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沟沟岭岭 张新玉 我的家乡汝州市夏店镇地处豫西山地,属外方山和嵩山山系。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岭岭洼洼、沟沟岔岔,连绵不绝。近处,禹王山、老婆寨山、马铃山,山山相连;远处,庇山(牛脾山)、牛头山、牛蛋山、牛肋巴山、笔架山,环环相接。山势大致呈东西走向,唯有庇山东北西南向俯卧在陵头与骑岭之间。 天空晴朗的日子,站在老婆寨山俯瞰,家乡美景一览无余,岭沟道道像飘逸的衣带,又像远远伸出的巨臂,那散布的村庄聚落,就是衣带上装饰的碧玉,巨臂上跳动的脉搏。块块形状各异,顺山势梯次延展的土地上,种植着玉米、花生、红薯、烟叶等。山梁上的羊肠小道,和新修的水泥大路,纵横交错。偶尔,有行人或车辆走过。被山岗遮挡的田野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大人们的吆喝声,远处山沟的村子里,时而鸡鸣犬吠。坡岗上树木稀少,沟壑里郁郁葱葱,荆棘荒草布满山野。放眼远望,碧绿的原野和密集的村庄尽收眼底,甚至可以看到汝河以南外方山系秀美叠翠的轮廓。 家乡的岭岗多无名字,唯有镇子西南的鏊子岭妇幼皆知,乡间俗语“禹王山上拾柴火,鏊子岭上烙油馍”。不同的是,沟壑的名字却很别致。或以地势命名,或与姓氏相连,或由传说而来。例如,禹王山自西而东,有神沟、刘张沟、曹沟、杨沟;禹王山与老婆寨山相交的山谷内有刘沟、杨树坟沟;老婆寨山向东有竹林沟、寺沟、水泉沟、张沟、黄沟,再向东连着牛头山有白沙沟、烧沟、窑沟、水沟、饮虎沟、杨楼沟等。这些山沟大都泉眼几多,流水潺潺,草儿青青,鱼儿、蚂虾、螃蟹、水鸟、野鸭丰美。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如脱缰野马,冲毁堤坝,祸害庄户农家。因此,家乡民众在政府领导下,凭着改地换天的力量,修起了大大小小的水库堤坝。像荆河出山口的夏店水库,黄沟口的孙庄水库,荆河支流的贾庄水库,饮虎沟的窑院水库等,锁住了洪水,调节了流量,灌溉了田地,兴起了养殖,真是一举多得。所以,家乡曾流行谚语:不纺花不织布,一心一意治水库。如今,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河流水库多已干涸,农田灌溉成为奢望,甚至老百姓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为继。 汝州的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两山加一川之说。以汝州城为中心,东为州东,西为州西。夏店镇正处于州西群山围就的狭小平原的边际上。从裸露的山体砂岩,沟壑厚厚的立土,深深的沟岸垒积的砂石土叠积层可以猜测,这是远古时代造山运动的结果。 可以想象,遥远的古时代,这里平原广袤,气候湿热,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是大型动物和鸟儿、爬虫自由的乐园。由于造山运动的剧烈冲击,成批的森林埋藏在山体下,或陷进深深的沼泽里。洪荒时代,暴雨成灾,洪水把巨石、泥沙年复一年的从山体切割,沉积在沼泽里,沼泽再变成平原。寒往暑来,岁月远逝,岩石在风化,原野被刨蚀。狂风和洪水不断的搬运,山体刻满深浅不一的沟壑,沼泽里险峻的山丘被堆积掩埋,露出浑圆的顶部,洪水在平原上冲刷出宽宽的河床。祖先们在河岸、沟壑的水源边生存下来。因此,荆河沿岸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就有闫洼遗址、毛寨遗址、大张遗址等。经年累月的沉积和埋藏物体的变化,造就了汝州的“百里煤海”。如今,地质勘察证明,夏店镇储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地下水资源。 其实,夏店镇就坐落在河水环绕、地势凸起的土岗上。荆河从禹王山和老婆 沟岭是家乡抹不去的印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寺沟了。寺沟位于夏店镇略偏东北,因普照寺而得名。它南北大约有数公里,上有寺后村,下有夏东村第五组,中间是普照寺。且寺东岭的土地被开发为“汝州市普泰山高效农业庄园”。
我爱家乡的山河壮美,更爱她的岭沟弯弯。相信乡亲们会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变成人间仙境。更相信大自然会返老还童,山清水秀,原野嫩绿。(此文某些方面未经学术论证,如有错处,敬请谅解!)
平顶山市一高 张新玉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