与之相伴相生,长相厮守的宗教却要萎缩到只限于“
个人生活”的一隅,这对于东方世界,尤其是穆斯林世界来说可谓是突如其来。因
为它毕竟是“舶来品”,缺乏在自身社会中的渐进演变过程,只靠历史上几次“短
命”的社会、宗教改革(如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是不可能将这种现代社
会体制完全移植过来的。它必定要经过与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的全面冲突与抗衡,在
彼此消涨的浪涛中挣扎、前行。
人类最初的文化是宗教文化,或者说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构成了人类初始文化
的朦胧状态①。自此,宗教就始终没有脱离人们的重要组成。有学者认为在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之外,还存在着宗教文明,估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宗教思想、
思潮及运动的确构成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由于人类有着多种不同
的地缘文明和地缘文化,以及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种不同的地缘文化和不同的文化叙述传统,往往预制着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各不相同,因而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不能完全套用西方
的政治、经济体制、伦理规范和价值判断(后两者是在适应前两者的状况下形成的
),要考虑到深厚的本土文化传统,其中包括悠久的宗教传统。宗教的历史与人类
文化史一样久远,宗教构成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
的产生和消亡都是历史性的,人为的“取消”是不可能的。象历史上所曾进行的信
仰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论证一样,传统与时代、宗教与时代成为阿拉伯知识分子
讨论的热门话题,讨论结果当然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有三种倾
向:第一种是死守传统,不能对其做任何改动,反对一切新事物,称保守派;第二
种是全盘西化,否定一切传统,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等等,把国家的落后都归罪于宗教传统,称世俗派;第三种是温和的传统主义
,也可称为改良派,主张改造传统思想、规范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理论上似乎是讲
得通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那么顺利,受到各方的阻碍。笔者认为,宗教、文化
是人类生产活动和意识活动的产物,它们应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生,又促成人
类和社会的前进。阿拉伯伊斯兰思想文化这一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既不可能象有些
穆斯林学者所预言的:将占据整个世界,是未来唯一的胜利者;也不会象有些人盼
望的: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它们在未来将要发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阿拉伯文
化的繁荣有赖于阿拉伯各国社会整体的努力(包括知识分子及机构体制)。伊斯兰
教在现代政体、经济制度、社会伦理变革的夹缝中,是否会退避到个人、家庭道德
伦理范围,使宗教仅仅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道德资源,成为一种“信念伦理”,使
人们在茫茫物质海洋挣扎后找到一处精神的避难所,曾经是无孔不入的宗教思想,
在未来社会中只能起到调和精神与物欲的作用,即使在少数国家保持了伊斯兰教教
法(如沙特、伊朗)的权威性,也无法保证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杜绝与外部世界的
往来,以及按照世界公认的规则行事。总之,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与宗教思想
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才能重新充满活力,继续有益于人类、
有益于社会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