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地理3

 五半人 2014-09-14
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
  一、令人瞩目的经济实力
  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一块富贵繁华宝地,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苏州一度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并且诞生了整个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6年苏州GDP、进出口总额、实际引进外资三项经济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五、第三、第二位。多年来,苏州经济始终保持着平均每年14.5%的增长速度,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全国8%的平均水平,苏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和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共16个城市所组成的经济区。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目前已成为国内经济总量最大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区域经济体。

  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苏州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新增外资额突飞猛进,并以进出口总额第二、实际利用外资第二的佳绩,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明星。2006年苏州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其中工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



   苏州近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总量规模很大,2006年的GDP达到4820.26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已超过1万美元。按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经济总量的增长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而人均GDP的提高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这样的经济发展规律,苏州市的产业结构应该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重且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但2006年苏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是1.9%、 65.4%、32.7%,呈现出中间(第二产业)大,两头(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小的局面。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发展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在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中,苏州第二产业比重居首位,但第三产业比重为末位。
   
   苏州第一产业
   苏州农业从20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50多年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变迁时期。从1952年到1975年,苏州农业在GDP中的比例由45.9%下降到35.1%,基本保持了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粮食主产区地位。从1976年到1990年,苏州进入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农业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到1990年降至17.3%,平均每年下降1.18个百分点。苏州逐步由粮食主产区,转化为粮食主销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苏州的工业化开始与国际直接投资接轨。以2005年统计,第一产业约占苏州GDP的2.2%,平均每年下降1.1个百分点。且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增幅较小。但苏州农村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87亿元。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2.9:46.5调整为54.6:44.7,畜牧、渔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26只无公害农产品、236只绿色食品和36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015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实现全面增效,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较快。

   苏州第二产业
   苏州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早在1958年,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主体的苏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批以农具修造、粮油加工、土化肥、土水泥、棉织、针织、缝纫等为主的社队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率先萌发了乡镇企业的幼芽。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乘改革开放之风,又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了乡镇企业发展辉煌时期。90年代一度陷入困境,经产权制度改革,到世纪之交走出困境重创辉煌。今天的苏州乡镇企业,集体、私营、外资共同发展,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调整。苏州乡镇企业的创业改革历程,反映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史;苏州乡镇企业的改革及未来,能大体标示我国乡镇企业的明天。改革开放以后,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苏南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经济特征。曾经辉煌的乡镇企业,一直被视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成功范例。

  1、乡镇企业――中国工业化的“苏南模式”
  2、乡镇企业对于苏州经济的推动力
  3、新兴工业的增长,高科技新兴支柱产业迅速崛起。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园区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先后建成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独立研发机构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园区还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持续优化创新氛围。从产业层次看,已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全国最大的IT产品制造基地“沪宁高速一堵车,全球笔记本电脑就涨价”。苏州的IT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孕育发展,“十五”期间则蓬勃发展,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九大基地之一、全国IT产品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对苏州GDP的贡献率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34%以上。

  苏州第三产业
  苏州近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总量规模很大,2005年的GDP达到4026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已超过8000美元,根据标准模式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苏州市的产业结构应该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重且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但苏州市目前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是2.2%%,65.7%%,32.1%%,仍然是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发展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然有不小差距。除去三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外,苏州市第二次产业内部结构与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苏州市人均GDP的现在水平,产业结构应该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转变。
  
   房地产开发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开发结构调整优化,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价格走势逐步趋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2.2%,商品房施工面积4701.34万平方米,增长12.4%,竣工面积1677.29万平方米,增长14.7%。全市商品房销售额303.48亿元,增长14.6%,其中住宅销售额253.31亿元,增长13.7%。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存量房交易成交面积达257.82万平方米。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经营性用地112宗,共计46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拆迁房屋面积14万平方米,建成定销房面积22万平方米。

   旅游业加快发展。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培育精品,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张家港、太仓两市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实现优秀旅游城市“满堂红”。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9%;旅游外汇收入6.39亿美元,增长31.5%。接待国内游客3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全市新增星级饭店20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20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35家。


   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注册资本4亿元,总资产达8亿元,是苏州地区最早兴建、投资规模最大、业务量最大的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之一。作为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公司自1999年获准设立陆路口岸以来,积极推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口岸“延伸”功能,已成为沪苏之间货物进出口的“绿色通道”。

   2005年,海关总署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是全国首批获批准设立的3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之一。
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从2004年9月开始筹建,经过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及开发建设,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该中心面积23.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的运作平台,它的功能涵盖了海关直通监管点、公共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进出口保税的各项功能,它是海关全封闭监管的特殊区域,从实际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小型的自由贸易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后,苏州高新区将拥有以前保税区才具备的区港联动优势,对于“生产零库存、采购全球化”的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IT企业来说,达到“98%的货物2天交货”的“982”物流速度将不再是难事,并可降低10%左右的物流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