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做一个性情中人

 海潮轩 2014-09-12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收到朋友的短消息才忽尔想起。这个中国人喝八宝粥的日子,是佛教的源起。传说2500多年的今天,那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在菩提树下觉悟。于是他成了普渡众生的释迦牟尼。
那个时代,鸿蒙初开,是天下的战国。群雄并起的印度,一个王子舍生取义成了佛;群雄并起的中国,一个王子则弑君称霸——公子光刺了王僚,才有后来虎踞龙盘的阖闾大城。洒下过汉唐明月,也迎来过大明锦帆的这座城池迄今在原址岿然不动,成为了我的故乡。
作为一个苏州人,从小到大,听过太多吴越春秋的故事。二千五百年前的金戈铁马、爱恨情仇,至今仍在这座城市如朝花夕拾。或是车水马龙的通衢,或是蜿蜒幽深的巷陌,那些春秋往事被编订成一个个今人的地址,通过身份证明,通过家书万里,成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永远牵连的起点。
然而,除了地名;我们离东周列国时代那个边声连角,风卷残云的乱世毕竟远了,以何还原英雄美人?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CCTV-8的《卧薪尝胆》。把我吸引进去的,一开始不是演员阵容,而是群众演员的一顶帽子——那是剧中越军士兵的头盔,乍看象在脑袋上扣了只笸箩,更形象得说是畚箕。但近景推上去,发现制作的竟是非常精致,从实战角度想象,它的功能就象最小巧的盾牌。我没来由的就被这个小细节感染了,并且信服那会是二千五百年前战士的武装;安全、轻便,制造简易,材质方便。
一顶竹编头盔,让我顿生对创作者们的尊敬。因为我相信,还原,远比想象更需要思想。
可能大多数苏州人和我一样,是在学生时代秋游虎丘或灵岩踏青时,在试剑石、千人坐、玩月池、馆娃宫,以触摸岩石树木的手势第一次触摸阖闾、夫差的吴王往事。我们也曾在剑池上空的井栏向下张望,在波光里不是寻我们自己,是想张望那张沉鱼的容颜。
对于西施,甚至对于勾践,苏州人有着独有的宽容。阖闾、夫差被流传成穷兵黩武,冷血霸蛮,或是纵情声色,刚愎自用,但那两个里应外合一举灭吴的越国人,二千几百年来反而在古吴故都享有英雄美人的记忆,永远的——卧薪尝胆的坚韧和西子捧心的忧伤。吴地先人们甚至给太湖万顷于西施,让她和心上人放舟远去;给良相伍子胥一条河、一座城门,永远铭记他的姓名;甚至连匠人干将莫邪也可以在这里成为地标。只是那个王,成为他故国最苍白的符号。
夫差,可以以一个深爱西施的男人被记忆吗,可以以一个有雄霸天下壮志的青年君王被记忆吗? 在历史几经演义之后,夫差流传的样子是昏聩颟顸。没有人再追问王的真相,也不会有关于王的答案。
这次在《卧薪尝胆》里,胡军饰演夫差,他身上有股特别悲情的气质,倒有英雄气短。勾践请了陈道明演,我觉得他这次表演过于霸气又过于剧场化。不过还好整本戏里都是老戏骨——杨在葆、丁勇岱,包括演伍子胥的那位老演员(应该是《走向共和》里扮李鸿章的)。大家都拿着范儿,倒也端平了整部戏的气场。比较弱的要属范蠡了,《中国式离婚》里的刘东北,在这里显得有点楞头青。
历史上的范蠡是何其聪明的人物。他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幕后推手,是越国反败为胜的直接领袖。他还是齐相鸱夷子皮,是民间的财神陶朱公。他几乎兼有自古至今中国文化对于一个成功男人的全部标准,能仕、能儒、能易、能商。人生中适逢其时的几进几退,是足智多谋也是忠肝义胆,能铁肩道义又能激流永退。是他最早鲜明发表了“为王者,能同甘苦不能共享福”的仕途箴言,这句话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他的一生几乎成全了所有的人——君、臣、百姓;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成全了自己,能善始善终。这样一个天下第一等的男子,自是要一个天下第一的美人儿来完美他的一生。所以,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民间公认的——西施的爱人。
于是因为这个身份,西施与夫差的十年婚姻自然只能是虚与委蛇,是忍辱负重,是大义献身。千百年来的故事让我们相信,西施是坚守着对一个男人的爱情与另一个男人相欢。她是在锦衣玉食里卧薪尝胆,一样的忠义。有趣的是,正史里是没有西施这个女人的。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美人计实在摆不上史官的书桌,自然只有一笔勾销。再就是,真就没有西施这个人。如果是这样,吴越春秋可以少却这唯一一抹绯色,变得更血气方刚,成为男人们的较量。那我们又可以还原出怎样一个吴王夫差,怎样一个越王勾践?
历史的归真,实在是太沉重的学问。我还是只想说说电视剧的闲话。在看《卧薪尝胆》的某晚,广告时间换台,正好看到艺术人生采访季羡林先生。老先生用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总结出一句话——做人,要做一个“骨头硬心肠软的性情中人”。这话精彩!转念我就联想到了电视剧中的夫差。也许这个词儿是最合适的了,性情中人。
性情中人,往往是命运对阵里的悲情英雄。那些骨头软心肠硬的人,往往占了上风,居了上位,坐了上席;比如勾践。我是向来不喜欢这个人的,倒也绝非故国旧恨。我就是认定他是个小人。一个人可以在落难时卑微到尘埃里,这本来就比较遭人鄙视,更何况一朝起势就马上诛功臣,杀亲随,灭了当年下贱的证据,这就很没有人性了!
勾践有没有卧薪尝胆?没有人发问。也或许这是范蠡们的策划,用王的自虐来包装他降吴时的苟且偷生,用一个王者自省的政治童话,骗回佚失的人心。这个假设是不是也能成立?如果那样,可不可以给西施十年的爱情,让她爱上夫差。在记载有西施的各版本野史里,她大都没有善终。但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个版本说西施最后为夫差所杀。她,是死在了越国的朝野!如果这才是历史的真相,那这个美丽的姑娘一生最好的时光,是和夫差一起渡过的。电视剧里描写,夫差在知道西施是因为思念爱人范蠡而终日不快时,竟然鼓励西施寻了范蠡远走高飞。这是个大胆的假设,虽然不真实,但足见编剧也认定了夫差性情如此。所以才会有一朝城破,西施仍绝诀地别了范蠡。无论她或隐或死,她终其一生是属于夫差的一个女人。
因为是性情中人,夫差会有不杀勾践的所谓妇人之仁,甚至可以重用范蠡,任人唯贤;因为是性情中人,夫差会把臣虏三年的勾践遣送归国,犯下放虎归山的大错。即使在吴国覆灭的时候,夫差做的两件事也是性情使然。他一是请求勾践:勿毁我宗庙,勿涂炭我国民;二是在脸上兜上绢帕,自称无颜面见伍相,然后拔剑自刎。他死得悲情却从容。他绝不会象十三年前的勾践那样以举国臣奴而偷生。如果西施也死了,或许,她会去找他。
  
苏州自夫差后,再不尚武。差不多同一时代,南亚的一株菩提树下,一个饱尽王国战乱苦恼的青年王子也突然明白,慈悲自在放下执着。
阿弥陀佛,吃碗八宝粥吧,我也不过是一个善感的性情中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