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国祥:内疚的爱与抗争的恨(影评)

 真友书屋 2014-09-14

内疚的爱与抗争的恨(影评)

丁 国 祥

说起来有些丢人,在看《朗读者》与《太极旗旗飘扬》前,我居然没有听到过它们任何一点音息,而它们是那么的有名,一个获得了08年的奥斯卡金奖,一个是“就具备的雄厚实力于韩国电影而言是史无前例的”。也好,正因为没有太大的期望,倒反而让我获了更大的震撼,从内心里体味、概括出属于自己的真实看法:内疚的爱与抗争的恨。

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将给人类带来伤痛,而二战,它竟然几乎把整个人类拖入灾难。幸好,人类的生命是无比坚强的,什么样的伤痛,他总能治愈。文学以及从文学衍生的文艺作品都是治愈人类战争伤痛的良药之一。从二战的发生到现在,已近一个多世纪,它直接的痛感已经淡去,二战,它已经成为一个伤疤,它们痛感已经只会在灵魂深处绞动,提醒警示人类。这种力量,我们常常称为反思。对战争的反思往往是战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反思的力量就在于,它让人类学会什么?

《朗读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反思方向。一个曾经的纳粹党卫军守卫汉娜隐姓埋名当起了公交车售票员。在一个寒冬里,救助了一个黄疸病发作的中学生米夏·伯格。用人性中的善首先表达了主人公人格二面性的正面力量。后来二人发生了一段身体恋,又是汉娜主动从这场“荒唐”的欲望中退出。若干年后,汉娜最终仍然没有逃脱自己曾经有过的罪的审判,接受着人类秩序应有的惩罚。而真正定罪的证据是她自己放弃了举证。因为她羞愧。也是这种羞愧,当她最终有机会走出监狱时,她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没有正面讲叙二战,然而,二战的残暴与血腥仍然成为了影片最重要的参照,那三百多个在教堂里被大火烧死的生命,那因为遵守战争秩序而紧锁的大门,汉娜愤怒地拍打着桌子向法院申辩的表情,都证明战争秩序的残暴性,恐怖性。而影片正是在此时,开始了真正从另一个角度开始表达对战争中个体力量与命运的反思。汉娜是一个文盲,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对战争本身的理解是肤浅的,战争于她更重要是在顺从中得以谋生,逃避中掩饰自己文盲这个短处。坐在被告席有六个人。据汉娜举证,那份虚假的报告是她们六个人集体商议的结果,可是,最终却成了她提议与起草。在被五个人指证(实际上是诬赖)是她写的时候,汉娜也极力否认,法院就要求她书写字迹以便取证,在一支笔与一页纸的面前,汉娜失去了证明自己最直接力量。而唯一知道她是个文盲的米夏·伯格,因为对战犯本身的仇恨,对他与汉娜荒唐的爱的本能掩饰,也选择了逃避。也因为逃避,米夏·伯格的内心深深的内疚着,后来,他不断地给监狱里的汉娜寄磁带,寄书。然而,这些,最终是让汉娜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份在内心深处的羞愧,当身体可以自由时,心灵却真正坐进了监狱,那个憧憬着“据说岸上出现了一位新人,一个带着小狗的女人”的汉娜,把自己的生命结束了。

二战可以结束,人性中的怯懦、卑劣却无法从生活中结束,当法官判汉娜有罪终身监禁时,我这样想。同样,人性中的内疚、爱,责任、赎罪,也不断地会在生活中出现。当米夏·伯格不断地录音磁带寄给汉娜,当他遵照汉娜的遗愿把7000块钱送给那个受害者,当他把女儿带向自己与汉娜最后相会的那间河边小屋,向她讲叙他与汉娜的往事时,我这样想。

如果说,《朗读者》讲叙的二战虽然我们熟悉,而实际上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的话,那么,《太极旗飘扬》不论从年代、地域、事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记忆犹新。我父亲就差点被征入伍,我们老支书就是因为他是从朝鲜战争下来的(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在前线打过仗,前一天晚上还在作战斗动员,第二天就板门店谈判了),而在我们村理所当然地当了几十年的书记,直到他自己不想当了。不同的是,《太极旗飘扬》从韩国人的角度,向我展示了他们眼中的共军,自己对战争灾难的感受,及他们理解出来的战争中的一种亲情。因为文化相承的关系,《太极旗飘扬》里的场景太中国化了,然而,因为受政治制度的影响,在影片里,除了家庭文化内容,绝大多数东西都独立于中国式思维了。说实在的,看完后,我觉得影片也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东西。故事也相对简单,甚至于为了某些预定的东西,故事的发展也不太合理。

李振泰一家过着拮据、和睦的生活,他与弟弟振锡情谊深厚,因为自己上学不好,为了父亲的遗愿,也为了家庭理想,当然,还有自己内心的梦想无法完成的因素,振泰决心要把弟弟培养成一个大学生。然而,朝鲜战争发生了,兄弟双双被强征伍。在战争中,振泰不顾生死安危去建立战功,以请求上级放弟弟回家。在美军的帮助下,开始的战局有利于南军,振泰战功显赫,求得了上级的同意,可以让他弟弟回家了。就在这时,中国出兵朝鲜了,战局急转直下,南军只能全线退却,快到上级还没有把可以让他弟弟回家的命令下达下去。退却时,他们路过自己的家乡,振锡在之前已经从同乡的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过得很不好。就不顾一切地回家去看望。这一看不要紧,就在他看到振泰未过门的未婚妻恩善时,一帮人来到了他家里,说恩善涉赚通共,要被带走。为此,与刚刚赶到的振泰一起反击来者,最终恩善在争斗中被枪杀,振锡被抓走关押起来。此时,共军也刚好追来,南军指挥官在振泰的枪口威迫下仍然下令烧死振锡这样的叛国者。大火过后,振泰在灰烬里找到他送给弟弟的钢笔。然而他看见那个指挥官被共军押着走过他的身旁,他捡起一块砖块,把指挥官的脑袋打得稀巴烂。战事仍在进行,在一场名为东铭洞的战役里,振锡被告知振泰这个南军的战斗英雄成了共军的指挥官,要他说明问题,不然他将接受最严厉的审查。振锡要求重新上战场,去劝说哥哥。理由是,哥哥反水是因为以为自己被烧死了。对他的爱现在成了对国家的恨。东铭洞打响前,振锡独住离开部队去劝降哥哥。这场战斗南军胜了,在快要拿下指挥所时,英勇的共军冲出指挥所拼死战斗着,杀红了眼的振泰没有认出弟弟,几次搏杀都差点杀死弟弟。当他终于清醒地确定眼前的人就是他的亲弟弟时,兄弟二人在敌方的阵地相遇了,抡起阵地上的一挺重机枪扫向了共军,以保弟弟脱险。

与《朗读者》的冷静反思二战不同,《太极旗飘扬》的出发点显然还停留在对战争的不冷静呈现上,尽管它也在影片里呈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东西。比如,恩善的身上看到了汉娜去当守卫的缘由,比如容石被迫参加共军,比如,看到村民被大量屠杀,振泰下令枪杀战俘时振锡极力阻止时说的话。等等一些。可是,它是停留在了谴责(甚至是指责)上,同是极力地想像出虚假的人性来衬托亲情这个主题,最终,影片对战争的反思力量被消耗得所剩无几。如果把对战争的反思定义为一种替人类带来新生、新的相处方式的要求与责任的话,那么,《朗者读》是产生了这样的意味的,而《太极旗飘扬》则就象影片的开头一样,它是只是刚刚在掘战场遗址,有些东西连身份也搞不清楚。

巧合的是,二部影片里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文盲:汉娜与李振泰。而这二个人都有着得到文化的渴望。汉娜喜欢听别人朗读,这不是跟米夏·伯格在床上做爱时开始,她在当守卫时也要求押犯给她朗读。振泰则把希望寄托在弟弟身上。这二种份方式是不是很独到地分别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呢?汉娜虽然通过别人的朗读来获得知识,却最终仍然是自己醒悟;而振泰到死仍然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醒悟。虽然二人最终都以死亡证明了自己的,而且都是自愿。毕竟,一个是死在内疚与羞愧中,她像战争一样让人类认识到,罪是要赎的,那是一种内疚中让人心酸、深思的爱与责,还有勇气;而振泰的死是不是告诉人类,为了爱,人类仍然必须战斗?爱,必须要用恨来战斗?

当然,这只是二部影片,人类文化的定义还远远要复杂与多变。我在这里只是谈谈自己从这二部影片里得到的感受罢了。然而,不得不承认,在西方文化的语境里,那种因内疚而萌生的爱,自由,责任,律法,是我们东方文化现在所缺乏的。在亚洲,日本文化与制度本来是应该最早能承担这种责任的,然而,日本的民族性格很类似于欧洲日尔曼民族的高傲,决定了它无法走得更远。韩国则仍然像个受气胞一样怨天尤其人,尽管制度层面他们已经具备这样的方式,这在影片里就能看出来,就算在日本,也可能并不允许在战争片里描写一个士兵对抗国家的征兵,而一个日本士兵的投诚简直是一种国耻。中国呢,或许中国人在内心有这样的梦想,有朝一日带领世界人民。可是现在,至少不行,现在,国家电影局连这二部影片都不允许、或者说不愿让他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观看。

最后,我在再一次回味这二部片子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二个画面:米夏·伯格在对他女儿的讲叙中而淡出;李振泰倒下,慢慢地他的身体用蒙太奇方式变成一付尸骨。

2009711 北京华芳嘉园

【作者简介】


丁国祥,19689月生,浙江绍兴新昌人,在《红豆》、《青年文学》、《江南》、《芙蓉》、《青春》、《山西文学》、《华文百花》、《飞天》等发表小说几十万字。浙江省作家协会员。现客居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