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妮拉:和孩子一起探寻生命与死亡的秘密
2013-8-08 11:00 mzjkadmin “妈妈,外婆再也不会回来了吗?”“我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到去天堂的奶奶?”“什么才是生命?小花朵有生命吗?”不要以为生命或者死亡的话题是禁忌,也不要认为这种哲学问题离我们的孩子很远,当这些问题来临,我们如何与孩子探讨?《母子健康》专访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深谙儿童心理的美术老师、格林伦奖得主佩妮拉·斯达菲尔特! 生命与死亡的话题对孩子大人一样重要 一个朋友的4岁孩子曾向我提问:“生命到底是什么?”这让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呢? 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探索生命与死亡究竟代表什么。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发现生命这件事变得无处不在:一朵花是有生命的,一片叶子是有生命的,小狗小猫同样有生命,沉默的石头也许也有愤怒的时候,这世界上每个生命都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延续着。 尽管我不能给那问问题的孩子一个确切的答案,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并且希望用一种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在一位物博馆工作的朋友建议下,把它们画下来,让每个孩子能够从我的画册里去了解生命与死亡的秘密,直观,有趣、幽默,这远比严肃地坐下来对谈要有意思得多。 引导孩子用正面的态度去看待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中国孩子所特有的,在瑞典,孩子同样也会有恐惧感。当孩子们去现代博物馆参观,他们在看到一些关于死亡的图片,会表现得特别有兴趣,他们会想:“这是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但是这时候妈妈或老师会出来阻止孩子看这些图片,其实是没必要这样做的。孩子有兴趣,就可以跟他们交流。 我的女儿还在托儿所的时候,有个小朋友的妈妈快要生第二个孩子了,所有人都在期待这个孩子降生。但在接生过程中,孩子却死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感觉到难过,无法向孩子解释这件事,于是有的妈妈会采取隐瞒,假装这件事不存在,这是不对的。“死亡”的话题并非禁忌,也不需刻意去提起,更不用制止孩子哭泣或害怕。但当孩子有兴趣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之后,让他们知道那些有关死亡等是自然发生的,然后引导他们以坦然的心态接受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 每个人有不同的纪念方式 孩子对死亡有一种特别开放的态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与过世亲人交流的方式,就这一方面来说,他们远比成人要更有创意与想象力。我的朋友曾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世了,朋友带着小女儿去墓地看大女儿时,她发现小女儿在墓前跟姐姐说“再见”。孩子在跟死去的那个孩子在交流,她们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个阻碍。 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死亡。比如我带女儿参加母亲的葬礼时,我会指着天空对女儿说:“外婆已经到了天堂,我们仍然可以跟在天堂的外婆交流,葬礼只是跟一个人的身体说再见的形式。可能外婆就在上面,你有没有听到,她现在正在跟你说话?”我也尝试过通过画画这种方式告诉女儿:外婆的身体现在被火烧掉了,但她可能变成了一朵花从地里长出来,变成天上的星星,也可能变成一头驯鹿。这让死亡不再变得可怕,而成为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 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与死去的人交流。有的人会去吃死者生前爱吃的冰琪淋,有的人会戴着死者的帽子纪念他,还有的人会装成骷髅的样子,在死者的墓地前做死者爱吃的饭菜,咖啡,演奏音乐,或是放烟花。这可以让我们觉得我们并不是在失去这些人,我们去他们的关系继续存在下去,并且有了更多与他们交流的方式。 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存在,感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我女儿去博物馆的时候,看到骷髅她会觉得非常害怕。回到家我把骷髅都画了出来,并告诉女儿,其实这些骷髅是人体的一个部分,当你去感觉的时候,你都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虽然你现在看着它们害怕,但如果你没有它们,你就不能去走动。 喜欢生命的人就会尊重生命,当你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就不会尊重他人,就可能会去伤害他人。这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 每个人对生命会有很多设想,常常会有不同的计划,人的生命会存在着多大的价值,这个要自己去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有多尊重自己的生活,他就对生活有多大的热忱。 对于生命,我并不觉得做了什么很重要,而是你要去体会,感受生活。比如说,你喜欢某一种花的味道,你去闻花,去游泳,去做一切对生命有益的事。孩子就会对周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有感觉,我们应该有一个很快乐的生活。生命是一个礼物,你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就是一个存在,你去尊重自己,去欣赏自己的生活,心怀感恩。 我从来不告诉孩子要去做些什么,但是希望孩子会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每天晚上睡前都会问女儿,你一天之中,最高兴的5件事情是什么?我通过这一种方式告诉她,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生一些很糟的事情,但是也在发生一些很好的事情,我们要意识到生活中有一些很美好的事情在发生。 《母子健康》问答: 1、《母子健康》:当孩子问到关于“人是怎么来的?”“人死了会去哪里?”这类问题,要怎么给答案? 佩妮拉:重要的不是怎么给答案,也不需要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答案,重要的是跟孩子的交流,可以不断地问问题,给孩子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 2、《母子健康》:为什么会想到用画画来诠解释生命与死亡? 佩妮拉:画更直观,而且对孩子们来说更加容易理解, 3、《母子健康》:孩子多大年纪才可以了解生命与死亡的话题? 佩妮拉:我在跟别的孩子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骷髅头的图案,如果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去跟他们交流,时间到了,他们就会看。我曾在女儿4岁时就问过她,但她不愿意看。直到7岁时,她忽然有兴趣了,虽然她天性胆小,但通过阅读之后,接受了死亡这个事情。因此,父母不用急,由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去看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书。 4、当家里有亲人过世时,跟孩子讨论死亡这个话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佩妮拉:如果当一个孩子的亲人去世了,他会沉浸在这种痛苦之中,父母可以试着跟他交流非常严肃非常哲学的问题,然后告诉她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你要扭转他的情绪,转移他的注意力,要让他知道,死亡这个话题他是可以去问妈妈老师的,会帮他一起面对。 5、生命与死亡究竟有没有答案? 佩妮拉:当孩子在追寻生命与死亡的秘密时,同时也会寻找一个答案,实际上,没有人知道生命与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问你生命和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你可以与他一起讨论的你感悟,然后问他是怎么看待的。 佩妮拉·斯达菲尔特,瑞典著名童书作家、插图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深谙儿童心理的儿童美术老师。她获得过包括格林伦文学奖、艾莎·贝斯克奖和Klax—Award在内的多项瑞典及国际儿童文学奖。
佩妮拉的生命系列书 《生命是怎么回事》:生命是一件伟大的事 生命是什么?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生命可以像宇宙那么大,也可以像草履虫,细菌那么小,蜉蝣只有一天生命,而一棵树却可能有活600年。我们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生命的延续,每一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在佩妮拉的画册里,就像走近了生命奇幻之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 “人如何知道自己活着,很简单,自己动一下胳膊,或是脚趾头,大脑总在工作,人在思考……” ● “我们可以把生命用于玩电脑游戏、吸奶嘴、画一颗红心、用尺子量某种东西、捉蝴蝶、喂猫、可以发现新的地方、可以给自己换个新的名字……” ● “形成一个生命需要花很长时间,可是它可能一秒钟就结束了,这很奇怪。” 《死亡是怎么回事》:有关死亡的话题也并非那么恐怖 人为什么会死?什么是葬礼?死亡的人去了哪里?灵魂真的存在吗?神灵长得什么样?当我们面对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可能也会惊慌失措,可是佩妮拉通过幽默的图画和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讲述方式,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有关死亡的话题。 ● “花死了,就会变成棕色,变得干枯,叶子也掉了。而人呢?通常会变得苍白,或者比平时要黄一点点,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 ● “人们不会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不过,有时候这事还是会发生的。比如说,得了一种会让人死去的很危险的疾病……” ● “死亡可能来得那么快。头一天你还有一位亲人,第二天你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他了。这会让人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荡荡的,非常非常悲伤。你可能会想: 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没有人知道这个,只有那些死去的人们。”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如实告知孩子你个人对死亡的看法,但不要过于美化死亡的后果。让孩子知道,有出生就有死亡,就像头发会掉落,小金鱼也必将上天堂。最重要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惜,避免孩子由此产生尝试“轻生”的念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