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風·蒹葭》詩旨述評(表格)

 百城主人 2014-09-13

作者

書名、卷數

原文

詩旨

淵源

宋 歐陽修 撰

詩本義》卷四

當詩人作《蒹葭》之時,秦猶未得周之地,鄭氏謂秦處周之舊土,大旨既乖,其餘失詩本義,不論可知。

本義》曰:秦襄公雖未能攻取周地,然已命為諸侯,受顯服而不能以周禮變其夷狄之俗,故詩人刺之以詩《蒹葭》。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蘇轍 撰

詩集傳》卷六

《蒹葭》,刺襄公也。

刺襄公

毛鄭孔

宋 蔡卞 集解

毛詩名物解》卷十七

蒹葭蒼蒼,漸至於采采,尤待霜而成者也。國待禮而後固也。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李樗、黃櫄撰

毛詩李黃集解》卷十四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範處義 撰

詩補傳》卷十一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王質 撰

詩總聞》卷六

總聞》曰:秦興,其賢有二人焉,百里奚、蹇叔是也。秦穆初聞虞人百里奚之賢自晉落楚,以五羖羊皮贖之。因百里奚而知蹇叔,曰蹇叔之賢而世莫知,使人厚幣迎之。所謂伊人豈此流也耶?凡所講解皆不見。

求賢

毛鄭孔

宋 楊簡 撰

慈湖詩傳》卷九

喻秦國雖盛,有以害其盛矣。所謂伊人,以道徳自重,不肯自至秦,不得斯人而用之,實為疵。其所以不能致伊人者,有小人在側歟?徳禮之未至歟?雖盛而衰必有以害之歟?《毛傳》、《衞序》雖穿鑿無取,然鹹以禮為言。《》刺襄公未能用周禮,得非古說譏秦不能以禮致賢歟?古說久而浸失,故《毛傳》穿鑿歟?然考本詩,白露為霜,未晞未已之意,殆有失徳小人在側,故賢者不肯至歟?

 

刺小人,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呂祖謙 撰

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二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此詩全篇皆比,猶鶴鳴之類。所謂伊人猶曰所謂此理也,蓋指周禮也。襄公所以未能用周禮者,疑其迂爾。若孝公所雲,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也?故詩人諷之,以禮甚易且近特人求之,非其道爾。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戴溪 撰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一

《蒹葭》:襄公初立國,庶事草創,國未壯實,如蒹葭之未經霜也。白露欲為霜而未能,猶為露也,苟為霜則不復為露矣。未晞未已皆未為霜之辭也。春秋諸侯猶未盡有周禮,秦在西陲,安知有此?必有人焉,能為周禮從而學焉,斯得之矣。漢儀未就,無叔孫通,漢亦不可以立國。所謂伊人者,習禮之人也,其人近在水際,言其邇也,順其道而從之,其人甚邇,逆其道而從之,其人甚逺,遡洄、遡遊皆逆也。在水際則可從,在水中如之何?其可從也,叔孫通招魯兩生不肯至此,逆其道而求之也。詳觀此詩,不言周禮,序詩者何以知其不能用周禮夫?為周之諸侯則必用周之典禮,用周禮則能固其國。故曰魯秉周禮,未可動也。

求習禮之人

毛鄭孔

宋 林岊 撰

毛詩講義》卷三

 

 

《毛詩講義》卷十一

葭之得霜,猶國之得禮也。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逆流而從之,則道險且長。順流而從之,則宛在水之中央。望禮而未見之義也。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徳教日久,見襄公之所為不能用周禮也。君子知其將無以固國焉。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輔廣 撰

詩童子問》童子問卷首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此詩直據詩文,而用程子溯洄、溯遊之説,則恐是求賢而難得之意。

思用周禮,

求賢

毛鄭孔

宋 段昌武 撰

段氏毛詩集解》卷十一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宋 嚴粲 撰

詩緝》卷十二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周弱而緜,秦彊而顛,由其禮之存亡異焉耳。

 

 

思用周禮

毛鄭孔

元 許謙 撰

詩集傳名物鈔》卷四

《蒹葭》:不知所指。

不知所指

朱熹

元 劉瑾 撰

詩傳通釋》卷六

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序》: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此詩未詳所謂,然《序》説之鑿,則必不然矣。

 

 

不知所指

朱熹

元 朱公遷 撰

詩經疏義會通》卷六

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舊說以為未能用周禮者,非是。

不知所指

朱熹

元 劉玉汝 撰

詩纘緒》卷七

《蒹葭》:其求而不可得之意,自見於言外,所以為善詠,傳謂不知其何所指者,懲穿鑿、戒傅會也。他雲未詳或雲不知何謂之類,意同此。

 

 

不知所指

朱熹

明 朱善 撰

詩解頤》卷一

所謂伊人,雖不知其所指,然味其詞有敬
慕之意而無褻慢之情。

舊説以為未能用周禮者,非是。

 

 

不知所指

朱熹

明 胡廣 等撰

詩傳大全》詩序

 

 

《詩傳大全》卷六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國其國焉。此詩未詳所謂,然《序》說之鑿,則必不然矣。

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不知所指

朱熹

明 季本 撰

詩說解頤》正釋卷十一

經旨曰:此詩言人不可逺,人以為道也,蓋知學者所作也。

此詩以蒹葭白露為喻見,秋為晚景,日月逝而嵗不我與,不可不惜也。然而道有定在,猶伊人之在一方也。遡洄而求是,逺人求道也,則逺且長而難至。順而求之,求之於身也,求之於身則即此而在,我欲仁,斯仁至矣。宛在水中央,何逺之有?

 

求道

因朱熹另創

明 李先芳 撰

讀詩私記》卷三

《蒹葭》小序雲: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蒹葭之方盛也,雖蒼蒼其色,不能適用,必待霜露凝戾,然後堅成可用。猶秦雖富強,必待禮義以成其國也。而知禮義之人必求則得之耳。所謂伊人,知禮義之人也。

思用周禮,

求賢

毛鄭孔

明 朱謀? 撰

詩故》卷四

《蒹葭》:刺襄公也,襄公奄有成周,不能訪求故老修復先王之政教。故作者刺之。

刺襄公

毛鄭孔

明 姚舜牧 撰

重訂詩經疑問》卷三

所指不知何許人,然觀其所敘景物,皆瀟灑脫塵,則其人必高出於塵囂,而非流俗之人所同矣。秦無好賢禮士之風,安得有此意?西周禮義之遺尚在伊洛之間,或有異人者出,而舉世仰之以為不可及者乎?

不知所指

朱熹

明 何楷 撰

詩經世本古義》卷十九之上

《蒹葭》:刺秦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思用周禮

毛鄭孔

明 張次仲 撰

待軒詩記》卷三

《序》:刺襄公也。

 

刺襄公

毛鄭孔

明 朱朝瑛 撰

讀詩略記》卷二

《序》曰:刺襄公也。

詩人致慕于伊人以刺之,伊人托言以指周先王也。在水一方,周先王之神尚徘徊于灃水、鎬水間也。遡洄而不得,遡游而宛在者,洛邑在岐豐之下流,周先王之神實式憑之也。隱然諷以奉迎之意,葭蒼露白,則離憂更切,亦猶《楚辭》所雲悲哉秋之為氣也。

刺襄公,慕周先王

毛鄭孔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卷七

《序》:《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禮。朱子以為其說近於鑿然。《集傳》所謂彼人者,仍不知其何所指也。今反覆讀之,曰伊人,曰從之,曰宛在,恍若有髙人逸士隱於水濵,潛深伏隩,可望不可即者。則以是篇作懐人思賢詠觀可也。 

懷人思隱

因朱熹另創

 

禦纂詩義折中》卷七

《蒹葭》:刺遺賢也。秦襄始封,作西畤而祀上帝,位在藩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文公嗣立,初定三族之刑,僭禮變法之端兆矣。此與三代聖王之治,如春溫秋肅之相反,故周之獻民有抱道不仕而隱於山巔水湄者焉。設使秦人改其嚴急之政,以禮求之,行其道而仁其民。

求賢

毛鄭孔

清 錢澄之 撰

田間詩學》卷四

《蒹葭》:《序》曰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按:秦至襄公子文公,始有岐豐之地,此詩當屬之文公。

朱註謂此詩不知所指,申培説君子隱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詩。

愚按:秦以攻戰為事,詐力相傾其上,不重好修之士,下亦不知有恬退之節,所謂隱君子者,誰與即有之,秦人亦必不慕之矣。

思用周禮

毛鄭孔

清 朱鶴齡 撰

詩經通義》卷四

《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序》説與詩不附,毛、鄭太泥周禮,永叔諸家推衍愈覺紆回,潁濵雲襄公不知以周禮治其國,故告之曰有賢者,於是不逺也胡不求與為治哉,此近之。

求賢

因毛鄭孔另創

清 陳啟源 撰

毛詩稽古編》卷七

自襄公不用周禮以成風俗,秦遂終於為秦。下迄漢唐宋,究不能復文武之舊,襄公寔為罪首矣。此時周之遺民猶及見西京文物,驟覩襄公之棄禮,故異而刺之。

秦之棄禮僅《蒹葭》一篇,及之又全篇托興,語意深逺,必得《序》而始明。此讀詩所以貴論世,而論世之不可無《序》也,朱子不信《序》說,故終不得此詩之解。

思用周禮,

刺襄公

毛鄭孔

清 李光地 撰

詩所》卷二

秦始立國,則尚威嚴、重刑殺,如白露之為霜,日出而猶未晞,日髙而猶未已也。扵是之時猶有周之遺賢,守先王之道者,如蒹葭之蒼,然獨秉後凋之節,然而非時所尚,則遯世自藏而已。逆其道以求之,不可得見也。順其道以求之,固未嘗不在焉。

《序》說疑有所受,然蒹葭、白露之說則非爾。

求周之遺賢

因毛鄭孔另創

清 嚴虞惇 撰

讀詩質疑》卷十一

虞惇按:毛傳於此詩簡而未逹,鄭箋以蒹葭蒼蒼喻衆民不服,所謂伊人為知周禮之賢人,不若讀詩記之意味深長也。故今從之朱子,不主小序,大約以為懐人之詩,若在鄭衞篇中,恐亦不免於淫女望其所思而不來之説矣。

懷人

因朱熹另創

清 黃中松 撰

詩疑辨證》卷三

詩人之旨甚遠,固執以求之,抑又遠矣。

不知所指

朱熹

清 範家相 撰

詩瀋》卷九

《序》以為刺襄者。襄以武功立國,唯事車馬田獵,作西畤以僭郊祀,無禮自恣。周之遺民賢士委之清波浩渺而不用,詩人所以惓惓于周也。葭蒼露白,秋水澄明,伊人之高潔可想矣。溯洄則道阻且長,溯?則宛在水中央。蓋下?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見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雖阻長而可致也,而置之弗求。則周官之舊不可復見矣。魏仲雪曰此秦人不復見周室之威儀,而隱然有美人之感。朱謀?曰是故老之遁跡在秦者,襄公不能招致之也。二家之見先得我心。

刺襄公,思用周禮

毛鄭孔

清 薑炳璋 撰

詩序補義》卷十一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武城王氏曰秦俗方急功力,好戰爭,置禮教於不問。故當時有西周遺賢,明先王之道,通教化之原。詩人欲襄公求之,與共圖國事也。故作《蒹葭》之詩。

刺襄公,求賢

毛鄭孔

清 顧鎮 撰

虞東學詩》卷五

詩所謂於時猶有周之遺賢,逆其道以求之不可得也,順其道以求之未嘗不在焉。依文解義,斯為近矣。至以《蒹葭》喻伊人有後凋之節,卻似不必,《集傳》為賦,今從毛為興。

求賢

毛鄭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