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茶冲碗筷即将成回忆

 儒学垴 2014-09-13

热茶冲碗筷即将成回忆

本报邀请市民参观餐饮业餐具消毒点,洗净一套餐具需要15分钟

餐厅服务员一摆好餐具,都会给顾客递上一壶热茶,一个玻璃大碗,供顾客冲洗餐具,这曾是深圳人熟悉的情景。如今,深圳很多大排档、餐馆的餐桌上却出现了用塑料薄膜包好的统一专业消毒餐具,这让一部分深圳人用热茶冲洗餐具的情景成为回忆。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市民已习惯了使用经过统一专业消毒过的碗筷,但也有市民表示,因为没有看到消毒过程,对消毒碗筷仍持保留态度。昨日,记者同市民一起探营深圳首家卫生部门认可的专业消毒中心,为市民揭开消毒中心的神秘面纱。

昨天下午,记者同4名市民来到深圳首家卫生部门认可的益群餐具消毒中心,参观餐具消毒过程。

消毒车间门口挂着“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的牌子。记者和4名市民在消毒中心负责人陈先生的带领下进入消毒车间。消毒车间占地1300多平方米,分污染区和清洁区,每个区域都有明显分工。一进消毒车间大门就是污染区,记者见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将各种餐具分门别类地分装进不同的塑料箱中,准备进一步清洗。这些餐具都有脏乎乎的残渣,是刚从餐馆运送到消毒中心的。工人们没穿工作服,坐在板凳上分装这类餐具。陈先生说,分装完餐具,接下来就是清洗。

消毒车间里的工人都穿着工作服。在一个角落里,一名女工站在超声波清洗机前,将杯子和勺子浸泡在水池中,四五分钟后,女工捞起杯勺,仔细检查过后再分装到塑料箱中。陈先生说,这台超声波清洗机专门清洗杯、勺一类小型餐具,主要功能是去油污、消毒;餐具经过这一环节后,还要再经过更大一台机器的洗刷和红外线消毒方可进入包装间。

消毒车间内最主要的清洗设备是一台有8个不锈钢水缸的清洗设备,水缸各有功能,整个消毒过程就是流水线作业。记者现场看到,工人们细心地将高温浸泡后的碟子摆放到流水线上。碟子很快进入封闭的不锈钢清洗机器中,开始第一步骤——清渣。机器一旁的篮子里堆放着从机器底部清洗出的残渣,残渣将作集中处理。清渣后,餐具进入含有清洁剂的水箱中初步清洗。两名工人站在流水线出口,等待清洁剂清洗过的餐具,检查第一道工序进行情况。检查合格的餐具进入下一个程序——50℃高压水冲洗。

陈先生介绍说,高压水冲洗能够有效去除餐具上的洗洁精残留物,水温适当,还可保护餐具。陈先生打开水箱盖,高压水枪正从上往下冲洗缓缓而过的餐具。经过粗洗、精洗后的餐具从流水线上慢慢送出,经过工人检查后,再进入最后步骤——380℃远红外线消毒烘干。

经过消毒的餐具被送进无菌清洁区域。记者和4名市民穿上无菌区域专用的服装后进入无菌清洁区。据介绍,在此区域作业的工人每天上班前都要经过一系列消毒程序,穿上专用服装、帽子、鞋子、手套后才能进入。在清洁区,记者见到,工人们正将经过清洗、消毒后的餐具分装到各塑料箱中,再将塑料箱送进清洁A区。专人进行检查后,把分散的餐具包装成成套餐具,再由B区工人装进环保箱中,等待进一步抽检。抽检合格后,餐具才会被发放到各个签约餐厅。

陈先生说,如果抽检不合格,餐具会立即被退回消毒车间重新浸泡、清洗和消毒,直到检验合格为止。

行业现状

碗筷消毒市场龙蛇混杂

消毒中心的设备都很先进,机器清洗已代替原来的人工粗洗,一套餐具从进入消毒中心到离开消毒中心需要15分钟。参观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仔细看过清洗消毒的每一个环节,之前的疑虑烟消云散,今后到餐厅吃饭,会很放心地使用消毒餐具。

但益群餐具消毒中心的陈先生却对行业发展表示担忧。陈先生说,目前,市场上有近80家餐具集中消毒企业,在卫生部门注册备案的只有20多家,很多消毒中心都是地下作坊,卫生条件不敢恭维,餐具只是经过简单清洗就包装上市。市民到餐厅使用消毒餐具要擦亮眼睛。一般情况下,正规消毒中心都会将厂址和电话印在包装薄膜上。参观市民黄先生听了陈先生介绍后表示,市民根本没办法分辨餐具消毒与否,只能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查处非法消毒中心。

企业看法

能否健康发展有待时间检验

记者在梅林阁附近一家鸡煲店内见到,角落的塑料筐内整齐地摆放着用塑料薄膜包好的消毒餐具套装,每套餐具包括饭碗、菜碗、骨碟、水杯、匙羹、筷子共6件。塑料薄膜包装标明了消毒公司的名称、电话、地址等。客人坐下后,餐厅服务员递上一套消毒餐具,很多客人都欣然接受。

李小姐是这家鸡煲店的常客。以前,她不管到哪儿用餐,都要用热茶水把碗筷冲洗几遍才肯用。她告诉记者,有时候,一些餐馆递上的餐具还是湿的,碗底还有油渍,明显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消毒餐具出现后,她用餐时放心了,每次拆开塑料薄膜包装,手碰触到干燥的碗筷,悬着的心就踏实了。

记者在岗厦一家牛肉火锅店看到,餐桌上用的尽是消毒餐具。一些顾客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消毒碗筷每套收费一元,但图个放心。但也有市民说,以前能亲眼看到服务员从消毒碗柜中拿出碗筷,现在用的统一消毒碗筷看不到消毒过程,消毒质量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撰文:本报记者郑健阳

摄影:本报记者朱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