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则多辱,在所难免 “寿则多辱”亦作“寿则辱”、“多寿则辱”,语出《庄子·天地》。意思是长寿就会使人蒙受更多的屈辱。“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福禄寿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寿”与“福”结缘,“长寿”是难得的好事。然而,“寿则多辱”极言寿之弊。细想,人上了年纪之后,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的诸多能力都会逐步下降,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遭受屈辱似乎在所难免。 “寿则多辱”是时代的产物 人老了,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在一个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的社会,养老、防老主要靠儿女。“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无儿无女,子女不孝,或者儿女心有余而力不足,人“寿则多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随着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的健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寿则多辱”的现象将越来越少。 “多辱”不一定与“寿”有关 自古以来,屈辱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一个人若不自重,言行失当,甚至失控,无论年少与年长,都可能遭受屈辱。不少人以鲁迅、周作人兄弟为例,说明“寿则辱”。 寿而不辱 “寿则多辱”的可能性存在,“少则辱”亦有可能,因此,防辱应该从年少时开始做起。 一、一辈子做到“六多六不”。 “六多”即“多学习,多思考,多运动,多行善,多积德,多交友。” “六不”即“不积劳,不积怨,不作恶,不逞强,不透支健康,不强人所难。” 辱有外加之辱,也有自取其辱。做到“六多六不”,应该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各种屈辱。 二、做到“六个兼顾”。 即“爱国、爱人、爱己兼顾,亲情、友情、爱情兼顾,事业、家庭、个人健康兼顾,创造、奉献、分享兼顾,进取、服务、休闲兼顾,个人兴趣、社会需求、个人价值取向兼顾。” 顾此失彼是常常是招致屈辱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自己的言行失之偏颇。 三、孝亲敬老,为儿女们做好表率。 上行下效。即使我们不需要儿女养老,但我们需要儿女亲情。 进入老年后,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1、牢固树立健康就是福,健康就是对儿女的最大支持的观念。 2、抓住两个基本点:大事面前洒脱一点,小事面前糊涂一点。 3、做到三个淡化:淡化年龄,淡化疾病,淡化恩怨。年长是多数人必然的过程,疾病是对每一个人生存的小考验,恩怨就把它当做上辈子的事情。 4、拥有四个“老”:有个老伴、有点老底,有个老窝,有几个老友。 5、实现五个坚持: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托(精神寄托)、老有所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